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定权教授、吴晞先生等在《图书馆论坛》主持的“图书馆技术史”栏目,创意兼具科技与人文,初闻便十分喜爱,相关研究论文均抚卷细阅。然则所涉多为图书馆自身信息化建设相关,如管理信息系统、在线服务构建、RFID应用,重庆大学图书馆也曾应约撰写自主研发的管理信息系统历史文章。
实际上,与图书馆素有深刻交融的数字文献资源也是当前图书馆领域最重要的技术之一,当可纳入技术史范畴。审视相关研究状况,或因数字文献资源发展时间还比较短,该研究方向未有系统深入的研究成果,而事实上信息时代的发展变化远远超过传统年代,今之一年可与过去十年相较,千淘万漉之中,一些曾经引领行业的数字文献资源服务商都已悄然退出行业,很快被业界所遗忘。笔者团队研究初始,通过文献查阅、人物访谈、历史调研等诸多方式,略论中国知网CNKI发展历史,于己积累经验,于行业亦有积极反响。随即受新冠疫情影响,原定计划一再推迟,直至今年重启,目标直指“电子图书”。
纸质文献绵延千年,却在短短30年发展中几乎被电子图书所改变,人类阅读行为方式随之而变,让人不得不惊叹于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惊叹之余尚需审视图书馆的多重理念与服务流程,如再缓步慢行,不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推动行业变革,或许我们将面临被读者所弃的局面。由于图书馆行业和出版行业达成共识,认定我国第一部电子图书产生在1991年11月,武汉大学出版社将《国共两党关系通史》以软盘形式连同其印刷版同时正式发行,2021年恰逢其诞生30周年,且我国首部电子图书的推动者为图情领域专家、武汉大学陈光柞教授,因此对电子图书的研究可谓势在必行。
除传统文献资料的检索查阅以及口述历史的资料收集,这次研究特请重庆大学图书馆知识产权师唱婷婷从全新角度出发,对过去30年全球电子图书相关专利进行大数据的全景扫描,创新审视这个领域的发展历程。新的研究方法获得一些新的收获,从另一个角度描绘了历史轨迹,或许这也可算作一种数字人文的研究方法?同时,从专利申请的专题分布和数量可以得出结论,我国在这个领域有着亮眼的表现,但近年创新趋势整体下降,当是处于瓶颈期。
纵观当下,电子图书馆使用率拾级而上,成为读者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图书馆用于采购电子图书的经费占比也越来越高,这自然引起出版、数据库领域的群雄逐鹿。除了我国早期电子图书服务商,近几年馆配商、出版社、电商平台等都着力涉足此领域,积极推动我国电子图书的发展。期望在步履匆匆的前行过程中,我们也能回头看一看,寻觅历史进程中的亮点与不足,共同促进这个行业的不断完善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