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语境下科普短视频传播主体与受众议题对话分析

2022-02-08 11:58:00殷娅莉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1期
关键词:科普媒介受众

殷娅莉

(作者单位:长安大学)

新媒介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传播媒介转换到数字多媒体时代,新媒体不断以新的方式进入人们的视野。2021年2月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9.27亿,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为8.73亿,较2020年3月增长1亿,占网民整体的88.3%[1]。

短视频逐渐成为受众接收信息的重要方式,碎片化阅读重构了互联网的科普传播,知识科普的内容趋向于求变,“科普+短视频”成为当下科普传播的主要形式。

自媒体语境下,知识分子置身于网络舆论场,介入公共议题,为公众提供意见,占据网络舆论中心地位[2]。但在新媒体场域中,传播主体的泛在化、去中心化不断重构科学传播,使得传播主体的身份正在发生转变,给科普传播主体带来了新的挑战[3]。公众对于科普内容的理解趋向于多元化,自主性不断加强,产生多元意见和态度[4]。自媒体给予受众更高的话语权,科普知识的共识性成为公众与科普传播主体的核心问题,在自媒体语境下科普短视频传播主体、受众的关系及自媒体本身的变化、三者之间存在的社会逻辑都需要探究。本文借助强调人文精神的哲学思维,将传播呈现的对话哲学理论与科普传播主体、受众之间追求共识相结合,探索科普短视频的传播新思路。

1 科普传播主体、客体与载体的变迁

1.1 科普传播主体与受众需求的变化

20世纪80年代,英国皇家学会发表《博德默报告》,确立公众理解科学(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PUS)核心概念。该文探讨了技术、科普传播主体与受众之间存在的普遍利益关系,明确了受众与科普传播主体之间需求与信任并存,打开了公众参与对话的开端[5]。这时,西方学者就已经意识到科普传播主体与受众之间存在交流问题。基于此,吴国胜、刘华杰等国内学者把科普传播作为独立的传播领域进行探讨,并提出科普传播需要加入现代传播,才能分析传播主体与受众双向交流的复杂性。刘华杰学者在他的研究中也提出科普的传播离不开有效传播,有效的传播不仅是传受双方,还涉及传播内容[6]。

传播所带来的媒介功能性革命促进了科普短视频传播新形式的诞生,而短视频改变了科普传播内容的创作和生产方式。科学工作者介入自媒体领域,改变刻板权威形象,作为舆论领袖介入公众话题,网络舆论生态更加多元,加快了传播主体重组传播新样态的步伐。受众作为生产者进行科普,打破了传播主体技术霸权与话语垄断,使需求层次多元化。受众对科普短视频传播呈现复杂化倾向,加深了与科普传播主体的信任危机。

1.2 科普传播媒介变迁影响受众参与

翟杰全首次将科学放在传播学的领域进行分析,明确了科学传播是一个动态开放系统[7]。科学传播应当被理解为包括科技动态信息在内的科学信息的交流和传递活动,需要对科普传播介入历史范畴进行分析。科普传播的不同时期产生了不同的传播形式,从音声符号系统所产生的口语,到文字、报纸、书籍的印刷,科普都是基于符号的传播。受众随着传播媒介形态的转变而不断地改变自身的参与程度。在英国2000年发布的《超越与机遇——21世纪的科学与创新政策》报告中,相关学者提出需要开辟科学共同体与公众之间交流的新渠道,以此为基础开启互联网时代的科普传播新形态[8],新媒介向双向互动发展,成了最大的时代传播特征。

目前,公众对于科普传播开始从中心模型走向以背靠互联网为基础的参与对话模型新形式。随着短视频新媒介的转变,自媒体科普传播的主体由专业化到大众化,以往科普传播主体掌握知识领域和阐释技术的主导地位不再。在自媒体科普传播过程中,受众的认知范围从被动接收到主动参与,并以短视频作为参与科学传播的媒介手段,公众需要在新的媒介发展下认同并接受科普传播主体的观点,并与之平等交流,达成共识。

1.3 科普新媒介技术决定科普传播主体的内容机制

“一切技术都是人思想的体现。一切知识在一定意义上都取决于技术,如果没有技术,人的知识就不可能存在。”[9]技术是人与社会沟通的道德标尺。媒介技术本身作为哲学范畴的认识论,将认知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以认识论形成的社会关系和网络圈层不断地维持着社会结构和媒介技术环境的变迁。在广播时代,以科学共同体为主体进行科普内容传达,而科普方式以大众传播、教授传播、渗透式传播等多种方式传达知识,呈现多样化状态,科普队伍协调统一,传播内容偏向理论,知识系统密集,传播主体充当科普传播的霸权者,拥有着绝对的权威。

人与媒介技术的互动体现于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同时涉及环境与意向的关系。短视频呈现出的传播个人主义,给予大众权利,已然冲击了当代科普发展的传播环境[10],建立彼此平等的多元互动场景思维,重新定义网络传播主体的传播形象,实现技术与人共生的传播共识。

2 自媒体语境下新媒介技术与传播对话哲学理论的合并与延伸

2.1 传受主体呈现对话意识

随着5G时代的到来,短视频成为传播的主要语言符号,受众与科普传播主体的关系在短视频里呈现新样态。科普传播主体作为科学知识的生产者必须以受众的消费需求和反馈为驱动力进行科普创新,通过新形式和多元内容来呈现思想和知识,促进公众理解科普内容,并参与科学传播。科普短视频的传播本质变成了科普传播主体站在受众的立场上产生的创造性认知思维——共识性对话。受众可以借助短视频释放自身对于视觉性科学产品的追求,自主参与科普知识生产。科普传播主体必须在帮助公众理解科普知识和尊重公众立场的基础上,反思双方地位,让渡话语权,与之建立新型的平等对话关系。

2.2 科普短视频下媒介技术环境承载现代传播对话

社会生产方式是由人类生存的工具和手段所决定的,通过工具,人们实现沟通交流和对话,以便达到某种目的。可见,传播正在以一种生产方式的形式出现。众多学者在人与社会关系的研究中,把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形容为“一只装满线团的篮子”[11],各执一线进入迷宫,就会产生各种哲学对话。而巴赫金本人提出人类世界是一个众声喧哗的世界,没有语言和话语的联结、沟通,人类的社会生活也就无法维持,强调了人与社会的哲学关系。

短视频的革命化创新使短视频成为一种社交语言,新兴的话语联结改变了现代社会的对话方式。科普短视频对于知识的生产和分发,是人们借助新媒体进行的主体意识的存在性和主体间的异在性的物化,即科普传播主体变为自媒体人,借助新媒体促成新的知识体系的变革,把知识作为意义和符号的对话,从而意识到人类生活本身的对话本质[12]。而受众借助新技术手段去寻找新知识体系相匹配的表现方式——科普短视频,物质方式同时介入,获得科普短视频人文精神内容和现实相统一的信息,淡化人与环境之间的界限。

2.3 后现代科学突出哲学对话议题

吴国胜提出,科普传播的发展可以借助科技哲学、科学史及科学社会学等知识来实现新突破,以便人们研究科学与社会的复杂性。理性关注人与自然、科学与人文的哲学关系,是当今时代科普事业发展的重要议题[13]。人的理性思维和科普的持续性推进,确立了科普中包含的自然界秩序,而这种秩序将大众传播时代的受众变为网络时代的用户,信息的流动变为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对话,也就是人与自然的哲学理念,突出现代科学的哲学价值。

如今,科学和理性的后现代思潮正在进行融合,科普正在以一种传播工具的形式深化着人与自然的对话。以网络传播时代为依托进行转变,短视频站在后现代的前沿,创新传播与自然共生的哲学路径,呈现科普与自然的新对话。“科普+短视频”重构了技术与自然的对弈冲突,以尊崇自然与科学共生,追求人与自然的对话。

3 科普短视频传播主体与受众平等对话的建构

3.1 科普短视频平台打造新型传播场景对话

目前,科普传播主体在短视频中呈现出来的身份框架,使得对话场景建立之根本就是规则的建立[14]。根据受众需求的多样性,科普传播主体在科普短视频中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分化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平衡传播话语与大众之间的对话矛盾,基于短视频平台的内生逻辑打造科普传播主体的内容优化,以新型的科普专业议题与公共议题为基础,在平台中遵守知识与道德的规制,实现科普形式的网络对话统一。

短视频直接参与的媒介传播系统深化网络公共空间共识性,落实网络人文关系的对话议题,搭建多元科普消费场景,以短视频平台为基准实施科普短视频内容生产的专业化、精细化和规模化,维护网络对话主体共享的公共理性。同时,以平等对话为基准,共同尊重以语言、视觉符号为中介的科普互动,包容科普传播主体双方的公共性和交往多元共存,在协商中寻求共识。

3.2 科普短视频技术人性化,对话回归人文价值

“投入”被定义为“一种用户技术体验的品质”[15]。技术是以主体能动性为规制呈现新型媒介属性,短视频里的科普传播主体与受众自我的呈现、使用体验和情感互动,都是借助技术折射出的人文哲学思想而定义的。

短视频里的科普传播应搭建以人为本的科普传播新技术,以追求人文价值作为科普技术的根本,通过对话来创造出共通的认识交流空间——科普短视频。通过应用科普短视频技术推动人文社会和文化建设,体现短视频平台的人文与技术的合力重组,生产出具有公共价值的产品,以此创造出以短视频技术为基准的新思想、新行为。科普传播主体与受众有权将双方对话的落脚点建立在以短视频为主的传播手段上来,进行人文互动交流,最终呈现出来的是人性化。

4 结语

“科普+短视频”的新传播方式,呈现出科普短视频的传播主体与受众之间新的变化。以传受双方平等性的对话作为其探讨的核心话题,即科普传播主体、受众和短视频,借助于传播对话体现的哲学思想和新媒介技术来反思现今的科普传播是否体现出技术与人的哲学思想。但就目前而言,科普短视频传播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传播主体、传播平台以及接受者都需要继续探讨和不断总结反思,进而为科普短视频的传播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

猜你喜欢
科普媒介受众
科普达人养成记
学生天地(2020年23期)2020-06-01 02:13:30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传媒评论(2019年7期)2019-10-10 03:38:32
书,最优雅的媒介
好日子(2018年9期)2018-10-12 09:57:18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传媒评论(2018年6期)2018-08-29 01:14:40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用心感动受众
新闻传播(2016年11期)2016-07-10 12:04:01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新闻传播(2016年14期)2016-07-10 10:22:51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新闻传播(2016年20期)2016-07-10 09:3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