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生态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管理学在中国”2021年会(第14届)评述

2022-02-08 08:08陈尚杰姜亦玟
管理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理论研究管理

陈尚杰 王 磊 姜亦玟

(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

随着数智时代的来临,组织方式日益生态化,传统的组织模式、管理模式和商业模式面临巨大挑战。网络和数字化使人类社会走向一个没有边界的全球数字时代。伴随着网络平台型企业、产业创新联盟、混合型交叉组织等新的网络组织形态大量涌现,人类社会的分享与合作方式发生彻底改变。组织生态的演化过程和治理机制成为管理研究的重要问题。在此背景下,由教育部科技委员会管理科学部、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组织与战略管理专业委员会、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管理问题研究中心、青岛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主办并承办,《管理学报》杂志社协办的“管理学在中国”2021年会议围绕“生态管理与网络组织”这一主题,从当下中国管理实践的新情境出发,对相关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讨论与探究。

1 “管理学在中国”实践探索

本届“管理学在中国”年会的实践探索主题报告环节,从中国企业管理实践的现实问题出发,邀请了4位具有一线管理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分享了他们各自对有关管理实践的智慧与感悟,以期激发管理学界对当下管理实践问题的思考,促进企业管理者与管理理论研究者的深入对话。具体阐述如下。

海尔集团(以下简称海尔)西海岸新区工业园总经理赵立国在以“物联网时代海尔中央空调质量管理(HDQM)实践”为题的主题报告中,分享了在数字化、智能化时代,海尔中央空调搭建的工业互联加智能制造管理平台的最新实践进展与理论洞见。赵立国认为,物联网时代,工业互联、智能制造是未来制造的大势所趋。海尔工业互联架构全流程互联互通,实现人、机、物的虚实结合,即时满足用户价值。海尔互联工厂通过智能装备互联互通、应用系统无缝集成、数据可视化分析3层数字化架构,保障大规模定制化生产。赵立国指出,高精度的三联(联用户、联网器、联全流程)与高效率的三化(柔性化、数字化、智能化)是海尔数字化的实施路径。此外,海尔打造的PHM系统构架,通过基础层、核心层和应用层,分别实现数据互联、诊断预测、智能决策的功能,独创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系统,实现海尔中央空调质量管理体系的新升级,为全球智能制造贡献“灯塔工厂”模型,树立全球智能制造标杆。

关于大企业如何对员工进行薪酬管理的问题,君一控股集团人力资源总经理韩海良以海尔物联网时代人单合一薪酬模式实践为例进行了主题报告,探讨了薪酬管理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韩海良指出,多年以来海尔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一直在进行变革,这当中转型六要素(战略、组织、员工、用户、薪酬、管理)作为经营管理上的一大主要脉络,构建了海尔人力资源管理演进的框架,而薪酬则是该变革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牵引力。韩海良表示,员工的绩效受其能力、意愿、企业内部工作条件及文化制度、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等多方因素影响。海尔想解决的问题,就是要将员工从一个被动的执行者转型成为一个主动解决问题或者主动创造价值的个体,通过薪酬福利管理对其进行有效激励。海尔的激励模式承接海尔战略和组织转型的自演进和自优化,由原始的保障工资模式、效率工资模式,到全面薪酬模式、人力资本分享模式,逐渐迈向价值共创共享模式;从单纯的资本雇佣劳动,到劳动(知识)与资本互相雇佣。

青岛宜链融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李纲本在主题报告中,分享了该公司在金融科技赋能供应链金融生态重构的实践经验。李纲本指出,基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一系列的技术创新,金融科技将全面应用支付清算、借贷融资、财富管理、零售银行、保险、交易结算六大金融领域。李纲本通过在报告中分享宜链融科公司有关的成功案例(如建设银行仓单质押业务、工商银行冷链业务合作等)指出,金融科技可以帮助企业有效释放全链条融资能力,盘活优质客户资源,通过关键业务数据线上流转,可以降低实操人员工作难度,保障流转中业务数据的真实性。

尚道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尚道)董事长鲁汇智结合该公司10余年来的转型趋势与发展历程,在主题报告中分享了多元化控股公司基于事业带头人(PI)制度的管理实践。鲁汇智认为,控股公司的发展前提就是马太效应,即资源向有能力运作这些资源的企业集聚。控股公司的重点在于以少量的投资控制巨额的资产,其主要职能则在于资本运营。通过列举巴菲特与复星国际的例子——两家控股公司的设计产业链都非常广,每一个领域都通过一个子公司或者分公司来参与,鲁汇智进一步指出,控股公司在管理实践上需要做到用少量的人员来管理大量的资产。鲁汇智认为,做为一家控股公司,转型和多元化发展是必然的道路,必然也会遇到诸多的问题与挑战。尚道通过不断探索,继承了通用的事业部模式、京瓷的阿米巴模式,发展出尚道独有的事业带头人(PI)模式,每一个PI单元围绕企业高层的集中决策具体落实团队责任,以产生最大效益的集中与协同。最后,鲁汇智也表示,目前尚道的规模尚小,需要扩大自身的市场和产业资金进入,通过扩大规模进一步检验PI制度的实践应用。

2 “管理学在中国”理论研究

在本届论坛的理论主题报告环节,来自国内高校的9位学者,从新情境下的管理研究、管理方法创新与反思、本土管理实践探索等多个角度共同探讨了新时代的管理实践与理论,并分享了各自对“管理学在中国”的理论探索。

2.1 新情境下的管理研究

现今,个人、组织、社会和国家都处在一个风起云涌的新时代中。基于对这一状态下个人如何生存的思考,西交利物浦大学席酉民进行了题为“冲浪新时代——四重视界筑人生”的主题报告。在该主题报告中,席酉民从四重视界的角度,进行了相关阐释,揭示了如何从4个层面,即现象的感知性、模式的理性、范式的思维和哲学的心智,来构造心智,以帮助人们生活得更真实。同时,席酉民还基于四重视界分别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双减与教育突破、内卷与进化等实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重构心智的方法,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生存于当下这个复杂而有趣的世界。席酉民指出,回望人类历史,每一次经济周期,社会动荡,文明颠簸,几乎都与思想认知相关,这同人们看待世界的角度相关。在如今平台化、生态化促进共享建设的时代,更需要一种新的核心形式,通过重视模式背后的机理、意识和观念,掌握共生规则,利用博弈策略实现在线干预。此外,席酉民还认为,管理研究要尊重多元范式和重视中层理论与元理论的构建,并进一步指出了和谐管理理论的特征,即定向和谐主题导向下的布局、和谐耦合的生态营造、演化和在线干预以及生态红利创获。最后,席酉民提出:在复杂多变的时代探究现实、创新实践,需要通过理论认知创造历史,实现心智升级享受人生。

针对管理学视角下的共同富裕问题,北京师范大学赵向阳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进行了主题报告。在该主题报告中,赵向阳指出,过去关于共同富裕的探索,多是经济学家基于宏观层面的讨论,而鲜有管理学者的研究。对于中国目前面临的贫富分化问题,赵向阳提出,不论是德鲁克所强调的“功能正常的社会”,还是明兹伯格所倡导的“社会再平衡”,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重视利益相关者的市场经济,在这一目标下,应该考虑把利益相关者理论从边缘位置提升到管理学的中心,变成管理学的基础性理论。此外,赵向阳还针对管理学是否有阶级属性的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他指出,管理学具有一定阶级属性的观点,且股东利益至上理论容易造成劳资关系的紧张和冲突,而接受利益相关者理论则可以降低这一冲突。同时,他还列举了腾讯和阿里两家公司的相关实践案例,以验证企业融入共同富裕需要遵循利益相关者原则。最后,赵向阳对利益相关者理论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方向进行了梳理和展望,并进一步指出,利益相关者理论是去意识形态化和秉持中道的,最有可能被各方面共同接受。

上海交通大学井润田的主题报告分享,则从理性的逻辑入手,探讨了理论研究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在该主题报告中,井润田认为,理论是对观察、经历或记录的现象的任何连贯一致的描述或解释,即理论的核心是逻辑,逻辑是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且理论观点越新颖,理论本身就越需要独立性。井润田指出,通过回顾管理学的发展史可知,以西蒙为代表的卡耐基学派学者第一次用抽象的语言描述了清晰完整的理论故事,但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管理研究者在追求数据和范式方法先进性的同时,关于理论研究的内核却越来越少。对此,井润田进一步提出了入世治学的范式。井润田指出,关于入世的研究有两个主要核心观点:即相关研究是学术群体共同创造的,以及此类研究的目的不是解释,而是做出改变。对于进行入世的研究的具体方法,井润田则认为包括4个部分,即问题形成、理论构建、研究设计和问题解决,并基于“成都公交”实证案例研究和中华文化中“形与势”的概念研究,进一步阐释了相关理论的构建与研究。最后,井润田指出,在碎片化的实证研究背后,应该形成总体上逻辑的认识,以消除实践与理论间的壁垒,只有通过入世治学的学术范式,才能实现管理研究的意义。

清华大学罗家德在主题报告中分享了如何利用复杂思维与管理理论进行对话。当下,复杂系统的研究发展使得哲学到中层理论到理论模型,再到社会计算的大数据分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这是因为利用复杂思维可以验证中层理论,通过中层理论可以建立理论模型,而理论模型则可以同大数据和社会计算方法结合,最终建立预测模型。罗家德认为,复杂系统理论存在如下共通之处,即不断演化、以行动者为基础、基于简单规则的叠加、自组织、远离平衡态、开放系统、对内自指且对外自适应、自下涌现和非线性、不确定及不可消弭。而复杂思维的要点则包括:系统观、动态观、网络观、结构与行为共同演化、非线性发展观、自组织思维、重视边缘创新、开放系统多元思维、预测趋势并布局、动态平衡、掌握非常态系统以及适时系统转型。进一步,罗家德以相关创业研究为例,通过拆解“平衡脱耦与耦合”,展示了复杂系统在企业创新战略选择与大数据结合方面的研究。最后,罗家德对新的社会科学管理理论进行了展望,并指出在未来的有关探索中,只有加入更多的网络研究、行为研究、共同研究,才能够掌握新的研究范式。

2.2 管理方法创新与反思

深圳大学韩巍从诠释学的视角对于本土领导的个案进行分析,分享了题为“本土领导个案‘研究’:席酉民是谁?”的主题报告。在该主题报告中,韩巍基于对席酉民的传记文本《和谐心智:鲜为人知的西浦管理故事》以及《管理何为:“理想主义”践行者的人生告白》一书的深入阅读,反思了“主-客体”视角下研究的尽头,总结了现有企业案例研究的不足,即企业家往往只存在于概念与概念关联间,缺乏具象化的声音与形象。韩巍指出,企业家乃至关于企业的“文本”作为一种诠释学意义上的“经验”,是历史的、情境的、语言的和本体的,而非去时间性,从而概念化、体系化的“理解”,而是前见、视域、参与对话到视域融合。韩巍以对《管理何为:“理想主义”践行者的人生告白》一书的解读为例,进一步指出,只有基于“时代、社会化、情境、事件、角色”,以及“运气/机缘巧合”的系统框架,才有可能深入理解,更好地诠释“领导”这一复杂的组织和社会现象。此外,韩巍还指出,在方法论上,只有尽可能的“去理论化”以及更加诚恳地进行生活叙事,才能讲好中国本土化领导的故事。最后,韩巍总结了对席酉民个案研究带来的启发,即自我意识的觉醒,个人“理论思想(心智)的完善”,以及身体力行的实践——这是每个人的处境也是每个人可以选择的生活。

华东理工大学郭毅在主题报告中分享了有关意义建构和管理本土化的研究。在该主题报告中,郭毅回顾比较了德尔文与维克两种不同视角下的意义构建,即德尔文关注情境、鸿沟和意义构建的使用,维克则重视边界意识、身份感知和组织能力。郭毅认为,意义建构可以利用在本土化研究中,解决理论与实践的脱耦问题。他进一步以对“发展才是硬道理”论证为例,阐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的互相联系。最后,郭毅提出了模棱两可和令人困惑的复杂是人们认知进步的研究证据,并呼吁学界创造更为宽松的学术氛围和学术环境,使得本土化研究能够拥有更加多元化的研究范式,产生真正的价值。

2.3 本土管理实践探索

扬州大学吕力基于共同富裕的主题,在主题报告分享中,对三次分配与传统企业社会化进行了分析。吕力在该报告中提出了以下4个核心观点:①三次分配是“企业社会化”的一种情形;②“企业社会化”的内涵远大于三次分配;③企业社会化与利润最大化在相当大范围内相容;④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促进“企业社会化转型”。吕力指出,三次分配是一个本土概念,意旨通过个人或企业自愿捐赠而进行的分配,其中,社会企业是最重要的主体。他认为,凡是舍弃企业短期利润目标,而确立有益于社会和国家发展的长期目标、甘愿为此承受风险的企业均属于社会企业。社会企业可以将社会目标与利润目标相混合或相统一,从而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市场的短视与无序,保留了市场竞争的特点,是一种更优质的资源配置方式。最后,吕力提出了企业社会化的4点优势:①压缩粗放式企业数量,提升社会资源利用水平;②促进社会公平,提升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③大大加快前瞻性技术进步的速度;④社会企业与社会企业家强烈的创新精神将成为整个社会创新的先导。

上海交通大学曾赛星进行了题为“重大工程创新生态系统”的主题报告。在该主题报告中,曾赛星指出,近年来我国已建成一系列举世瞩目的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在这一背景下,重大工程建设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生态敏感期和价值重构期,重大工程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需要技术的“创新”。而跨阶段、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等特点,从技术和管理复杂性方面对重大工程创新提出了极大挑战。与一般工程不同,重大工程的创新主体行为趋于协同性,创新资源趋于集成性,创新活动趋于开放性。由于重大工程创新的全生命期动态性、创新主体多样性、独特性和一次性的特点,容易导致重大工程的“创新孤岛”。为了有效治理重大工程创新生态系统,曾赛星提出了重大工程全景式创新管理模式,并以港珠澳大桥建设为例,验证了重大工程全景式创新需要从创新资源、创新过程和创新主体3个角度实现资源全方位、活动全过程和网络全主体。他指出,全景式创新的三维核心要素之间相互交叉,通过形成互补的三角关系,推动实现工程创新的高质量发展,并希望能够通过对重大工程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将全景式创新管理运用到更多的工程建设实践中。

气候变化一直是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和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对于企业而言,可以做出什么贡献?又应该采取何种碳中和战略以实现零碳目标?基于这一背景,兰州大学吴建祖在主题报告中,分享了中国企业碳中和战略面临的实践挑战,并进行了进一步的理论探索。吴建祖指出,企业进行碳中和主要面临以下4个方面的挑战:①认知挑战,即企业如何达成碳中和承诺共识;②经济挑战,即如何降低碳中和给企业带来的“绿色溢价”;③技术挑战,即如何掌握开发与利用碳中和技术;④制度挑战,即如何应对政策充满不确定性。吴建祖认为,企业可以通过意义构建解读碳中和的含义,促使企业利益相关者接受与理解碳中和,解决认知问题,并通过可持续性商业模式创新和绿色技术创新来应对经济挑战。此外,企业还可以通过将研究和实践相结合,创新碳中和技术,以实现零碳目标;同时,企业也可利用和谐心智构建谐则与和则互动式的共生系统,支撑和谐耦合的融合力与平衡力,突破现状,升级和谐的边缘创新力。最后,吴建祖对企业碳中和战略过程进行了总结:首先,应当评估碳中和现状,制定战略目标;其次,达成内部共识,建立相应的财务体系;最后,向外寻求外部支持,制定政策战略。

3 研究观点简述

在本次论坛的论文分享环节,与会者基于相关论文选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以下主要从创新创业与战略管理、组织行为与领导研究、商业模式与公司治理、公共政策与本土化研究4个方面对相关代表性交流论文进行简述。

3.1 创新创业与战略管理

青岛科技大学赵慧娟等研究了平台资源嵌入与数据赋能对中小制造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该研究发现:数据赋能显著提升了中小制造企业的创新绩效;动态能力在数据赋能和创新绩效之间起中介作用;平台资源嵌入正向调节数据赋能与动态能力之间的关系;企业间的关系强度能正向调节平台资源嵌入对数据赋能和动态能力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平台资源嵌入和关系强度正向调节动态能力的中介作用。在创业导向情境下,IT企业的战略转型需要与结构灵活度、流程效率匹配,对此理论界和实践已达成共识。山东大学王琳等则通过探究在新兴技术时代,企业应如何选择并遵循相应的战略变革逻辑,走向“水样组织”。该研究发现,IT企业通过整合组织遗忘、组织即兴和资源组合等逻辑链条的不同环节,可在不同发展阶段选择不同变革逻辑并相应设计匹配机制。有关研究成果进一步呈现了IT企业战略变革路径,并厘清了创业导向下战略变革逻辑中不同视角的作用机制及相应组织结构变化。

3.2 组织行为与领导研究

信息技术的发展加速了柔性雇佣在网络平台的扩张。鉴于此,山西财经大学曹霞等探索了平台型员工人-工作匹配对工作幸福感的作用机制。该研究发现:平台型员工人-岗匹配对工作幸福感有着显著正向影响;工作投入显著中介人-岗匹配和工作幸福感之间的关系,而包容性氛围显著调节了工作投入对人-岗匹配和工作幸福感之间关系的中介作用。组织的长期发展需要依靠领导者与追随者的共同努力。鉴于此,中央财经大学李铀等从社会建构的视角出发,将领导力和追随力置于一个研究框架内,基于领导的社会认同理论,探索了道德领导对下属勇敢追随的影响及作用机制。该研究发现:道德领导会正向影响下属的勇敢追随行为;下属的主管认同中介了道德领导和下属的勇敢追随行为之间的正向关系;组织的自尊水平越高,主管认同与下属勇敢追随行为的正向关系越强。此外,道德所有权水平越高,主管认同与下属勇敢追随行为的正向关系越强。

3.3 商业模式与公司治理

目前,商业模式的研究一直存在诸多理论困境。基于此,大连交通大学戴锦对特征交易、商业模式与企业战略进行了研究。该研究通过对商业模式交易性特征的深入分析,提出了特征交易概念,以作为区分不同商业模式的主要标志,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包含价值主张、特征交易型经营网络、盈利逻辑三大要素组合的商业模式特征交易模型以及商业模式VTNP分析方法。中国石油大学郑海东等则探究了企业社会责任与顾客公民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其中的影响机制。他们的研究结果发现:①良好的企业社会责任表现是顾客公民行为的重要来源;②情感依恋是建立企业社会责任与顾客公民行为之间紧密关联的重要桥梁;③自我提升并不能在“企业社会责任-情感依恋”关系中产生影响。该研究结果丰富了企业社会责任、情感依恋理论在营销领域的研究成果,也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提供了经验借鉴,为有效激发顾客公民行为提出了新的思路。

3.4 公共政策与本土化研究

兰州大学何文盛等探究了不同类型的工作场所关系对基层公务员组织承诺和工作压力的影响。他们的研究结果发现:工作场所关系与社会影响、组织承诺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工作压力负相关;社会影响部分中介了工作场所关系与组织承诺之间的关系,完全中介了工作场所关系与工作压力之间的关系。深圳大学曾宪聚等则从本地生长到本地共生的情境知识视角,对农业企业与农民“共同体”演进机制的纵向案例进行了研究。该研究发现:产业知识、乡土知识和组织知识与本地情境的深度耦合与运用构成了该共同体持续演化的知识动力;企业家角色的阶段转化加速了知识动力的形成;情境知识的共同生产过程为企业成长、养殖户富裕和产业发展的有效协同,以及当地农村合作秩序的扩展提供了深层驱动和创新基础。

4 结语

“管理学在中国”年会始终坚持从中国管理实践问题出发,探索理论与实践,促进本土理论的创立、发展与传播。自2008年第一届会议在西安交通大学召开以来,“管理学在中国”年会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了14届会议,多次对组织理论与中国管理实践相关内容设置研讨主题,包括:网络环境下的管理新挑战[1]、新常态下的管理新挑战[2]、新竞争环境下的管理理论创新[3]、UACC时代的管理智慧[4]、新时代管理:演化与共生[5]、危机管理与中国智慧[6],以及本次会议的生态管理与网络组织,一直致力于持续推动中国本土管理理论的研究与探索。

当前,疫情时有反复、全球供应链受阻、发展不平衡、社会分层等不确定的环境,都加速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变化速度[7]。复杂动态的管理环境,数字经济时代的网络创新,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崭新的课题,为本土化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8]。在此背景下,本届论坛汇集学界同仁与业界同道,扎根中国企业管理实践,坚持本土理论的构建与反思,共同深入探讨了大变局环境下,网络组织的演化发展与生态管理所面临的痛点以及实践经验,响应了理论界对组织生态系统因果逻辑和动态演进机理的呼吁[9,10],加深了与会者对于中国本土化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理解与思考,对后疫情时代我国组织生态管理理论的研究与实践有着重要推进作用。

猜你喜欢
理论研究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