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力
内蒙古自治区广播电视传输发射中心706台 内蒙古 呼和浩特市 010050
公共服务均等化关系着社会福祉,提高广播电视的公共服务供给质量是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广播电视具有典型的准公共产品属性,尽管在时代更替中,广播电视的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和服务功能有所转变,但服务为本的原则是贯穿始终的。为了顺应时代发展,需要推进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模式创新,厘清其在转型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尤为重要。
我国广播电视履行着公共服务供给的基本职能。广播电视的受众群体是广大人民群众,他们对服务的需求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层次性,这就需要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在保留传统传播方式的前提下,大胆创新,与时俱进,针对不同的用户提供多样化服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本原则,赋予服务更为广域的内涵,创新体制,整合资源,以用户需要为抓手开展体系建设。
首先要立足需求。服务是要以需求为导向、为依托的,我国广播电视要总结以往工作的经验做法和工作积累,致力于提供更全面、更深层次、更高质量的需求。对此,可以凭借对用户大数据的搜集,分析不同用户的需求偏好,有针对性的投放和归类广播电视类别,有的放矢,提高用户体验感。
其次要拓宽视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既有特殊性,也有普遍性,对此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供给也应兼顾共性和个性。共性在于宣传内容的严格把关,个性在于提供多元化服务。要以发展的视角推进我国广播电视的公共服务模式创新。
笔者认为,我国在创新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模式前需思考以下问题:
第一,健全法规、完善制度、优化管理都有助于提高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管理的权威性、有效性和效率。因此,在加强公共服务建设的同时,必须健全公共服务的相关法规,使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确保公共服务在规章制度框架内发挥作用。
第二,公共服务主体和市场服务主体虽然是两个特征不同的服务对象,这两类主体某种程度上处于混同状态,该如何协调公共服务主体与市场服务主体,是二体合一,还是二体分设。结合公共产品理论,经营性文化事业与公益性文化事业的产品属性不尽相同,也就决定了建设思路的差异性,前者的受众更倾向于市场,旨在壮大实力,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后者则是典型的公共产品,以行政为主导,通过财政支出倾斜、体制机制创新的方式,增加市场覆盖面,改善基础服务,为响应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提供有力保障。笔者认为,由于发展思路的不同,二体分设可能更具有针对性。进一步讲,分离可以从内分和外分两方面入手,内分是指从主体职能上的根本分离,厘清公共服务与市场服务的职能划分,按需求分配资源,分类运行,分级管理;外分就是两个主体单独设立,公益性广播电视机构和营业性广播电视机构分开设立,分类运行,分类管理。
第三,公共服务产品由谁生产是创新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发展模式要思考的问题。公共产品的供给应该关注效率,关注效能,当前,就广播电视公共基础设施的布局来说,需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四,在节目制播方面,推进公共服务建设,可在播出机构内部进行频道分设,形成以提供公共服务的免费频率频道和提供商业服务的收费频率频道。公共服务以公益为导向,以信息、教育和娱乐三类节目为骨干,推行广覆盖、均等化的供应策略。商业服务尊重用户选择权,开展订单式服务。进一步说,对于公共服务频道,其运营成本主要由公共财政支付,对于商业服务频道,其运营成本主要由用户承担。
综上所述,创新我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发展模式,一个重要的选择是公共服务与市场服务分类运营,各有侧重,公共服务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逐步实现均等化、标准化和法制化。通过不断探索,逐步形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匹配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