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的现实困境及其实践出路

2022-02-09 03:06叶荣英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22年38期
关键词:初中生数学知识意识

叶荣英

(南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广西南宁 530299)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需“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明确规定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任务,初中生应具备初步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创新思维与能力是创新型人才的必备条件,而创新思维则由“问题”来激发,即问题意识是学习者进行创新的前提和基础,是保障学习者形成更高水平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核心动力[2]。初中生抽象思维活跃,可塑性强,正是创新人才基础培养的黄金时期。从社会的发展、人才的培养来看,初中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是促使创造人才成长的必然要求。

一、初中生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的价值分析

1.在外部政策层面上践行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课程标准是课堂教学的依据,在我国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从数学的视角出发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从而在生活中能够解决更多的问题,提高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数学问题意识指学生在数学学习时保持洞察、怀疑、批判的态度,在遇到解决难度较大的数学理论或现实问题时,会出现疑惑、焦灼和探索等复杂心理状态[3]。学生数学问题意识越强,就越有好奇心,越主动探索、提出和解决问题。反过来,学生在学习中“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引发思考”,进而提高其数学思维能力,形成和发展创新意识[4]。数学课程标强调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提倡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重视培养初中生数学问题意识,强化数学情境设计与问题提出,激活学生在学习的主人公地位,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促使其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共同探讨富有趣味和价值的数学疑难问题,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可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有效践行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2.从内在育人角度上建构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的需求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有自己的思考,要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体系。“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5]。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好的教育不是直接传授儿童知识,而是让儿童自己去觉察问题。数学知识学习离不开“问题”的提出与探索。在抽象性较强的初中数学课程中,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单纯说教和单方面向学生输出,会导致学生在问题理解和问题解决上有所偏差。相反,教师注重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在课堂中能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与疑惑,并在探索中收获新的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数学知识问题的不断探索中构建自己的学习体系,形成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模式和适合自己的科学的学习方式,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因此,培养学生数学问题意识是学生建构数学知识体系的内在需求。

二、初中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困境

初中生数学问题意识在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在国家政策的倡导和现实状况的诉求下,部分教师对培养初中生数学问题意识虽有所作为,但依然有学生提问意识模糊、提问信心不足以及提问技巧缺乏的现象存在。

1.初中生提问意识模糊

老师注重“学答”,而忽视“学问”。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会出现诸多的知识问题,这些问题应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提出,并推动教学过程的开展。但在实际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的主体是教师,学生只要负责回答教师提出的数学问题即可,但部分教师从“满堂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满堂问”,而且教师提出“是什么”的问题居多,“为什么”“怎样办”的问题偏少。其次,教师提出的一些问题毫无意义,有时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不用思考就能回答出来;有时又太难,超出学生的学习认知水平,让学生根本回答不上来,教师只能自问自答。初中生思维比较活跃,思维惯性也比较强。“满堂问”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在思考问题上出现了惰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提问意识越来越模糊,主要表现在:认为提问是教师的专属,与自己无关;主动放弃思考、提问的机会;不会提有深度的问题。

2.初中生提问信心不足

部分教师往往更注重教学结果,而忽视教学过程。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遇到理论性较强、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学生产生质疑是比较正常的,但教师对学生质疑的态度是不积极的,在学生提出问题之后不会热情地解答,有些同学还会被贴上不认真听讲的“标签”。对于学生回答错误或回答不完整时,教师也没有进行很好的引导。初中数学中经常会出现一题多解的情况,部分教师为追求“教学效果”,通常会要求学生掌握一种方法即可,解题过程需要按照老师提供的模板来进行,当学生不按照标准要求作答时,会遭到教师的批评。此时课堂气氛往往是非常尴尬紧张的,这种气氛对于学生来说会严重地挫败他们的自信心,致使一些学生回答问题时总是“三思而后行”,有疑问也不敢进行提问,出现生怕自己回答不完美或提出疑问就会遭到老师批评以及同学嘲笑的“心理误区”。

3.初中生缺乏提问技巧

对于初中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教师的专业指导显得格外关键,但目前教师对学生在独立思考进而提出有效问题方面的指导情况并不乐观[6]。部分老师把教书仅仅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平时也主要靠以往的教学经验授课任务,对问题意识培养的相关理论知识了解较少,在课堂上也是为了应付一些考核的要求,为了提问而提问,更别说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提问技巧指导了。有部分教师对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充满着热情,但遗憾的是其热情没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师虽然向学生提问提供机会,但发现敢于举手的学生很少。课堂上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把提问的主动权又交还给教师,学生也习惯于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提问。虽然也有些学生靠自己努力去发现问题,尝试地提出问题,但是提出的问题质量并不高,大多数是局限于是课本和习题的问题,其意义并不大。可见,学生缺乏提问技巧,最终还是掉进被动接受“老师提问”的困境中[7]。

三、初中生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的实践出路

针对现行的初中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困境,教师需以增强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双基”训练、精心创设问题意识的数学情境、营造宽松的心理环境以及教授学生提问技巧,探究基于问题意识导向发展的实践出路。

1.增强学生问题意识的“双基”训练

为学生“能问”,增强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双基”训练。“双基”是“能问”的前提。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的认知基础、思维发展规律提出问题。当学生对某一事物有了基本的了解,才有进一步探索的可能。比如,在学习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像特征时,学生通过观察二次函数图像形成的视频或学生自己动手描点作图了解二次函数的图像。在此基础上,教师抛出问题:抛物线开口方向与什么有关呢?开口大小又和什么有关系呢?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总结不同的二次函数图像之间的异同。先以简单可操作的问题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再利用较难的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其次,教师要紧扣教学目标设计问题,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自我学习探索能力。没有目标指向的问题设置无法产生应有的教育功能。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教学目标为基础,设置符合逻辑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引导学生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纠正学生的回答时,教师不直接进行评价,而是将问题“抛给集体”,以使学生更大程度地“卷入学习”,促使学生在“数学问题”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提高其自我学习探索的能力。

2.精心创设问题意识的数学情境

为学生“想问”,精心创设问题意识的数学情境。初中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基础学科,但数学知识存在一定的乏味枯燥。因此采用设置数学问题情境的方式提出问题是非常有效的,它可以在课堂上抓住学生的眼球,刺激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8]。首先,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创设问题情境。比如,在教授《空间与图形》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找到学生身边的例子进行情境导入,将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数学问题情境中,推动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其次,结合数学活动创设问题情境。教师所设的问题不能是简单地判断正误,而需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和数学教学规律,把容易理解的数学知识与难度较大的数学知识正确交替,设置让学生“跳起来”才能够得着的问题。比如,刚学习完《圆柱与圆锥的表面积与体积》,教师可以设置一些“非常规”的数学练习:用铁皮制作烟囱,为什么只要计算侧面的面积就能知道需要多少铁皮了?如何测出不规则石头的体积?在什么条件下,圆柱的高是圆锥的3倍?这些问题会运用学生学习过的正常的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并根据本次课的数学内容进行拓展,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更有深度的问题。

3.营造宽松的心理环境

为学生“敢问”,营造宽松的心理环境。初中生处在叛逆时期,心思也极其敏感。对于学生怕自己提问遭到他人嘲笑、提问紧张的这种反馈,教师应引起足够重视,构造民主和谐课堂,带领学生从“心理误区”走向“心理安全区”。首先,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提出和回答问题更多的动力。在课堂中,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及时反馈,尽量以肯定的激励为主,强化学生“想提问、乐提问”的行为。其次,针对学生差异,提供表达机会。教师在课堂评价环节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避免对不同学生表现出不同的教师态度。作为青春期的学生,他们的心灵非常敏感脆弱,很容易产生消极对抗或者自卑无助的心理。对于成绩较优秀的学生,教师可以在探究重难点知识时,为这部分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对于数学学起来较为吃力的学生,教师也不能忽视他们,应在较为简单的问题上,为他们提供表达观点或者回答问题的机会。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每位学生的态度都是一样的,自己没有被放弃,也能照顾到不同学生的差异,促进每位学生在自己现有能力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问题意识。

4.教授学生提问的技巧方法

为学生“会问”,教授学生提问的技巧方法。学生发现问题本就是难能可贵的,如果因为学生不具备数学表达能力,从而失去了培养和提高学生问题意识的好机会是非常可惜的。从“教师一言堂”到“师生交流互问”的转变,学生需要有质疑的精神,同时需要掌握质疑的方法。教师要提高自身素养,多了解问题培养的理论知识和他人的实践经验,教授学生提问技能,增强表达能力。首先,教师要明确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和规则,严格规范自己在课堂中的数学语言和表达方式,当学生表达比较准确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强化。若有表述不妥之处,教师也要委婉纠正,提高学生表达数学问题的能力。其次,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比如,在制定学习目标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表达自己的看法,但需保证学生的表述以可靠知识作基础,设法帮助学生证明他们的表述是否合乎逻辑。最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全观整个课堂,不着急告诉学生真实答案,需要留足时间让学生进行思考,观察学生的反应,创设敏感问题契机,养成总结反思的良好习惯。

猜你喜欢
初中生数学知识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谈初中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
初中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男才女貌:大学老师娶个初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