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泽炎 林晨阳子
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支撑,离不开企业发挥创新主体作用。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是创新的重要主体,贡献了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求民营企业尤其是具有创新性、成长性的“专精特新”民营中小企业发挥生力军作用。
当前,绝大多数民营企业都视创新是保持核心竞争优势的时代要求,高度重视并不断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民营企业在多领域多层面富有活力的“创新泛在”,为社会整体创新水平的提升创造了大量的正外部性,贡献了“创新红利”。据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民营企业2018年研发投入占比78.6%,有效发明专利数占比81.8%。现实中,创新决定着企业的兴衰成败,不同规模的民营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大型民营企业,如华为、吉利、百度、腾讯等公司不乏从0到1的原始创新,在研发人员、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等方面都要高于中小微企业;占民营企业90%以上的中小微企业基于市场需求导向的创新活力极强,大多开展从1到N的改进型或应用型创新(阳子和泽炎,2021)。
据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2021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报告》显示,研发人员方面,在340家实际填报的500强企业中,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比例超过10%(含)、3%~10%、1%~3%、1%以下的分别为120家、109家、59家、52家企业。
研发投入强度方面,在439家实际填报的500强企业中,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大于10%(含)、3%~10%、1%~3%、小于1%的企业分别为7家、55家、106家、271家;研发费用投入排名前五位的500强企业主要涉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汽车制造业。
研发费用来源方面,仍主要来自企业内部,获取外部经费支持占比较低,仅有214家500强企业获取了外部经费。获取外部经费前几大行业为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综合,(1)“综合”指企业在填报相关数据时无法明确区分所属行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行业,共涉及136家企业,占获取外部经费企业数量的63.55%。
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来源方面,在429家实际填报的500强企业中,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来源于自筹资金、银行贷款、政府资金的企业分别为409家、130家、104家,分别占填报企业的95.34%、30.30%、24.24%;来源于合作方资金投入、风险投资公司投入的企业分别为69家、7家,较上年分别增加14家、3家。
研发合作方面,与科研院所开展合作的500强企业有393家。从合作方式看,仍以开展项目合作为主,企业数量348家,较上年增加22家,增幅6.75%;191家企业共建研发机构,较上年增加20家,增幅11.70%;66家企业共建学科专业,较上年增加7家,增幅11.86%。
国内外专利方面,民营企业500强国内申请专利158253项,其中发明专利79050项;国内专利授权量80102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29508项。500强企业国内外有效专利合计为412722项,较上年增幅3.64%。其中,国内有效专利389289项,增幅40.18%;国际有效专利23433项,降幅80.56%。
参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方面,在406家实际填报的500强企业中,参与“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企业48家,参与“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企业41家,参与“领域类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企业40家;近五年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的企业60家,(2)指近五年企业获得位列获奖单位前三名的国家级科技奖励。拥有经认定的省部级研发机构954个。
综上所述,重视创新、充满创新活力、依托创新保障持续健康发展已成为新发展阶段广大民营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趋势性特征。
民营企业顺应市场需求采取多种方式提升创新能力,逐渐形成了适合自己特点的创新模式,主要包括自主创新模式、模仿创新模式和合作创新模式(陈劲和吴欣桐,2021)。这是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自我适应”和“政策引导”的结果。自主创新模式是企业响应国家倡导科学技术发展和原始创新的模式之一,是在进一步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思想的基础上,提升自身创新能力与水平,实现整个产业、品牌和产品的全面创新。模仿创新模式是企业有效缓解创新与风险二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对先进入市场的产品功能、外观、性能等进行深入研究和二次创造,使该产品在市场中具有更强的竞争力。但是,随着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国家专利制度的不断完善,模仿创新模式的适用范围会逐渐缩小。合作创新模式是企业与其他技术优势企业、高校或科研机构采取联合开发或技术咨询、合资合并,甚至是创立新企业的形式,共同完成技术或产品的研发与开发工作。企业合作创新通常是在供应链上下游之间进行,能够不断提升企业供应链管理水平。例如,腾讯和美的集团共同构建基于IP授权与物联云技术的深度合作,就有效地实现了家电产品的连接、对话与远程控制。
据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2021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报告》显示,在393家实际填报的500强民营企业中,295家认为合作产生的作用很大,占填报企业数量的75.06%;94家认为合作产生的作用一般,占填报企业数量的23.92%。未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的500强企业共69家,其中认为“信息不对称”的有20家,占未开展合作企业数量的28.99%,占500强企业的比例为4.00%;认为“企业不需要”的有10家,占未开展合作企业数量的14.49%,占500强的比例为2.00%。影响民营企业500强开展产学研合作的主要因素中,有99家企业认为高校院所技术与市场脱节,占500强的比例为19.80%;87家企业认为对企业研发支持力度不大,占500强的比例为17.40%;认为技术转让费用高、科技成果的所有权不清晰、与高校院所沟通不畅的企业分别为78家、43家、32家,占500强的比例分别为15.60%、8.60%、6.40%。
新发展阶段,随着数字技术发展和企业为适应市场竞争的合作发展日益重要,大中小企业需要与外部创新网络中不同主体,如产业伙伴、知识伙伴、政府机构、创新中介机构等进行资源融合互补、知识协同共享、共创价值,乃至需要基于产业链、价值链共建创新生态系统。这种趋势性发展力量要求企业开展融通创新。另外,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迭代发展,也为企业整合外部数字化创新资源、实施融通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所谓融通创新,是指以社会实际需求和价值创造为导向,通过资源融合互补、知识协同共享、价值共创共得来实现产学研、大中小企业、国有民营企业协同创新的跨组织合作创新模式(陈劲和吴欣桐,2021)。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提出,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大中小企业和各类主体融通创新。(3)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中国政府网,2019-11-05.这为企业指明了融通创新的战略使命及发展方向。
不管是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抑或融通创新等企业创新发展方式,都是在经济发展趋势力量作用和政策引导下,企业适应发展需要主动选择的结果。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撰文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决定的。要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4)习近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J].求是,2021(9).这为民营企业创新发展指明了战略方向。
融入创新型国家建设伟大实践。《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了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的“三步走”战略目标,即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基本建成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有力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到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发展驱动力实现根本转换,为建成经济强国和共同富裕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为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支撑。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进行战略部署,指出我国即将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创新型国家建设要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关键核心技术要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企业是创新活动的主体,特别是民营企业作为创新的重要主体,能否积极开展创新活动对建设创新型国家至关重要。工信部最新公布的4762家“专精特新”企业中,80%是民营企业。依托全国民营企业调查系统, 2021年5月,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对9586家企业开展的网络调查显示,21.3%的民营企业(2042家)参加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及重大项目。其中,作为牵头单位的企业占5.85%(561家),作为参与单位的企业占15.45%(1481家)。因此,有必要鼓励支持更多大型民营企业开展前沿技术创新突破,引导服务更多中小微企业专注“专精特新”,展示创新生机活力,助力创新型国家建设。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新发展方向。站稳人民立场,体现人民至上,做到心中“有民”,与员工建立“事业共同体”“利益共同体”,促进共同富裕。这不仅是企业发展奉行“客户至上”的价值追求所要求的,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内在本质所要求的。新时代,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这一社会主要矛盾,要求企业不断创新,为人民提供高品质、高品位、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这种创新是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既可能是产业、技术、工艺、流程、外观层面的,也可能是管理、商业模式、业态、组织层面的。这是从“富起来”迈向“强起来”过程中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变化所导致的,也是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所必需的。民营企业要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顺势而为。处于新发展阶段的中国,除了巨大的消费市场能动性带来的市场红利,由投资知识产生的人力资本红利,以及我国保持战略定力、战略谋划能力、战略实施能力带来的战略红利外,已经出现且极为重要的是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红利”。正是创新无处不在,满足人民多方面个性化、人性化需求的“创新泛在”,激发了人作为生产力第一要素的灵感,激发了人的创造力,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创造财富的动力。这为企业坚守实体经济、提高供给质量、实施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新的空间和新的机遇。与人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对市场极为敏锐的民营企业必然会紧贴人民群众的个性化、多样化需要(林泽炎,2017),展现无限创新生机活力,为新发展阶段创造并获取“创新红利”贡献力量。
着眼创新促进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创新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能力不强,是我国这个经济大块头的“阿喀琉斯之踵”,“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高质量发展一定是由创新驱动的,需以企业为主体,强化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才能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同时,新发展阶段,数字化转型、碳达峰碳中和已成为民营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主要约束条件和发展机遇。民营企业唯有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才有可能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创新与企业发展存在一个逻辑关联:提高产品创新能力是提高企业竞争力和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创新能够提高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降低资源消耗,以更少的生产资料生产出高质量产品;创新还能有力驱动生产率的提高和产品性能的提升,促进新科技、新模式、新产品、新业态的出现,不断推动产业向价值链的中高端迈进,实现高质量发展。
顺应数字技术对企业创新发展逻辑调整的要求。目前,应用数字技术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企业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2021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报告》显示,在439家实际填报的500强企业中,九成左右的企业在战略、管理、人才、业务等方面已实施或计划实施数字化转型,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战略层面,已制定或着手制定数字化转型战略规划的企业数量分别为250家、154家,分别占500强的50.00%、30.80%;管理层面,开展数字化转型整体布局或局部布局的企业数量分别为244家、151家,分别占500强的48.80%、30.20%;人才层面,已有数字化专业人才、拟培养和引进数字化专业人才的企业数量分别为232家、171家,分别占500强的46.40%、34.20%;业务层面,已实现降本增效的企业数量为265家,占500强的比例为53.00%。
2022年1月,腾讯研究院开展的民营企业数字化转型情况问卷调查显示,在4877家参与调查企业中,38.16%的企业无主营业务数字化转型计划,38.81%的企业处于主营业务数字化转型初步探索阶段(数字化改造占比小于20%),16.30%的企业处于逐步实施阶段(数字化改造占比20%~50%),5.19%的企业进入全面优化阶段(数字化改造占比50%~80%),1.54%的企业已实现全面数字化改造(数字化改造占比80%~100%)。第二产业企业中已进行主营业务数字化转型的企业比例最高,其次为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多元化企业最低;大中型企业已进行主营业务数字化转型的比例明显高于小微企业。
数字化转型势必会改变企业创新速度和创新过程。一般来说,数字技术给企业创新带来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陈劲和吴欣桐,2021)。一是数字技术改变消费者的消费逻辑。数字技术改变了消费者参与的时间与空间,以及消费者的思维逻辑,催生了很多不同的市场需求,对企业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数字技术驱动的创新,往往并非技术本身,更多的是业务模式、用户体验、运营、商业模式及战略的转变。二是数字技术改变了企业的创新逻辑。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企业创新范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加速的创新和大爆炸式的创新逐渐打破了原有创新规则,取代了传统的创新模式,由此企业拥有了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动态能力。因此,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面对数字技术驱动的新型创新模式,企业必须探索新的创新方式。
民营企业兴衰成败的发展逻辑与历史经验表明,创新发展既需要企业的积极探索,也离不开政策的有效引导。
基于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现状的科学研判实施积极引导。为助推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近年来国家在支持参与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建设创新平台、增加普惠型科技创新投入、畅通国家科研资源开放渠道、完善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促进民营企业数字化转型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据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2021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报告》显示,在政策效果方面,458家实际填报的500强企业中,有409家认为“减免税收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较上年增加6家;认为“产业政策”、“科技人才奖励政策”、“知识产权保护”发挥作用的分别有299家、284家、240家,较上年分别增加58家、24家、36家。在429家实际填报的500强企业中,获得专项资金支持或财政补贴、税收减免、人才引进与培养、用地等要素保障、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支持的企业分别为308家、232家、172家、47家、16家,较上年分别增加18家、41家、9家、11家、4家,涨幅分别为6.21%、21.47%、5.52%、30.56%、33.33%;获得信用担保、科技保险支持的企业有15家,较上年减少8家,降幅为34.78%。但是,由于民营企业自身建设欠规范和创新结果预期的不确定性,当前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普遍面临融资难、招才难、享受政策难、产权保护难和市场开拓难等挑战。从外在因素看,不少促进企业创新的政策经常会出现“肠梗阻”、“最后一公里”不畅、支持创新政策适配性不够等问题,致使企业缺乏政策获得感;多层次资本市场,尤其是风险投资、天使投资市场不发达,致使民营企业技术创新难以获得持续的资本支持,创新途中“夭折”现象频发。据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2021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报告》显示,422家实际填报的500强企业中,认为“技术成果产业化困难”、“缺少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企业分别为238家、177家,分别占填报企业的56.40%、41.94%;认为“外部市场不确定”、“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的企业分别为157家、153家,分别占填报企业的37.20%、36.26%。从内在因素看,企业自身创新能力不足不敢创新,担心风险不愿创新,因创新资源有限寻求降本增效而不是基于创新寻求技术突破,缺乏“进取者优势”。不管是从民营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还是从民营企业发展的外在环境看,其创新发展的动力都是十分强劲的。为保障民营企业基于创新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关键要在科学研判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出台合理政策,积极引导。
出台有针对性的支持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的政策。贯彻新发展理念,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创新的重要主体作用,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国梦的必要战略选择。新发展阶段,应致力于提升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创新支持方式,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民营企业“揭榜挂帅”,参与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健全创新评价和激励保障机制,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确保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可持续性。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强科普工作,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和企业全员创新的发展氛围。
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目前,民营企业在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的作用发挥与其作为创新重要主体的定位是不相称的。因此,应对民营企业长期投入建设完全自主可控的共性技术平台,纳入国家优先推广目录。支持以领军企业为主体建设开放式创新平台或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并给予持续稳定的科技专项计划支持。制定落实新型举国体制、组建创新联合体等工作指引,完善战略科技成果有条件共享和权益按比例分配的开发利用机制。完善民营企业参与战略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建立企业参与重大科技项目制度,完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科技创新失败补偿制度。推动战略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应用,允许企业根据市场对战略科技产业化成果进行自主定价,加快开放更多公共应用场景,大力发展创新产业化示范基地,支持有条件的地方以战略科技成果产业化为牵引,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区域创新型产业集群。优化战略科技创新投融资服务,整合统筹各类财政资金和产业引导基金,设置投向事关战略科技创新的最低比例,完善绩效考核及激励约束免责机制,创新科创型企业保险增信机制,加大社会资本投资收益税收减免力度。实施战略科技成果国际知识产权战略,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知识产权授权进度,指导企业开展知识产权海外布局,重点关注被列入“实体清单”的企业,给予定向的政策支持和保护。创新激励约束机制,持续营造支持企业参与战略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
推动民营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专精特新”民营企业大都以中小企业为主,以专注铸专长,以配套强产业,以创新赢市场,是中小企业的优秀代表。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提出,要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推动中小企业提升专业化优势,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工信部公布的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超七成深耕行业10年以上,九成集中在制造业领域,具有小配件蕴含高技术、小企业支撑大配套、小产业干成大事业等特点。这说明,“专精特新”已成为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意味着在成长路径中深耕专业领域,提升创新能力,朝着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和新颖化发展,把企业打造为掌握独门绝技的单项冠军,大有可为。同时,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是广大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民营企业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要多方面赋能符合条件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通过举办各类对接活动,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民营企业参与重点产业链建设,在强链、补链、延链中进一步激发企业创新创造活力;推动民营企业高质量走出去,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积极构建区域产业链共同体,更好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要从“政策+资本+服务+载体”等多个层面,在基础研发、成果转化、产品配套、技改升级、场景开放、专利布局、资金融通、人才引进、标准建设、数字化转型、绿色低碳发展、空间规划以及质量品牌建设等多个方面给予“专精特新”企业富有针对性的支持,为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形成良好环境、培厚创新土壤。要建立并落实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聚焦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构建从孵化培育、成长扶持到推动壮大的全生命周期梯次培育体系,针对不同类型企业的短板弱项提供精准服务,加大培育支持力度,进一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要充分发挥商(协)会在推动民营企业“专精特新”发展中的作用,尽可能吸纳一批专注细分市场、创新能力突出、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成为会员,组织“专精特新”民营企业发展情况及产业政策、行业发展规律研究,畅通民营企业与政府部门的沟通渠道,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交流、专题培训、展览论坛等活动,积极参与行业政策、团体标准制定,助力民营企业打通上下游产业链,加强行业自律、促进行业发展。
促进大中小民营企业融通创新发展。推动大型民营企业加强引领带动,促进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民营企业融通创新,目的在于引导大型民营企业通过生态构建、基地培育、内部孵化、赋能带动、数据联通等方式打造一批大中小民营企业融通创新发展典型模式;激发涌现一批协同配套能力突出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通过政策引领、机制建设、平台打造,推动形成协同、高效、融合、顺畅的大中小民营企业融通创新生态,有力支撑产业链供应链补链、固链、强链。这不仅是构建大中小民营企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企业发展生态的需要,而且也是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需要。促进大中小民营企业融通创新发展,关键在于提升大中小民营企业融通发展能力,要引导民营中小企业专心细分市场、专注核心业务,持续加大技术攻关,努力攻克技术、工艺等难题,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实现技术替代、产品替代,不断提高配套协作能力;采取专业分工、订单生产等多种方式,与产业链骨干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引导行业龙头民营企业开放供应链资源,带动产业链相关企业融通发展,旨在释放企业创新活力,提升创新效率和效益。要实现大中小民营企业融通创新发展,关键在于促进大中小民营企业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数据链、资金链、服务链、人才链全面融通,要以创新为引领,推动创新资源共享、创新成果转化,实现协同创新,打造大中小民营企业创新链;要以提升韧性和竞争力为重点,发挥大型民营企业龙头带动作用,提升中小企业配套支撑能力,打造融通发展区域生态,协同突破产业链断点堵点卡点问题,巩固大中小民营企业产业链;要以市场为导向,完善供应链合作机制,加强供应链供需对接,延伸大中小民营企业供应链;要以数字化为驱动,发挥大型民营企业数字化牵引作用,增强工业互联网支撑作用,提升中小民营企业数字化水平,打通大中小民营企业数据链;要以金融为纽带,创新产业链供应链金融服务方式,引导大型民营企业加强供应链金融支持,推动直接融资全链条支持,优化大中小民营企业资金链;要以平台载体为支撑,搭建专业化融通创新平台,推动各类平台强化融通创新服务,拓展大中小民营企业服务链;要以队伍建设为抓手,加强人才培养、引进、共享,提升人才队伍融通创新能力,提升大中小民营企业人才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