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地区特色产业经济发展现状与改善对策研究

2022-02-07 16:41高鹏
现代经济探讨 2022年1期
关键词:特色产业特色农村

高鹏

内容提要:农村地区发展特色产业,推动特色产业经济发展,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有助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通过进一步厘清特色产业经济的内涵与理论依据,文章认为特色产业经济发展的动力要素包括特色资源禀赋、规模化生产与销售、产业升级与融合、创新制度体系等四个方面。当前,农村地区特色产业经济发展成效显著,一大批特色鲜明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呈现出绿色生态产业化、产业链不断延伸、产业集群度不断提升等特点。但整体而言,农村地区特色产业仍处于培育成长期,面临产业集群效率不足、资金人才缺乏等方面的制约。未来仍需进一步做好特色产业定位、强化政策支持、抓好特色产品的创新,提升特色产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有效助力乡村振兴。

一、 引 言

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要求,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发展农村地区特色产业经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只有把农村地区的特色产业经济发展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步伐才能走得更加坚实,乡村振兴的路才能走得更宽、更深。

充分认识发展农村地区特色产业经济对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推进巩固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发展农村地区特色产业经济是重要的着力点之一。产业发展兴旺是解决农村问题的重要前提,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而发展特色产业是农村地区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是新时代新农村建设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点。发展农村地区的特色产业经济,要统筹把握主导产业、支撑产业、特色产业、配套产业之间的关系,努力建成一批产业特点突出、配套设施完善、商贸物流通畅、利益联结机制完善的产业集群区。

发展特色产业是挖掘农村潜在经济发展空间的有效路径。特色突出、效益良好、竞争力强的特色产业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农村地区的潜在经济增速。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农业经济发展速度连下台阶。以第一产业的发展为例,2004年第一产业不变价同比增速达到2000年以来高点6.1%,此后呈现逐年缓慢下降态势,2020年第一产业不变价同比增速降至3%。以5年一阶段来看,2006-2010年、2011-2015年、2016-2020年第一产业同比增速年度均值分别为4.3%、4.1%、3.4%。可以看出,农村地区经济增长动力逐渐减弱,经济进入缓慢增长阶段,亟需培育新的价值点和增长点。而特色产业经济是重要的发力点,可以充分挖掘利用农村地区土地、劳动力的优势,以及日益增长的资本投入和技术水平,为农村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发展特色产业经济是推动乡村经济转型、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立足农村地区丰富的独特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经济,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支撑,有助于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助力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属于农业大国,农村居民占比仍处于较高水平,农村与城镇之间的发展水平差距仍较大。从收入看,2020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131元,不到城镇居民的40%,可支配收入的增速也长期落后于城镇居民。从消费看,根据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数据,2020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3713元,仅为城镇居民的一半。当前,中国由高速增长阶段向中低速增长阶段转变,仅仅依靠工业、服务业和城镇发展,并不能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也不利于消除城乡差距和贫富分化。因此,结合乡村振兴,亟需发展农村地区特色产业经济,提升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农村农业现代化水平,缩短农村地区与城镇地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发展差距。

中国农村地区特色产业呈现百花齐放的良好态势,特色产业已初具规模,出现了许多闻名全国的产业产品,一批彰显地域特色、体现农村特点、承载农村希望、适应现代化发展的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起到了积极作用。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全国特色产业渐成规模,全国各地共有1851个“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农业农村部共发布880个特色农产品和220个能工巧匠,创响10万个小宗类、多样化“土字号”“乡字号”特色知名品牌。虽然中国特色产业多种多样,但在理论和政策层面,农村地区特色产业经济发展的支撑比较薄弱,各环节的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总的来看,农村地区特色产业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发展中的客观矛盾和问题是难以避免的,针对目前的问题和发展短板,需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出发,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促进农村地区特色产业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

当前,经济学上鲜有从理论基础出发探讨农村地区特色产业经济的发展,本文创新性地从理论上阐述农村地区特色产业经济的理论内涵,及驱动特色产业经济形成的动力机制和必备要素。基于此,对当前中国特色产业经济的发展现状进行剖析,分析发展的难点、阻点和问题,最后提出发展的对策建议。

二、 发展农村地区特色产业经济的理论基础和动力机制

特色产业是指为了适应特定的区域生产条件,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人文环境、区域、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围绕“特色”进行农业生产或提供服务,从而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发展形式(彭新宇、金发忠,2006)。特色产业是产业发展的一种形态,其研究范畴涉及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现代管理学、区域经济学、国际贸易学等多个学科。

1. 农村特色产业经济的内涵与特征

已有研究对农村特色产业的概念内涵尚未形成统一结论,并且关于“农村特色产业”也有“乡村优势产业” “特色农业”等研究内容相似的研究主题(杨亚东等,2020;程向仅,2020),对农村特色产业从不同的角度给出解释。多数研究针对“乡村”“农村”“农业”以及“优势”“特色”等关键词展开,认为农村特色产业需要突出产业发展的独有性和差异性,通多挖掘当地独特资源,打造独有特色产业。特色产业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类:一是从特色资源出发,包括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等,依托于特色资源禀赋形成一定特色产品的产业体系。二是从比较优势出发,突出“特色”两字。特色产业主要是在一定经济范围内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三是综合特色资源和比较优势,既有特色资源支撑,又具有相对比较优势。农村特色产业是从农村独特资源和比较优势的视角出发形成的农村地区特色产业经济,能够有效推动农村地区区域经济发展。

根据独特资源的种类(卿弯,2016),农村特色产业又可分为生产性、生活性和生态性特色产业。生产性特色产业基于有特色的种植、养殖资源,生产诸如粮食作物、园艺、特用作物和家禽、家畜、水产等特色农产品产业体系。生活性特色产业基于特色生活习俗、特色文化、特色建筑等形成特色手工业、民俗旅游业、古村落旅游业等。生态性特色产业主要基于农村气象资源、自然地理、自然景观等特色形成的自然生态旅游业。

从农村地区特色产业经济的内涵和分类来看,顾名思义,农村地区特色产业是相较于一般产业而言产生的,其生产要素关系更加复杂,产业间的差异更加明显,对地区资源和基础设施配套的要求也更高,生产生活形态更加高级化。农村地区的一般产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且以农作物生产为主,其特点主要是靠天吃饭、春耕秋收,产业链短、附加值低。而特色产业重点突出特色,从独特资源出发,开发具有乡土特色、具有排他差异性、全产业链、高附加值的产业体系,彰显区域特色、具有一定的区域产业竞争力。

2. 特色产业经济的理论依据

针对特色产业,经济学说史上并未进行特定阐述,但相关领域的研究层出不穷,从不同角度和理论层面为农村地区特色产业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依据(彭新宇、金发忠,2006)。

(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理论。关于农业的论述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深刻揭示了农业生产的过程特点,从适应其特点出发采取特定的生产经营方式。特色产业除了具备一般产业的规模性、盈利性、结构性、地域性之外,还需具有一定特色。

(2) 产业集群理论。20世纪70年代,全世界已兴起产业集群的研究热潮,随着研究的深入开展和成功的实践案例,产业集群逐渐成为产业组织理论中的研究重点,成为分析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脉络。产业集群的经济学原理初始于马歇尔的产业集聚理论,而后美国学者波特在著作《国家竞争优势》中对产业集群进行定义,指在某一特定区域内互相联系、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供应商和服务机构的集合,具有专门化的制度和有效的市场竞争,使得公共配套设施完善、市场环境共享,形成规模经济和一定影响力。从产业集群的研究和实践来看,具有两个明显特征:地理临近性和产业关联性。

农村地区特色产业经济的发展需要朝集群的方向努力,形成在地理相近区域出现、农业与非农业特色相联结、适应农村农业发展的具有特色的组织结合体。在发展特色产业的过程中,充分理解和认识当地农村的产业发展特点,选择与本地区相互融合的产业集群模式,充分发挥集群优势,有效实现规模经济,有力促进农业发展。特色产业的集群是加快农村经济转型、提高农村农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集群模式作为特色产业的粘合剂,可以更好地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3) 比较优势理论。农村地区特色产业重在“特色”的体现,其中比较优势理论可以作为筛选的依据和支撑。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率先提出绝对优势理论,而后由大卫·李嘉图进一步发展形成比较优势理论。无论绝对优势理论还是比较优势理论,均是在国际贸易的基础上,国与国之间在产品上的生产力水平有差距,一国倾向于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比较劣势的产品,从整体上提高生产效率,从全球市场上得到专业化分工,从而每个国家最大化自身产品市场的利益。

比较优势理论同样适用于农村地区特色产业经济的发展。从国内地区间产业发展规划来看,比较优势强调地区内所具备的土地、劳动以及资本等传统要素结构特征,也考虑地区内的传统文化、社会风俗等方面的软实力,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进行产业开发利用,将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转化为区域产业优势,发展好特色产业经济。

(4) 规模经济理论。规模经济理论是指在一段时期内,随着产品产量的增加,单位成本会随之降低,从而区域产业、企业的盈利能力提高,利润水平扩大。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里已经阐述,规模经济的益处在工业生产中表现得较为充分,通过专门机构的组织改革,采购、生产、销售等部门的划分,技术与组织管理部门的专业分工等,实现企业生产力和竞争力的提升。马克思规模经济理论也提到生产规模的扩大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有效途径,此外生产规模的扩大还将实现产、供、销更加畅通和生产成本的降低。

规模经济产生于工业生产领域,农村经济领域同样适用,产业规模和组织管理的扩大,可以实现农村地区产业经济与规模经济的结合,经济组织管理体系更加完善,丰富和延伸产业链。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高度发达和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化、平台化实现产业联动、产业整合,形成规模化经济,高效达到供需平衡。借助规模化、社会化的特色产业经济体系,企业、农户、政府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下,达到“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协同效果,最终提升产品和区域的竞争力。

3. 发展农村地区特色产业经济的基本要素与动力机制

农村地区特色产业经济的发展需要具备基本要素,以及持续发展的动力支撑体系(杨亚东等,2020;朱子钰,2020)。从理论分析出发,发展特色产业经济的要素主要包括特色资源禀赋、规模化生产与销售、产业升级与融合、创新制度体系。

(1) 特色资源禀赋是农村地区特色产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特色资源禀赋在区域内共享,为农村产业经济带来不同于一般产业的比较优势,一方面根植于地方区域特色,另一方面基于特色资源进行更高水平的开发,形成持续的发展支撑。此外,特色资源禀赋也要考虑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基础设施决定了特色产业经济的生产效率,也会影响区域内特色产业经济的布局。立足独特的资源禀赋,深入分析发展的优势方向,发展特色产业经济,形成属于自己的产业体系,走出“人无我有”的发展道路,在发展中体现特色、制造先机、创造优势。

(2) 规模化生产与销售是农村产业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农村地区的特色产业并不缺乏,依托地域优势都有众多的特色产业,但从长期效益来看,无法支撑当地经济发展。农村地区特色产业经济发展在注重特色的同时要做大做强,对当地经济有较大支撑,需要在规模化上下功夫、做文章。通过整合资源、抱团发展,形成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将特色产业经济做大做强。

(3) 产业升级与融合是农村地区特色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体现。产业升级提升农村地区特色产业经济的竞争力,由于特色产业经济的产业链和价值链不断丰富和延伸,各环节的交易频率将会提升,交易空间有所增大,促进产业经济体系内的生产成本降低、合作效率提高。

(4) 创新制度体系是农村地区特色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和推动力量。特色产业经济发展起来的动因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制度需要对特色产业经济体系提供约束激励机制,为产业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促进体系内各参与方的专业化发展,推动产业经济的壮大发展。

三、 农村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的现状、特点与问题

当前,农村地区推动特色产业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一大批特色鲜明的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国际品牌、国内知名品牌以及具有民族特色、区域特色的产品陆续涌现。但整体农村地区的特色产业经济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统筹规划力度较弱、支撑关联产业不足、政策供给还需优化等方面的问题。

1. 农村地区特色产业经济发展的现状特点分析

传统产业以劳动密集投入和大宗农作物生产为主,其产业链短、附加值低、产品辨识度低。中国幅员辽阔,地域差异较大,资源禀赋不同,特色产业能够体现区域自然环境、人文风貌等特点,其地域性强、附加值高和产品辨识度较高。近年来,中国农村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特色产业已初具规模,出现了许多闻名全国的产业产品,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1) 农业产业现代化加快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农业现代化,要突出抓好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三个重点。” 农业现代化是指传统农业生产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采用现代科学和管理技术为传统农业赋能,使得农业生产活动更加高效、高产和绿色。农业现代化牵涉面较广、综合性强,特色农业将农业现代化融合起来,形成一个合理利用特色资源、环境友好、高效循环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系统。

中国农业现代化取得快速发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2000-2020年中国粮食产量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年均增长率达 1.9%,其中2004-2015年中国粮食产量实现12连增,近些年农业种植结构有所调整,但依然每年保持在6.5亿吨以上。粮食生产效率逐年提升,夏粮的单位面积产量由2000年的3609公斤/公顷提高至2019年的5378公斤/公顷。粮食生产绿色发展持续推进,截至2018年全国农药使用量为150.36万吨,连续6年下降,较2013年180.77万吨的高点下降16.8%;截至2019年全国化肥施用量为5403.6万吨,连续5年下降,较2015年6022.6万吨的高点下降10.3%。农业技术装备水平稳步提升,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不断夯实。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8.3%,主要农作物耕、种、收全流程的机械化率达67%。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更加广泛,逐步拓展到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环节。

(2) 特色产业形态不断丰富。全国各地依托特色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农村地区特色产业经济快速发展,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小品类、多样化的特色产业,创响一大批特色品牌和“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培育休闲农业新业态,推动农业由单一功能向生态、文化等多功能丰富拓展,生产、生活、生态集合发展的综合体形成。

一方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日益壮大。当前,中国农业经营体系主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混合型、多样化、多元化经营形式并存的格局。在传统农业生产经营的小规模农户之外,不断涌现出专业大户、农村合作社、家庭农场、大型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尤其是农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成为开展规模经营,提升农民参与市场能力的主要力量。另一方面,“现代农业+互联网”等新业态快速发展。互联网平台的出现和快速发展给现代农业加速赋能,显著提升农产品的交易和销售效率,促进农产品的供需精准匹配,推动农产品生产、流通和销售方式的转变。此外,农村电商、物流体系等生产性服务业的不断完善,促进农村地区特色产业、新型业态的快速发展。

(3) 特色产业扶贫成效显著。农村地区特色产业经济发展有力有效推动农村产业振兴,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创收提供保障。在脱贫攻坚期内,许多政策、资金、项目、人才、技术等资源要素向贫困地区集聚,贫困地区抓住脱贫攻坚机遇,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经济,培育一批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支柱产业,实现经济发展的质的飞跃。

特色产业的发展很好地落到农民增收上面来。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贫困地区共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4万家、农民合作社61万个,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脱贫致富起到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江西赣南脐橙、甘肃马铃薯、陕西洛川苹果、湖北潜江小龙虾、重庆涪陵榨菜等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形成。

(4) 利益联结机制逐步构建。特色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有助于将企业、农户、合作公司、种植大户等各方团结在一起,拧成一根绳、劲往一处使,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把广大农民的致富增收作为培育农村地区特色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农户参与产业发展、享受产业发展的红利是产业更好发展的源动力。此外,功能互补、布局合理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不断形成,做实利益联结机制。各地积极推广创新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形式,互惠互利、多方共赢的长效机制加快建立。

中共十八大以来,农村产业经济发展中的利益联结机制问题受到广泛关注。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强调:“要探索一些好办法,建立企业与农牧民利益联结机制,帮助农牧民更多分享产业利润效益,真正同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形成利益共同体。”现阶段,农村地区特色产业经济发展中的农企利益联结模式主要有新型订单、股份合作、服务带动、多层次融合等模式,形成“新型经营主体+农户+农村合作社”“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农业产业化合作形式,让农民成为特色产业经济发展的参与者、受益者,在优化资源要素流动、形成经济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 农村特色产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

农村地区生产主体对区域特色生产要素进行整合,通过一定组织形式进行生产活动,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产业。特色产业的关键在于具有特色的产业发展资源要素,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科学技术、人文历史、风俗习惯等。或许单一要素并不能形成特色产业的生产力,需将各种要素结合起来才可以形成现实的生产活动,要素的组合又体现出了生产的组织管理形式。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下,农村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呈现“绿色生态产业化”“产业链延伸”“产业集群化”“产业信息化”“品牌化”等趋势特点。基于不同的资源要素和组织管理形式,当前农村地区特色产业经济发展模式主要分为以下3类。

(1) 以村、镇为依托的特色产品模式。凭借村、镇特色资源(比如农产品、人文历史、风俗习惯等特色资源),培育成为主导产业和知名品牌。当前,中国“一村一品”微型经济圈和农业产业强镇小型经济圈正加速涌现,在发展农村地区特色产业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壮大县域经济方面奠定坚实基础、发挥独特作用。“一村一品”方面,2011-2019年,农业农村部在全国范围内连续开展了9批“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认定工作,累计共有2851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农业产业强镇方面,2018年农业农村部和财政部联合实施农业产业强镇建设,推动支持农村地区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培育农村产业经济新业态新模式。2021年批准创建298个农业产业强镇。特色农产品、特色文化成为“一村一品”、农产产业强镇的重要抓手。

(2) 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为龙头的特色产业引领。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是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的重要平台,对于发展农村地区特色产业经济具有领头羊、引领者的作用。2021年度批准创建北京市通州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天津市滨海新区现代农业产业园、河北省隆化县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共计5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3) 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产业集群作为现代产业发展中出现的重要组织形式,在推动农村地区特色产业经济、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20年、2021年农业农村部和财政部共批准创建100个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其中包括北京良种鸡蛋产业集群、山西晋南苹果产业集群、四川山地肉牛产业集群、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群等,旨在通过做好产业布局统筹、利益联结机制,形成集群发展新格局和产业竞争新优势。

总的来看,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农村地区的产业非常丰富,特色产业发展模式多样,不仅生产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农业承担的功能向休闲、娱乐、文化传承、观光等方面拓展和延伸,景观农业、示范农业、循环农业等绿色可持续发展模式也不断涌现。

3. 存在的问题及矛盾

农村地区的特色产业发展总体还处于培育成长期,管理经验落后、人才缺乏、资金匮乏和市场体系不健全等制约了农村地区特色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小而全、小而散”的问题在很多地区仍较为突出,推进农村地区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

(1) 基础设施和配套制度不完善。农村地区的涉农基础设施是产业发展的保障,当前还无法很好地满足特色产业发展的需要。一是部分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仍然偏弱,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不足。物流、运输、旅游、要素流动都依赖于便利的交通设施,基础设施不完善制约了特色产业的发展。二是流通领域的阻点仍然较多。尽管当前物流体系已覆盖广大农村地区,但物流体系环节多、费用高显著制约农产品的广泛流通。物流保管、管理费是发达国家的2-3倍,多级批发、多级零售现象普遍,流通环节的成本过高、零售价与出厂价差别大等问题较为突出。三是特色产业发展的软环境和配套制度有待进一步改善。用地政策、环评、项目审批等制度性红利可进一步释放,促进特色产业发展。

(2) 特色产业发展的人才匮乏。人才是决定区域经济发展的决定性一环。农村地区的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体系整体还比较落后,人才队伍建设存在很大阻滞。一是特色产业发展的匹配人才不足。目前,农村地区生产劳作的主力人群,文化水平偏低、专业化生产意识偏弱,而特色产业发展又需要相关专业化人才队伍,产业发展规划、组织管理、资本运作方面的专业人才匮乏加大了农村地区特色产业差异化发展的难度。二是政策引才力度偏弱。人才普遍向大城市集中,农村地区吸引人才普遍面临较大客观困难。此外,引才政策单一、福利待遇较低、引才机制不健全等短板制约了人才流动、人才返乡,成为农村地区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大短板。

(3) 特色产业集而不群,差异化发展程度偏低。当前,全国范围内已形成多个辐射范围大、经济拉动程度高的特色产业集群,但是其他多数产业集群尤其是乡镇特色产业集群仍然存在“集而不群、散而弱小”的问题。部分产业特色不鲜明、产品相似度低等问题导致特色产业定位模糊,同质化竞争明显,差异化发展程度低使得区域特色产业的竞争优势较弱。总的来看,多数地区的特色产业集群规模、龙头带动作用、专业化能力仍有待进一步提升。

四、 农村地区特色产业经济发展路径与改善对策

农村地区特色产业经济发展对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贡献,政府必须进行重点规划和引导,按照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总体部署和要求,解决当前农村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困境,从顶层设计、政策引领、特色培育、产品销售等环节进行优化升级,推进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提档升级,推动乡村振兴迈上新台阶。

1. 政策引导:以新发展理念促进政策精准供给

提高政策供给的质量和效益,优化各环节政府、企业、农民的角色定位,形成特色产业经济的场景,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为农村地区特色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扫清障碍、奠定基础。

(1) 做好特色产业的总体定位,制定顶层规划。特色产业的发展,做好定位是第一步。一是总体定位,找准发展方向,总体定位既要有概括性又要反映当地的特色。二是功能定位,经济、生态、文化、制度差异化等四大功能定位要清楚。三是产业体系定位,明确先导产业、主导产业、配套产业、支撑产业与特色产业的联系,确定特色产业发展的重点。在确定特色产业的定位后,要从空间布局、品牌形象、发展模式、运行机制等方面做好顶层规划,明确各方责任,形成差异化发展、分工协作的特色产业经济体系。

(2) 加大扶持力度,完善配套政策。农村地区特色产业的发展整体上来说生产投入较大,周期比较长,叠加基础设施落后、资金匮乏,发展过程势必困难很大。因此应加大扶持力度,在政策上予以倾斜,促进各地特色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一是完善各级地方政府的资金配套支持体系;二是建立特色产业示范项目补助机制,安排专门资金用于特色产业示范项目建设。

(3) 搭建一体化服务平台,促进部门协同。特色产业的发展过程涉及部门广,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的体制机制,使得相关部门之间联动效率不佳,交流有阻碍、协同难度高,难免会限制发展的效率和效果。对此,一是成立特色产业发展小组,建立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数据库,通过信息共享、数据同步的一体化服务平台,强化部门协同,提升特色产业发展小组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共同发力。二是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由农业部门统筹组织,完善协同机制方案,围绕特色产业抓好政策支持、规划引导,定点定向全程协同进行帮扶,提供全方位的产业发展指导。

(4) 建立特色产业保障机制,提升后勤保障能力。围绕组织保障、技术服务、市场销售等3个方面,建立健全促进特色产业发展的保障机制,为持续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一是压实工作责任,推动产业发展。把发展目标任务细化,把特色农业发展成效作为检验领导干部能力和工作水平的重要内容,形成全县统筹、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二是强化技术支撑,增强产业后劲。科研院所进行科研合作,强化技术攻关,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不断提高产业科技含量。三是拓宽销售渠道,拉长产业链条。出台电子商务发展系列奖励政策,助推特色农产品逐步走向大市场。定期举办特色产业相关产品推介会,不断提升产业知名度。

2. 以点带面:以产业集群构建特色产业体系

(1) 抓好特色产业的培育,拓宽特色产业经济发展。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抓特色, “宜粮则粮、宜渔则渔、宜果则果、宜游则游”。一是科学遴选、充分挖掘本地特色。农村地区特色资源涵盖范围广,包括乡村文化、风土人情、乡村气候、当地传说、地貌特征、名人故里、金属矿山、特色养殖等。二是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按照降成本、提品质、增附加值的思路,优势产业提质增效,优化产业结构,走特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2) 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引导产业集聚。龙头企业在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龙头企业的健康发展有助于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辐射带动农民致富增收。在特色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方面,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仍不容忽视。通过政策引导、技术指导、市场培育等手段综合施策,精心培育一批带动作用突出、综合竞争力强、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营主体。对于产品特色鲜明、溢出效应明显、服务范围广的龙头企业重点支持、帮扶,进一步发挥其龙头引领功能。进一步发挥金融支持特色产业发展的能力和效率,利用财政专项资金作引导,丰富金融避险工具、融资工具,重点解决龙头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面临的市场风险和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根据龙头企业引领产业发展、带动农户致富增收的能力,特别是显著提升低收入农户福祉的,适当给予税收减免、专项资金奖励、融资支持,在其扩大经营范围、提升经营能力方面给予帮助。

(3) 加强特色产业园区建设。特色园区要大力推进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产业研究院等各类创新载体建设,努力形成“聚而优”的产业高地。特色园区要增强专业化生产性服务能力,创新政府性资金支持方式,因地制宜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稳妥发展供应链金融、金融租赁等。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商事制度,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和审批备案事项。要强化规划引领,特色园区聚焦主导产业,制定产业链全景图、产业生态发展路径图和重点企业、配套企业名录表,明晰产业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发展路径。

(4) 优化特色产业布局,促进区域协同。深入分析特色产业在本区域、周边区域乃至全国范围的发展情况和趋势,比较论证本区域特色产业的发展优势,统筹全国和区域特点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立足本地特色,实现各产业的差异化发展,努力体现特色产业的竞争优势。对于产业集群区域、产业园区、龙头企业等特色产业发展的重要形式和重点参与者,围绕特色产业的核心要素、主营业务等优化经营布局,做好产业规划。此外,发挥地区特色资源、特色产业优势,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战略,在区域产业布局中,发挥产业合力,促进支柱产业、基础产业、配套产业、特色产业等产业协同,共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3. 突出特色价值:以价值拓展实现价值增值

(1) 增强特色开发,延伸价值链条。开展支柱企业整合重组,积极引入战略投资者,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机,产品由低端向中高端迈进,实现特色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全产业链上下功夫,进行全产业链的创新,以创新带动价值链重塑,推进全产业链的协同研发、协同制造、协同发展。加快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大规模开展专业招商、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加快培育一批关联性大、协同性高、带动性强的覆盖全产业链的优势企业,推动特色产业链条向两端延伸(张晓露、苏英,2009)、向中高端价值链跃升,推动特色产业做大做强、价值增值。

(2) 挖掘特色资源价值。针对开发较为成熟的文化产品品类,需要特别注重其文化附加值的提高。同时,加强高校学术机构力量的介入,増强校企合作,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专业化创意开发,践行艺术创新的有益探索。农村特色文化产品独特性在于文化内涵所赋予的独特优势,针对特色文化产品内涵不足的问题,相关企业要投入创意研发,更新产品形态,创新产品设计、生产,要挖掘文化资源的多重价值,包括教育价值、审美价值、传播价值和艺术价值等。要找到农村文化资源与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结合点,充分发挥文化资源的联动性,重视营销中多种资源的整合与开发,达到营销的协同效应,以实现原有产业价值链的“升值”。

(3) 优化产业结构,丰富产品种类。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方向和重点。充分利用农村和城镇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挖掘新时代消费潜力,顺应消费趋势,优化特色产业发展,丰富产品种类,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致富。在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基础上,推动特色产业链、价值链的再整合,探索一体化经营方式,发展壮大适应新时代消费的新业态、新产业。顺应市场需求,在产品种类优化上下功夫,把提高产品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形成供给创造需求、需求牵引供给的产品供需市场,增加高质量、好销售、市场认可的产品,压降市场反响差的产品生产,构建高质量的特色产品产销体系。

4. 人才集聚:以专业人才凸显特色品牌

(1) 扩大产业规模,加强对人才吸引力。人才是高质量创新发展之本,是加快乡村振兴的基石。“吸引人才到乡村”是特色产业发展壮大的关键所在。与政策吸引相比,产业发展的好坏是人才能不能来、愿不愿来的核心。真正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还是成熟、先进、高效、能实现自身价值的产业基础。一旦形成良好的特色产业基础,产业在资金、人才方面的集聚作用也会慢慢发挥,资金愿意投、人才愿意来的良性循环就会形成。在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实力的同时,也需从环境条件、从业收入、事业潜值和社会资源等方面提升对人才的吸引力,努力为特色产业发展创造“引得进、留得住”的人才环境。

(2) 以特色产业育“特色”人才。围绕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优化人才培育路径。坚持项目化培育,根植本土从业人员,培养“土专家”“田秀才”,形成一批经营性和技术能人。实施科技入户,让专家和技术能人入户指导培训。强化实用人才再培训,深化校村、校镇、校县合作。实施链条式管理。建立特色产业发展人才库,保障人才库队伍质量。开展人才在帮扶引领、培育技术骨干、推广新技术上的带动作用。

(3) 用好特色人才资源,为产业发展续航加油。围绕特色产业产前、产中、产后,引导各类人才开展全方位服务、积极主动投入到特色产业发展中去。凝聚特色产业发展的人才合力,发挥人才在创新生产销售模式、促进产业发展、参与农村治理方面的作用。加强人才交流,建立特色产业人才交流平台,常态化召开专业人员交流座谈会,促进产业链上各环节的信息共享,消除信息不对称,形成全链条协同发展、共同进步的良好态势。坚持人才“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邀请知名专家现场培训和教学,组织本土人才外出考察学习,营造高水平人才交流氛围。

5. 增强创新力:以创新实现价值增值

(1) 加快技术创新,提升产业水平。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把特色产业培育和壮大作为科技创新的着力点,提升产业规模和促进农民增收,加快产业关键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大力培育产业创新载体,构建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加强科技特色产业创新工作的规划指导。突破关键技术,显著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加强创新载体培育,提升产业持续发展能力。

(2) 拓宽产销对接效率,提升规模效益。产销对接效率决定了特色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加快完善农产品产销对接体系,对于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高效的产销对接能够提升流通效率,解决农产品由广大农户分散生产但需集中流通之间的矛盾,让农业生产者不再担心产品销售,解决生产、批发、零售等环节的效率损失问题,实现农产品供需市场的有效衔接和动态平衡。创新运用大数据技术,提升产销对接效率。构建完善的农产品物流体系,研发涉及更加便捷的农产品运输和物流装备,形成“产地-配送中心-超市-消费者”模式的高效的农产品物流体系。成立农产品流通组织,为广大农户提供全方位仓储、运输和销售服务。在借助新技术与电商的基础上,建立合作社,提高农民的生产要素效率,以销定产,科学配置生产要素。

(3) 增强创新网络协同,提升集群效率。创新本质上是创新主体间的互动、合作、联盟从而不断结网的社会化过程。在创新过程中,网络的优势尤其突出。与一般产业相比,特色产业的发展需要区域内参与主体的更好协同,在共同的理念、观点、目标和工作准则下,使得特色产业的集群发展度更高。一是盯住特色产业领域前瞻性基础性研究,与科研院所一道加强集成攻关,以合作研究、学术交流、联合培养的方式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基础研究支撑。二是提高领军企业的关键创新能力,以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为突破口,调整优化生产流程,有效提高管理效率,引导企业效益和规模共增加。相关企业基于紧密的供应链联系,在合作研发、人才交流、知识分享方面建立稳定的互作互动网络机制。三是探索特色产业集群区协同创新网络治理模式。有效发挥合作社、园区等公共服务平台的桥梁作用,进一步创新在产业统筹布局、政策协同配合、区域创新协同等方面的服务模式。

猜你喜欢
特色产业特色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党建引领谋发展,特色产业促振兴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特色种植促增收
新店:健身器材特色产业“化蛹成蝶”
西海岸:特色产业振兴乡村
多个特色产业在全国领先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