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杰 万雨龙2
(1.华南理工大学, 广东广州 510640;2.广东省中山市质量技术监督标准与编码所, 广东中山 528400)
目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 其中,国际原油价格强势探底反弹,纽约原油期货价格较2020年的低点出现了250%的涨幅, 普氏62%品位铁矿石价格达到了近十年来的新高,棕榈油价格、豆油价格涨幅均接近100%, 期铜价格更是一举突破了2011 年的历史最高位,创下历史新高。 作为全球大宗商品的主要进口国,面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迅猛上涨,中国相关产品生产成本大幅提升,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显著负面影响。[1]必须加强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形成机制的研究, 通过建立由中国主导的大宗商品定价中心, 提升中国在国际大宗商品定价中的话语权。
加入WTO 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持续保持较高增速,但与此同时,中国对大宗商品进口的依存度也不断攀升, 成为全球最大的大宗商品进口国,大宗商品消费显著增长。 其中,煤炭、铁矿石、钢材、水泥、大豆等大宗商品消费均占到全球消费总量的50%以上。 截至2021 年底,中国原油进口依存度为75%,铁矿石进口依存度为75.2%、大豆进口依存度为85.5%,天然橡胶、铜矿的进口依存度也分别达到76%和78%。在居高不下的进口依存度情况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通过进口渠道直接影响到国内相关产品价格, 导致2021 年国内企业上游生产资料价格全面大幅上涨,给下游制造等行业带来了巨大成本负担,不仅增加了中国经济增长的难度,而且给后续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更多不确定性。
虽然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大宗商品进口国,部分大宗商品进口量甚至占到了国际市场贸易量的一半以上,但中国在国际大宗商品定价权博弈中却一直处于非常尴尬的位置。 虽然有市场、有进口量,却对全球大宗商品定价没有话语权,巨大的购买力并没有改变中国企业大宗商品价格被动接受者的地位。 由于中国是在改革开放后才开始进入国际大宗商品市场, 错过了20 世纪国际大宗商品定价规则制定的机遇期,因此只能被动接受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巨头制定的规则。 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巨头以“玩家”的身份获得了国际大宗商品定价话语权,中国企业只能被动接受其制定的大宗商品价格。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是涨是跌,什么时候涨、什么时候跌,完全保取决于发达国家企业巨头。 中国企业面临经营困境和破产危机风险始终是企业发展中的梦魇,并因此威胁到中国经济的整体安全。[2]
在由价格指数编制机构和衍生品交易所合作形成的定价中心模式中,价格指数编制机构主要负责编制价格指数,同时服务于现货企业客户。 一方面,负责编制各类大宗商品价格指数。 为了保证价格指数的权威性与编制质量,欧美各国政府通过政府机构或由其主导的国际组织履行着对价格编制机构的监督,相当于为其所编制的价格指数提供背书,确保其公信力。[3]其中,国际证监会组织的金融基准原则是比较权威的监管政策体系,美国联邦管理委员会专门发布的天然气及电力价格指数政策申明也对天然气价格指数编制提出了明确要求。 这些监督通过各自的管理办法对价格指数编制提出了明确流程规范,有助于保证价格指数的编制质量。 另一方面,为期货合约提供设计思路。 编制价格指数主要围绕收集用户反馈和针对现货企业市场调研来进行,相比各个交易所,价格指数编制机构与现货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 而且作为第三方,这些机构在为企业提供咨询等服务的同时,还可以通过这些现货企业更容易地了解到大宗商品市场交易的真实情况,无论是市场成交信息还是市场记录的反馈意见,基本是一手资料,其数据来源更广、更多、更真实。 数量众多的现货企业客户数据,不仅为指数编制提供了足够多的样本量,而且为指数编制机构掌握市场主体最真实、最及时的信息提供了便利。 如此一来, 还可以为衍生品合约设计提供科学的支撑。 作为与市场主体联系较多的指数编制机构,其在衍生品合约推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合约路演及撮合成交等方式,与衍生品交易所共同进行合约的市场推广,有效提高了合约的成交率,反过来又增加了所编制的价格指数的准确性,有助于提升价格指数的影响力。
衍生品交易所是整个大宗商品价格形成的核心,主要通过设计衍生品并提供交易场所给市场传递价格信息,进而影响市场价格走势。 一方面,衍生品交易所会收集机构投资者的投资需求信息,设计并推出满足其需求的场内场外产品,保持交易所交易行为的活跃。 期货交易在西方发达国家有着近400 年的历史, 现代意义的期货交易所也发展了近200 年, 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套期保值、基差贸易等意识,往往能够很快接受交易所推出的各类期货产品。[4]另一方面,大宗商品现货企业通过选择交易所的衍生品,有效实现套期保值,既做到了现货与期货的互动,又很好地反哺了实体企业。 衍生品交易所产生的初衷也是为了促进实体经济发展,这奠定了衍生品交易所的发展根基,大宗商品实体企业可以通过市场单位客户参与衍生品交易。 对于实体企业而言,不仅可以密切自身与交易所的联系,而且可以增强企业在整个衍生品价格形成中的影响力。 从整个衍生品市场角度看,大宗商品实体企业积极参与衍生品交易,可以充分体现实体企业在现货市场中的真实供求关系,从而有助于提高衍生品交易对实体经济的反映,确保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的联系而不至于出现空转。 在整个衍生品市场中,除了这些参与者,还有经纪公司、做市商, 进而大大提升衍生品市场的活跃度和流动性。相比实体企业, 经纪公司和做市商的专业性更强,其对合约买卖的参与,可以为衍生品市场和实体企业提供服务桥梁,给市场作出引导,从而在提升合约流动性的同时服务于实体经济。
国际大宗商品定价中心是在国际贸易发展进程中形成的,是国际定价体系的发展结果。过去200年间,英国和美国先后成为世界霸主并主导全球贸易,在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调整中,两国的大宗商品产业布局先后发生了变化,逐步形成了以英美两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利益体系。 英美两国在大宗商品贸易中始终把控着主导权,加之两国成熟的期货市场, 使得两国得以建立国际大宗商品定价中心。进入全球化时代后, 在全球产业分工转移的助力下, 美国等发达国家借助其在金融领域的优势地位,推动着多个产业金融化发展,国际大宗商品价也是如此。 包括美元汇率、利率及市场货币供应量等金融因素都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形成了重要影响。 在此情况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不仅受到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 还受到期货交易的影响,进一步强化了美英大宗商品定价的主导权。
从当前全球大宗商品定价中心的分布看,主要集中在美国和英国,两国都有着发达完善的期货交易市场,衍生品交易十分活跃。 而衍生品市场正是期货定价的价格发现主体,其通过期货合约价格这个基准价,加上相应的基差后形成现货报价。 对于实体企业而言,衍生品使其可以更加敏感地感知市场后续价格波动,并借助期货市场衍生品投资来实现套期保值、降低市场风险;对于期货市场和实体企业而言,衍生品的存在都是实实在在的需求。 在大宗商品市场长期发展进程中,一些大宗商品已经形成了比较明显的标准化特点,而且作为重要能源或资源,大宗商品一直位居产业上游,具有很高的市场关注度。 英美两国的衍生品市场起步很早,形成了完善的交易体系及遍布全球的境外交易者和交割库,使得其衍生品交易具有全球影响力,成为两国形成全球大宗商品定价中心的必要条件。 在这背后还有着两国强大的经济实体作支撑,英国和美国分别是二战前和二战后的世界霸主,本身就对全球经济和贸易有着巨大影响,加上发达的金融体系和先后成为主要全球化货币的英镑和美元作支撑,两国形成国际大宗商品定价中心也就不足为奇。
国际大宗商品市场既有标准化程度很高的大宗商品种类,也有衍生品市场无对应合约且标准化程度较低的种类,这些大宗商品往往采取了现货价格指数定价方式,而价格指数编制机构正是这种价格发现主体。 这种定价方式同样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和条件,在20 世纪初即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发展的早期,受到一战后各国经济状况不好的影响,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和价格都极不稳定,能够影响其价格的因素也较多,交易市场参与主体不得不时刻关注大宗商品价格。 在此情况下,一些价格指数编制机构开始利用其市场信息来源广泛的优势,通过强化其大宗商品产地供应信息、市场交易信息、各国需求信息等的收集和分析优势,编制了大宗商品价格指数并向市场发布。 其中,以普氏能源资讯为代表的一些指数编制机构,由于与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的联系非常紧密,数据采集能力非常强,发布的价格指数拥有非常高的业内认可度。 目前,全球最具知名度的几个价格指数编制机构包括: 主要针对能源、运输、 金属和农业领域的普氏能源资讯; 主要针对能源、运输、金属、碳排放和生物领域的阿格斯;主要针对农业、能源、化工领域的埃信华迈;主要以金融领域为主的金属导报,等等。 前两家为美国企业,后两家则为英国企业。 其中,普氏能源资讯作为业内最知名的价格指数编制机构, 不仅发展历史超过100年,与之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的交易所也超过了1200家,由此可见其在业内的影响力。[5]
虽然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大宗商品消费国和进口国,但在全球大宗商品定价上仍然缺乏话语权,只能被动接受由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巨头制定的价格,在此情况下,建立由中国主导的全球大宗商品定价中心势在必行。 从英美两国的发展经验看,建立大宗商品全球定价中心离不开以下几个条件,包括巨大的经济体量、强大的实体经济、融入全球化的开放市场、发达的大宗商品贸易及完善的期货市场和健全的监管体系。[6]其中,随着中国经济总量在2021 年达到114 万亿元, 外贸总量超过6 万亿美元,加之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大宗商品买家,前3 个条件都已经符合,而在后两个条件中,中国期货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初步具备了建立全球定价中心的基础。
1.中国期货交易所发展迅速。 中国曾长期只是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影响力比较小的单纯买家,一直处于市场被动地位。 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迅速壮大, 中国对大宗商品的需求量和进口量快速增加。与此同时,自20 世纪90 年代中国陆续建立上海期货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郑州商品期货交易所等三大交易所后,市场交易日益活跃,交易规模迅速扩大。 特别是一些在国际贸易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宗商品种类,中国相应的期货市场交易更是得到很大发展,期货交易量迅速提升。 截至2020 年末,中国三大交易所的能源、金属和农产品期货交易量都已经位列全球第一。 在交易所主要合约交易量上,上海期货交易所交易量超过了20 亿手,大连商品交易所交易量超过了12 亿手, 郑州商品交易所交易量也超过了7 亿手,进一步奠定了中国建设全球定价中心的基础条件。
2.国内价格指数编制机构开始探索期货现货市场合作。 相比国内期货交易所,中国的价格指数编制机构发展时间更短,大多成立于21 世纪初期。 通过借鉴国际经验,近些年来中国的价格指数编制机构开始推出价格指数产品,并运用到现货企业结算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上海钢联。自2012 年起,上海钢联与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展开合作,通过签订数据授权许可获取相关原材料数据特别是钢铁价格数据,在此基础上设计衍生品,成为国内第一个进行期货现货合作的指数编制机构。 这种变化表明国内的指数编制机构越来越向国际化靠拢,串联起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编制的价格指数报告也更具科学性,对市场的影响逐渐加大。[7]按照全球现有的大宗商品定价中心发展经验,接下来要与更多的期货市场开展合作,建立更大的数据采集网络,以提高价格指数的科学性,从而获得更大的市场影响力。 虽然短期内达不到普氏能源资讯那样与上千家交易所开展合作,但建立自己的交易所信息网络依然十分重要,全球著名价格指数编制机构中,即使是合作交易所数量最少的金属导报也和18 家交易所展开了合作。
如前所述, 中国已经具备建立全球大宗商品定价中心的基本条件,但也应该看到,美国和英国建立起定价中心是长期努力的结果,离不开政府的积极引导,也离不开各个参与方的共同努力。 因此,应锚定建立全球大宗商品定价中心这一发展目标,政府要在发挥引导作用的同时,积极培育市场各类参与主体发展。
1.加快大宗商品定价相关制度体系建设。 在推进全球大宗商品定价中心建设的过程中,政府最重要的职责是定制度,即制定规则,确保全球大宗商品定价中心建设始终走在正确的发展道路上。一方面,要加快建立健全大宗商品资讯机构相关制度。 包括鼓励资讯机构制定价格指数编制相关政策,包括制定交易所监管制度及期货交易违规行为奖惩制度等,尤其是要通过制定市场退出机制,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惩治力度,确保期货市场健康发展。 同时,在现货市场端,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从根本上规范指数编制机构数据采集行为,防止虚假数据或人为造假行为对市场造成伤害。 另一方面,要完善对市场各类主体的监管制度。 包括对监管机构、金融机构、现货实体企业及中介机构、价格指数编制机构等,都要建立严格的监管制度,如此才能实现共同维护中国大宗商品交易体系健康发展的目的。
2.充分发挥监管机构监管职能。一方面,出台更多优惠政策,吸引更多投资者特别是企业机构参与到衍生品市场交易中来。 目前,中国衍生品市场还不发达,机构投资者明显偏少,国外机构投资者更少,整个市场中的投机者较多,导致中国期货市场稳定性较差。 监管机构应把握对投机者偏严、对投资者宽松的原则,不断增强市场的规范性。 另一方面,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国内企业和机构使用国内价格指数编制机构发布的价格资讯。 如,鼓励三大交易所与国内具有实力的价格指数编制机构形成战略合作关系,倡导三大交易所在披露相关信息时使用国内价格指数等,不断提高中国版价格指数的公信力和市场影响力。[8]
3.金融机构应围绕衍生品市场发展加大金融业务创新。 美英两国大宗商品定价中心拥有雄厚的金融力量支撑并且衍生品市场相当发达, 相对而言,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还比较小,应加大对自身优势的挖掘,通过金融创新,开发出更多的衍生品,为国内外投资机构和投资者提供更多的投资选择。 当前,中国金融系统依然面临较大的风险挑战,美国次贷危机的经验教训也警示我们,金融创新必须实事求是,必须对实体经济发展有促进功能,只有这样的金融创新才是有意义的。 因此,中国金融机构应加强与价格指数编制机构的合作,确保金融衍生品产品与现货市场紧密联系,真正实现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的联动,避免出现远离实体经济的衍生品空转现象。
4. 价格指数编制机构应着眼发挥客户资源优势,串联起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 一方面,利用自身与现货市场密切联系的优势,加强与大宗商品贸易现货企业的合作,提高市场交易信息、行业供求信息等信息采集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同时结合自身行业研究力量,为市场提供更加科学的指引。 另一方面,要着重在指数服务质量上下功夫,向普氏资讯、阿格斯等国际知名价格指数编制机构看齐,从打造某一领域的指数品牌入手,逐步在更多领域形成品牌效应。 可以通过从一个领域向关联领域渗透的做法,逐步让国内外投资机构认可中国版价格指数服务优势。[9]通过在期货端和现货端的同步发力,真正使价格指数编制机构成为推动大宗商品市场走向成熟的推动力,既扩大自身指数品牌的全球影响力,也提升中国大宗商品定价的话语权。
5. 现货企业应加快推进规模化与现代化步伐。在推进行业规模化发展方面,大宗商品相关企业应坚持提升行业集中度。 进入21 世纪以来,中国在多个行业的多次价格谈判中都落入下风,尤其是铁矿石价格谈判,屡屡被国际三大铁矿石巨头逐个击破,付出了惨痛教训。 针对中国大宗商品行业相对分散的现状,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行业并购,或进一步提升行业协会在价格谈判中的协调作用,确保在大宗商品价格谈判上尽可能集中发出一个声音,真正体现中国作为全球最大买方的力量。[10]在推进行业交易现代化发展方面,应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使企业逐步习惯利用国内价格指数编制机构发布的指数进行计算,并通过金融机构提供的衍生品进行风险管理和套期保值。[11]如此一来,无论大宗商品市场价格走势如何,现货企业都可以有效规避风险,实现企业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