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春红
(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贵州黔南 558022)
新时期,一批优秀的工匠和技术大师坚持以身报国的初衷,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执着追求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克服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创造大国重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作出了重要贡献,谱写了“中国梦·劳动之美”的新篇章。
工匠精神来源于工匠又超越了工匠,是一个不断更新和发展的概念。工匠精神的内涵和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现代意义的工匠精神在继承传统工匠精神的基础上,吸取了现代的职业精神并不断加以创新。现代意义上的工匠精神蕴含的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爱岗敬业的职业态度、摒弃浮躁的心态并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对一切劳动者都具有指导意义,成为全社会共同的精神取向和价值追求[1]。
第一,工匠精神一方面包含着从业者自身对于专业技能方面的科学素养以及道德素质,另一方面也包括了从业者自身对于艺术的美好追求和体现。第二,工匠精神本身还蕴含着真善美的元素,其所强调的是求真务实、求善之美的崇高思想意识和理念。为此,在工匠精神中体现出的是对于从业人员真善美意识的塑造,以及对其良好人格的培养。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这样的精神理应被体现,同时也理应成为重要的追求方向。真善美人格的培养,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
在传统文化中,工匠精神的体现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表现为对于从业人员的自身行为规范层面,另一方面则是从业者对于职业标准的限定与要求。工匠精神的体现与形成,对于从业者来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自律与约束,同时也是整个行业对于从业人员道德行为的准绳。尤其对于生产企业来说,工匠精神的体现可以使得员工在工作过程中更加严谨精细,生产出的产品质量更佳。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些高校仍然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问题,以至于高校思政教育的作用得不到很好的体现。实际上,无论是从工匠精神的内涵、作用来看,还是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的和使命来看,培育、弘扬和践行工匠精神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所以,将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首先,工匠精神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工匠精神需要在道德品质和专业能力方面两手抓,提倡人的全面发展。工匠精神所包含的坚定的理想信念、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严格的自律等,正是优秀道德品质的表现。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发展,立德树人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品质、知识、技能培养的综合性、全面性要求日益增强。对于大学生而言,以后无论做什么工作,都应当具有精益求精的专业素养、爱岗敬业的职业态度和不断创新的时代精神。因此,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将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纳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既要鼓励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升专业技能,又要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3]。
其次,有助于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现在,高校思政教育应当坚持以育人为根本。工匠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蕴含着精益求精、爱岗敬业精神的同时还蕴含着积极进取和不断创新的时代精神。其中,爱岗敬业的职业态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强调的敬业精神具有高度的统一性。此外,工匠精神所强调的精益求精、质量至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诚信内容相一致。因此,工匠精神蕴含着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创新和发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将工匠精神的培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融合,既可以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又可以拓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内容。
随着当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多元化的文化深入到了各个角落。工匠精神是在社会维度中需求的文化基石,也是教育方向上的素质要求。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精神,都是对工匠精神的细致描述,而工匠精神则是对于职业需求的真实写照。大学生作为一个三观已经比较成熟的群体,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对其进行工匠精神的培养十分重要,也是大学生毕业后融入社会的重要一步。目前,我国已经在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但是却存在着制造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人们在生产过程中重速度而轻品质,缺乏工匠精神。因此,要想实现我国的制造业的强大,必须富有工匠精神。为了能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高校应该做好工匠精神教育的培养。
弘扬工匠精神是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的重要体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在平凡工作中弘扬工匠精神。大学生作为未来的职业人和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更需要具备工匠精神,促使学生在职业生涯中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不仅有利于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还能通过职业创造自身价值,最终为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4]。
高校应以工匠精神培育作为课程教学的基础,以工匠精神充实教学内容,制订科学的课程计划。同时高校还需要尝试建立工匠精神信息资源库,编撰具有实践意义的教学读本。很多大学生对于工匠精神的实质内涵并不了解,更不清楚传承与弘扬工匠精神的意义所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与工匠精神培育的有机融合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大学生了解工匠精神的内容,正确理解工匠精神的思想内涵。为此,高校在鼓励教师积极收集工匠精神教学素材的同时,应加大财力、人力的投入,建立工匠精神信息资源库,编撰具有实践意义的工匠精神教学读本,对工匠精神的概念,以及弘扬工匠精神的意义等作为重要的知识点进行详细的阐述,并通过古今中外各种活生生的优秀工匠故事来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实与丰富,以增强教材的教育感染力[5]。
为了实现我国的制造强国梦,高校教育应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所以高校教育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加高质量的学习,并通过对教师队伍的培训,进一步提高目前的教学质量,让每个学生真正有一技之长,来实现他们的梦想,从而给他们一个崭新的未来。因此,我有以下建议。
(1)优化产教的融合机制,释放校企合作的活力
当地政府应该设立专项资金,引导企业以及专业协会进入高校教育行业,并引导他们深度参与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进一步优化产教融合机制,充分激活校企合作活力。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现高校教育人才库建设
国家层面:制定和实施相关的高等学校教师的政策,并且不断鼓励高校教师到企业中进行实践,并实行老师轮训制度。根据高等教育的规律和需求,加大对职业教育师资后备力量的培养,构建具有鲜明类型和特色职业教育的师资力量。
各级政府层面:实施国家高校教师在职培训计划,选择一批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院校,吸收具有代表性行业企业去参与相关领域专业教师培训内容的设计,并通过对企业补贴、企业协调、激励学校等手段,形成稳定的相关机制,让企业技术骨干引导并参与高校教师的培训。
学校层面:各级政府应结合学校,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等多种形式,选拔优秀教师参加各类教育培训以及交流活动,从而开阔教师视野,提高教师的各方面能力。
(3)深化高校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针对高校课程与社会脱节的问题,应从三个方面进行改革。
①高校教育要积极适应市场变化,注重教学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并且要注重专业技术技能的培养和工匠精神的培育。
②高等学校要加强专业理论以及思政教育的教育力度,通过实施一系列措施,切实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提供良好的基础。
③高等学校应该明确本学校的人才培训计划。根据就业市场需求,以课程教学为出发点,实施教育“供给侧改革”,从而重构课程体系,更新教材和教学方法,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除此之外,学校还应该开设第二课堂,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服务。
(4)各级政府应该推出相关的高等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拓展毕业生就业空间
如今,整个社会存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难而用人单位用工荒的问题。所以,各级政府要加大力度,出台相关的高校学生参加工作的福利待遇政策,并积极宣传引导全社会支持技术技能人才的专业发展,努力打破劳动力市场“唯学历、唯名校”的惯性思维。各级政府还应不断提高高校毕业生的社会地位,加大财政的补贴力度,鼓励用人单位积极招收普通高校毕业生,不断缩小包括普通高校毕业生与其他高文化层次人群的收入差距。当然,当地政府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也应该适度放宽高校毕业生落户大城市的限制,并且通过财政补贴以及各种优惠政策,从而让高校毕业生找到家的感觉。
利用新媒体来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将有效丰富传统意义上高校思政教学课堂枯燥乏味的情况。新媒体课堂教学方式在使用过程中,大学生始终是参与的主体,这样的寓教于乐方式也更加适合大学生利用手机等微课堂学习方式,增强信息的浏览效果,同时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利用新媒体途径观看一些有关于工匠访谈的视频内容,将更多优秀的资源发布到教学群当中进行信息资源的共享。大学生也可以有效利用更多碎片化的时间开展学习活动,增加自由讨论的机会,同时也使得线上教学成了一种更加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手段。大学生利用新媒体途径学习工匠精神内涵,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式走向创新。
高校的长久发展需要良好的学术文化作为烘托和保障,所以在未来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过程当中,需要始终将工匠精神进行融合。工匠精神所提倡的卓越追求、精益求精的理念,也将成为未来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发展重点。高校应该努力将工匠精神和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融合起来,切实提高其对于大学生的影响。同时可以通过大量的讲座形式增强学生对工匠精神的全面理解,还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创新创业活动在大学生中推广工匠精神,倡导工匠精神,促使大学生在工匠精神学习中不断追求卓越。
高校在开展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育培训结合、就业质量为核心的专业评估时,坚持道德第一、能力第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原则,以高校学生的职业道德和技能水平作为核心,并设立学校评价、社会评价、企业评价、行业评价等多种评价平台,探索并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促进了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专业技能的专业化、职业资格的规范化和职业发展的多元化,从而为大国工匠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