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文化自信与提升路径试析

2022-02-09 03:06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22年38期
关键词:乡土传统文化

李 梅

(中共新蔡县委党校 河南新蔡 463500)

一、乡村文化自信内涵

1.乡村文化自信

乡村文化自信是指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自身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认知水平得到了认同。同时,要尊重乡土民风,要以身作则,发扬乡土文化,使乡村文化得到保护与传承。这种文化自信既是对乡土文化的保护,也是对乡村历史、人文景观、自然的高度认同。文化自信并非盲目、普遍性,它要求地方政府和民众有选择性地保护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要把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当前的发展中,并使其在不断发展创新中丰富其整体内涵。期间要使乡村文化与时代相适应,才能真正推动乡村的发展。同时,乡村文化自信也是一种开放包容的自信,它要求地方民众和政府用包容、理性、开放的态度来对待其它文化,积极吸收和吸收其它文化的长处,从多方面发展自己的文化。因此,乡村文化自信是一种积极的精神文明建设,是民族复兴与发展的灵魂所在。

2.乡村文化自信的核心

乡村文化自信的核心是对价值的自信,因此,要想增强乡村文化自信,需要引导民众树立正确的生活价值观念。生活价值观通常是由日常工作、生活习性、外部环境等因素共同作用下所产生的最直观的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既可以指导当地居民的行为,也可以使得群众产生不同的生活信仰和人生理想。因此为了更好地增强乡村文化自信,将需要对乡土社会的价值观念进行规范,以价值观念引导,进而增强民族的民族自信心。

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文化自信缺失的表现

乡村文化自信缺失的表现主要有几个方面:

一是传统乡村宗族观念的淡化,而新型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还尚未完全建立起来。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乡村人口的迁移使得宗族成员难以继续传承传统的宗族思想。而这种“宗族”概念的缺失,则直接导致村民纳受到“乡规民约”的束缚。在新时期,农业文化和现代文化发生矛盾,难以形成新的价值观念。二是由于乡村社会的变化,乡村文化没有得到发展。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尤其是年轻人的大量外出打工,乡村剩余人口以中老年人为主。而中老年群体又常常受到传统观念的制约,难以解放思想,由此将使其难以主动地适应新乡村建设的需要。乡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都不高,这就造成乡村文化自信出现缺失的现象。三是近代西方文明的大量涌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物质至上的思想对乡村文化产生严重的影响,集体主义、艰苦奋斗、团结互助等价值观的瓦解,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在青年一代中集体丧失。乡村被打上封建、落后、愚昧的烙印,因而缺乏对乡村文化的足够的尊重与关注,更无法形成一种文化意识与认同。

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文化自信缺失的原因

首先,从从历史变迁的视角来看,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共存造成我国城乡发展的不均衡现象的出现。在经济收入、宗族教育、生活环境等各方面都呈现出不协调的状况。由于我国城市建设发展中具有较好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乡村人口大量流入,使“人”作为传统的载体逐渐丧失,同时也使得传统的文化自信丧失创新的基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一些村庄整体搬迁,虽然城市化进程加快,但却会导致乡村文化的流失与衰落。

其次,从现实的角度来看,由于乡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限制,乡村文化发展的速度很慢,缺少经济基础。传统的文化传递方式主要是跨代相传,但由于升学、就业等原因,很多年轻一代都留在城市,导致文化传承的媒介缺失。

从文化传承的途径来看,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人们的传统文化传播方式发生了变化。由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方法缺少文化魅力和快捷的传播渠道等,也将使得乡村文化失去自信心。

再次,从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文化的发展并不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文化的发展是有其规律的,而文化的发展也是以文化身份为基础的。同时,在近代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乡村文化常常被忽视,难以得到认同。

最后,从文化观念的视角来看,文化观念的形成常常取决于某种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如果没有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就难以为其实施文化观念的融资和发展创造条件。文化往往是相对独立的,一旦形成,将难以得到改变。面对工业文明的冲击,人们的思想和文化都比较保守,难以积极地改变已经形成的文化观念,这就造成企业在文化创新上缺乏活力,难以形成寻求变革的文化氛围。

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土文化自信提升意义

“新乡村文化”是新时代新乡村建设的“软力量”。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耕国家,而乡村又是我们民族的文化之源,因此,它记载了几千年的历史,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同时也包含了我国社会发展中的许多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文化传统在稳定乡村社会、凝聚人心、促进社会发展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十九大报告将乡村振兴战略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将其列为国家七大发展战略之一。

1.提高乡村文化自信有利于深度挖掘乡土文化

乡村文化建设可以通过充分发掘和展现乡村优秀的文化内涵,促进地方精神文明建设,使其在顺利转化的过程中为地方文化注入新的生机。期间通过提升乡村文化自信的方式也有利于深化乡村的改革,进一步发掘和优化乡土文化。在提高乡村文化自信的同时,还需要尊重地方习俗,并引导民众积极投身于文化建设。通过运用自然与文化的力量构建和谐、文明的乡村文化。除此之外,通过文化的形式充实人民的生活,让人们认识到乡村文化对乡村的重要性,从而增强群众的文化自信。

2.乡村文化自信的提升有利于扩大乡村影响力

将软实力与硬件条件相互结合,能够推动乡村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高度的文化自信的本地人,就会把自己的文化传播出去,并以一种更为开放的态度来接纳其它的文化。同时,老百姓也会更乐意为乡村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这样就会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让乡村的环境变得更好。同时也能够让更多人认识乡村,把特色产品带到外面去,进一步拉动乡村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同时,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到乡村投资,利用自己的文化力量,扩大乡村的经济和贸易,进而使得乡村的整体实力得到更大的提升。

3.有利于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乡村文化自信还可以提高国民的集体荣誉感,将地方独特的精神面貌展现给外部世界,利用地方特色促进旅游、服务业的发展,进而吸引更多的人才和先进的技术。另外,地方政府还可以加大投入,改善乡村的环境,丰富乡村的旅游资源,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乡村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

4.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提升乡村文化自信的首要目标,是要继承和发展地方优秀文化,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树立先进的价值观。通过对乡村文化的重新认识,改变乡村的风俗习惯,提升乡村人口素质,形成良好的乡村环境,促进村民团结一致,共同建设美丽乡村。

五、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文化自信的提升路径

1.大力宣传当地传统文化,加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认识

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然而,由于长期存在的城乡差异,使得许多乡村居民的生活习惯和风俗习惯还保持在原来的水平上,由于各种原因,许多人没有充分认识民族传统文化的功能,从而产生一种错误的文化自卑感,造成严重的文化自信缺失。乡村传统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精神财富,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反映了一个地区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征。因此,为了更好地提高乡村居民的文化意识,就需要切实提高其整体的文化意识,保护和宣传传统文化,以此使其整体的文化自豪感能够得到优化提升,积极投身到乡村振兴中来。除此之外,还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不仅如此,还要主动地发现乡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研究乡村居民的生活水准。要对乡村改革的具体内容进行适时的调整,以保证乡村的发展符合乡村群众的需要。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要鼓励乡村居民积极参加,切实增强其整体的参与文化创设的意识,积极参与到乡村文化振兴活动中。同时,要充分利用当地居民对乡村文化的认识,提倡和形成一种科学的乡村生活方式,使其在日常生活中增强自己的文化自信。

2.挖掘当地特色文化,培育乡村文化自信

乡村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各不相同,从饮食到民俗节庆,无不彰显出当地居民独特的文化素质,但由于长期缺少宣传与传承,使当地民众无法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所以,要大力挖掘地方文化的特点,就需要提倡民众用正确的心态看待文化,消除文化自卑感,树立文明健康的文化自信。在发掘地方特色文化的同时,要充分利用当地特有的地域和人文资源,积极开展具有特色的节庆活动。同时,要安排专门的工作人员到乡村去,引导其建立自身的文化自信,使其能够以自己的文化为荣,主动投身到乡村振兴的事业中去。目前,我国乡村的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包括戏曲、饮食、民间歌舞、民间美术等。另外,还有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各类文化遗迹和古代建筑。乡村文化遗产就是在乡村社会发展过程中所留下的一笔财富,它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乡村历史的见证人。所以,要保护和利用好,要把某些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以乡村为本的文化建设,在国家的强力保护下,增强民族自信心,从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要想实现乡村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还需要建立在乡村特有的文化基础上,并以其自身的文化环境为依托,从而形成具有乡土特色的乡土文化。所以,乡村文化建设要有专门的机构,在规范运作的前提下,才能凸显其乡土特色,既能维持品牌形象,又能提高环境质量,进而为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提供文化支持。

3.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展现乡村文化特色

在目前的乡村建设中,乡村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比较滞后,缺少经费保障。目前,乡村电影放映、硬化道路等民生项目因缺少有效的管理机制和经费而受到影响。从文化建设的角度看,缺少资金的支撑是影响乡村文化自信形成的重要因素。在此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政府的领导地位,在实施乡村文化管理体制和资金支持下,确保乡村文化资源得到有效使用。同时还需要在创新发展中充分发挥文化生态示范区的功能。建设“绿色文化”,打造“绿色”服务,以满足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另外,还需要丰富乡村文化产品,要通过网络技术平台树立生态文化建设理念,增强文化自信,从而促进乡村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

开展文化和艺术活动,既是传播民族传统文化的最好方式,也是增强民众文化自信的一种重要方式。但是,乡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的发展仍有很大的差距,乡村的文化基础设施不健全,乡村群众缺乏文化活动场所,这将使其社会群众缺乏展示自身文化的舞台。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增强乡村群众的文化自信,就需要从加强乡村文化的基础设施和提高农民的参与意识着手,通过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重新树立民族自信心,发掘其发展潜能,进而使其能够更好地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4.搭建文化交流平台,培育乡村文化自信

几千年来,各地的风俗习惯各不相同。但是,由于乡村各个领域的发展相对滞后,乡村的传统陋习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这就会对乡村的文化自信产生不利的影响。在发展乡村文化时,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要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对待。把外国文化当作自己的“镜子”,积极借鉴其它国家的优秀文化,勇于发现自己的不足,扬长避短,这样就可以把地方文化发扬光大,逐步拉近与城市之间的距离,进而提高自身的文化自信。为此,政府应积极营造文化交流的平台,通过开展传统文化比赛、联谊晚会等形式,推动乡村文化交流。同时,也可以鼓励乡村居民积极参与到城市的文化活动中去,从中汲取经验,在沟通中寻找自己的不足。

5.打造本地独属的精神地标,培育乡村文化自信

在国外,很多小镇都有自己的灵魂标志和空间,比如教堂、市政厅、广场等欧美小镇。教堂高耸的尖顶,钟声在小镇上空回荡,广场上的各种典礼,都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中国的乡村城镇缺少这种精神象征,同时也缺少公共空间。传统的寺庙、祠堂、禅院已经不能承载教化的功能,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不需要有这样的精神标志和空间。营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精神地标和公共空间,有助于培育乡村城镇的仪式感、庄严感、崇高感和永恒感。

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乡村文化自信的提高是促进乡村发展的根本。各级政府要加大对乡村文化的投入,为广大乡村居民提供文化交流的平台,积极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并鼓励本地居民挖掘乡土文化,培养乡村文化自信。同时,还需要正确认识乡村文化自信缺失的成因,以及当前乡村文化发展的现实状况,制定相应的对策,从而提高乡村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乡土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乡土中国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