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羽涵
问天实验舱发射时的尾迹云。索尼 Alpha 7R III + 适马150-600mm f5-6.3 DG DN OS HSM 孫业林 摄
2022年7月24日,搭载问天实验舱的长征五号B遥三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发射。索尼 Alpha 7 IV + FE 200-600mm F5.6-6.3 G OSS + 1.4x增距镜 赵天琪 摄
为什么会创办这样一个“追火箭”的摄影组织?
谢集潇:创建“云上天镜SpaceLens”是一个机缘巧合。2020年,我刚刚接触航天摄影,先后去了发射“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和“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的现场。我本身是一个喜欢拍纪实题材的摄影师,在刚开始拍火箭时就注意到,如果想要记录好发射任务,多机位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我第一次去拍摄就带了3台相机,分别从中景、特写、常速、高速等不同方式去记录。我利用这些素材制作了一个短片,将其在网上发布后,很多人评价说:相较于以前在电视上看的新闻画面,感觉视角丰富了很多。因此,在拍摄“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发射时,我一个人背着大登山包,拖着27寸行李箱,一共带了6套相机去拍摄,这应该也是网上第一次有人用8KHDR的规格去记录火箭发射,最后制作的视频在网站达到了20万的播放量。那时我想,一个人难以分身,能带的器材和掌控的机位有限,为什么不拉着其他航天摄影爱好者共同去完成一个片子呢?
2021年4月,正值中国空间站首个舱段——天和核心舱即将发射,我便开始联络认识的几位航天摄影师,看看大家有没有兴趣一起去拍这次发射,很快就凑齐了4人的小团队。接下来,我制作了招募海报,几个人分工一起组织起这次联合摄制计划。没想到,有上百人添加了我的微信,想跟我们一起去拍发射;筹备组的人也从最初的4人,扩大到了10人。于是我们在想,为何不尝试把这个事情持续下去,而不是仅仅只做一次发射的记录?于是,最初的团队“SpaceLens”就在这短短几天里诞生了。
问天实验舱转运。尼康Z 6II + 适马150-600mm F5-6.3 DG OS HSM 王泽淳 摄
你们的团队是如何分工合作的?
谢集潇:每次拍摄发射任务,我们团队基本都会分成编导组、拍摄组、直播组、科普组、新媒体组以及后勤组来协作完成。联合摄制通常需要带着近百名摄影师一起去拍发射,其中不少是第一次来的“新手”,所以对摄影师的拍摄教学是我们每次任务里很重要的工作。此外,还有内容设计、素材收集整理和后期制作、再到全媒体平台宣发。通常因为发射内容的时效性要求,从火箭开始转运那一刻起,整个团队几乎就开始不间断地工作。从火箭升空的那一秒开始,我们全平台发片的24小时倒计时就开始了,每次任务可以说都是惊心动魄、紧张刺激。
你们在完成中国空间站在轨建造发射任务全过程拍摄的过程中,是什么动力让你们每一次都克服种种困难“奔赴”发射现场?
刘清俊:我们确实在“追火箭”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例如,拍天舟三号发射时,我们只有4个人却要组织近100人的联合摄制;距离神舟十三号发射仅剩10分钟时,我们才到达机位准备,等等。支撑我们走过来的是那份发自内心的对中国航天的热爱。在我们的后台,经常能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热爱中国航天的人们发来的私信,他们当中有学生、医生、老师······他们因学业、工作或疾病等原因,无法去到现场,但通过我们的镜头,他们能够“沉浸式”体验火箭发射现场的氛围,那份震撼让他们感受到内心与祖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同频共振”。有的老师在课堂上将我们的视频给学生们播放,在孩子们心中种下“航天梦”的种子。
中国航天的发展陪伴着我们长大。而今,我们有能力用青年人独特的视角与方式来记录中国航天的发展历程,让中国航天被更多人所熟知。
在春桃村看发射。索尼Alpha 7R III + 适马100-400mm F5-6.3 DG DN OS 杨昊 摄
中国空间站建造过程中你们对哪次发射印象最深刻?
王茀佳:印象最深的还是天和核心舱的发射任务。那是我们团队刚刚创立时的第一次集体活动,大家从天南海北为了同一件事聚集到一起,朝气蓬勃,很有干劲儿。那一次,我在海滩边作为团队的“国旗手”参加了拍摄。腾空的火箭、手中挥舞的国旗、海滩上的人群,在画面中留下了宝贵的瞬间,后来我在各大媒体平台看到很多人的照片里都反复出现这个场景。那时我在海滩上高举国旗,旗角掠到一旁一位大爷的头顶,我连声抱歉,这位大爷说:“没关系,这是我们祖国的象征。”这时我再回头望向沙滩上的人海,终于明白了朱广权的那句话——这是属于全体中国人的航天。
杨昊:中国空间站系列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天舟二号发射。原定2021年5月20日晚上发射的天舟二号,经历了两次推迟。第二次推迟之后,天舟二号组合体需要被推回垂直总装厂房。当得知这个消息时,我们所有在现场已经等了一天一夜的爱好者们都感到有些遗憾。我们从没遇到过这样的状况,但也深知作为空间站系列的第二次发射,科研人员和试验队员们面临着更为巨大的压力。一周之后,由于各种原因,团队里只有寥寥数人回到了文昌,继续等待天舟二号的发射。这时,我们有小伙伴看到了发射平台下的标语从之前的“自立自强,创新超越”换成了“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我们都相信胜利的曙光越来越近了。5月29日晚上,推迟了9天的天舟二号顺利升空,而我们为这次任务制作的视频也是迄今最满意的一条发射片。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前夕。尼康Z 7II + 适马60-600mm f/4.5-6.3 DGOS HSM 王昱淏 摄
天舟五號尾迹云。尼康 Z 7II + 适马100-400mm F5-6.3 DG DN OS王昱淏 摄
分享一些你们拍火箭的经历。
王茀佳:我印象比较深的一个瞬间是在甘肃酒泉拍摄神舟十二号发射的那一次。临行前的聚餐上,一位老前辈举杯说道:“我第一次拍火箭是在10年前,那时候我被认为是一个奇怪的人。”回想起中国航天这十余年的发展,他感受到的种种一定比我们更加深刻,而我也愈发感觉到我们这一代人赶上了一个好时代,赶上了中国航天大发展的年代,也就愈发坚定地去做好这件事。
王京天:我第一次看到火箭本体就非常激动,因为它真的很高很高,像一栋大楼一样矗立在远处。火箭发射时,那明亮的火焰与震耳欲聋的发动机声音令我心潮澎湃。我在那一刻没有任何杂念,从心中迸发出一种以身为中国人而骄傲、为祖国强大而自豪的荣誉感。在那一刻,皮肤已被晒伤,但我毫无察觉,因为那种从心底迸发出的感动已经掩盖了当时所有的感受。
杨昊:在天舟三号的发射任务中,我在发射场内场亲眼见到了我心目中的航天英雄杨利伟。这位曾经只存在于课本上和电视上的航天英雄,那时就站立在我的面前,现在想想还是感觉像梦一样。虽然那次我没有拍摄到非常清晰的火箭素材,但那次的经历让我终生难忘。还有神舟十三号发射,那是我第一次体验酒泉的夜间发射。10月的额济纳旗已经有些寒冷,黑夜里刺骨的北风不断“刺激”着我的神经,那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感受航天员出征。在热闹的东风航天城里,人们夹道欢送,锣鼓喧天。当车队从我们面前经过,我看到航天员王亚平正朝着我们招手。那一刻,我能够感受到她的自信与笃定,更有那份独属于中国航天员所肩负的责任与担当。
拍摄火箭需要准备哪些器材?拍摄过程有哪些注意事项?
谢集潇:航天摄影虽然对摄影器材有一定需求,但又不完全依赖器材。通常来说,火箭因为有发射安全距离,拍摄距离会超过3至4公里。尽管火箭高达几十米,但是在这个距离上,往往需要使用超过300毫米焦段的镜头才能拍摄到比较清晰的火箭箭体照片。想拍摄箭体,我们建议使用400-800毫米镜头,大部分航天摄影作品都是在这个焦段产生的。如果希望拍摄火箭细节特写,更是需要用600毫米或者800毫米镜头,加上两倍增倍镜来拍摄。当然,我们还是不太建议用焦段超过1000毫米以上的镜头拍摄。海南文昌是一个夏季高温炎热、冬季雾气大湿度高的城市,空气状况是对用长焦镜头拍摄火箭影响最大的因素。天气不好的情况下,就算使用超长焦镜头,也无法获得令人满意的影像。
梦天实验舱发射(箭轨)。箭轨部分:索尼Alpha 7 III + FE70-200mm F2.8 GM OSS + ND1000 200mm,ISO100,f/20,4 秒,三张堆栈;火箭部分:索尼Alpha 7R III + 适马150-600mm F5-6.3 DG DN OS,464mm,ISO100,f/7.1,1/1600 秒,两张合成 孙业林 摄
如果你想“抛弃”长焦镜头,也可以另辟蹊径。我们常说“火箭摄影入门靠长焦,进阶靠广角,终极靠中焦”。广角镜头是很多航天摄影师长期拍摄火箭以后会用的镜头。火箭的飞行并不是一条直线垂直上天的,而是在空中拉出一条美丽的弧线。甚至在通透性好的夜间,可以看到火箭最终是飞到海平面以下的,这个时候使用广角镜头以长曝光的方式拍摄,可以拍到非常美丽的火箭光轨,如果在白天则我们通常需要使用ND滤镜来拍摄。同时,广角镜头可以帮助我们寻找很多前景,进行创意构图,丰富火箭发射照片的趣味性。
用中焦镜头拍火箭非常考验摄影师的构图和随机应变能力。中焦镜头拍摄,多以人文题材为主,即拍摄人与火箭结合的摄影作品。除了前期构思设计,很多高质量的作品都是在火箭点火到消失的短短两三分钟时间里抓住机会拍出来的。比如,我们的一位摄影师在海滩上捕捉到了一个孩子坐在家长的肩膀上挥舞着手中的国旗,而火箭刚好从国旗的中间穿过“点亮”了国旗的瞬间,这非常考验摄影师水平。
航天专业知识对于拍摄有什么帮助?
谢集潇:航天专业知识对于航天摄影拍摄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可以说,你不了解火箭是没有办法拍出好的火箭摄影作品的。比如,你不知道火箭发射前的准备流程,你可能就不知道火箭在什么时候突然发射而错过最佳的拍摄时机;你不知道火箭的飞行方式,就很难在起飞后准确地跟随火箭的方向;你不知道火箭的型号,甚至可能会把镜头对错火箭的发射塔,等等。
航天摄影师还很喜欢拍摄一种画面——“火箭拉面”。这需要对准火箭的火焰进行曝光,可以拍摄出清晰的火箭马赫环,非常漂亮。对于拍摄者来说,这就需要更深入了解火箭相关的专业知识,知道这枚火箭用的是哪种火箭发动机?使用的是什么燃料?不同型号火箭产生的火焰亮度差异可能会非常大,对曝光参数了然于心,最终才能拍出完美的照片。
在拍攝火箭时如何兼顾美学的特点?
陈玉成:如果想拍出的火箭形体是对称分布的,在火箭发射前与发射的瞬间可以参考低空建筑摄影的一些构图技巧对火箭主体进行拍摄构图。在发射升空之后,火箭在视距内飞行的过程中可以从极简主义的角度出发,专注于火箭本身,捕捉箭轨、轨迹云、激波等线条和形状,与火箭本体结合从而突出火箭飞跃天际的力量感。
一些摄影爱好者到了发射现场就被火箭所吸引,而忽视了一些其他元素。火箭在发射初期是垂直向上飞行的,所以在火箭起飞时可以用一些前景来做半框架式构图,比如人与人之间的空隙、礁石间隙等,使用这些视觉元素可以增加火箭与发射场的规模感。我们在使用长曝光拍摄发射光轨的后期处理中,会通过裁切画面让箭轨契合斐波那契曲线,让发射画面达到平衡且具有张力。
在火箭发射时,人文元素的加入会让画面更富有故事性。使用中焦镜头拍摄可能会让火箭在画面里缩小成一团光,但是优秀的前景,比如观众手中的红旗、父亲肩头的孩子等元素的加入会让照片的叙事性更上一层楼。如果使用长焦镜头拍摄,力求人文元素与清晰的火箭箭体同框,则十分考验摄影师的拍摄经验与随机应变能力。
天舟二号尾焰。佳能EOS R5 + RF800mm F11 IS STM + 1.4x 增距镜 郭煜坤 摄
在拍摄过程中,有哪些更“天马行空”的新奇想法?
杨坤也:在我们以往的拍摄中,无论是在海南文昌龙楼镇楼顶,还是淇水湾海滩,都是在地面上以仰视角度去拍摄火箭升空,难免有些大同小异。偶然也在网上看到过跳伞爱好者、民航飞行员,刚好在发射期间经过附近空域,用手机拍下了十分震撼的画面。我就在想,我们能不能专门策划一次用飞机搭载专业拍摄设备,发射时在附近空域飞行,以空中的视角拍摄火箭冲破云海的画面。
作为青年摄影师,对于未来职业发展的期望。
王京天: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化,以手机为主的AI计算摄影正在逐渐占据着原属于单反、无反相机的部分市场。但我仍然认为,在部分领域,单反、无反相机所具有的光学优势是AI计算摄影无法弥补的,所以我仍然对这一职业有着较好的预期。
作为青年摄影师,我认为基于“青年”这一角度会发现更多不同的视角和新奇的想法,从而拍摄更多精彩的照片。比如,在拍摄天舟二号发射时的人文视角,大家都在拍火箭,而我在拍人。我觉得摄影这个职业未来有着很广阔的发展空间,“用双眼发现,用相机记录”,我们需要通过自己的双眼来看到不一样的视界。我看好摄影师的未来前景,并且我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做一名优秀的摄影师,拍摄更多优秀的照片,让人们看到不一样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