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际新闻编译人员的“把关人”角色

2022-02-09 02:15吉艳惠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6期
关键词:把关人稿件受众

吉艳惠

(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国际交流和信息传播的渠道越来越多,国内获取国际新闻(这里的国际新闻特指国外媒体用外语进行的新闻报道)也越来越便利。如今中国媒体转载国际新闻的速度越来越快、数量越来越多,但这种频繁的信息交流也使国内新闻工作者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目前,大部分国际新闻都是按照西方的新闻价值标准选择和加工而成,服务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利益和目标,在涉及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时,往往不会是“公正”“客观”的报道,国内媒体在将国际新闻面向国内进行二次传播时,必须增强把关意识,守好信息传播关口,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以此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舆论环境下做好国内新闻宣传工作。

1 “把关人”理论与国际新闻再传播

把关是传播学的一大范畴。卢因提出的把关人概念,是从守门人一词化用而来的。卢因认为在传播活动中,信息的流动是在一些含有“门区”的渠道里进行的,这些渠道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才能进入传播渠道。所以,“把关”是“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有这种行为的人就叫“把关人”[1]。

国际新闻再传播是国际传播活动的一种,是利用大众传媒进行的跨国界信息传播,其以国家社会为基本单位,具有强烈的政治性,与国家和民族利益密切相关,且必须服务于本国利益。新闻编译是国际新闻再传播常用的一种手段,即编译人员通过选材、提炼及编译的过程,把国际新闻加工成能够为国内受众服务的新闻报道,这一加工过程就是“把关”的过程,作为一线的新闻加工者,新闻编译人员就是“把关人”。

新闻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生活,国际新闻再传播不仅是信息传递的过程,也是价值、文化的传递过程[2]。编译人员在此过程中兼具新闻传播者和跨文化交流者两种身份,需在新闻素材、意识形态和编译方法等方面严格把关,在秉持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基础上,确保翻译的稿件符合国内价值标准、意识形态、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等,从而在国际舆论战中保证意识形态和文化阵地,切实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2 国际新闻编译人员的“把关”意识

2.1 新闻意识

新闻编译人员属于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新闻意识。在有海量国际新闻来源供选择的当下,选择哪些新闻进行编译是译者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鉴于编译后的新闻受众主要是国内读者,对标及时、接近、显著、重大和趣味这新闻价值五要素可知,选择的新闻对我国产生的影响越大,发生的地点离我国越近,人物越为国人熟知,新闻事件就越受到国人关注,价值也就越大。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符合上述要素的新闻都可以进行编译。由于不同国家文化传统、社会制度乃至意识形态都存在差异,新闻编译人员在选择新闻素材时还必须考虑到所选新闻是否符合国内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及政策法规,是否能“为我所用”。

当看到一些扭曲事实,以偏概全,只为诋毁中国形象、攻击中国社会制度、扰乱国内秩序的报道时,新闻编译人员作为“把关人”,就要根据国内的新闻政策法规要求作出取舍,处理好新闻真实性和倾向性的关系,选择符合中国人民利益和价值取向的新闻进行编译。同时,在编译的过程中要敏锐识别新闻原作者主观因素运用过度或新闻真实性存疑的地方,发挥自身专业素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加以纠正,把好新闻报道的“事实关”。此外,除了国际重大热点和涉华报道,国人对于全球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实用信息也十分关注,因此编译人员在选择素材时还要注意新闻报道的实用性,争取所选的新闻编译素材对国内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或起到借鉴作用[3]。

2.2 政治意识

新闻编译人员必须具备政治意识。在国际新闻界,出于意识形态和政治体制等原因,各国媒体对同一事件或事物的报道立场和看法往往不同,有时甚至会截然相反。这就要求新闻编译人员必须提高自身的政治敏感度,认真学习、了解国际国内政治形势、我国内政外交政策及宣传报道口径,在语言加工上确保译文的言辞表达符合国内的报道口径和政治立场,不被原文的表面意思所误导。编译内容涉及国际争端或他国内政时,新闻编译人员要充分考虑我国同当事国家的外交关系,如果在编译素材中遇到不符合我国国际外交政策的偏激言辞,一定要进行处理,或删除,或改正,编译后的内容必须符合我国的国际政治立场和倾向[4]。

2.3 跨文化意识

新闻编译人员还必须具备跨文化意识。按照翻译理论家黄忠廉给出的定义,翻译是将原语文化信息转换成译语文化信息,以满足读者特定需求的思维活动和语言活动,是一项复杂的跨文化传播活动[5]。因各国国情和文化传统的不同,受众的用语习惯和认知方式也不同,新闻翻译必须在理解原语言的基础上,将主要内容信息用目标语言受众习惯的形式表达出来。新闻编译人员经常会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为了真实转达新闻中的信息,会照搬原文语序与直译用词,翻出来的译文有时就会让人觉得拗口,甚至难于理解,信息传递效果也会受到影响,并且语言运用得好坏、规范与否,也关系到所属媒体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此外,大众传媒主要是运用语言来传播信息,具有信息传播和语言传播的双重职能,在一定程度上对语言起到普及推广的作用。新闻语言简洁准确、通俗易懂,受众通过新闻可以了解和学习一些新词、热词和表达方式,甚至会潜移默化地改变自身的语言习惯。而任何语言都根植于自身所属的文化背景,最能反映所属文化的特征和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语言系统中隐含着一个民族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是非标准和风俗习惯等,因此长期照搬其他文化语境下的语言词汇,可能会改变社会主流用语,导致文化入侵的情况出现,新闻编译人员应时刻注意维护本国语言和文字的纯洁性。

3 编译方法

新闻编译人员除了要具备敏锐的“把关”意识外,还要具备“把关”能力,即具备驾驭素材的翻译、编辑能力和准确的文字表达功底,这样才能真正做好新闻编译工作,确保稿件质量。

一般来说,翻译讲究的是“信、达、雅”。“信”是忠于原文,确保译文准确;“达”是词要达意,力求译文通顺明白;“雅”是选词得体,追求译文简明优雅。但新闻编译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翻译,是一项为呈现各自意识形态而形成的特殊跨文化活动,需要对翻译后的新闻素材进行“再认识”和“再创造”。“编”含有编辑、改编之意,新闻编译人员既是翻译也是编辑,在编译过程中,为了达到传播目的并使新闻内容符合所属媒体的定位,新闻编译人员必定会在一定程度上修改原文内容,常见情形一般包括以下4种:全文直译、注释增译、删减摘译和整合写译。

3.1 全文直译

全文直译是指保留原稿全部内容,并按照原稿的结构直接翻译。此时,编译人员的工作还是以翻译为主,但全文直译并不是一字不动,不加求证地将原文照搬,在必要的情况下也需对原稿进行修改。这种修改主要是校正,即不做大的改动,只是对原稿中的事实及事实表达作个别校正,以保证内容真实、准确、清楚和统一。

当报道为涉华报道时,一般全文转载的多为正面或客观报道。除了前文提到的政治类语言表述外,国外媒体由于对中国的国情、文化或事件认知不准确,报道内容有时会出现不符合实际情况的细节偏差,包括弄错人名、地名,或者为了便于国外受众理解,有关表述不符合国内稿件的表达方式等。例如,在报道中国的一些政治会议时,国外的新闻报道不会明确报道会议名称或官员职位名称,而是统称为“一场重要会议正在京召开”“出席会议的领导层官员”等,编译人员此时一定要认真核对事件背景,对内容中存在的事实错误加以订正,将不规范的文字表述统一为规范用语,还要注意表述的情感色彩的倾向性,使之成为一篇符合国内新闻报道标准的稿件。

对于非涉华报道,即使对事件的前因后果和政治文化背景等了解不深,核实求证的难度加大,但也应力求真实、准确,不能为了追求时效性,不经核实就加以转载,否则可能会出现不实报道。一旦出现不实报道,对内将导致媒体公信力受损,舆论引导力下降,对外将留下只会人云亦云的印象,不利于中国媒体在国际社会中提升影响力、增强国际话语权。因此,无论新闻内容是什么,事实和表达的校正都是首要工作。

3.2 增译

由于存在语言、文化和社会情境等差异,国际新闻原来的目标读者和国内读者对信息的了解程度不同,为了避免出现信息阅读与传播障碍,对某些信息进行适度补充成为对新闻编译的必然要求。

一种是对稿件内容做一些必要的资料补充,这种情况一般多为非涉华报道,包括对新闻中国内读者不熟悉的人物、事件、地点的历史背景和知识进行介绍,对专有名词或称谓加注。因为有时候某些字词就是原语文化下的产物,中文中难以找到对照组,为避免受众理解困难,不能简单地加引号直译,必须对词义加上注释。还有一种是对报道事实的背景做一些必要的交代,对于最新的报道,无论是否涉华,都需要对过去的情况或报道进行必要的交代,通过纵向呈现事物变化过程,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和意义。

3.3 摘译

摘译是指通过删字、删句和删节等方式摘取原稿部分内容进行翻译,摘译多用于转载涉华报道。一是删去国内读者已知的信息、背景材料或重复拖沓的文字,例如,国外的新闻在提及华为、京东这些国内读者熟知的公司时,往往会在前面加一句“中国的互联网巨头”等定语修饰,在介绍某些会议或方针政策时,会出现一些冗长、累赘的背景介绍,这些都是可以删去的。二是对原稿中与主题关联度不大的内容进行删减,如有些选取的编译素材其实只是原稿中的片段,其他内容并不涉及中国或与编译后稿件的主题关联不大,因此不予保留。上述情况都是为了使稿件的信息量与读者需求相符合,让原稿的表述更简练、章节更紧凑、内容更突出。

3.4 写译

写译是编译中难度最大、操作最复杂的一种方法,一般用于以下3种情况:一是处理单篇信息量过大、主题不清晰、结构脉络不分明的稿件;二是合并多篇主题相同或相关、内容相似或重复的稿件;三是改写不同报道形式或体裁的稿件,如把电视、广播新闻改写成报纸新闻,把长篇报道改成消息等。

随着国外媒体对中国的关注度上升,一旦中国有大事发生,相关议题的新闻就会扎堆出现。往往内容丰富、报道范围广、涉及面大且形式多样,遇到上述情况时,新闻编译人员要根据所在媒体定位、报道目标和受众需求等对译稿进行改写,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对纷繁复杂的新闻素材进行概括整合,提炼出稿件主题,选择与国内读者最贴近的角度,改写成更符合国内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要求的稿件。此种情况下,新闻编译人员的工作流程更倾向于编辑,对新闻信息整合、改写的过程就是典型的编辑“把关”过程。

4 结语

随着信息化高速发展、国际化交流日渐增多,国际新闻编译已经成为国际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内受众了解国际局势、知悉世界对本国看法的重要渠道,新闻编译工作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新闻编译工作人员相当于在外媒报道和中文报道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而信息在“跨越”这座桥梁时必须办理“通关”手续,即新闻编译不是简单的一对一文本转换过程,而是一种和翻译联系在一起的特殊的新闻信息传播过程。因此,编译人员需要对信息进行把关,要在具备新闻意识、政治意识和跨文化意识的基础上,通过直译、增补、删减、整合等方式,将国际新闻转换成国内受众容易理解接受且有助于国内舆论导向的信息。

另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发展,国际信息的流通渠道越来越多,民众获取国际新闻也不再局限于国内媒体的报道。为此,新闻编译人员需意识到只要信息一直在流动,“把关”工作就没有休止,要保证自身处于审视状态中。同时,新闻编译人员要提高自身的编译能力,注重培养自身的政治素养,增强自主意识,争取在信息筛选和传播过程中化被动为主动,在国际舆论战中建立主攻阵地,做好国际新闻再传播和舆论引导工作,切实维护国家和人民的根本 利益。

猜你喜欢
把关人稿件受众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新媒体时代更需要“把关人”
新媒体时代报媒“把关人”的角色定位
“互联网+”时代传媒对媒介域“私有化”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