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建筑,欧洲领衔

2022-02-07 03:49黄茗婷
看世界 2022年1期
关键词:智能建筑绿色建筑

黄茗婷

柏林立方

无论是哪一个行业,在气候危机与新冠时代疫情叠加的双重危机面前,都会被风暴裹挟。2020年麦肯锡公司发布的行业报告显示,在新冠病毒的冲击下,建筑行业的转型与重组有所加速。革新,从建筑行业的核心—建筑设计环节开始。

近日,由《Fast Company》杂志评选出的2021年全球十大创新设计事务所榜单出炉。在榜单上,有企图平衡超高速城市化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的建筑实践,也有怀抱人文关怀以实现完全无障碍空间的实践,还有嵌入智能技术以应对新冠患者治疗高峰的医院设计等。上榜作品无一不在回应社会发展、人居、绿色、智能、实用需求等一系列时代问题。

顺应时代,是建筑设计的功能。从原始社会开始,建筑形态便跟随着人类生活形式的变迁而变化。正如现代主义建筑学派倡导者之一、包豪斯学院创始人瓦尔特·格罗皮乌斯所说,建筑学必须前进,否则就要枯死。建筑没有终极,只有不断变革。

新冠疫情对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是可见的。居家隔离、居家办公的出现,改变了以往的生活形态。曾参与中国广州塔设计的建筑设计师Stefan AI认为,也许未来,公共办公空间会被压缩,办公室将会变得和现在很不一样。这催促着建筑设计作出回应。

2020年2月,一座被德国媒体称为欧洲最智能、最高效、物联程度最高的建筑落成。这座坐落在柏林市中心华盛顿广场的形似立方体的建筑,名为柏林立方,由丹麦3XN建筑事务所设计。

从远处看,柏林立方玻璃幕墙像被打碎的镜子一样,从墙面中心向四周伸展出直线,不同的玻璃板块映照出柏林天际线各个角度的图像。当路人走近建筑,街道影像反射在玻璃墙面上,引人驻足观看。

進入柏林立方,会发现建筑内有乾坤。只要通过手机等电子设备连上建筑内部的物联网,就可以调控建筑内部的温度、湿度、风量、光照等环境因素。此外,为了顺应线上会议以及居家办公的工作模式变化,柏林立方为用户提供了线上预定工位以及停车位的服务。办公空间与停车位成为了共享的资源,既顺应了人们工作方式的转变,也避免了资源的浪费。

这一功能的实现,得益于柏林立方的中央处理器的运作。通过搜集用户大量行为习惯与耗能数据,处理系统完成人工智能深度学习,从而对建筑不同时段的供能作出改变。通过数字化手段的应用,人们实现了建筑使用者向建筑运营者跃升的质变。

引入数字手段促成自身的节能减排,这类建筑被称为生态智能建筑。通过应用室内热工环境和人体工程学理论,生态智能建筑能够根据外界气候环境的变化自动调控,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为用户创造舒适健康的室内环境。

早在疫情之前,生态智能建筑领域就出现了。在这一领域走得最早的,当属欧洲。2000年,德国杜塞尔多夫市就建成了生态智能建筑—维多利亚保险公司总部大楼:该建筑通过双层智能玻璃幕墙、置换式新风系统和混凝土板楼供暖制冷系统等成熟的技术系统,实现建筑内部再供暖、光照、噪音和通风等方面的自控。

德国维多利亚保险公司总部大楼

海口云洞图书馆

引入数字手段促成自身的节能减排,这类建筑被称为生态智能建筑。

由此,维多利亚保险公司总部大楼在2000年被德国权威机构授予德国生态环保一等奖。

后疫情时代,智能建筑将承担起防御危险的功能,当紧急状态出现时,智能建筑能够分化成“孤岛式”的空间系统,以抵御全球化可能带来的风险外扩。

2020年8月,来自意大利Piero Lissoni工作室的概念摩天大楼skylines项目,获得了skyhive 2020摩天大楼挑战赛的荣誉提名奖。这是一个针对疫情隔离而设计的具有独立能力、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

大楼垂直分布的各功能区,为居民提供了进行各种活动的空间,实现了学校、办公、住宅、医院等功能。高楼为收集雨水、太阳能与风能提供了载体,回收能源的智能设备将太阳能、风能转化为电能,雨水为建筑内部绿植提供灌溉,多种能源的循环使用实现了建筑节能低碳的目标。

草丛中的石径,通往一栋镶嵌着形状各异、大小不同洞穴的白色建筑。这座矗立在南中国海之滨的建筑物,是2021年3月开馆的海口云洞图书馆。图书馆流动的形状与海面上涌动的浪花遥相呼应;海岸、落日、图书馆构成的诗情画意图景,成为了流量追捧的“打卡点”。

这一座由中国MAD建筑事务所设计的建筑物,还没落成,就被《泰晤士报》列为2021年最期待建成的建筑作品。该建筑的设计师马岩松表示,让人与自然舒服地相处,并重新建立关系,是建筑应该具备的能力。

为提供人与自然相处的空间,在设计云洞图书馆时,马岩松利用墙面上的孔洞实现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屋檐的悬挑设计,有效利用物理遮阳降低热辐射,实现可持续发展。

节能、绿色、可持续,是生态建筑的特征,也是当下建筑业对生态环境问题作出的回应。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蔓延与加重,绿色建筑的概念不仅在全球建筑设计领域流行,还受到了房地产市场的热捧。

第21届普利兹克建筑大奖(被誉为建筑设计界的“奥斯卡”)得主、“高技派”代表人物诺曼·福斯特曾说过:“绿色是设计的核心,也是一个重要线索。”在福斯特及其创办的建筑事务所的建筑实践中,时常可以察觉到“绿色”的踪迹。

2021年7月,福斯特建筑事务所公开了位于希腊首都雅典的马里娜大厦的模型。福斯特工作室将该建筑定义为“世界上最绿色的高层建筑之一,是可持续设计的典范”。环保建筑材料的使用,从源头上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还为日后建筑材料的回收与再利用创造了条件。

而具有特色的建筑“外立面”,設置了带有植被和雨水收集系统的大阳台,既能与四周的地中海景观相得益彰,还确保了自然采光和通风的畅通无阻。

除了面朝地中海的地理优势外,希腊“第一栋绿色的高层建筑”,成为马里娜大厦公寓的另一大卖点。据称,该大厦的公寓价格从每平方7500至26200欧元不等。在模型公开后的3个月内,这座高200米、共45层的大厦公寓就被希腊国内投资者与海外投资者抢购一空。

建筑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全球气候变暖的步伐。根据中国住建部数据,在全球范围内,有超过40%的能源消耗和21%的温室气体排放来源于建筑业。

前不久落幕的COP26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促成了全球197个国家参与的史上首个逐步减少使用煤炭的国际协议。由此,“碳中和”“零排放”通过官方形式成为了全球共识。在此背景之下,建筑业的脱碳之路可谓任重道远。

绿色开发理念逐渐成为全球建筑业的新要求。在COP26峰会上,各种助力建筑脱碳的设计共同呈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英国绿色建筑委员会联合全球近百名建筑从业者,推出了一个名为“Build Better Now”的建筑展览。

绿色建筑与绿色地产,应当成为可持续发展和碳中和的“主力军”。

雅典马里娜大厦的模型

该展览围绕可持续材料、可再生能源、当地材料与保护自然的各种主题,介绍了全球17个具有代表性的可持续项目,包括瑞典的Sara文化中心、挪威的节能办公楼Powerhouse Brattørkaia等。

中国无疑已成为全球绿色建筑的领军者。截至2021年12月,中国国内获得官方认定的绿色建筑已有416个。中国是LEED(能源与环境设计先锋)—全球范围内被广泛应用的绿色建筑认证体系的第二大市场。

近年来,中国的绿色建筑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实施绿色项目的中国建筑企业占比已从2016年的5%提升至2018年的28%;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重,从2012年的2%大幅提升至2019年的65%。可见,中国建筑行业已基本达成共识:绿色建筑与绿色地产,应当成为可持续发展和碳中和的“主力军”。

责任编辑吴阳煜 wyy@nfcmag.com

猜你喜欢
智能建筑绿色建筑
雷电防护技术在智能建筑的探讨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追踪绿色的秘密
智能建筑发展出现的问题和措施分析
试论智能建筑设计中的问题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
智能建筑项目管理成本控制的几点看法
再造绿色
想象虚无一反建筑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