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 杨 邱子玥 陈秋然
(作者单位: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文化”)代表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我国历史文化沉淀的结晶。为了在新时期更好地发挥非遗文化的精神指引作用,使其成为我国独特的文化标识,有必要充分利用融媒体将非遗文化中的历史、文化价值更好地展现在人们面前。荣昌夏布是流传千年的非遗文化之一,其以轻柔胜丝的特质备受世人关注,被广泛应用于中国画的创作当中[1]。在大力倡导融媒体发展的背景下,媒体行业需要通过对各类融媒体技术进行整合与优化,开辟全新的非遗文化传播空间,为荣昌夏布这一非遗文化带来更好的传承契机。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背景下,融媒体能够充分借助自身的信息资源优势,利用先进的技术将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与抖音、快手等新型媒体进行全面整合,使二者能够实现内容兼融、宣传相融、资源共融,从而运用全新的传播手段对存在于上述媒体中的信息予以整合并快速传播,提高各类信息传播的整体效率。融媒体将各类文字、图片进行实时转化,能够让更多用户在第一时间接收到更多信息,进一步提升信息传输的速度[2],这为非遗文化的传播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媒体行业通过融媒体技术对非遗文化进行有机整合,能够加大非遗文化的传播力度,给用户带来优质的视觉、听觉享受,进而提高非遗文化的传播力。
通过融媒体进行非遗文化传播是当下的一种趋势,而荣昌夏布作为纯手工织造的工艺品,体现了中国的匠人精神,运用融媒体技术对其进行传播,可以使其更加富有深度。不同于传统方式的宣发,融媒体可以挖掘其文化内涵和底蕴,让古老的传统文化焕发生机、深入人心。在融媒体视域下,非遗文化的传播方式不再拘泥于传统线上传播,而是线上与线下的结合,推进了立体式传播。吸引社会大众关注的不仅仅是产品本身,还有这项技艺背后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3-4]。同时,媒体行业运用融媒体技术可以对非遗文化进行立体传播方式,打破人们对于非遗文化的固有印象,吸引更多年轻受众的注意力。例如,运用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迎合青年受众,也可以给非遗文化注入新活力。
在进行信息传播的过程中,融媒体可以将信息的传播范围进行不断拓展,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对信息进行同步传播,让其在较短时间内传播至世界的各个角落,使不同区域的人们都能够收到融媒体传播的信息,让融媒体的各类信息能够在不同国家、不同区域之间进行共生交融,达到实时传播交流的效果,扩大信息传播的受众范围,使其传播覆盖领域呈现出全球化的特征[5-6]。非遗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具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媒体行业通过融媒体传播非遗文化,能够不断拓展非遗文化传播覆盖领域,为非遗文化在全球各地的传承营造有利的条件。
当前,融媒体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为非遗文化的推广提供了良好的渠道,让用户能够近距离接触与了解非遗文化[7]。融媒体时代,人们不仅能够通过各种媒体强化对非遗文化的认识,还能够通过在社交媒体中点赞、转发、评论等多种方式参与到关于非遗文化的话题讨论中。受众通过在媒体平台加强与非遗文化相关的互动,便于抒发自己对非遗文化的真实情感,表达对非遗文化价值的赞许与惊叹,呈现出自己对非遗文化独特的看法与态度,从而有助于自己全方位地认识与理解非遗文化[7-10]。
自2010年以来,荣昌夏布积极倡导创新,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市场知名度的企业和品牌,如感懒树、壹秋堂、双龙、云宝等,但是这些企业以中小型为主,其影响力和知名度也仅限于川渝地区[11],其在外地的知名度远远不如在本土地区的知名度。出现此种状况的原因在于荣昌夏布尚未找准自身的定位,没有进行多渠道的宣传,对于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融合的认识还不够。
当今,互联网早已全面普及,事物变化发展日新月异。基于此,互联网信息平台的建设对于信息传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目前,不仅缺少对荣昌夏布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美学价值、实用价值等系统化的介绍,也缺少对其进行信息展示和实时更新的专业平台。同时,由于平台建设不够完善,荣昌夏布无法吸引年轻人的注意力,久而久之,其也难以注入新的活力。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的变化,当代人们的审美观念、思想认知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而荣昌夏布作为一门传统的手艺和艺术,与现代受众的审美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衡。目前,大众文化因其多样性和通俗性成为现代人的文化倾向。荣昌夏布想要可持续发展,必然要考虑其传播所要面对的受众群体,而荣昌夏布的创新性发展也要迎合现代受众的审美需求。因此,荣昌夏布要根据现代受众的审美需求,改变单一的传播方式,丰富传播途径和增强传播效果。
目前,就销售层面来说,包括荣昌夏布在内的全国夏布产业的销售渠道较多集中在少数几个东南亚国家,由此可见,荣昌夏布并没有完全“走”出去,缺少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未能借用融媒体在国际上进行有效的交流和宣传[11-13]。
在互联网全面普及的背景下,我国应当着力转变传统媒体的传播思维,使其朝着网络化、数字化的方向发展,加强其与新媒体之间的融合,让荣昌夏布这一非遗文化以更加崭新的形态呈现在观众面前;同时,要切实推动台网融合、报网融合的进程,将荣昌夏布的传播内容进行充分整合,使与其相关的文化资源能够在不同的融媒体平台上得到互通共享,形成多个媒体共同传播的强大合力。重庆作为我国的直辖市,其媒体行业更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加强与国家传媒平台、各省市传媒平台的合作,使荣昌夏布这一文化能够在各地传媒平台上得到大规模的传播,实现荣昌夏布文化在各地传播的信息实现交互共享,并综合运用图片剪辑、网页美化、音视频编辑等多项融媒体功能,向受众最大限度地展现荣昌夏布的文化内涵,形成覆盖全网各类媒体的文化传播格局,增强荣昌夏布文化在融媒体时代的传播效果。
媒体行业充分应用多媒体信息传输网络,聚合重庆地区的融媒体资源,可以为荣昌夏布文化的传播奠定良好的基础。首先,媒体行业可以构建荣昌夏布文化专题宣传网站,树立良好的荣昌夏布文化形象,打造别具一格的非遗文化品牌。在全国文化网站上建立非遗文化宣传专栏,将荣昌夏布这一流传千年的古老文化融入其中,在重要的文化宣传节点开展与各类媒体用户的交流互动,能够让各地广大用户充分了解荣昌夏布文化的价值。在各类社交媒体得以普及应用的今天,我国更应当将荣昌夏布文化的传播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加强荣昌夏布非遗文化微平台建设,使非遗文化能够在各大媒体平台进行传播,加深广大公众对这一古老非遗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其次,媒体行业还可以利用自己的官方微博发布有关荣昌夏布文化的信息,使用微信服务号、公众号、小程序推送有关荣昌夏布文化的重点新闻,并对相关传播链接予以实时更新,确保用户能够通过上述平台及时获取与荣昌夏布文化相关的知识。其次,媒体行业可以充分依托影视传播这一宣传渠道,围绕非遗文化宣传这一主题,制作出符合荣昌夏布文化内涵的微电影等文化作品,全面提高荣昌夏布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作为非遗文化的重要组成,荣昌夏布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媒体行业可以充分运用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 增 强 现 实(Augmented Reality,AR)、人工智能等前沿的媒体技术手段技术,打造荣昌夏布文化的线上体验中心,将荣昌夏布的相关遗址、遗物动态化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在新时代给予人们对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的优质感官体验,进而增强荣昌夏布文化的动态化传播效果,提高其文化传播的感染力。在开展线下展览活动时,还可以开办荣昌夏布网络虚拟文化展览馆,加强对数字虚拟技术的应用,加大对荣昌夏布文化资源的传播力度,拓展我国非遗文化的宣传教育空间。另外,将荣昌夏布这一优秀的非遗文化资源在各地相关网站予以展示,可以让大众对荣昌夏布展现出的非遗文化精神有更多的直观体验和亲身感悟,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荣昌夏布文化,切实体会荣昌夏布所蕴含的文化精神。
随着各国之间文化交流与互动的日益增多,荣昌夏布文化的对外传播也有了全新的机遇。在这种情况下,重庆市应该注重利用融合媒体对外传播的优势,加强与海外各类文化媒体机构的交流与沟通,拓展海外文化传媒平台对荣昌夏布文化的宣传范围,提高荣昌夏布文化的在外知名度。同时,还应该注重分析中西文化对外传播的特点与差异,结合荣昌夏布文化的具体特征,采取独特的文化传播方式,从而加深国外用户对荣昌夏布文化的整体印象,不断提高荣昌夏布文化的知名度。
融媒体视域下,以荣昌夏布为代表的非遗文化能够得到更多的媒体曝光和用户关注的机会。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达9.44亿[11]。可以通过视频形式在网络上传播优质的非遗文化内容,并开展如短视频创作等一系列宣传推广活动,以吸引更多的用户参与到非遗文化的宣传和保护中,从而为以荣昌夏布为代表的非遗文化赢得更多的市场投资机会。而且,用户的点赞、转发和讨论也能够体现出非遗文化的强大市场潜力和经济效益,让更多的投资方为非遗文化的发展注入资金。近些年,荣昌夏布的系列产品开发已经被列入重庆市科技兴渝百亿工程,政府投资给荣昌夏布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相信在融媒体技术的加持下,荣昌夏布能够赢得更多的资金支持,形成“政府+社会”的双重资金保障格局,实现流量变现、资源变现,使非遗文化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双赢。
作为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纺织品,荣昌夏布凝聚着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呈现出我国传统手工技艺的高超之处。在融媒体持续发展的今天,我国媒体应当借助融媒体传播的优势,加强媒体融合,运用前沿技术,实现对荣昌夏布文化的进一步传播,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文化品牌,使其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占据有利地位,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输出树立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