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 英
“给孩子无条件的爱”是很多教育专家给父母提出的建议,意思是无论孩子什么样子,作为父母都要爱他。但是令父母感到困惑的是:大人掏心掏肺、竭尽全力地付出,不一定换来孩子的感恩与回报,有时反而让孩子越发索取无度、冷漠无情。这是怎么回事呢?
案例一:精心呵护却换来冷若冰霜
小梦从小就是公认的学霸,无论在哪个阶段,学习成绩都在班里名列前茅。中考时,她顺利考上了当地最好的高中。面对身边不少前来讨教“教子良方”的家长,小梦的父母竟不知如何应答,内心感到难以名状的苦涩。小梦从上初中开始,便与父母形同路人。小梦进出家门从不跟父母打招呼,回家直接进房间;吃饭时从不上桌,自己饿了就走出房间找吃的。父母都是小心翼翼地跟她说话,她要么置之不理,要么语气冷漠。
母亲说,小梦小时候跟她还是挺有话说的,每天从学校回来,大大小小的事都会和她说。那时候母亲还觉得小梦话太多了,敷衍地听上几句,然后就催促她赶紧写作业。进入初中后,小梦就像换了个人似的,无论父母如何对她表达关心和爱护,她都表现得冷若冰霜。母亲思来想去,除了从小对小梦的要求严格一点,实在不知道还有什么地方做得对不起她,对她严格也是为了她好。
案例二:填不饱的“胃”
小迪是家里的独生子,全家人都围着他转,照顾他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爷爷奶奶操持着家里的家务,保证他吃好穿好;母亲负责小迪的学习任务,陪他做作业、上各类培训班;父亲则在经济上提供支持,承担小迪关于学习和休闲娱乐的各项费用支出。
然而,这个举全家之力悉心培养的小迪却没有感恩行为。有一次过节,爷爷奶奶在厨房忙碌,父母也帮着一起打下手,小迪竟然自顾自地吃了起来,一边吃还一边嚷嚷:“饿死了!能不能快一点?”还有一次,母亲生病了,躺在床上起不来,小迪丝毫不体谅母亲,偏要让母亲陪他写作业。母亲只能强打精神,硬撑着坐在小迪身边。国庆节前夕,小迪提出班里有些同学出国旅游,他也想去。父亲解释说家里的预算不够,每年挣的钱除了家庭基本的生活开支外,大多花在了他上各类培训班的学费上。小迪听后很生气,说:“你们的钱将来都是我的,我想怎么花就怎么花,我不要上什么培训班,我就想出国旅游!”
小迪的自私自利让父母感到很心寒。母亲说,自己为了照顾小迪牺牲了一切,从不逛街,拒绝社交,把上班以外的所有时间都放在了小迪身上。父亲说,他把挣的钱都花在了给小迪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上,以致他想读的在职研究生因交不上学费而一拖再拖,晋升空间也因此受到了阻碍。
被认定为“不懂感恩”的孩子的父母,都认为自己为孩子倾注了全部心血,但不理解怎么就不能让孩子感到亲近呢?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把一只幼猴放到一个笼子里,笼子里有两个“猴妈妈”,一个是胸前挂着两个奶瓶的金属猴妈妈,另一个是毛绒制成的猴妈妈。几天后小猴子形成了一个习惯,饿的时候去找“金属猴妈妈”,吃饱后就躺到“毛绒猴妈妈”怀里。由此看来,父母仅为孩子提供物质支持并不会让他愿意亲近,温暖的陪伴才是他想长久拥有的。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成了“金属猴妈妈”却浑然不知。案例一中,小梦之所以在小学时与母亲尚有话说,而到初中时完全对父母封闭自己,主要是因为她无法从母亲那里获得想要的精神支持。在小梦愿意与母亲交流时,母亲并不在乎小梦与她分享的内容,而只在学习上对她严格要求。小梦的倾诉没有得到母亲的用心倾听和积极关注,这让她感到母亲的冷漠,累积到一定程度便用加倍的冷漠反击父母。案例二中,小迪的父母在物质上竭尽全力地满足他,但忽视了小迪想要的爱,正如小迪所说,他并没有感受到父母省钱给他报班是出于对他的爱。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一切都让给孩子,为了他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送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这是因为大人付出得越多,孩子越可能缺乏独立能力。父母平日里为孩子所做的牺牲本来是不会轻易向孩子诉说的,他们往往默默无闻,任劳任怨,内心只有一个愿望:孩子能生活得更好。但当父母倾其所有而没有换来孩子令人期待的表现,即父母所说的“感恩”时,便开始愤愤不平地抱怨。父母把怨气撒在孩子身上,便传递给孩子一个信号:父母吃的苦全是孩子的错,孩子该为父母承担责任,这会让他们对父母的抱怨感到困惑和委屈。
感恩心并非与生俱来,需要父母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但受到大环境的影响,父母更多地关注自己的辛勤付出是否换来孩子好的学习成绩的回报,对孩子说出诸如“我们只有你一个孩子,将来所有的都是你的”“你只要管好自己的学习就行了,其他的不用你管”之类的话。长此以往,孩子把家人的付出当成理所当然,认为除了学习之外其他的都不用管。因此,案例二中的小迪眼里看不到家务,看不到生病的母亲,也不会考虑到家庭经济的压力。但仔细想想,这些都是家人曾经说过的话或表达过的意思。因此,父母要在教育中重视孩子感恩品质的培养,让孩子在感受爱的同时付出爱。
同理心指设身处地理解他人,懂得换位思考、将心比心。要让孩子理解家人的付出,懂得体谅和感恩家人,需要唤起他的同理心。具体做法是,父母要尝试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只有孩子的情绪被看到、被认可,他才能学会体谅和认可别人的感受。如案例一中的小梦父母应该关注她的情绪,让小梦感受到父母不是只关心她的学习,而是真正关心她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并且发自内心地想要为她提供帮助。在关注孩子情绪的同时,父母也要坦诚地向孩子表达情绪,如小梦的父母可以对小梦说:“我感到你对我们有很多不满,我们想要改变,但是又很苦恼,不知道该怎么做。如果你能明确地告诉我们,也许有助于解决问题,这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亲子双方通过觉察、表达彼此的情绪,让孩子站在父母的角度理解父母的难处和局限性,这是培养感恩之心的重要一环。
边界感就是“我知道什么是我的,什么是你的”,如父母的财产、收入所得是父母的,并不是孩子的;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父母应该平衡好自我发展和家庭的关系,不该对孩子的事情包办代替,控制孩子的情绪、想法和行为;孩子应该好好学习,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不该对父母提出超过他们承受能力的要求;孩子可以接受批评和建议,但不接受打着爱的旗号的情感控制。
案例二中的小迪父母可以与小迪探讨各自的发展目标和责任,不把自己对现状的不满怪罪到小迪身上。如父母可以对小迪说:“你是家庭中的一员,需要承担一部分你能做的家务。”“你有你的学习任务,我们有我们的工作任务,所以我们不会一直陪着你写作业。”“你是要报培训班,还是要去旅游,一要考虑是否合理,二要考虑是否超出我们的经济承受能力,这需要我们共同商量决定。”父母温和且坚定地表明自己的态度有助于设立边界感,让孩子理解父母的行为。
在不少父母看来,孩子的学习压力本来就已经很大了,不可能要求他再承担其他的家庭事务。但如果父母总是拒绝孩子的孝心,孩子就不再会表达孝心,只会索取。一旦孩子索取的东西达不到内心期望,对父母的感情便会越来越疏远,甚至产生不满和抱怨。父母要舍得让孩子做一些学习以外的事情,如力所能及的家务。在劳动的过程中,孩子才能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如果孩子习惯了不做,我们就可以发起请求,如案例二中的小迪母亲在生病时可以告诉他:“妈妈头很疼,没有办法陪你写作业,我需要你的关心,你可以帮我倒杯水吗?”让孩子在接受爱的同时学会给予爱,体会到关心别人、被别人需要的幸福,让关系更长久。
总之,父母对孩子的爱不是无原则的付出,而是要确保把爱的信息传递给孩子,让孩子在感受爱、理解爱的基础上付出爱,让爱在家庭中流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