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简《五纪》之象神观

2022-02-08 10:32李均明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
出土文献 2022年2期
关键词:黄帝内经

李均明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 “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

形神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焦点议题。形指形体、形状等双目所能见及的物体外在形象,具有物质性。而古时人们常说的“象”之概念则广于“形”。《管子·七法》:“义也,名也,时也,似也,类也,比也,状也,谓之象。”(1)黎翔凤撰,梁运华整理: 《管子校注》,北京: 中华书局,2004年,第106页。《五纪》亦屡见“象”,具形象意义者如43简“(文)象用见(现),畏(威)霝(灵)甚(明)”,整理小组注云:“文象,日月星辰变化的迹象。《后汉书·襄楷传》:‘臣闻皇天不言,以文象设教。’”又79简“万生行象则之”,整理小组注云:“象,此指人身形象。《国语·楚语上》:‘如是而又使以梦象旁求四方之贤。’”(2)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黄德宽主编: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壹)》,上海: 中西书局,2021年,第106、116—117页。《左传》襄公十五年“寘彼周行”,杜预注:“行,列也。”(3)《春秋左传正义》,阮元校刻: 《十三经注疏》,北京: 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第1959页。行象,列象。71简“后乃诊象”,表明“象”是可以考察核验的。《五纪》所见“象”的表现形式当如以下简文所云:

后曰:

以上五类(每类含五项)皆当为“象”的表现形式,或可称为“五象”。

数算,指数目一至五及其序列与交错运算。2简“五算聿度”及16、17简“五算合参”,表明数算体现了物质之可量化性、个体性与可集群性。古人极重视数算,《管子》屡有论述。关于数算所及,如“刚柔也,轻重也,大小也,实虚也,远近也,多少也,谓之计数”;审数是治理国家的基础,云“明法审数、立常备能则治”;凡举事必知数,云“举事必成,不知计数,不可”“不明于计数,而欲举大事,犹无舟楫而欲经于水险也”“若夫曲制时举,不失天时,毋圹地利,其数多少,其要必出于计数”。(4)黎翔凤撰,梁运华整理: 《管子校注》,第106、139、107、107、119页。《汉书·律历志》“《书》曰: 先其算命”,颜师古注:“《逸书》也。言王者统业,先立算数以命百事也。”(5)《汉书》,北京: 中华书局,1962年,第956—957页。战国时人尚“五”,故涉数多列一至五,《五纪》所见如五纪、五算、五建、五谷、五物、五度、五步、五行、五种、五兵、五色、五瑞、五牺、五享、五芒、五币、五常、五时、五正、五采、五德、五刑、五音等。以“五”数说理,亦屡见于古书,如《素问·六节藏象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6)张志聪集注: 《黄帝内经集注》,北京: 中医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54页。尚“五”或与五行说之相生相克有关。五象中“数算”居首,《五纪》称之“天下之数算,唯后之律”,在诸“象”中有至高的地位。

五时,包括风、雨、寒、暑、大音。时,时节之征象,是季节变化的外在表现。《尚书·洪范》“次八曰念用庶征”,“庶征: 曰雨,曰旸,曰燠,曰寒,曰风,曰时”。(7)《尚书正义》,阮元校刻: 《十三经注疏》,第188、192页。《淮南子·精神》:“天有风雨寒暑,人亦有取与喜怒。”(8)刘文典撰,冯逸、乔华点校: 《淮南鸿烈集解》,北京: 中华书局,2013年,第265页。大音,当指雷,《老子》第四十一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9)朱谦之: 《老子校释》,北京: 中华书局,1984年,第171页。是谓季节的变化以风、雨、寒、暑、雷为表象。《礼记·月令》仲春“雷乃发声,始电,蛰虫咸动,启户始出”。(10)《礼记正义》,阮元校刻: 《十三经注疏》,第1362页。

五度,度量的五种表现形式。物体皆可通过一定的工具衡量其平、直、圆、方及轻重。《礼记·月令》“先定准直”,孔颖达疏:“直,谓绳墨得中也。”(11)《礼记正义》,阮元校刻: 《十三经注疏》,第1357页。称,所以知轻重。《荀子·正论》“是县天下之权称也”,王先谦集解:“悬天下如权称之悬,揔知轻重也。”《荀子·赋》:“圆者中规,方者中矩。”(12)王先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 《荀子集解》,北京: 中华书局,1988年,第383、560页。准,《说文》:“平也。”(13)许慎撰,段玉裁注: 《说文解字注》,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560页。《汉书·律历志》:“准者,所以揆平取正也。”(14)《汉书》,第970页。

五正,人事关系的五种调整形式,与度量形式挂钩。整理小组注云:“方与义相配,古书较为常见。礼、义、爱、仁、忠并列见《荀子·修身》‘体恭敬而心忠信,术礼义而情爱人’。《读书杂志》曰‘人读为仁’,‘恭敬、忠信、礼义、爱仁皆两字平列’。”(15)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黄德宽主编: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壹)》,第92页。

五章,色彩的五种彰显形式,与人事关系的调整形式挂钩。青、白、黑、赤、黄乃古人认识的五种基本色。整理小组注云:“《书·皋陶谟》有‘五服五章’,《尚书大传》说五章为‘山龙(青)、华虫(黄)、作会宗彝(黑)、藻(白)、火(赤)’。传世古书一般以‘仁属东方,义属西方,礼属南方,知属北方’(《礼记正义》)。”(16)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黄德宽主编: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壹)》,第92页。

以上为“象”的五种表现形式,皆为人体器官所能感受的物质存在。《五纪》所见人体器官即“五官”之目、口、耳、鼻、心:

后曰: 天下目相豊=(礼,礼)行【一二】植(直);口相义=(义,义)行枋(方);耳相=(爱,爱)行准;鼻相=(仁,仁)行(称);心相中=(忠,忠)行员(圆)(裕)。

《荀子·哀公》“五凿为正”,杨倞注:“凿,窍也。五窍,谓耳目鼻口及心之窍也。”(17)王先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 《荀子集解》,第636页。《吕氏春秋·贵生》:“夫耳目鼻口,生之役也。耳虽欲声,目虽欲色,鼻虽欲芬香,口虽欲滋味,害于生则止。”(18)陈奇猷校释: 《吕氏春秋校释》,上海: 学林出版社,1984年,第74页。述耳、目、鼻、口能感知的领域。古人认为心是思维器官,《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灵枢·邪客》:“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而心又与口舌相连,《灵枢·五阅五使》:“舌者,心之官也。”(19)张志聪集注: 《黄帝内经集注》,第47、801、685页。能感知五味。诚然,当时人们已把心作为“象”与“神”进行交流的中枢。

上述简文以“五官”之目、口、耳、鼻、心与“五正”之礼、义、爱、仁、忠及“五度”之直、方、准、称、圆相配,表明人事关系的外在仪式是能被人体器官所感知的物质存在或物质流。

综上,凡是人体器官所能感知的形、声、光、味、寒、暑、轻、重乃至人事活动之仪式,都属于“象”的范围,而不仅仅是形状。

“神”之意义广泛,既指精神、意识,又可指神明、神仙。《五纪》所见“神”则涵盖二者。以“天”为例,既有其内在的规律,称“天纪”,属精神、意识之类;同时又给“天”以神灵的属性,则“天纪”也体现神灵的意志。“五纪”亦然,同样也代表了日、月、星、辰、岁五类神灵的意志。《荀子·天论》:“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舍其所以参而愿其所参,则惑矣。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20)王先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 《荀子集解》,第364—365页。乃指不管是意识还是神灵,只要是“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即不知其所以然,都可以叫作“神”。“神”是人们未知的规律,故具神秘性。《素问·天元纪大论》:“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又王冰注“玄生神”曰:“玄远幽深,故生神也。神之为用,触遇玄通,因物化生,无不应也。”(21)张志聪集注: 《黄帝内经集注》,第324、325页。

《五纪》所见,“象”是为“神”所支配,文云:

上述“五象”中,每一象皆由六神掌控。其中规格最高的是掌数算诸神,由天神、地祇等管理,当与天地之博大有关。《管子·形势》:“天之裁大,故能兼覆万物。地之裁大,故能兼载万物。”(22)黎翔凤撰,梁运华整理: 《管子校注》,第1177页。关于上述诸神之类别与职司,见下文。简文表明了象、神一体,相互依存的关系。古籍所见亦然。《灵枢·天年》:“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素问·天元纪大论》:“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23)张志聪集注: 《黄帝内经集注》,第738、325页。即“神”是内在因素,而风、木、热、火、湿、土、燥、金、寒、水为其表象,神、象一体。上引简文所见三十神即为控制表象形式的主要神灵。

神之类

《五纪》所见神灵称神、祇、鬼,统称为神。大多为神、象同名(或叫神、实同名),如天神称作“天”、地神称作“地”之类。简文中有一段关于神祇数量的归纳:

此段简文当是对19至26简“后正北斗”前所列诸神的统计归纳。

首节十八神,皆为宇宙大神。

天,天神。37简“天其号曰苍皇、高畏”。地,地神。37简“地其号曰降鲁”。贾连翔认为“畏溥”也是“地”的名号。

四荒,37、38简“四荒同号曰天荒”。通过简文间的相互比较,“四荒”之名分别是“大禾”“小禾”和“大”“小”。

四冘,38简“四冘同号曰天冘”。据19、20简“后曰: 参律建神正向,仁为四正: 东冘、南冘、西冘、北冘”,可知“四冘”亦称“四正”。

四柱,38简“四柱同号曰天柱”。20简见两个东柱及两个西柱。82、83简涉及人体的描述中,东柱与西柱皆分左右,知其当有东北柱、东南柱、西北柱、西南柱之别。

四维,39简“四维同号曰天维”,又41简“四维同号曰行星”。20简见“左南维、北维”,“右南维、北维”;71、72简见“匡四极: 东维龙,南维鸟,西维虎,北维蛇”,则东维、南维、西维、北维乃四维正名。

第三节“向七德”含二十八神。整理小组注云:“向七德,谓四向各有七德,疑指四象二十八宿。”(24)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黄德宽主编: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壹)》,第101页。当是,以下简文可佐证:

简文“行星”为二十八宿的统称。“建星”以下至“箕”乃为二十八宿诸星座之代表,亦即“四向七德”之二十八神。石小力对《五纪》所见二十八宿作了详尽的考证,指出其二十八宿的名称、顺序与后世多有不同,但与《史记·律书》多合,且可订正古书中的讹误。(25)石小力: 《清华简〈五纪〉中的二十八宿初探》,《文物》2021年第9期。南门、北斗为星宿特定领域之代表神,星象特征明显: 41简“南门其号曰天门、天启”,42简“北斗其号曰北宗、天规”。

以排除法统计,则19至26简所列诸神中,除了上述已统计的四十六神为天神外,剩下的22至24简所见恰为二十四位,当为简文所谓“群祇廿又四”,分处东、南、西、北四极。

宅东极者有日、扬者、昭昏、大昊、司命、癸中六神,合称“东司”。39简“东司同号曰秉礼”。整理小组据34简印证“扬者”指风。

宅南极者有大山、大川、高大、大音、大石、稷匿六神,合称“南司”。40简“南司同号曰秉仁”。

宅北极者有门、行、明星、颛顼、司盟、司校六神,合称“北司”。40简“北司同号曰秉爱”。

综上凡七十神祇,与下文掌控人体七十二个部位的七十神完全相符。

神之司

《五纪》诸神皆有分职,各司其责。43简云:“群神有位,司视不祥。文象用现,威灵甚明。”其中最重要的是掌控“象”之五种表现形式的三十位神祇,见上文引6至9简。其中天、地、大禾、大、小禾、小六神,“尚数算司忠”,即掌控数之序列、交迭及人际关系之忠诚。大山、大川、高大、大音、大石、稷匿六神,“尚时司仁”,即掌控时节征候及人际关系之仁恕。门、行、明星、颛顼、司盟、司校六神,“尚度司爱”,即掌控形状尺寸及人际关系之情爱。月、娄、、少昊、司禄、大严六神,“尚正司义”,即掌控人际关系之调整形式与交往之义。日、扬者、昭昏、大昊、司命、癸中六神,“尚章司礼”,即掌控色彩的彰显及人际关系之礼仪。通过上述三十神祇基本功能的交迭,又更多神灵参与,便彰显出许多具体事物的形象,例如:

后【二七】曰: 天下之神示(祇),神之受算立(位)者,亓(其)(数)女(如)此。天曰坨(施),(地)曰坓(型),禾曰寺(时),曰成。子曰生,丑曰(爱),寅曰音,【二八】卯曰(蠲),(辰)曰身(震),巳曰和,午曰言,未曰味,申曰(爱),(酉)曰甘,戌曰(苦),亥曰亚(恶)。受悳(德)(发)寺(时),萅(春)(夏)(秋)(冬),(转)【二九】受寒(暑),亖(四)亟(极)至风,(降)坨(施)寺(时)雨,(兴)(育)万生,六畜番(蕃)余。十神又(有)八,以光天下六贞。

群祇之职责如:

大山尚石,登云五勿(物),芔(草)木百勿(物),虫它(蛇)百勿(物),(禽)单〈兽〉百勿(物)【三三】□(生?)之。民之(裕)材,亓(其)贞(珍)金、玉、石。

“高大”为人事之神,掌控对祖先的祭祀,涉家族之贵贱、长短、男女。“大川”为水神,掌控水资源,涉水产、百草、五谷之生长。“大山”为山神,掌控森林草木、虫蛇禽兽、珍宝金玉之资源。

大音童(动)之,大祏(石)受(授)寺(时),禝(稷)坨(施)五(谷);

门【三五】[□]之,行=(行行)之,(明)星秉之,耑(颛)顼(化)之,(盟)(倾)之,司(校)要之。

以上四组简文,与前文所引7至9简之章、时、正、度合,只是排序有别。

关于“章”组,风,即前文所引“扬者”。整理小组注云:“昭昏敬之,《释名·释言语》:‘敬,警也。恒自肃警也。’大昊间之,‘间’训为容。司命司之,‘司’训为主。癸中视之,‘视’训为临视、相察。《国语·晋语八》‘叔鱼生,其母视之’,韦注:‘视,相察也。’”

关于“时”组,整理小组注云:“受寺,读为‘授时’。《书·尧典》:‘敬授民时。’坨,读为‘施’,稷施五谷,稷为农官,《舜典》:‘汝后稷,播时百谷。’授时、施五谷与‘时’相关。”

关于“度”组,整理小组注云:“倾之、要之,相当于《左传》襄公十一年‘或间兹命,司慎、司盟……明神殛之,俾失其民’。门□之,行行之,明星秉之,颛顼化之,盟倾之,司校要之,皆与人事行动有关,对应‘度’。”(28)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黄德宽主编: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壹)》,第103页。

“象”与“神”的关系还全面体现在人体上,简文云:

高大=(大、大)川、大山与月、娄、躳、少昊、司录(禄)、大敢(严)及【八〇】门为右腊(胁),甲戌之旬是司。

大【八三】角为耳,(建)星为目,南门之辡(间)为畀(鼻),(箕)为口,北主(斗)为心,(壁)为(肺)肝,良(狼)为胤(肾),(伐)为(朘),轸为(尻),圶(奎)【八四】为(植),甲午之旬是司。

六旬尚(掌)耑(短)桼(节)少(小)骨,示(祇)神是司。

此处所见掌控人体诸神,包含了“神之类”所列全数七十神祇,也就意味着人体并非孤立的个体,而是与诸神所代表的天文气象、地理环境、人事交往有密切的关系。《素问·气交变大论》:“上经曰: 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常久,此之谓也。帝曰: 何谓也?岐伯曰: 本气位也。位天者,天文也;位地者,地理也;通于人气之变化者,人事也。故太过者先天,不及者后天,所谓治化,而人应之也。”此道乃涉医之至宝,《素问·著至教论》:“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常久,以教众庶,亦不疑殆,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宝。”(29)张志聪集注: 《黄帝内经集注》,第354—355页。

简文所述人体部位,皆以骨骼为框架,故统分为大骨与小骨。大骨是人体的支架,《黄帝内经》称之为“大关节”,犹宇宙之框架,故由十二天神掌控。《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故民病寒客心痛,腰脽痛,大关节不利,屈伸不便,善厥逆,痞坚腹满。”(30)张志聪集注: 《黄帝内经集注》,第423页。简文云“大骨十二”,数量与《黄帝内经》合,《素问·生气通天论》“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张志聪注:“十二节者,骨节也。”又引《灵枢经》:“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31)张志聪集注: 《黄帝内经集注》,第10页。短节小骨则遍布全身,保护着各重要器官,由二十四群祇及二十八宿诸神掌控。

从简文内容可看出,诸神祇除了有明确的分工外,尚有轮值周期,可分天干周期与地支周期。地支周期通常安排四冘、四柱、四维十二天神轮值,如前引28至29简。又上例所引十二大骨之双肩、双髀、双肱、双股、双臂、双骸与十二天神对应。天干周期乃天干与地支相配,十日一轮,凡六轮。37至39简按顺序称之“上甲有子”“上甲有戌”“上甲有申”“上甲有午”“上甲有辰”“上甲有寅”,上例则称之为“甲子之旬”“甲戌之旬”“甲申之旬”“甲午之旬”“甲辰之旬”“甲寅之旬”,每日与特定的神祇挂钩。

一旬之轮期,恰与《黄帝内经》对人体生理周期的认识相关。《素问·移精变气论》“中古之治病,至而治之,汤液十日,以去八风五痹之病”,张志聪注:“人之五藏应地之五行,天之十干化生五行,是以汤液十日,十干已周而五痹可去矣。”(32)张志聪集注: 《黄帝内经集注》,第69页。

鬼之咎

鬼乃神之负面。《五纪》关于人体疾患的论述可明之。简文云:

乍(作)又(有)百祟,才(在)人之出。占民之疾,群神【九一】群示(祇),尚亓(其)枳(肢)桼(节),=(上下)=(左右),又(有)(辰)与日。

简文明确表示,人体之疾患是由群神群祇掌控的。但下文记载当身体出了毛病时,却称之为诸鬼作祟,则此鬼、神乃一事二称,是事物的两个方面。此段简文将人体划分为腰以上、腰以下、颈脊至臀、腹心肝肺、四肢五大片区,并将病因与天鬼、地鬼、盟诅、人鬼、无良及不壮死作祟对应。简文按身体部位寻找作祟鬼的对象,与相应部位诸神的职能有关,实质是鬼神所代表的事物起了作用,《黄帝内经》的一些说法可以印证,例如: 关于腰以上与腰以下疾病,《黄帝内经》比喻为天与地及阳与阴。《灵枢·阴阳系日月》:“黄帝曰: 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其合于人奈何?岐伯曰: 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故天为阳,地为阴。”又“腰以上者为阳,腰以下者为阴”。(33)张志聪集注: 《黄帝内经集注》,第693、695页。因此作祟的要素不同,疾病的类型也不一样。腰以上的疾病称为“兴疾”,是天鬼作祟的缘故,或更多地归咎于天文气象要素。腰以下的疾病称为“辟鬲”。“辟”或读“澼”。《素问·阴阳别论》“阴阳虚,肠澼死”,张志聪注:“肠澼,澼积下利也。”又《生气通天论》“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张志聪注:“食气留滞,则湿热之气澼积于阳明大肠而为痔。”(34)张志聪集注: 《黄帝内经集注》,第45、16页。“鬲”或读“隔”,阻隔、阻滞。则腰以下多为肠胃疾病。简文归咎于地鬼作祟,或更多是地理环境的因素造成的。

疾处腹心肺肝之中称为“窘”。《说文》:“窘,迫也。”(35)许慎撰,段玉裁注: 《说文解字注》,第346页。或得名于憋闷等症状。乃归咎于人鬼作祟。人鬼当指祖先及掌管人事诸神,实质指五藏疾病与人事乃至社会关系的波动有关联。《黄帝内经》中也有许多喜怒哀乐引致五脏疾病的论述。《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黄帝曰: 夫百病之所始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张志聪认为五脏之疾病即主要因于“阴阳喜怒,饮食居处”,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内因于人之失调,得之于藏而有病名。如伤喜则得之于心,而有心病矣;伤怒而得之于肝,而有肝病矣;伤悲而得之于肺,而有肺病矣;伤恐而得之于肾,而有肾病矣;伤于饮食则得之脾胃,而有脾胃之病矣。”(36)张志聪集注: 《黄帝内经集注》,第702页。而喜怒的外在诱因,主要还是人事关系之失调,故简文归咎于人鬼作祟是有道理的。

《五纪》所见天、神、人常处在同一层面,如2、3简“天地、神祇、万貌同德”,51、52简“天下之礼,动以行之,口以将之,此之谓礼,此之谓义,用诸天,用诸神,用诸人”。知其上还有无形的力量把控着,即以“五纪”为纲纪,而总把控者称为“天纪”或“天道”。1简见“天纪”。46简“天道之不改,永久以长”,即天道是恒久的。87简“规受天道”表明天道乃引领者、规则制定者。可见《五纪》的所谓“天道”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与老庄、《管子》所云“天道”或“道”相类。《老子》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乃万物之祖,故《老子》第四十二章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37)朱谦之: 《老子校释》,第100—103、174页。且此数列与《五纪》之“数算”异曲同工,性质相类。《庄子·天道》曰:“夫道,于大不终,于小不遗,故万物备。广广乎其无不容也,渊乎其不可测也。”(38)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 《庄子集释》,北京: 中华书局,2012年,第486页。即其规律尚未被人们掌握,但又要努力追求之。《管子·形势》:“欲王天下而失天之道,天下不可得而王也。得天之道,其事若自然;失天之道,虽立不安。其道既得,莫知其为之;其功既成,莫知其泽之。藏之无形,天之道也。”(39)黎翔凤撰,梁运华整理: 《管子校注》,第42页。《五纪》虽未对“天道”作更多的解释,但其实质当与老庄所云类同。

猜你喜欢
黄帝内经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Screeni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lood stasis constitu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igital Chinese Medicine
Network Biological Modeling:A Novel Approach to Interpre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Exterior-Interi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Meridian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