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大学生微公益活动模式的思考

2022-02-07 02:11曾淑文叶勇玲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6期
关键词:公益活动公益思想

□曾淑文 叶勇玲

我国《高等教育法》第一章第五条中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5月2日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鼓励广大青年要“力行,知行合一,做实干家。”新时代对如何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学习知识、磨砺意志、改进方法,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当前大家关注的焦点之一。近年来,我国高校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通过公益活动的开展,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提升大学生的能力水平建设和道德品质的提高,促进大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而互联网、手机网络的迅速发展推动了公益模式到微公益模式的转变。可以说,微公益这种公益形式是随着互联网的“微时代”的来临而兴起并发展起来的。微公益活动往往由社会普通大众发起,是人人可以参与的公益,倡导人们从身边小事做起,对向善的社会风气的形成,对大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都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微公益活动的发展趋势

微公益是指以公益精神为核心,每个人都可以从微不足道的生活小事中做起参与公益活动,形成一股强大的公益之势,它充分利用了互联网自上而下的大众性和迅速传播性,实现了公益的平民化、常态化。微公益活动由于其具有的便利性、多样性、大众化等特性为新时代大学生们所关注和喜爱,许多大学生们主动参与其中,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得以在活动的参与中升华,各项能力也得以提升。微公益活动开展是新时代发展的需要,同时,微公益活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平台,是新时代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大学生微公益活动的现状与问题

国内部分高校已经引导学生开展微博转发、在线呼吁等微公益活动,倡导大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弘扬社会正能量。探索大学生微公益的模式优化,了解大学生微公益参与现状,积极调动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通过微公益活动的参与助力大学生成为新时代的奋斗者和伟大使命的担当者。

日前笔者针对广西中医药大学学生开展了调查研究,对大学生开展微公益活动状况进行调研。从大学生开展微公益活动状况入手,研究在新时代微公益活动对大学生的影响。在调研中发现大学生微公益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存在如下问题。

(一)部分大学生了解不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够高。由于大学生主要以手机网络为主要渠道了解社会热点和新闻事件,对微公益活动参与方式或途径缺乏了解。有许多学生愿意参加微公益但却不知道不了解如何参与,不了解微公益参加的途径和平台。

(二)一些微公益活动的公信力有待提升。部分学生觉得有些微公益活动的内容、形式等都不够公开透明,还有的学生识别能力较弱,不能准确识别网络虚假信息,如:社会上的非法组织如“中国志愿者协会”等组织的活动让学生容易混淆,无法分清哪些是正规合法的公益组织或团体开展的微公益活动。

(三)有的学生参加微公益项目类型较少,参与随意性较强。调查中大部分大学生们都比较愿意参加微公益活动,但是更倾向于参加校园内的活动或者是线上的一些转发活动,更便捷省事。同时,受自身条件的限制,部分学生参与活动有时是临时起意,存在随意性。

(四)微公益活动不够完善、缺乏延续性,活动效果不够明显。由于参加活动时间、空间的限制,大学生虽然对参与微公益活动积极性较高,认可度也较高,但是不能保证参与活动的常规性和延续性,活动效果往往容易打折扣,使得大学生参与微公益实践的价值无法充分实现。

因此,积极探索大学生微公益模式优化,科学引导大学生开展微公益活动,加强大学生“四个能力”建设,推进学生完善人格的培育和各方面能力的提高,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提升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开展大学生微公益活动的建议与意见

微公益活动是人人可参与,人人可善行。中共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要以城乡社区为重点,以互相关爱、服务社会为主题,围绕扶贫济困、应急救援、大型活动、环境保护等方面……组织开展各类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风气。”该《意见》强调了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性,也肯定了志愿服务活动对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2017年教育部发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提出了“十大”育人体系,其中“实践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再次强调了大学生参与社会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性和意义。微公益活动也是志愿服务活动之一,高校应积极引导大学生开展微公益活动,通过活动开展实践育人,积极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育人成效。

(一)加强微公益活动的指导,建立学校微公益管理体系。高校应完善微公益活动的组织建设工作,利用校园新媒体微信、易班、微博、抖音等平台对微公益进行宣传,畅通信息渠道,同时也保证信息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更有利于大学生对微公益消息真伪的鉴别,消除参与微公益活动的顾虑,激发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如:大学生进行微公益募捐、微博打拐等活动,积极参与自己力所能及的活动,举手之劳实现大学生的公益梦想,传播正能量。

(二)提升微公益活动的长效性,完善学校学生公益活动参与制度。如:高校可以制定大学生公益活动积分制度,设计“公益服务活动登记册”,要求荣获大学生奖助学金的学生每学年完成一定量的校内外的公益活动(含微公益活动),积满一定公益积分;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微公益活动,评选“公益达人”“微公益积极分子”等奖项,推动公益活动的长效发展。

(三)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体系创新,将微公益实践活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相融合。高校要用好实践平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学生认识当代中国,了解国情和服务社会,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引入微公益实践活动,将课内知识转化为课外的实践,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既可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也可以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参与微公益活动的服务质量和公益效果。同时,也可以强化大学生微公益观念的培养,培育大学生的公益意识,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科学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例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道德”专题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光盘行动”“垃圾分类我最行”“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寻找抗战老兵活动”等微公益活动实践,并将实践活动记录下来在课堂上或者在易班班群,QQ、微信班群中分享,将课堂上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与课后微公益实践活动结合,增强新时代青年学生的社会意识、责任意识。

(四)注重校园微公益与社会公益的结合,积极拓展大学生微公益实践途径。高校还应与社会上的正规公益组织或者机构、团体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积极整合社会微公益资源。一方面可以定期邀请社会公益组织专业人士对高校学生进行相关宣传、培训和指导。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广大有志于参与志愿活动的大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平台,让大学生接触社会,积极关注社会公益,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做贡献,提升个人道德素质,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五)增强高校学生工作队伍的网络素养,用新媒体技术让活动更有“活力”。新时代大学生热爱新事物,思想活跃,调查中发现,74.1%以上的学生认为微公益活动中,有教师指导的活动效果更为良好。因此,高校要重视学生工作队伍的建设,从选拔、培养、管理、发展等各个环节入手,提升学生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高校学生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要牢牢把握学生的思想特点,学好用好抖音、知乎、易班等新媒体新技术,丰富教育方式,用深厚的理论知识和网络素养,实现“面对面”的线上线下的全方面无缝衔接的教育管理,引导大学生有效利用新媒体开展微公益实践活动,既使大学生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开阔视野、提升能力,又发挥网络思想政治阵地育人优势,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有效。

(六)培育校园微公益活动特色品牌,打造优秀的微公益活动团队。提升微公益活动的可持续性,高校可以设立爱心拍卖、义诊支教、爱心随手拍、寻找抗战老兵、关爱留守儿童等项目,同时,完善公益社团组织机构,培育一批热心公益,素质能力较强、专业水平较高的人员科学引导大学生参与微公益活动,打造微公益活动特色品牌,让微公益活动可持续健康的发展,也让大学生们在微公益活动的参与中专业技能和道德品质不断提升,并实现个人价值。如:中医药院校结合学校专业特点,长期开展“关爱麻风病人”的志愿服务活动,发挥学生专业特色,更容易吸引学生长期参与。

四、结语

新时代随着以微公益为代表的平民公益的迅速蔓延,公益活动参与的门槛越来越低,传播的范围也越来越广,随之公益的优点也让更多的大学生可以选择并愿意参与微公益活动,通过微公益活动的参与实现个体价值,融入社会,了解国情,思考人生,提高个人思想觉悟。而微公益活动这一载体在高校的运用,也进一步拓宽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广度和深度。

猜你喜欢
公益活动公益思想
公益活动证书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手拉手,献爱心公益活动
公益
公益
公益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温暖寒冬”公益活动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