王超逸
(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吉林长春 130000)
虽然国际局势变幻莫测,国际邮轮产业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但是中国邮轮产业逆势上扬,据报道,三峡游轮及重庆两江游2021 年上半年的游客接待量是2019 年同期的108.8%,且总体仍呈上升趋势,招商局维京邮轮的中国东南海航线也受到了国内旅游者的追捧,目前船票供不应求。国际局势近年来不断改变,国际邮轮产业也不断出现新问题,这对国际邮轮乘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大多数邮轮乘务管理专业课程是由酒店管理专业课程稍加改动后拼接而成的,有的甚至仅仅是把“酒店”二字换成“邮轮”,就成了邮轮专业课程。这样的课程内容很显然不能满足新形势下邮轮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国内的国际邮轮乘务管理专业应该积极改革课程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将立德树人引领时刻牢记,培养同时适应内河邮轮、国内邮轮和国际邮轮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
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国际邮轮乘务管理专业从岗位需求出发,结合思政元素,将课程内容进行重构和整合,在精准分析学情的基础上,运用了产出导向教学法,融入了海乘报国、海运强国的新时代海乘人精神,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实践了立德树人的价值引领,加强学生政治素养和品德素养,燃起学生投身海乘事业的热情。
课程思政改革近年来一直是各个高校专业课教师教学改革的重点方向,是各个高校坚持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加强学生政治素养、品德修养的重要路径,但是高职专业英语的课程思政建设一直很少有学者谈论。并不是专业英语没有进行思政建设工作,而是其没有形成类似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系统性和共同性。简单来说,高职专业英语需要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和专业需求进行润物细无声式的思政建设,搞简单粗暴的“为了思政而思政”的教学改革只会适得其反。因此对于国际邮轮乘务管理的英语类专业课,我院都进行了“润物无声”式的思政改革建设。
邮轮专业英语包括《海乘服务英语》《国际航行英语》《邮轮英语视听说》等课程,本文以《国际航行英语》课程为例,详细阐述邮轮专业英语的课程思政改革。
本课程是国际邮轮乘务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学生未来考取国际航行英语证书和1+X 邮轮运营服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关键课程。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在进行国际航行时工作和生活的语言能力,使学生能够与海船船员和各国乘客进行基本的日常沟通、工作对话和情况交流。基于课程定位,课程组在原有章节的基础上进行了课程内容的重组,将乘客活动逐一分析,还原岗位工作流程,同时进行模块和任务的细分,并且一一对应毕业指标点能力要求。在进行重组的过程中,不但要对应岗位流程,还要将任务目标与《国际航行船舶船员专业英语考试大纲》和《1+X 邮轮运营管理中级证书考试要求》进行整合对应,最后达到工作流程、岗位能力、毕业指标点和考试大纲完美契合的效果。
1.学情分析
梳理好课程内容后,课程组进行了学情的具体分析。主要采取了调查问卷+课前小测的形式。国际邮轮乘务管理专业的大二学生,具有以下特点:首先他们的基础知识差距大,水平参差不齐。本届学生中20%的学生拥有很好的高考英语成绩、良好的语音语貌,已经拥有PETS 证书,正在准备冲击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40%的学生只有PETS 证书,但是并不准备冲击四级。剩下40%的学生基本英文知识掌握得不是很好,不能自然拼读,不认识英语音标,词汇量仅仅只有初中一二年级的水平。其次,他们学习兴趣普遍尚可。根据课前的问卷调查显示,约30%的学生对学习本课程抱有极大的兴趣,40%的学生表示兴趣尚可,剩下的学生表示只要及格就可以,提不起特别大的兴趣。在这组数据面前很容易发现,英语基础好的学生,学习兴趣也比较浓厚,底子比较差的学生,只想要及格就可以。同时,他们的学习期望:80%的学生希望考取专业相关证书,但是自主安排学习的意识不够明确,需要教师的指导与督促。
根据以上学生的学习特点,课程组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授课的方式上选取了学界公认英语教学上非常有效的王牌方式:POA 即产出导向法。
2.产出导向法与学生的适配度
产出导向法的理论内核“重视输出”符合高职英语教育重视学生岗位能力应用的要求。文秋芳教授对其适用于中国国情的改革和突破,即认为外语教育要培养学习者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辨能力、文化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合作能力等关键能力的观点征服了几乎是整个大学外语教育界。该教学法的教学假设是基于输出驱动来达成输入促成,强调输出—输入—输出,在输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习者对语言材料进行选择性学习,引领学生扩充自己的知识体系,进一步提高产出能力。其教学流程涵盖三个阶段,即驱动、促成、评价。这点也非常适配我们专业学生的特点,即内驱力不足,需要更多的外力驱动,来刺激学生的兴奋点,主动完成学习目标。
目前国际邮轮的工作环境是复杂的,本专业的学生大概率未来会在一个类似“联合国”的情境中工作,因此本课程总的培养目标除了培养学生融入小“联合国”后顺利开展工作的语言能力,也要培养学生如何在跨文化交际中用英文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而围绕如何培养这两个“能力”的思考,则是我们基层教师实践“三教改革”、实施课堂教学和践行习总书记提出的高等教育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指导思想的根本出发点。所以在本课程的书本之外,课程组还进行了大量思政材料的搜集、整理与重构,力求让思政元素融入课程,不显突兀之余又能够与课程内核自洽,从而润物细无声地达到人才培养目标。在进行思政元素的重组与构建的同时,课程组也将本门课程的输出驱动与思政元素相结合,设置了一些工作冲突情境,使学生对于知识技能和素质目标的掌握更加牢固。例如任务三“应急状况”,在进行输出驱动设计时,紧密结合“Emergency Situations”这一任务主题,课程组将电影《红海行动》的人质救援片段作为课前输出驱动,既提高了学生的课程参与积极性,也为本次课程的素质目标做出了铺垫。学生通过对电影的观看和资料的查阅得知了“也门撤侨”的历史事件,并且在地图上找出也门、红海、亚丁湾、印度洋的地理位置,就能够拼凑出一条中欧、中非贸易的交通要道。教师在教学时稍一提点,加上电影的艺术手法和时事的结合,就会提高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帮助学生树立海洋强国的文化意识。
课程依托智慧职教、云班课等网络平台,利用平台的调查问卷、投票、作业等形式,丰富课堂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同时本课程采用产出导向法的评价理念,即文秋芳教授于 2016 年提出的师生合作评价模式(Teacher-Student Collaborative Assessment,简称TSCA)。打破常规的以教师为主导的线性评价,主要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的多元评价方式,形成师生共建的双赢评价主体。同时增加了思政进入课堂的目标和引导,通过对思政素材的重塑,实现学生掌握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的同时也掌握思政目标的目的。本课程采取的考核方式为理论考核+过程考核。考核内容除了考查学生对该门课程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外,增加了应用、创新知识的考核,考查学生运用所学课程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成绩=平时成绩(40%)+期末考核(60%),其中,平时成绩由各知识模块的完成情况构成;期末考核=模拟情境练习(50%)+综合分析(50%),模拟情境练习=语言和仪态(20%)+流程和服务要点(60%)+随机问答(20%)。考核中课程考核和职业技能考核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挥考核促进教法和学法改进的作用,力争科学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逐步强化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通过进行试卷分析,研究考核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措施,以便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改进。
国际航行英语课程组通过对学情的细致分析,抓住了学习内驱力不够、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自主学习能动性较差的特点,针对这三个特点找到了一一对应的解决方法,目前来看成绩有显著提升。首先,利用POA 教学法注通过对产出驱动的细致打磨,解决了学生课前内驱力不够的问题,有效调动了学生的课程好奇心,增强了他们的积极性。
课程组对于课程思政材料的选取和授课方式的设置遵循着“重构”与“融合”的逻辑,力求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使学生的素质真正得到提升。所谓对课程思政材料的“重构”和“融合”,就是说整个课程思政的切入材料要贴合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不能犯思政材料挨不着边际,与课程内容无关的毛病。有很多思政材料不能拿来就用,更不能让学生感觉“假”和“空”。例如课程组在项目一问候与问询中,整合了“三艘邮轮在2020 年初疫情中的不同遭遇”这一思政材料。材料是三个报道的视频截取,生动阐述了同样是2020年1 月末的邮轮靠岸归港,停靠在日本的钻石公主号邮轮因当局疫情防控不力,最终50%的人员都确诊感染新冠疫情,并且导致多人死亡;而停靠在中国天津和深圳的赛琳娜号及威尼斯号却因为中国政府有力而人性化的防疫措施,使得全部邮轮乘客得以安全下船回家这三个事例。此思政材料把握时事脉搏,并不落入窠臼且富有趣味性,因为它并不是单一的思政材料,而是将世界各国面对同一个突发紧急情况的不同做法都搜集到了一起,形成了一个思政材料。这样的材料拉近了学生与邮轮行业的距离,又起到了爱国主义的正向引导的作用。同时树立了学生对于邮轮行业恢复繁荣的信心,使学生明白疫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防疫不作为、胡乱甩责任,防疫不给力的政策。通过对这个思政材料的巧妙利用,使学生在做课程中的情境模拟时,加入了文化自信的场景,例如船长的自我介绍会加一段对新来的外国船员的欢迎“Welcome to China! Our Country is the safest Country in the world now!”,但是这部分并不是书中例句的情境。课程组通过类似的方法,还使学生设计出了例如成人气道异物梗阻的急救、机场耐心应对顾客投诉等工作情境对话,应该说这部分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思政素质培养目标。
如今的学生都是新千年的孩子,他们出生就生活在一个网络技术日益普及的年代,他们对于手机、网络、数字通信、大数据非常习惯,可以说这一代是“网络原住民”,他们的生活离不开网络,而对他们进行教学,就离不开对大数据的分析和利用。课程组精选了蓝墨云班课和智慧职教作为本课程的网络课程资源。蓝墨云班课可以发布一些投票、案例分析、问卷调查等作业,比单纯的纸质作业形式更加新颖,老师批改作业也更加方便、快捷。学生的信息也能够更快地通过大数据传输到教师的终端,节省了教师对学生信息抓取的时间。而智慧职教上则有本课程的资源库,例如听读音学单词,查阅课文大意等,线上就可以共享这些资源,不用在线下进行资源传输,省去了课堂教学的很多步骤。最重要的是网络大数据能够非常直观地反映出学生的课程参与度,例如学生每次课前的活动是否参与了、提交的作业次数多少、课程的参与度如何等,都能够非常明显地反映出来。而且教师的打分制度会让每个学生每次进入课堂都会看到,无形中加深了学生对于打分规则的理解,加强了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可以说线上线下结合的大数据时代将学生只有在上课时间才能找到老师的旧式课堂远远地抛在了后面。如果抓住了这样的方式,那么学生的课程参与度就会非常高,随之而来的,学生能力的提高也就越来越快。
国际邮轮乘务管理专业英语课程的改革实施一直在探索、改进中前行,以能够为中国的邮轮产业培养“适合本国国情的,拥有海乘报国、海运强国的新时代海乘人精神”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己任,目前已经初见成效,但是未来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还有很多难关需要攻克,正如前辈学者说的:课程改革往往通过发展性彰显强大的存在价值,我们期待着,能够“找到真正的变项,彻底优化新课程改革、新课程、课程力之间的结构,提出行动及原则的正当性理由,以引领实践”,达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价值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