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修明
(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池江中心小学 江西赣州 341500)
阅读是一个人获取知识、提升自己的主要途径,是学好小学语文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更是个人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尤为重要。本文立足小学语文教学实际,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的策略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在新课改背景下,要求各个阶段各门学科教育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方向转变。小学阶段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写作能力还比较薄弱,需要老师进行积极的教学培养,促使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得以全面的提升。在实际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兴趣需求创新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使学生逐渐产生阅读的兴趣。在实际的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通过引导,让学生进行积极地阅读,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知识面。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能够逐渐形成一定的逻辑能力,对文章的结构加以一定的了解,同时丰富学生的词汇量,使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逻辑能力、写作能力都得以提升。另外,任何文章其中都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尊老爱幼、谦让礼貌等优良美德,勇敢不屈、坚韧不拔等思想精神,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等思想情怀,通过老师引导能够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并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融入德育教育能够促使学生健康发展,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1]。
很多小学以及老师逐渐认识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却没有采取行之有效的行动。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单一通过讲解的模式,白纸黑字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参与积极性不足,同时这种以理论为知识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不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需求,学生只能通过记忆的方式了解阅读步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内容设计多为课本内容,老师带领学生学习生僻字、修辞手法,分析作者思想感情。这种教学模式只能提升学生的答题技能,对学生写作能力、逻辑能力的提升起不到任何帮助。在新时代背景下,需要老师积极创造多样的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性,实现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
语文新课标明确了不同学段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要求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应立足于教材内容,但不能局限于教材,不断拓展和完善阅读教学内容,以更好地满足小学生的阅读需求。但在当前的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学内容存在极强的局限性:教师基本上都是采用“照搬全书”的模式开展阅读,阅读教学内容与教材课文保持一致。但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有限,单纯依靠教材开展阅读教学,致使小学生的阅读内容单一,制约了小学生的阅读面,阻碍了其思维发展,严重制约了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
由于我国长时间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校、老师乃至家长都把成绩看得很重要,他们认为在教学中知识传授大于一切,继而在教学中浪费了大量时间在字义、词语、句子上,在阅读上所花费的时间少之又少,加上课堂时间的限制,老师把同学们的阅读时间一压再压,使得他们的独立思考空间越来越窄,长此以往,同学们就会因为缺乏与老师的沟通而无法掌握阅读技巧,从而失去对阅读的信心。此外,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他们是很难独立完成阅读理解的,大部分时间都需要老师的引导,而在阅读中得不到答案,就会长期处于迷茫状态,继而出现自暴自弃的现象。加上老师对阅读时间的把控过于严格,使得同学们都是被迫去做一些违背意愿的事,这就严重阻碍了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目前,大部分老师在同学们的阅读中都没有提出固定要求,他们总是习惯性地让同学们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随意选择阅读内容和方式,这就给个别喜欢偷懒的同学创造了“耍花招”的机会,继而出现默读、小声读等情况,这对优化阅读教学来说是非常不利的。除此之外,缺乏教师的有效引导,会导致小学生的阅读行为逐渐丧失标准。学生本身缺乏自控能力,加之大部分学生对于阅读并不感兴趣,针对大量的文字会产生枯燥以及厌烦的心理,这也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有效性,在这样的环境下,缺乏标准的阅读方法,不仅会影响学生进一步了解文章的核心体系以及重点知识,也会逐渐弱化学生科学对待阅读的意识。这对于学生文字审美能力的提升会产生不利影响[2]。
兴趣是小学生参与语文阅读学习活动的内在驱动力,是使其在课程活动中保持热情的秘诀,传统模式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所以无法取得良好反馈,与教师并未深入挖掘学生兴趣点、没有在尊重学生兴趣基础上进行教学存在必然之联系。所以优化现阶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教师应将挖掘学生兴趣点、将尊重学生兴趣培养其学习热情置于首要位置上,主动了解学生的兴趣点,主动围绕其兴趣设计课程活动。但全面掌握并平衡全体小学生兴趣并非易事,若教师拘泥于此,不仅会增大自身教学压力,也会造成教学秩序混乱的现象出现,影响学生对阅读学习活动的有序参与。立足于此,在挖掘兴趣点,利用兴趣培养小学生语文阅读热情时,教师可以从学生兴趣共性入手,在共性中寻求平衡,以多数同学感兴趣的要素为教学素材[3]。
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往往以传递知识为主,却缺乏创新性以及拓展性,这就导致了阅读教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另外,有部分教师习惯于将自己作为整个课堂的主导者,无论是教学方法还是教学内容,都忽视了学生本身的思想认知。那么,落实阅读理念的更新,重新制定教学目标是当前的首要任务。在小学阅读教学中,老师要将自己从以往的主导身份转为引导身份,并学习先进的阅读教学理念,对于阅读内容要进行全面剖析,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正确引导同学们展开阅读。与此同时,还要鼓励他们去感受文章内涵。比如,在阅读后,老师可以开设一节阅读讲解课,让同学们自告奋勇地来阐述自己所阅读的书籍中所表达的真实情感,然后与班上其他同学展开一场交流会,这样既能让同学间的思想得到碰撞,又能将他们与作者的思想相融合。此外,在展开阅读教学前,老师还要全面了解班上同学的实际情况,并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从而在拓宽他们阅读视野的基础上,让他们的阅读能力得到有效锻炼。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草船借箭》这篇文章之后,就以《三国演义》原著作为课外阅读的载体,让学生选择其中感兴趣的篇目进行阅读,在阅读结束之后,让学生以“描述你想象中的诸葛亮人物形象”这样的主题来开展探讨。通过学生选择的篇目来提炼人物性格以及人物形象,并且实现思想碰撞,让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化。学生在这样的形势下阅读、交流、拓展、融合,让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进行关联,能够有效增强自身的辨识能力[4]。
在任何阶段的学习中,要想让同学们保持以往的热情,就需要拥有良好的习惯,阅读教学也不例外。在阅读教学中包含了略读、细读、背诵等,同学们可以根据内容的意思来理解文章所隐藏的真实内涵,从而真正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例如,在《尊严》的阅读中,老师可以在同学阅读前设置一些问题,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阅读,如(1)根据三次对话,年轻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2)杰克逊怎么知道年轻人会成为百万富翁?(3)阅读全文后你们的感想是什么?在阅读后,同学们就会给出答案:(1)文中年轻人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哪怕是一件小事都会坚持做人的原则。(2)年轻人拥有了高贵的品质,它在成功的路上坚持不懈,因为有了尊严,所以会成为百万富翁。(3)我觉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会遇到很多类似文中年轻人所遇到的问题,但不管何时,我们都应该维护自己的尊严,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通过这样的方式,既能让同学们掌握阅读技巧和方法,又能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从而在阅读中开阔自己的视野,积淀阅读知识。
小学生年龄小,很难做到长时间的坚持。但越是这样,教师就应采取多种方法和策略来引导学生,以增强学生阅读的自信心,让学生喜欢阅读。小学生好奇心强,凡事都喜欢问个为什么,基于此,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种种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走进阅读,去书中寻找答案。例如,在学一篇新课文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去搜集有关作者的信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了解与课文相关的背景。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阅读的好处”,慢慢地,学生会越来越喜欢阅读,因为通过阅读,不但开阔了他们的视野,还启迪了智慧,提高了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但值得注意的是,学生无论是在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教师都要让学生养成边阅读边思考的好习惯,让学生用“心”来阅读,以有所收获为目的,并且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自由畅想,敢于质疑,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学生的阅读自信心才会日渐增强,才会阅读得更加舒心。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单一通过教材内容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学生眼界也得不到有效地拓展,需要老师积极为学生推荐课外读物开阔学生眼界。对于课外读物的推荐需要根据调查问卷的实际情况进行严格的筛选,对于阅读图书的选择需要确保多样性,在确保学生健康成长的同时,能够实现个性化的发展。例如,有些学生喜欢阅读《少年冒险王》《冒险小虎队》等推理小说,老师应当给予支持,不应该单一从学习角度扼杀学生的个性思想和兴趣爱好,尊重学生进行引导。另外,在图书推荐后应当让学生写下心得,但是形式可以转变为图书分享,脱离读后感作业形式,使学生愿意分享图书内容,并通过分享锻炼学生总结能力和写作能力。
语文阅读教学工作的开展不仅仅是为提升提出学生答题能力,例如找出文章的点睛之笔、作者思想感情等内容,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介绍作者背景、分析成语用法,拆解文章结构,分析逻辑思维,促使学生正确应用成语,在进行自我写作时能够保持清晰的逻辑思维,确保文章的连续性,并在了解作者创作背景的基础上,对作者的思想感情加以进一步的理解,感受作者内心。例如,在进行《狼牙山五壮士》一课讲解时,老师首先需要收集相关资料让学生对文章的创作背景进行充分的了解,然后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保证各小组实力均衡,之后对文章进行阅读,在阅读文章时对“斩钉截铁”“崎岖”等词语的意思和用进行了解,并利用词语组句。小组成员进行讨论时,老师需要对将文章划分为多个段落,在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阅读一个自然段,并且需要每位学生都进行阅读,这种随机的阅读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突发阅读时情感的融入。阅读结束后,老师和学生共同分析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并让学生自行探究文章的故事线、结构以及思想感情,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抢答,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并且通过自主阅读分析能够提升学生探索能力、逻辑能力的提升,提升教学质量。
语文教育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发挥其人文功能,培养小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同时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独特的感悟和体验。教师在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应突出课程活动人文性,将文化要素融入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在文化背景下读课文、分析课文,使其立足文化视角理解课文。但由于缺乏良好文化甄别与整合能力,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在此环节向学生提供了超出其文学水平和文化认知能力的文化材料,导致学生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了文化研讨上,使其课文阅读投入度不足,不仅没有促进小学语文阅读之优化,反而使其本末倒置,阻碍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发挥。改变此现象,既需要教师深入分析班级学生文化储备情况与认知能力,也要求教师转化文化选择与整合方式。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教师要做到正确的引领,要根据学生特点掌握好切入点,将阅读渗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体现在课外阅读计划中,延伸在学生的课外生活中,展现在阅读交流中。这样才能彰显出阅读的魅力,才能凸显出阅读的思想性,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