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寒青
(作者单位:湖北文理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作为“东方世界的艺术博物馆”,敦煌的文化艺术遗存不仅规模巨大、内容丰富,而且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敦煌文化的影视化,就是用视听结合的影视艺术形式来呈现敦煌历史、展示敦煌魅力、传播敦煌文化。在敦煌文化与影视艺术的交流与碰撞中,影视化的传播形式与内容上的双重创新,为敦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助力,实现了其在历史洪流中的突围与再生,获得了国内外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影视化传播下的敦煌文化日益繁盛,推动敦煌文化与影视艺术达到更高层次的融合发展。制作更多内容优质且文化价值高的相关影视作品,是利用影视媒介更好地传承敦煌文化的关键所在。
自改革开放以来,敦煌文化就已开始深入我国艺术创作的方方面面,早期主要体现在舞剧、京剧等戏曲艺术上,影响较为广泛的作品有《丝路花雨》《大梦敦煌》等,均是以敦煌文化艺术为题材创作的剧目,直到今天这些剧目依然在各大剧院上演并为人所称道。《九色鹿》(1981年)与《夹子救鹿》(1985年)是我国最早表现敦煌艺术的动画作品,分别取材自敦煌壁画《鹿王本生》和《舍身救鹿》两则故事,这两部经典的动画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儿童与青少年[1]。与此同时,一些以敦煌为背景题材的电影故事片也逐渐涌现,如《沙漠宝窟》(1981年)、《敦煌夜谭》(1991年)、《新龙门客栈》(1992年)等,但此时影坛中与敦煌相关的影片还并不算多。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乘着改革开放的快车,敦煌文化艺术吸引了日、韩及西方各国艺术家的注意,得到了国际层面的关注与重视。其中,中日合拍的电影《敦煌》(1988年)是敦煌文化与影视艺术一次极具代表性的精彩碰撞与深入交流。
21世纪以来,敦煌文化艺术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影视作品中,种类也更加丰富。除了动画、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等传统影视传播形态,还有影视广告、短视频等新型影视传播形态,都与敦煌文化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碰撞与交流[2]。其总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在敦煌取景的影视作品,如张艺谋的电影《英雄》(2002年)中就展现了红色火焰山、白色盐碱地等极具风格化色彩的自然景观。还有《神探狄仁杰》(2004)年、《神话》(2005年)等电视剧都曾在敦煌取景拍摄。这一类影视作品着力展现敦煌的自然风光和壮美风景,给人以耳目一新的视觉享受;另一类是以敦煌文化为基底的影视作品,其中最为经典的是央视纪录片《敦煌》(2010年),其用影像诠释敦煌历史,采用以人说史、以今释古的方式梳理和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这一类影视作品力图展示敦煌文化的绚烂多彩与博大精深[3]。类似的影视作品还有纪录片《敦煌画派》(2016年)、电视剧《大敦煌》(2006年)等,这些作品在展现敦煌人文景观的同时,也有着深刻的审美意蕴与较高的文化价值。
截至目前,有关敦煌文化的影视作品达40多部,其中电影、电视剧和纪录片为其主要表现形式。随着影视行业的发展,敦煌文化的影视化传播渠道也在不断拓宽。在综艺节目呈上升发展的近些年,屡屡可见敦煌文化元素的穿插与交织,如浙江卫视《奔跑吧》第8期之“敦煌大劫案”篇章(2014年)、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第二季(2014年)也曾在敦煌拍摄。近几年,以敦煌为主场的文化综艺也相继上线,如全景式人文探索网络综艺《登场了!敦煌》(2020年),以洋溢着青春气息的综艺节目形式拉近了传统文化与年轻人的距离。在媒介权力不断下放的当下,不少影视自媒体也进行了许多关于敦煌文化的视频创作,尤其是微博上的一些旅行博主和哔哩哔哩上的部分科普型UP主(uploader,指在视频网站、论坛、ftp站点上传视频音频文件的人),其制作与分享的相关视频,都是敦煌文化与影视媒介交流与碰撞的成果。
顺着“三春雪未晴”的“万里敦煌道”望去,经过历史锤炼的敦煌文化注定会成为我国影视艺术创作的资源宝库,影视化传播也为敦煌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艺术价值层面,影视作品对敦煌艺术的再创造使其原本的艺术审美价值得到张扬;在文化价值层面,以具有时代特征的影视媒介表现敦煌文化与艺术,也体现了敦煌文化的时代价值。影视化传播是敦煌文化走入大众视野的重要途径,其在形式与内容上的双重创新,使敦煌文化得以从历史洪流中获得突围与再生。
数字化时代,敦煌文化的影视化传播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其中,纪实性影视作品主要针对敦煌史料价值与艺术价值的传承,通常以高质量纪录片为载体来呈现与传播敦煌文化。例如,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出的电视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中,“飞天”与“敦煌经变画”两个单元分别通过纪实性影像与数媒技术的结合呈现出飞天艺术的运动和自由之美以及敦煌经变画的色彩和形象之真。另一常见的表现形式还有动画影视作品,其主要特点是在低年龄段人群中进行传播,除了经典动画片《九色鹿》与《夹子救鹿》之外,新时代也出现了许多以敦煌为题材的动画作品。例如,原创网络动画作品《梦游敦煌》(2020年),该作品通过动画人物的冒险之旅向观众展现了充满奇幻色彩的敦煌壁画世界[4]。在有关敦煌文化的影视剧创作中,对“敦煌文化”影视IP的打造正在逐步推进,一些平面化的艺术形象得以通过影视特效等手段立体化地呈现在影视作品中。根据敦煌题材进行情景式或全景式制作的综艺节目是当下敦煌文化影视化传播中最受关注的一种传播形式,此类节目善于将敦煌文化与艺术融入游戏体验中,如《登场了!敦煌》就是通过集徽章、解谜题等方式带领观众探索敦煌的奥秘。游戏体验式的节目形式为观众营造了一种沉浸式的文化氛围,再加上节目技术层面上极强的综艺美工,给观众带来了视觉上的创新,拉近了敦煌文化与大众的距离,使大众感受到了敦煌文化的艺术魅力所在。
技术赋能使敦煌文化在影视化过程中变得更加可视可感,同时带给了观众极强的沉浸式体验。多种表现形式得以通过技术手段相互结合,如在综艺节目《登场了!敦煌》中,大量纪实性镜头与动画式的讲解镜头被嵌入节目中,将古人对敦煌色彩的评价以动画形式展现,很好地增强了节目的趣味性[5]。技术上的进步也推动了媒介赋权程度的加深,影视化传播形式不断更新,传播渠道也不断拓宽,不同于传统影视表现形式的短视频也迅速发展,其有关敦煌的小视频在数量上迅速追平甚至超过了影视剧等表现形式,成为当下拥有广泛受众基础的传播形式。
当今社会,艺术和审美实践是建构文化认同的重要方式。近年来,以敦煌为题材的影视作品更加侧重于表现其人性化、审美化的艺术特征,进一步呈现敦煌艺术的文化价值功能。从审美角度来看,当下以敦煌文化为题材的影视作品注重传递艺术美感,注重给观众以直接、深刻的审美享受,从而获得文化认同与文化“出圈”。影视作品在表现敦煌文化时也越来越重视审美层面的创新,其中最广为人知的“飞天”形象已通过影视媒介的传播完成了从宗教艺术到世俗艺术的转变,其每一次出现都会带给观众审美上的惊艳。例如,河南卫视在2021年“端午奇妙游”系列中打造的水下“飞天”舞蹈《祈》,此节目一经播出就在网络上掀起了热议,节目热度居高不下,短时间内破圈而出,实现了文化的跨圈层传播。由此可见,在敦煌文化的影视化传播中,文化审美是不可忽视的内容要素,文化审美的内容展现也有助于敦煌文化符号的形成。
在注意力稀缺的现代社会,文化审美是内容导流的重要方向。与以往的纪录片和影视剧相比,《登场了!敦煌》作为国内首档聚焦敦煌的原创全景式人文探索节目,所涵盖的文化范围更广,展现了敦煌的方方面面。10期节目通过音乐、美食、艺术、飞天、匠心等10个维度,对敦煌文化进行了全面探索,用青春的视角将古老的敦煌文化完美重现。而早期有关敦煌的纪录片和影视剧往往专注于历史叙事,着重刻画发生在敦煌的历史事件及相关的历史人物或自然景观,这些内容在本质上也有助于敦煌文化与精神的传承。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更倾向于以一种可感知、可探讨的方式接受敦煌文化的美学熏陶,《登场了!敦煌》和各种注重敦煌文化审美价值的影视作品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与此同时,有关敦煌的历史叙事作品并未停滞不前,继历史纪录片《敦煌》之后,《敦煌:生而传奇》(2021)等近几年新拍摄的纪录片在进行历史叙事时都加入了对于文化审美的考量。除此之外,《我在敦煌》(2021)等人文纪录片的出现亦丰富了敦煌文化影视化传播的内容,此类影视作品并没有多么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以人与敦煌的情感为核心内容,着力讲述“敦煌人”的日常生活,主要通过平实的叙事与温暖的细节展现敦煌文化的无穷魅力。与此同时,敦煌文化短视频化作为影视化的一部分,也逐步向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靠拢,短视频的内容质量也越来越高。
敦煌文化的影视化传播,需要立足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在恪守艺术精神的前提下体现其文化审美价值。在泛娱乐化的网络环境下,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娱乐元素的参与,娱乐化使文化的发展更接地气,从而拥有更为广泛的受众基础,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需要一定的严肃性,从业人员有责任去保护与传承敦煌文化,受众在从中获得审美愉悦与精神满足的同时,也应培养善用影视媒介传播敦煌文化的意识[6]。基于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促进敦煌文化影视化传播的策略:
一是在深耕内容的同时注重人文情怀。敦煌文化艺术具有独特的地域性特点,蕴含着浓浓的乡土情结,这也是敦煌文化在影视化过程中的一大亮点。影视作品在表现敦煌文化时应注重人文情感的表达,取其精华,通过影视艺术的加工,使其能够最大限度地传递出去,让大众看到并意识到敦煌文化的珍贵性。只有被看到才能得到更多的保护,也只有被妥善地保护才能更好地被传承。可以说,敦煌文化中所蕴含的人文情怀,是敦煌文化精髓之所在,也是影视化过程中最值得呈现与宣扬的关键所在。
二是在寻求创新的同时突出民族精神。敦煌文化影视化的过程可以看作一个艺术再创造的过程,必须不断创新发展以适应时代的进步。这不仅要求其在发展过程中要重视内容与形式的创新,更需要大众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思考,赋予其新的活力。作为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互交融的结果,敦煌文化艺术体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底蕴,敦煌精神也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开拓进取、自主创新的主体精神,那么影视作品在表现敦煌文化时,就要突出这种坚韧不屈、执着探索的内在精神,从而激发人民群众对厚重历史的珍惜、对当下生活的热爱及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憧憬。
三是在追求个性化发展的同时强调生态意识。提起敦煌,人们脑海中会立马浮现出大漠孤烟、茫茫戈壁等意象,敦煌文化艺术这颗沙漠里的璀璨明珠,正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勤恳恳、艰辛创造之伟大精神。敦煌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精神财富,也时刻提醒着我们,今时今日的敦煌需要我们秉持生态保护的思维去认识它、保护它。因此,影视作品在表现敦煌文化艺术之美的同时,也应根植生态保护的理念,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态度。在进行影视化传播时,既要谋发展,追求艺术、文化、经济等层面的效益,学习先进的产业运作模式,通过影视媒介拓宽敦煌文化的传播渠道,追求个性化发展,又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从艺术生态学层面解决敦煌所出现的环境问题与文物保护等问题,有效利用影视化传播更好地传承敦煌文化。
影视作品通过声画结合的视听技术将敦煌艺术的美感与文化意蕴传达到观众心中,这样的审美体验具有直接性、深刻性和全面性。敦煌文化的价值不受时间与空间的束缚,其对古往今来的艺术发展都有着积极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考察时曾强调:“敦煌文化是各种文明长期交流融汇的结晶”“敦煌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通过视听结合的影视艺术呈现与传播敦煌文化,有利于拉近敦煌文化与大众的距离,在促进敦煌文化繁荣发展的同时,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助力“一带一路”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