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一波
固原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成果丰硕。杨氏家族泥塑、高台马社火、固原砖雕、泾源民间故事、固原民间建筑营造技艺、六盘山区春官送福6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还有自治区级保护项目45项、市级保护项目78项。近年来,通过文旅融合、产业融合发展,固原市的非遗资源在带动城乡就业、群众增收、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等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在新时代绽放出光芒异彩。
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立足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凸显区域文化特征,综合体现了宁夏文化生态发展特色及成果。固原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富集,是宁夏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设立自治区级保护区,将有效提升固原市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能力,促进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协调发展,推动六盘山文脉奔涌汇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江大河。
隆德县温堡乡杨坡村杨栖鹤家族的泥塑,从清朝道光十二年(1832年)祖辈杨魁山开创以来,传承至今已近200年。其间,第三代传人杨维福和杨全福因生活所迫,远赴新疆谋生,又将西域文化的艺术风格融入本家族彩塑艺术之中,回来后影响到周边地区爱好泥彩塑的工匠。第四代传人杨栖鹤耳濡目染,熟练掌握了杨氏泥彩塑家传的理论体系和制作技艺,将其发扬光大。现在到了第五代杨佳年,第六代杨贤龙、杨贤雄、杨贤麒和程建平,他们都是杨氏泥彩塑艺术传承的主力。
杨氏泥彩塑制作有配料、酿泥、造像、敷彩等20多道工序,需使用圆雕、浮雕、透雕等多种方法,有自己独特的工艺,造型精美,色泽鲜艳,充分展示了六盘山地区民间传统艺术的丰富内容和多样形式。在杨坡村的展馆内,《农村社火队》《毛主席过六盘》等现代题材的大型泥塑和惟妙惟肖的人物造像、飞禽走兽,极具观赏性和收藏价值。其作品多次代表宁夏参加全国博览会和民间文化艺术展览交流活动。杨佳年还带领团队在周边地区修复彩塑和陶质文物400多件,曾用3年时间完成了崆峒山600多尊历史文化雕塑修复工程。
每到春节,社火巡游是固原城乡群众的一道文化大餐,其中传承数百年的隆德县高台马社火,更是被誉为六盘山区民间艺术的“活化石”,深受人们喜爱。
高台马社火是在高台社火、马社火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民间艺术。高台社火,是在用厚木板制成的供桌上凿出圆孔,穿一根坚固的铁芯,芯下端连接磨盘等重物固定,上部制成不同层次的框架,高度在3~5米,把扮演成戏剧人物的小孩固定在上面,展示出《梁山伯与祝英台》《天仙配》《白蛇传》《西游记》等传统戏剧人物和场景。马社火,是在马背上演出的社火,是六盘山区群众根据居住的地形、地理特点和条件,借助畜力而创造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化艺术形式。表演者穿戴传统戏剧服装,扮成各种戏剧人物骑在马上,手持刀、矛、剑、戟等道具,摆成各种不同的姿态。
高台马社火2008年入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隆德县境内温堡、峰台、山河、沙塘等乡镇几乎都流行高台马社火。山河乡王庄村是隆德高台马社火保护传承最为显著的传承基地,2009年被自治区命名为“高台马社火之乡”,传承基地被列为国家级传承基地。
固原市的二十里鋪拱北建筑风格古朴典雅,青砖墙面随处可见梅、兰、竹、菊等图案精美的砖雕,大幅气势磅礴,小幅巧夺天工,这是固原砖雕的代表作品,也是这座中国传统建筑的点睛之笔。
固原砖雕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培植的一种艺术,主要流行于隆德县和西吉县。传承代表为隆德县国家级传承人卜文俊、西吉县国家级传承人马凤章,其中隆德魏氏砖雕艺术最早形成可以溯源到清朝光绪初年。考古发现,固原砖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宋年间,其作品具有立意新颖、构图严谨、造型生动、雕工精细的特点,大多作为建筑物上的装饰品,镶嵌在砖木结构房屋的厅堂,正房外的正墙、侧墙以及庭院的影壁、门楼之上。
固原砖雕艺术在创作手法上分“捏活”(或称“软雕”)、“刻活”(或称“硬雕”)两种。前者是先用加工配制的泥巴,用手和模具制成龙、凤、狮及各种鸟兽、花卉图案,然后入窑烧制。后者是在已烧成的青砖上,用刀、凿等工具雕刻出各种图案和画幅。一件砖雕作品要经过选土、酿泥、制坯、阴干、烧制、雕刻、打磨等7道工序,雕刻手法包括阴刻、阳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各种手法穿插进行,画面立体,栩栩如生。
不论是《西游记》中的“魏征梦斩泾河老龙”,还是千古佳话《柳毅传书》,出自泾河源头老龙潭的这两则脍炙人口的神话传说流传至今,给泾源县秀美的山水注入了丰韵的历史文化内涵。
“泾渭分明”中的泾河发源于此,在六盘山腹地,群山峻岭之间,老龙潭碧绿清澈,激流飞瀑,景色壮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老龙潭有山、有“仙”,有水、有“龙”,成就了流传千古的泾源民间故事。
泾源民间故事于2014年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17年泾源县文化馆非遗中心对国家级民间故事进行挖掘搜集,在全县96个村进行了排查式采录,挖掘民间故事1000多篇100多万字,经过保护挖掘以后,现有民间传承人30多个,4人成功申报自治区传承人。近年来,泾源县在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过程中,依托当地文化旅游资源优势,精心打造的实景花儿歌舞剧《柳毅传书》,成为文旅融合的鲜明符号。
从秦汉至北魏时期,作为边关重镇的固原,建筑已初具规模,营造技艺日趋完善。高平城的设置,使固原传统建筑营造技艺进入了鼎盛时期。
固原传统民间建筑营造技艺是采用传统土、木、砖、瓦、草为主要材料和北方传统工匠做法的民间营造技艺,是六盘山地区乃至西北地区传统建筑的典型代表,是研究六盘山地区民间建筑文化的重要内容。自清代至今,技艺传承已经有 120多年了,经历了5代人的传承。
第三代传承人马振仁介绍,固原传统民间建筑为三合院式布局,主房为坐北朝南的双坡顶安架房,偏房为单坡顶房。其中,黄土、青瓦、硬杂木和麦草的建材组合,让建筑冬暖夏凉、节能节地还便于施工,学术研究价值很高。在当下普遍采用钢筋混凝土的建筑市场里,这门传统工艺受到很大冲击。近年来,固原市建立“传统建筑技艺陈列室”,定期组织传统建筑讲座和研讨会,并邀请老匠人在施工现场授艺,培养新一代传承人,给这一历史文化遗存注入新的活力。
春节期间,走在社火队伍最前面,手持羽扇、装扮精致、拖着尾音高声说唱祝福语的便是“春官”。说词诙谐幽默,往往令观众捧腹大笑。“春官送福”因此流傳至今。
“春官”是周代一种职官,执掌农耕事务。后世民间出现扮装春官的说唱艺人在农村走家串户表演,为百姓送上二十四节气表和祝福吉祥的送春活动,形成一种劝农祈福的“春官送春”习俗。六盘山区春官词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一种以方言为特色的民间口头民俗文化,类似七绝,通常为四句七言,题材丰富,并承载礼仪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信德等教化育人的知识,语句押韵顺口,在春节社火队伍中,给老百姓送上新春祝福,是春官向民间报送春意、祝福吉祥的口头语言文学。
春官词广泛分布于六盘山地区。2021年,西吉县申报的六盘山区春官送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西吉县春官词传承群体庞大,春官骨干目前已接近16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