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欣
(作者单位:攀枝花市广播电视台)
进入新媒体时代以来,大众传媒与新媒体的竞争日益加剧,激励着电视专题节目创新发展。虽然当下各类电视专题节目类型繁多,但真正能够为人们喜欢、传颂并受益的电视专题节目较少,主要原因在于电视专题节目选题不够新颖、节目同质化、节目专题表现不明显、过度娱乐化等。以上原因导致电视专题节目难以在竞争激烈的时代形成自身品牌,竞争力不足。研究新媒体时代电视专题节目编导的创新意识,对策划与创作电视专题节目有着积极意义。
近些年,新媒体发展迅猛,形式愈显多样化。微信、微博、快手、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以全新的视角进入人们的视野,快速地融入社会生活。这些新媒体平台信息传播快、更新快、信息多样化,为各个年龄段的受众群体提供了类型丰富多样的媒体信息,因而受众面非常广泛。大部分新媒体都可以以手机为载体,小小的手机在联网的加持下为人们提供了“一掌知天下信息”的便捷,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将娱乐时间投放在新媒体。在我们身边可以看到,下至小朋友,上至老人,都不同程度地接受着手机提供的便捷服务。
然而,风头正盛的新媒体却给传统的电视媒体造成了较大的冲击。为助力电视媒体能在新媒体时代守住阵地并继续发展,电视专题节目必须与时俱进,提升编导意识,在节目策划中积极以全新的思维进行探索创新,打造更具影响力的电视专题节目。
当下,电视媒体更需要通过节目创新来吸引和满足更多受众,扩大传统媒体的社会影响力。一直以来,电视专题节目以特定的个性化需求吸引着一定群体的受众。电视专题节目的编导意识则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电视专题节目的受欢迎程度。研究新媒体时代电视专题节目编导意识对促进传统媒体创新性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012年5月14日,《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在央视播出。《舌尖上的中国》作为一套专题美食文化节目,第一季共分为七集,每一集都有一个内涵深刻的主题,以精准的镜头记录着食材、美食制作,以及烹饪大师和平凡人的生活,通过美食将艺术与文化相结合,为人们展示了一场视觉的饕餮盛宴[1]。《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第一集一经播出,就达到了非同凡响的效果,广受好评。人们争相传播,都在议论和期盼着每一集《舌尖上的中国》的播出。第一季刚播出结束,许多人都期盼着能有第二季。因大众喜爱,节目组又分别在2014年4月18日和2018年2月19日播出《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第三季。后两季依旧延续第一季的风格,但在选题上有所变化。节目特征为选题新颖、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制作精美。《舌尖上的中国》的开播,在当时国内掀起了一阵美食节目制作之风,与《舌尖上的中国》一样受到广泛好评的还有央视推出的《航拍中国》[2]。作为优秀电视专题节目的代表,它们的成功与节目编导思想意识超前、注重创新策划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这种杂糅艺术、文化及纪实类的电视专题节目,以前所未有的呈现方式冲击着受众的视觉,成为电视传媒编导策划学习的典范。这种注重主题的深度挖掘,以纪实手段呈现社会文化为表现形式的专业意识,正是新媒体时代电视专题节目编导所应具备的意识,这也是新媒体时代电视专题节目创新需求的体现。
新媒体时代,不少电视专题节目存在选题缺乏新颖、节目同质化、节目专题表现不明显、过度娱乐化等问题。这从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编导职业意识、专业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服务意识的不足。此外,部分专题节目还存在抄袭的问题,反映出节目编导法律意识淡薄。不少专题节目“似专非专、浮于表面”,反映出节目编导的文化意识淡薄或文化素养不足,创作出的电视专题节目很难使受众受益。
3.2.1 培养文化素养
在新媒体时代,电视专题节目同质化、娱乐化严重的问题导致节目品质降低、缺乏营养。对于受众而言,可供选择的电视专题节目类型较多,形同快餐的专题节目只能一时博人眼球,却难以吸引稳定的受众[3]。类似《舌尖上的中国》《航拍中国》等电视专题之所以能被称为经典以及获得受众广泛的认可,就在于其富有内涵和意义,能够传播正确的价值观,让受众能够从中汲取营养,如学习烹饪技巧、了解传统文化、知晓中国不同省份的地理风貌和风俗文化……这些节目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同时又有文化大背景的支撑和美学加持,提升了节目的整体品质。对于电视专题节目编导而言,自然需要培养自身的文化素养,如此才能在平凡的现实生活中敏锐地捕捉到不凡的题材和主题,塑造条理清晰的主线,选题明确精准,文化内涵深刻。
3.2.2 学习法律常识
为了避免在电视专题节目策划中引发法律纠纷,电视节目编导必须学习相关法律常识,在策划节目时主动规避法律风险。每一位编导都应当熟知电视专题节目策划的类型及注意事项,坚持遵守专题节目策划的基本原则。电视专题节目在以纪实为基础的同时,还应遵守专题节目策划的道德素养,避免对他人造成不利影响及触犯法律。如策划新闻类专题节目时应注重新闻的权威性,真实记录,避免夸张、造假和抄袭等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发生。
3.2.3 树立专题节目或主持人品牌意识
电视专题节目顾名思义要体现“专题”特色。为了更好地突出这一特色,编导应树立专题节目品牌或主持人品牌意识[4]。选用有一定影响力的节目主持人有利于提高大众对电视专题节目的认可度。在策划节目时突出节目品牌更能引起社会关注和社会认可,突显品牌价值。在策划节目时,应当致力于创作经典的电视专题节目,增强其生命力。电视专题节目的选题,应围绕主流文化、时代脉络进行创作,并融入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文化观。为了增强专题节目或主持人对受众的影响力,编导应当固定电视专题节目的创作风格,并制定一条脉络清晰、方向明确的发展路线。创作拍摄电视专题节目时,编导还应当注重对受众喜好的分析,收集受众的兴趣爱好和反馈信息,并根据受众的信息反馈及需求对电视专题节目的内容、风格作出适当的调整和完善,使电视专题节目能够在同类节目中保持较强的市场竞争优势。长此以往,就可以培养和树立起整体风格稳定的品牌节目,塑造和传递品牌价值。
3.2.4 建立电视专题节目策划意识
在新媒体时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媒体传播方式的数字化。信息传播具有多样化、碎片化、时效化等特征。在数字化传播下,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媒体人。新媒体的发展加剧了电视专题节目编导的市场竞争压力,市场上各类电视节目同质化严重。而即便是不同的节目内容,节目呈现形式也会给受众似曾相识的感觉。对于电视专题节目编导而言,策划及创新节目就成为吸引受众的关键。电视专题节目编导在进行节目策划时,应该秉持一种开放、超前的意识,在节目制作上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深入挖掘电视节目内容背后的文化、价值等,从多角度向受众呈现节目内容[5]。在策划电视专题节目选题上,应该选择一些大众喜闻乐见的素材,或者选一些市场上较为冷门的节目内容进行深入挖掘,给受众带来一个全新的观看体验。在同类型素材的选题上,更应该注重策划的创新,从节目整体思维出发,在激发受众兴趣的基础上增加一些触动人心的内容,引发人们的深思。
3.2.5 注重节目呈现上的信息互动
在新媒体时代,多元化的信息传播方式已经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受众可以通过手机应用程序接收内容丰富的信息。这种接收信息的方式,虽然内容具有明显的碎片化特征,但小视频、短新闻等传播方式能够充分满足受众与媒体互动的需求。换言之,新媒体的互动功能对传统的电视专题节目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传统高品质的电视栏目,以主流文化、主流信息、主流价值观为主,但在过去,电视栏目与受众之间的互动较少,导致电视专题节目对受众的需求了解较少。而通过当下流行的抖音、快手等新媒体中的短视频,受众可以快速搜索到自己感兴趣的资源,而且可以在接收信息的时候参与评论,主体意识得以增强。电视专题节目编导在制作电视专题节目时,也可以从抖音、快手等新媒体营运模式中探求节目模式,增加电视栏目的节目互动渠道[6]。通过互动来了解受众的兴趣和电视栏目的受欢迎程度,再对节目进行完善,从而提升电视专题节目制作的品质。这种以新媒体互动作为辅助的电视专题节目,有利于培养受众对电视专题节目的兴趣,积累固定的受众群体。
3.2.6 强化责任意识
良好的责任意识是每个电视专题节目编导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优质的电视专题节目应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并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和舆论导向。电视专题节目编导应当培养并树立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以传递爱国情怀和关心民生为己任,从基层百姓的视角出发,为社会和人民发声,为人民服务。这要求电视专题节目编导自身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能够主动维护民众的利益,坚持拥护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策划电视专题节目时,应当以揭露黑暗腐败、关心百姓疾苦为原则,传播中国传统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优良品质,培养和引导受众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精神内涵。
3.2.7 增强服务意识
电视专题节目的制作,旨在以文化教育、科学、人物、事件、艺术等为中心,通过多种表现形式来传播和歌颂党和祖国、好人好事,或揭示生活哲理,或歌颂人的高尚品质。它的本质在于通过节目来传递社会真理、价值观、文化、地理、民风民俗等,服务于社会。在新媒体时代,电视专题节目更是承担起主流文化传播的重任。这要求电视专题节目编导应当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7]。对于涉及人民群众生活和个人的节目内容,电视编导应当主动联系当事人,与其进行沟通交流,协商拍摄、采访、录制、播出的相关事宜。所有的节目录制都应当在当事人同意的前提下开始,以表示对当事人权益的尊重。
新媒体时代,电视专题节目编导应当充分认识当下电视专题节目存在的同质化、娱乐化、选题缺乏新意等问题,并从中认识自身节目编导思想意识刻板、缺乏创新等不足,树立与时俱进的思想,在电视专题节目策划中融入受众感兴趣的、有意义、有价值、能够体现生活、主题鲜明、内涵深刻的电视专题节目。想要策划制作优良的电视专题节目,编导在选题上立意要新,要结合现实生活融入多元化的节目形态、风格及理念,打造个性化的节目;在意识上,要突破局限,实现政治、文化、人文、景观、艺术等与电视专题节目的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