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自力
1981年的全国高校图书馆工作会议是北京大学图书馆庄守经同志自请负责筹备的,具体说来,是他听取部分高校图书馆馆长意见后,提出建议上报教育部,高教司的领导说建议很好,就由你们来筹办吧。受过“文革”冲击且已年过半百的老庄同志愉快地接受任务,联系全国高校图书馆,经过刻苦努力,使会议顺利召开。我对庄守经同志的重要贡献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表示崇高的敬意!
本人是1981年会议筹备工作和会议文件起草的参与者,并在秘书处工作到1988年,为完成全国文献资源调查的研究报告,实际断断续续到1990年。能参与今天的纪念会十分荣幸。看今天高校图书馆欣欣向荣、奋发进取,40年前的往事涌上心头,需要倾诉的话很多。因为时间关系,我的回忆只能概括地点到为止。
1981年的会议从酝酿到筹备召开实际上将近一年。这次会议开得很隆重,教育部部长蒋南翔和几位副部长、文化部及科学院的有关领导都参加了会议。会议主要做了三件事:
具体说来,我觉得有以下十二点空前的理论建设和实践工作推进。
第一、将高校图书馆定位为:高校图书资料情报中心;其工作是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将高校图书馆定性为: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
第三、将图书馆的职能概括为:教育职能和情报职能;
和以上三条相对应的,在1956年由苏联专家帮助制定的高校图书馆工作条例中只确定图书馆工作是学校教学辅助工作;
第四、选留本校毕业生到图书馆工作,并组织对他们进行图书馆专业培训;
第五、参与文化部职称评定方案的研究和制定,组织对高校图书馆馆员职称评定,使一般图书馆工作人员有自己的上升渠道;
第六、经多年的研究准备论证,1988年立项争取到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开展全国(包括部分公共图书馆和科研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调查研究,取得初步成果,并产生了广泛影响;
第七、经教育部同意,在全国高校以图书馆为中心开设文献检索课,包括编写多学科的文献检索教材和培训师资,获得广泛赞许,被国家科委评为科技情报进步三等奖;
第八、组织图书馆自动化研究,包括共享数字资源的CALIS试点;
第九、组织图书馆建筑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有时和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国建筑学会联合开展,对大批高校新建图书馆发挥了参考借鉴作用;
第十、1984年在西安召开了全国高校图书馆工作经验交流会,交流贯彻落实1981年全国高校图书馆工作会议的精神和内容;
第十一、图工委设立常设机构秘书处,各省市也成立了类似机构,从而便于沟通推动各项有全局意义的工作;
第十二、创办学术刊物,最初是一份通讯,后来发展为《大学图书馆学报》。
1981年会议宣布成立的图工委由周林任主任委员,会后不久,周林同志正式离休,高校图工委工作实际改由彭珮云同志领导,到1987年会议后她正式接任主任委员。她的工作深入细致具体,参加馆长座谈会时,她总是边听边问边记录;请她批发的文件她都认真修改并和我们讨论。为了扩大图书馆的影响,她建议我们邀请中宣部部长邓力群来给各地图工委秘书长和部分馆长会议作报告,主要讲的是图书馆的文化教育作用。她出面邀请李鹏副总理到1987年工作会议上,和部分代表座谈。这两件事表明国家党政领导对高校图书馆的重视,在我国高校图书馆历史上是空前的、鼓舞人心的。
在彭珮云主持下,1987年在北京开了第二次全国高校图书馆工作会议,由她作的工作报告,主要是贯彻1981年会议精神,积极履行教育职能和情报职能;经过实践,部分修改了工作条例,按国家规定改名为规程;酝酿准备开展文献资源整体化建设。以上是我对1981年和1987年会议及会议后续工作的简短记忆。从1981年会后各地纷纷召开省级会议,成立省级图工委和秘书处,举办几次综合和专业经验交流会,各项工作顺利推进的实践可以证明,1981年会议大大激励起当时高校图书馆人的巨大热情,对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也为高校图书馆理论建设和图书馆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40年来,高校图书馆事业经历几代人的努力,早已迈入现代化发展的更高水平。当年的工作曾被给予了较高评价,但是从长期来看,只是中国高校图书馆事业现代化的准备和起步。
1981年会议的召开和后续的一些工作,不是几个人,更不是一两个人一时心血来潮,而是天时、地利、人和等各种条件共同促成的:时代的潮流,领导的重视,实践的呼吁,经验的思考和积累,国外发展的启示,都是会议成功的条件,高校图书馆界热情高涨,一呼百应,参与筹备工作的人很多,包括教育部高教司的司长、处长、做文字修改和搞会务的同志,学校参与的同志,如北京化工大学的周成福、长沙铁道学院的李明华、北京大学的王世儒等等;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大力支持,解决了许多问题。
会议报告和条例涉及的重要问题都在全国多次征求意见、反复进行讨论,应当说会议的成功是全国高校图书馆人智慧的结晶。
下面想说一些当年曾经想做而没有做的事,有可能这些事早就做过了,所以我也是简单地点到为止。
第一、 想连续办馆长研讨班或学科馆员的专题研讨班,以履行教育职能和情报职能,发挥和提高学术性服务水平为主题,当然需要充分准备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第二、 文献检索课的下一步。1984-1985年教育部关于文献课的两个文件特别提到了提高学生情报意识和情报技能的要求。但参加课程筹备专门会议的同志一致认为当时不具备条件,只能先选定文献检索课。设想是在普及文献检索课之后,再开创情报意识和情报处理技能的课程。把现代信息知识与传统图书馆读者工作、阅读指导、阅读研究、中国传统的目录学知识技能、国外信息素养教育,以及相关的计算机知识相结合,有可能形成内容更丰富,且有中国特色的信息教育课程;
第三、 文献资源研究。上个世纪80年代末的全国文献资源调查中,有一项本馆重点学科文献资源评估,有些馆做得很仔细。我觉得今天的学科馆员可以改进方法扩展研究,其成果一是可以得知本馆底细,提高文献保障率;二是可以编写本学科核心书目提要(类似《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三是进而可以撰写学科发展文献综述(接近于学科发展史或学科阶段发展史)。 其目标是把师生引导到学科发展的前沿。这项任务由一个图书馆很难完成,如果多馆合作,就相对容易了;
第四、 协调文献资源的整体化建设。当初是想协调全国各系统,现在看是过于理想化了。现在经费多,又有互联网,资源共享方便,似乎没有必要。但我觉得只要存在客观的信息载体,就需要信息资源共享的某种保障体制。从全国设计可能有困难,可以从高校,甚至从“双一流”建设高校开始。从小范围起步,逐步扩大;
第五、 扩展视野调查报道和介绍广泛的社会信息资源,为教学科研利用。一般多注意图书馆和一些商业性的互联网资源,实际上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科研机构乃至大型企业都有一些数据库,是可以使用的,或有条件地使用的。如国家统计局的经济、人口数据库,国家信息中心的经济数据库,国家专利局的专利数据库等,图书馆特别是有研究任务的高校图书馆应当调查、了解并向读者介绍这些资源;
第六、 曾经与北京大学图书馆的阚法箴同志相邀,组织编写一本关于图书馆馆藏建设实务的书,希望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把握好信息载体的入口,提高馆藏的科学性和资源保障率。没有实际行动,总觉得是一个遗憾;
第七、 组织有文献资源特色的科普讲座,例如学科文献资源综述、专题文献综述、交叉学科发展介绍、阅读方法研究等。阅读,或应称为吸收知识,本身就是一大学问,吸收知识是创新知识的前提;
第八、 我常想在图书馆的墙上挂起古今中外科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对人类社会发展作出过特殊贡献的人物的照片(或雕像、版画、绘画,得是艺术品,或近似艺术品),让学生经常能见到他们。也许有人说大学生都知道,可知道不如见到,见到不如经常见到。让部分大学生成为这些伟人的粉丝和铁杆粉丝。相应地,图书馆更要系统检查这些人物的代表著作、传记资料在本馆的收藏情况,保证师生能够查阅;
第九、 《大学图书馆学报》应当办成两个刊物,一个学术性的,一个工作性的。或者说一个针对研究型图书馆的,一个针对大专院校图书馆的。“文革”前北京图书馆(现国家图书馆)就办有两个刊物:《图书馆学通讯》和《图书馆工作》,美国的高校图书馆就长期办着两个刊物。
以上纯系个人想法,或可作为参考,需要由各馆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条件,有创造性地试验和实施。
我离开高校图书馆已经33年了,当时想的事肯定比现在能记起的要多,但是很可能已经落后于形势,不适应今天的需要了。我相信,现在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早已今非昔比,它的现代化建设、它履行的教育职能和情报职能、它为教学科研的学术性服务和综合服务水平,早已跃进到新的高度、新的水平,远超我个人的想象。
最后,衷心祝愿全国高校图书馆事业不断创新发展,进入世界先进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