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对策研究*

2022-02-09 03:14吴亚楠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22年45期
关键词:产教应用型校企

吴亚楠

(滇西应用技术大学 云南大理 671006)

信息化时代,在“互联网+”改革浪潮的冲击下,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已然渗透到各行各业,教育领域也不例外,教育形态正在发生变化。而产教融合在国家教育改革和人才资源开发战略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对推动应用型高校转型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校企合作已然是暴露了浅层次、普遍化的弊端,效果不显著且不持续,产教深度融合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索,构建一个“人才共育、利益共享、责任共担、过程共管”的长效机制,真正实现产教深度融合迫在眉睫。而这个构建产教深度融合的长效机制离不开产教融合参与主体“政府、高校、企业”的共建共赢,协同育人。

一、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现状

1.产教融合举足轻重

2018年11月,教育部召开“共建共享-产教融合平台建设经验交流会”,标志正式把产教融合推进到第二阶段,是通过产教融合赋能于学校的核心战略。在“互联网+”背景下,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向平台化演化,打通时空壁垒,整合资源,横断学科特点,跨学校跨专业协同育人,深化产教融合,建立产教融合机制,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衔接以及搭建利益共享机制迫在眉睫。产教融合利益相关者要加强共识,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到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借鉴双元制等模式,校企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健全专业教学资源库,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推进虚拟工厂等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和普遍应用”[1]。

“互联网+”背景下,产教融合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主要聚焦于学校与企业、学校与学校、学校与行业之间的局部层面上的联系,只是狭隘的做单一项目,而较少地上升到整体层面上布局。“互联网+”背景下,启动产教融合“大平台+”战略,真正布局于开放创新、资源共享的大平台,构建产教融合机制,必然推动产教深度融合,而产教融合参与主体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产教深度融合对策研究势在必行。

2.产教融合模式

国外产教融合的着眼点主要在于将学校和企业行业的资源整合,更多是双向实践层次上的应用技术型人才的联合培养,国外的产教融合模式常见的有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CBE”模式和英国的三明治。(1)德国的“双元制”。一元是指高校,传授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一元是指企业,为学生提供技能实践锻炼。因此,学生具有双重身份:学生和学徒。专业知识学习与技能操作训练的时长约为1:2,这种模式很好贯通了所学理论知识与技能实践,使其相辅相成。(2)美国“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简称CBE)模式,其特点是通过聘用企业专业技能高、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提高学校实践型教师的比例,着重提升学生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特定的职业能力以适应岗位群的需要,是一种开放式的,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模式。(3)“三明治”模式是英国主导的现代学徒模式,学校和培训机构以合作的方式制定教学计划,学生以“学习——实践——学习”的产学结合的模式开展教学,又称工学交替制。其特点是政府通过健全和完善保障激励机制,企业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等方式,专业设置契合市场需求,搭建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衔接的桥梁,最终提高学生就业能力[2]。

我国关于产教融合的研究主要以地方性高校产教融合实现途径及其发展意义等方面。关于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式研究方面,常见的有“订单式”人才培养、“2+1”人才培养和工学交替。(1)“订单式”培养是以人才需求为导向,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要求,学校与企业以签订合同的方式,共同组建师资队伍,使校内教学与校外实践就业相结合,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2)“2+1”人才培养模式也称“资源共享”模式,校企合作,理实一体,实现学习、实习、就业、发展,四位一体的成才之路。具体来说,就是学生的培养分为三年制,前2年在学校进行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第三年在企业或教学实践基地进行顶岗实习。(3)工学交替是指学生的学习场所在学校和企业之间相互交替,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学校和企业合作开展协同育人模式,根据企业发展和人才需求精准地训练学生,主要解决技能型人才缺乏的问题,有助于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改革。

不管哪一种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模式,其目的主要是聚焦于人才培养。人才培养的过程离不开政府、企业和高校等相关利益主体的角色定位与功能作用的发挥。不管是产学研协同育人,还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依然存在应用型高校办学模式改革滞后,企业参与教学积极性不高,学校人才培养标准与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相脱节、“教育链与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不衔接、产教融合生态圈没有形成等问题。为有效解决以上问题,我们需要转换一种思维模式去思考产教融合如何有效落地落小,各参与主体协同育人。

本文从“互联网+”的角度,利用互联网思维和技术,探索地方应用型高校办学模式,通过创新产教融合模式,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将政府、企业、院校等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多主体联合起来,集中施力,丰富产教融合的推进路径,以期构建和谐可持续的产教融合生态体系,提高应用型高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3]。

二、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

在实施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主要的利益相关者有政府、企业和高等院校等。唯有多主体积极参与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目标一致,劲儿往一处使,才能真正做到产教深度融合。但是现实中,由于不同主体的利益需求不一样,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不同,会出现产教融合利益相关者参与度不够,多方协作的力度不强,从而阻碍校企合作,造成产教融合落地的强度不够。

1.政府主动改革但成效不显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制定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提出“鼓励行业组织、企业、科研院所、职业院校、社会组织,共同构建梯次有序、功能互补、资源共享、合作紧密的产教融合网络,构建职业教育集团,拓宽企业参与途径,深化‘引企入教’改革,开展生产性实习实训[4]。”但是没有形成有效的配套和激励机制,对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推动效果不太明显,特别是对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落地产教融合,仅起到了借鉴作用,可操作性的指导性意见还是不够具体[5]。政府部门不能总以“高姿态”示人,顶层设计,规划图纸固然重要,但不能忽略产教融合落到实处的具体举措。除了相关的政策法规不健全之外,政府部门在鼓励校企合作育人的过程中,没有利用信息化技术,积极主动下基层搭建有效的合作平台。此外,政府部门协调角色缺失,没有很好地发挥“指挥棒”的作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校企合作的不持续性和不连贯性。

2.企业需求强劲但利益保障不够

企业从成本和效率考虑,对校企合作育人重视不够,不愿意深度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企业发展重视交易利益和成本,看重经济效益,需要时刻考虑市场的变化和自身的经营风险。由于这些不可预料的制约因素,使得企业在校企合作方面不那么积极主动,畏首畏尾,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不足。企业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看不到盈利和收益,也不看好合作育人获取人力资源的方式,投入的精力和成本较少。鉴于企业在合作的过程中的立场和诉求与院校大不相同,通过产教融合获取人才周期长且相对困难,参与应用型院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不积极,产教融合方面合作缺乏深度,故总是难以达到理想状态。再加上校企交流平台缺失,信息沟通不畅等诸多因素,极大地打击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主动性,使得企业更愿意通过自己的渠道和人力资源培养方式获取人力资源。这也使得“互联网+”背景下产教融合型企业的建设进程较为缓慢。

3.院校主动融合但改革力度不大

应用型高等院校思想上重视产教融合,但实际办学不能较为动态地考虑市场和产业需求,专业群建设与地方经济产业需求相脱离;思想上重视校企合作,但双方签署的协议时常停留在纸质层面,有效落地的较少;重视校外实践,但是重数量轻质量,只要完成学时就行,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没有设置针对性的考核标准;教学内容脱离生产实际,教学标准脱离真正的职业标准。在开展产教融合的工作中,应用型高等院校虽然认识到上述问题,但缺乏攻克难题的勇气和魄力,同时也忽略了互联网信息化技术对教育行业带来的冲击。

三、“互联网+”背景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举措

互联网时代,参与产教融合的政府、行业、企业、院校等多方主体,要借助信息化和高科技的力量,共建共赢,联合搭建协同育人机制。产教融合是一项需要多元利益主体参与的系统工程,需要政、校、行、企协调推进、协同联动,从统筹规划、政策推动、平台搭建、专业布局等维度共同发力,促进教育体系与产业要素融合、优势互补,推进产教融合落实的力度[6]。

1.产教融合政策法规落地落小

地方政府将产教融合发展纳入省市“十四五”发展规划是必要的,更重要的是针对地方产业特色和院校发展方向,制定切实可行的能够落地的举措非常。政府要用好手里的“指挥棒”,建立激励政策和评估办法,利用各种用地税收优惠政策,激发企业参与地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并主动作为;将服务地方社会发展纳入高校目标任务考核中,改革应用型高校评价指标体系,鼓励院校“走出去,引进来”,充分调动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性,增强院校人才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政府要采取有效举措鼓励企业深度参与产教融合,逐渐改变政策驱动下的被动行为为主动行为乃至自发的行为,引导企业增强“投资育人”的意识。

2.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

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要着力解决校企合作信息不对称、合作渠道不顺畅、评价指标不一致等明显问题。地方特色产业和企业要发挥师范效应,主动担当牵头,联合职业院校、高等学校建设行业科研创新、成果转化、信息对接、教育服务平台,构建实体化运作的产教融合集团(联盟),吸引并鼓励各类中小企业参与产教融合育人体系。企业要将目光放长远,要看到校企合作的长期收益,增强“投资育人”的意识,并坚信“投资育人”的长期回报是可观的,主动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组建企业未来人力资源“储备库”。同时,利用大数据的效应,收集全国优秀的校企合作成功案例,探索校企共建产教融合示范区,建设校企合作示范项目库,扩大产教融合企业示范效益。

3.加大改革人才培养力度

应用型院校落在地产教融合的过程中,要考虑地方产业需求,关注市场结构转型,并将其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学校要采取可行的措施将校企合作协议落到实处。因此,应用型高校要实现职业教育人才供给予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引企入教,发挥骨干企业引领作用,做到教学内容结合生产实际,教学标准契合职业标准,人才培养与生产经营有机融合,培养学生成为理实一体的人才。信息化时代,应用型高校要整合职业学校、行业组织、企业等参与主体的资源,组建集学生培养、职工培训、技能鉴定为一体的职业教育集团,贯通中高职教育,形成教育链、产业链和创新链和人才链“四链”一体的融合体。学校要拓宽企业参与途径,探索不同的合作办学模式,重视企业的参与度与贡献度,打消企业多方面的顾虑。此外,还要打造共享信息平台,鼓励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构建政府、行业企业与高等院校共享的产教融合信息服务平台、云教学资源库及企业实践库,实现不同形态的资源流动和转化,做到资源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共建共享。

只有产教融合中的参与主体各司其职,在合作中都有所得,才能形成可持续的合作机制,才能有助于构建以共同利益为纽带的生态化校企协同育人体系。

猜你喜欢
产教应用型校企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校企合作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探索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