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起奂
(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盘古山镇中心小学 江西赣州 342300)
依据学生学习的阶段性特点以及发展规律对学生进行分层是分层教学实施的一种主要教学模式。在最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要求。在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推进下,信息技术融入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信息技术融入,贴合了大数据时代化的要求,为小学生构建一个先进的高效课堂,同时也保证了教育资源的与时俱进。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创新,教育教学的模式也开始随之改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教育教学的方式创新,将网络资源运用到教学过程中,使得网络资源获得活化,这不仅仅是一场革命性的教育大变革,更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重构。在小学语文教育的课堂中进行网络资源的融入教学,提高了小学语文教育课堂的品质,从本质上来说是教育界的一场革命[1]。一方面受益者为小学生群体,使其从小与网络教学产生连接,避免在日后学习上面对新教学方式出现不适的问题。另一方面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负担,让整个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有效,帮助小学语文在学习中获得乐趣。在小学语文阶段的教育中开始使用网络资源教学,充分发挥小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强烈好奇心与求知欲,丰富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而帮助其从小接触现代化的教育方式,促使小学生在课堂上达到注意力的高度集中。除此之外,借助先进的网络资源,一定程度上帮助了教师进行网络资源的整理收集利用,运用先进的教育知识理念方式进行教学,从而达到课堂质量的高效进行以及课堂内容的多彩性。
小学语文教育主要是培养小学生的学习认知能力,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仅靠单一的书本知识与教师的口头叙说,并不能真正对小学语文进行完美的表达呈现,虽然部分小学语文教师会利用通俗易懂的图片教学法来进行,但由于小学语文在这一阶段的认知能力较差,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上往往会出现不尽如人意的效果。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育过程中的融入,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可以依靠图片的形式来进行,更可以帮助教师运用音频、视频等更为具象化的教育资源来对小学语文进行教学,现代化的技术手段,给小学语文的学习创造出一个现代化且富有多样性的学习环境[2]。多媒体信息技术除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上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对待小学语文教师处理自身与家长之间的联系也有着积极作用。不仅如此,信息技术的运用极大地减轻了小学语文教师的负担与家长对孩子的担忧,通过在教室、食堂、活动室等多种小学语文活动的场所安装监控的方式,为家长对孩子的情况进行监察创造平台,使得家长可以参与到具体的小学语文教育过程中来,减轻家长对孩子的担忧,加强家校合作的教育模式。
新课标下要求语文的教学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旨在提高小学生的整体素质能力,实现语文的学习价值最大化,同时可以帮助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在语文课堂的学习中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一方面来说,不同的学生在家庭教养方式、学习能力以及性格上存在着差异,因此导致学生的学习动机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现象[3]。在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大多秉承“大部分学生都会那就过”的教学思想,导致很多学习进度慢的学生并不能充分获得知识,从而导致课堂上出现两部分学生群体,一类是知识获得不充分,另一类则是对知识根本没听懂。无论哪种类别的群体,都不能让班级的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学习潜力。因此,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分层教学进行共同的实施,通过不同的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学习能力以及成绩,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达到班级整体优化的效果。
虽然现阶段信息技术被广泛地推广使用,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便利,同时也能最直接地让学生认识到课堂内容的重点知识,但传统教学模式依然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中,受到中国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以及师资资源的有限,人们长期将成绩作为评判学生的唯一标准,教育的根本目标发生了偏差。而学生们也在教育的过程中从“被塑造者”变为“被改造者”[4]。究其原因,无外乎教育工作者并不关注学生的兴趣天赋以及思想道德素养能力,强制性地使其接受教育者自身所认为的正确价值观,将升学率作为最重要的目标。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使得众多学生像工厂的流水线一样,千篇一律,毫无个性可言。
对于信息技术在具体语文教学中的使用,一是不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二是对信息技术的过度盲目使用。根据上面所述课堂教学课件的制作运用,在小学语文教学课件的制作过程中,教师的课件重点往往是围绕着课本内容知识来展开的,也就是课本上有什么,课件就展示什么。信息技术虽然是教学的一种辅助工具,但同样也具有帮助教师收集整理教学最新资源的作用,课件展示中只有课本知识,对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不高,这就导致信息技术不能充分发挥其辅助作用,也导致了小学生思维知识的局限性,对课堂内容的理解把握仅仅停留在课本知识中。语文知识的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如果将小学生束缚在课本知识中,不仅不利于小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同样也禁锢了小学生的思维扩散能力。另一方面来讲,虽然网络信息技术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得到了普遍使用,但是某些教师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一种主要手段,每堂课上都用信息技术多媒体进行授课,长此以往,容易让小学生对信息技术化教学产生依赖,脱离了原有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内容的学习,会使教师忽视教学目标,加上信息产品的长期使用本身就会使人眼部产生疲劳,这就会导致小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没有目的性,也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和兴趣性。
在语文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法,就是要根据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针对其不同的学习情况进行深度的研究,从而实施不同程度的教学模式,利用最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指导。但在目前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在分层教学上都是按照学生的整体学习成绩来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死板的成绩并不能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特点与学习能力,导致教学的效果不尽如人意。按照成绩进行分层教学的划分,例如有些同学在考试中可能会出现考试失常、发挥不当的问题;有些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识但是与考试的内容有所差距,导致成绩并不理想。通过成绩,教师无法对学生的整体进行评价。因此,新课改下主张的分层教学,需要教师从学生的整体发展出发,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进行分层。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的过程,本身具有一定的机械性,即用一把尺子来进行测量划分。在这种分层的影响下,影响分层结果的往往是学生的学习态度,积极态度产生积极结果,反之亦然。
在小学语文分层教学中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明确小学语文在教学中的分层标准,从提高核心素养能力出发,创设情境式教学,借助小学生的创造想象力来进行学习想象能力的培养。例如一些教学过程中童话故事的应用。童话故事中的世界是美好的,在作者的想象下,凭借着拟人的手法和夸张的笔法,将一切美好事物展现在读者的眼前。在童话故事中,所有的一切都是有生命的,它们有着独特的思想,像我们正常人类一样生活运作。在童话故事中一切皆有可能,无论是善良愿望的实现,还是死而复生,都充满着幻想主义美好色彩。因此在小学生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信息技术为小学生创设情境教学,引导学生,让他们多依靠自己的想象力去进行创作,让思维自由地发散发挥。当小学生置身于童话世界中时,他们往往更愿意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模式与想象力,去主动探索和发现,从而获得新的想法和感悟。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信息化技术在满足小学生强烈好奇心的同时帮助小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发散,合理的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将课程内容生动形象化,激发小学生的兴趣,让小学生主动地进行思考探索,发挥最大主观能动性。
当前的新课程改革提出要将核心素养能力融入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强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提高语文的学习能力,教师可以把学生进行分组教学,让所有学生能够在一个合适的学习氛围中学习,要适当地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情境式的教学模式进行,避免出现使用过度化的现象。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想象思维大多是具象化的思维模式,受这种思维模式的影响,相比成年人或者小学生以及初高中生来讲,小学生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会表现出更多的情感化,这也是小学生学习能力强大的原因之一。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在进行情境式教学创建的过程中,要注意通过教学内容来激发小学生的感官能力来进行综合的学习培训。例如在“十以内数数”的教学过程中,这个教学过程中主要依靠的是小学生的记忆力,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来对小学生进行记忆的强化训练。例如通过一段视频,播放动物的叫声与不同动物的出现,让小学生通过观看来回答哪种动物的叫声出现了几次、出现了几种动物等,又或者教师可以借助图片的形式来进行教学,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进行数数,数一数图片上一共有几种动物。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来进行情境式的教学模式创建,不仅可以很好地吸引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还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调动小学生视觉、听觉的感官运用,在提高小学生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信息技术的使用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中的多媒体使用以及音频视频的运用,同样教师也可以通过采用微课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教学[5]。在有限的课堂环境以及课堂时间内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教学引导,对教师来言具有一定的难度。微课作为教师教学的一种辅助工具,在减轻教师上课压力上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在分层教学中,教师利用提前录制好的微课视频通过阶梯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学习引导,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质量,也可以保证课堂的内容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而使分层教学能够得到有效落实。
课下作业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的一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对自身的知识掌握进行复习回忆,查漏补缺,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信息技术对学生的课下作业进行分层的布置设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不同学习程度完成不同难度任务数量的作业,提高学生在作业完成过程中的自信心,帮助不同学生在自身学习的基础上得到提高,避免对作业产生厌烦情绪。例如,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将作业分成两部分——必做题和选做题,在这种作业设计下,教师让语文知识较为薄弱的学生进行必做题的完成,而对于那些基础能力较强的学生,则让他们完成选做题。通过这样的作业分层设计,一方面帮助学生巩固语文知识,另一方面帮助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其语文的学习能力。
由于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是不一样的,因此在整个班集体中对学生的划分可能存在三种:优等生、中等生以及后进生。对不同类别的学生不仅仅要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引导,还要进行不同层次的评价,即不同用一种评价模式或标准来对学生进行评价。例如对待优等生,教师要鼓励他们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帮助其提高抗挫折的能力,鼓励其学习能力进一步地提高;对待中等生,教师则要为其创造合适的学习条件,提供学习机会。提高其学习的自信心;对于后进生,教师要有耐心,持之以恒,挖掘其在学习上的闪光点,因材施教。无论哪种学生,教师都要予以关注重视,从他们的不同特点出发,帮助其提高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分层教学中的合理利用可以发挥出其自身的最大优势。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信息化技术在满足小学生强烈好奇心的同时帮助小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发散,合理的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将课程内容生动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进行思考探索,发挥最大主观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