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鹏
赵明为沙马哈呷一家拍摄的两张全家福。第一张是在老屋拍的,土坯房前,一家人等着过新年
赵明为沙马哈呷一家拍摄的两张全家福。第二张是在精准扶贫政策下盖的新房前拍的,搬进新家,一家人脸上的笑容更盛了。
2022年元旦,如果不是疫情发生了变化,摄影师赵明就又去大凉山了。
自2012年初次入川,此后每年,他都会去大凉山一两次。前期是为了拍片,后期就属于个人情怀了。“我的乡村照相馆,会继续做下去,先慢慢拍着。”电话那头,赵明呵呵地笑起来。
因为给大凉山的村民免费拍摄全家福和婚纱照,特别是在2015年,当时还是吉林动画学院摄影系学生的赵明,凭借作品《大山深处的婚纱照》,荣获第二届全国青年摄影大展优秀新人奖,赵明开始被公众和媒体广泛关注。
他镜头里的主角,大多是偏远山区的村民,他恨不得把山里的一切都拍下来。
为村民拍全家福,老乡们会主动穿戴民族服饰,梳妆打扮,认真对待赵明的拍摄。“他们的笑容里,有兴奋、喜悦和羞涩。”与赵明有近10年交情的宁大树,曾是大凉山深处昭觉县色底乡引得阿莫村瓦姑小学的支教老师,他告诉《民生周刊》记者,有些人去拍大凉山的穷和脏,而赵明拍出的是幸福和美好
通过几年间所拍照片的对比,赵明看到了大凉山的变化。“所以,好生活,更需要记录。”
赵明还发现,当下有些人在消费大凉山的贫困,故意强调山里的落后,甚至有人向他打听大凉山最穷最远最差的地方在哪儿。“但是,如今的大凉山真的变了。”
有人说,他做的事难能可贵且意义重大,但是他对此卻不愿多谈,甚至有些支支吾吾,“当初拍全家福,真没有太多精神高度上的考虑,只是觉得这事,该做!”
在赵明的硬盘里,储存着10多万张照片,其中大约1000张是“纯粹”的全家福。什么是全家福?在赵明看来,就是现有的家庭成员,都要拍进来。这1000张“纯粹”的全家福,背后就是1000个完整的家庭,和几千张笑脸。
赵明和这些全家福的故事,要从10年前说起。
为什么要拍全家福?
在不少媒体报道中,把赵明拍摄的动因,归为两方面。一个受到电影《乡村照相馆》的影响,电影讲的是一个小山村因修水库面临拆迁,一位老乡给乡亲们拍了全家福。另一方面,就是赵明在去大学报到的火车上,得知奶奶去世,他后来发现,从小到大竟没有一张与奶奶的合影。
“这真是一个遗憾。”赵明说。
于是,为了不让自己的遗憾再成为别人的遗憾,他“隐约”产生了去经济条件落后的山区为当地人拍摄的念头。“刚开始,就是单纯地拍全家福。”
而选择大凉山,则是因为大凉山偏远山区的报道,让赵明产生了好奇。虽然同样来自农村,但是大凉山的生活环境,还是深深触动了他。
“很多孩子去上小学,不是为了学习知识,而是因为在学校有米饭吃。因为不通电,孩子要靠透进窗户的自然光看课本。”赵明说,在那样的环境中,很自然就有了必须要干点什么的想法。
2013年初,赵明从大凉山走出来,去了趟大理古城,看了苍山洱海。“说出来都没人信,我一张照片都没拍,看着美景,却不知道要拍什么。”几天后,赵明又返回了大凉山。
在拍摄过程中,赵明发现,很多彝族老乡,除了身份证再没拍过照片,全家福在很多村里都是鲜见之物。“全家福对家庭来说,应该是一种美好的念想吧!”
于是,就为了这份念想,他大学4年,8次进入大凉山,连续两年的春节都在大山里拍照片。
赵明老家在山东省高唐县的农村,有两个姐姐,家里3个孩子,只有他上了大学。“我了解农村孩子的不易,更何况是贫困山区。” 2014年,赵明告诉姐姐,比起山里长期吃土豆导致营养不良和上不起学的孩子,“我幸福着呢!”
之前做过民间支教老师的宁大树,没想到赵明“全家福”的摄影之路会走得如此之久。除了大凉山,赵明的脚步和镜头还到过贵州、广西的山区。
2014年夏天,大凉山赶上雨季,宁大树支教的瓦姑小学至县城的路被雨水冲断,他只能步行七八个小时下山,就是为了把赵明接上山。
“那时我们还不认识,只是听西昌的朋友说,一个摄影师要来我们小学拍照片,其他的一概不知。”宁大树第一次见到赵明就有好感,“他挺朴实、热情、阳光,比较早熟。”
宁大树当时还默默地观察了赵明一番,他穿着一身运动装,不是什么品牌,感觉不是优渥家庭的孩子。后来,宁大树看到赵明在村里拍摄时很用心,“照片专不专业不好判断,但是拍得很投入,大多是在趴着拍、跪着拍。”
当天晚上,在一个很小的宾馆里,赵明告诉宁大树,说他关注山区的孩子,想为他们拍摄全家福。
“当时也没觉得怎么着,就想着是一个大二学生,来大凉山体验生活,完成假期课外实践。”而接赵明上山以及为其对接学生和家长,宁大树也认为,不过是举手之劳。
第二天一早,他们就上山了,依然要步行七八个小时。一路上,赵明和宁大树聊得很少,因为“山路很累”。
宁大树当时不知道,他帮赵明背着的双肩包里,竟然有一个打印机,这是赵明为了及时给老乡打印全家福而特意买的,只是这台机器后来坏了,赵明只好再次一个人步行下山,找打字复印社洗片。
“因为资源有限,大凉山当时的消费很高,洗一张照片要30元。”赵明无奈,只能从有限的生活费里,硬挤出10多张洗片的费用。照片洗出来了,赵明会逐一发到村民家里。
提起为彝族老乡拍全家福,宁大树说,彝族人的生活水平和思想意识相对落后,对拍全家福没有概念。所以,当他和瓦姑小学60个孩子的家长沟通后,彝族老乡很开心,也很重视, 他们会穿上民族衣服,也会牵着马,抱着羊,“这并非是赵明的要求”。
再后来,宁大树看到赵明镜头里的彝族老乡,他们笑得很兴奋、喜悦、羞涩,“这都是真诚的感情流露”。
当然,在偏远的山区里,不全是美好的景象。
2014年底,赵明为一个彝族老乡拍摄了四口之家的全家福,但是等赵明第二年再去的时候,四口之家中4岁的小女孩已经夭折了,那张全家福也就成了孩子在世时的最后一张照片。
“这件事对我的触动特别大,之后就想用镜头去记录贫穷背后的故事,主要以山区孩子的教育状况为切入点展开调查,并镜头记录下来。”趙明一直记得宁大树说过的一句话:“要给文明以时间。”
还有一个小孩让赵明印象深刻。
那是2016年3月拍摄的一个小女孩。当时,她不小心掉进火堆,脸部三级严重烧伤,家里为了救她花光了积蓄。
“之后我拍摄了一组照片,其实拍摄过程中,我内心很抵触,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视觉暴力。”后来,赵明把这组照片发给了慈善组织和基金会,希望能为孩子筹集善款,没想到,一周之后,孩子就被送到了重庆西南医院,并进行了手术。
“其实谈不上做公益慈善,很多做公益的人,说我拍摄照片没有啥用,说我的东西推动不了社会的进步,说我是瞎折腾,但我通过拍摄,让烧伤的女孩得到了救治,这让我感觉到摄影能产生积极的力量。”
现在积累了一些名气,是不是组建了自己的团队?赵明哈哈大笑:“哪有团队啊,真的就只有我一个人。”
之前,有很多人想和他一起进山,“但是当我把不能洗澡和上旱厕这‘两棍子扔下去,一大帮人就避而远之了。”
如今,赵明再去大凉山的山区小学,镜头拍下的,通常是村里硬化的水泥路、通了的水电网、砖瓦结构的校舍和标准的足球场、有马桶的卫生间和洁白的卫生纸……
“孩子以前只吃土豆,现在有了牛奶和鸡蛋。老乡以前和牛马羊同住一房,现在搬进了移民新村。”提起大凉山的变化,赵明滔滔不绝。
现在进山,再也不用步行七八个小时了。而宁大树支教的瓦姑小学,也已经被撤并,孩子们都进入乡里上小学,教育环境得到很大改善。
“大凉山的变化,真大;我们的国家变化,更大。”已经成为一名媒体人的赵明,在临近采访结束时表示,虽然精力和时间有限,但是他会把“乡村照相馆”一直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