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梦婷 梁乐欣
在南宁市一些欠发达地区,心理贫困已经成为阻碍相对贫困人口彻底拔除穷根的重要原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南宁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如何在党建引领下实施对相对贫困人口的心理扶持,以确保强首府战略全面落实,是南宁市今后学术研究和实践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有鉴于此,本文拟从相对贫困人口的心理表现入手,探析其心理贫困的成因,据此提出在党建引领下实施心理扶持工作的对策建议,以期为脱贫实际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一)如何巩固脱贫成果、解决相对贫困是党和国家面临的新课题。关于如何脱贫、减贫,长期以来国际社会和世界各国都做出了巨大努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党许下了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郑重承诺。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对扶贫工作的全面领导,首创了抓党建促脱贫的模式,通过加强贫困地区基层组织建设、基层干部精准帮扶等措施,极大地推进了脱贫攻坚工作,同时也使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得到进一步巩固。据统计,在2012~2019年短短七年时间里,我国贫困人口数从将近一亿减至五百多万,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可以说,这些历史性成就的取得,得益于中国共产党坚强有力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同时也为全球贫困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
随着党的扶贫事业的推进,2020年以后,中国的绝对贫困将被消除。然而,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区域性整体贫困的消除并不意味着扶贫的全面胜利。事实上,任何时期都有相对贫困的人口存在,这使得减贫成为一项长期任务。数据显示,在南宁市的已脱贫人口和边缘人口中,有3,920户、15,787人脱贫人口存在返贫风险,有3,511户、11,656人边缘人口存在致贫风险[2]。如果不重视巩固脱贫成果,做好对南宁市相对贫困人口的后续帮扶,容易产生返贫现象。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所言,“相对贫困问题永远存在,我们帮扶困难群众的任务永无止境”[3],因此,如何预防已脱贫人口返贫、解决相对贫困,是今后面临的新课题。
(二)实施心理扶持是巩固脱贫成果、解决相对贫困的必要途径。物质上脱贫并不意味着彻底脱贫,在南宁市一些欠发达地区,日积月累的物质贫困已经被民众内化于心,形成一种心理上的贫困。关于心理贫困,相关学者进行了一定研究。Haushofer等研究者认为心理贫困是由于贫困人口长期处于贫困文化中,在贫困文化的影响下产生的特殊心理后果,如较低的抱负水平、消极的情感状态以及自卑等,从而形成了难以摆脱贫困的行为模式[4]。此外,国内学者也尝试对心理贫困概念作出辨析。胡小勇等学者认为心理贫困指的是贫困人口形成了“抱负失灵”和“行为失灵”等不利于摆脱贫困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5];赵兰香认为心理贫困指一种在价值观念、道德风尚、思想行为上无法满足当前现实社会生活需要的心理状态[6]。综上可见,相较于物质上的资源匮乏,心理贫困是一种心理资源和精神生活上的贫瘠状态。其与物质贫困间的关系是,长年的物质资源匮乏导致了个体心理上的贫瘠,这种心理上的贫困又会反作用于个体,成为其摆脱物质贫困的绊脚石,由此形成一个贫困怪圈。
在心理贫困的影响下,已脱贫民众和相对贫困人口有可能因采取不当决策和行为而重新返贫。因此,必须重视对这部分群体的心理扶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要同扶智、扶志结合起来[7]。”只有在党的领导下大力推进心理扶持工作,矫正相对贫困人口错误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才能助其破除物质贫困和心理贫困的恶性循环,使其彻底拔除穷根。
(一)心理贫困的表现。
1.自卑感强烈及自我评价过低。由于相对贫困人口长期处于物质匮乏的状态,容易形成“低人一等”的自卑感和“我不行”的负面自我评价。心理学上将自我分为个体想成为的理想自我和实际的现实自我,强烈的自卑感会导致个体对自我的看法、认识、评价等都较低,从而失去追求理想自我的动力。
2.对权威的盲目服从和对贫困的高度忍耐。相对贫困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导致他们对事物的独立思考较少、思考程度较浅,难以形成自己的主见,只能一味地听信权威。另外,相对贫困人口表现出一种对自身贫困境遇的高度忍耐性,他们宁愿忍受贫困,也不愿意付诸行动做出改变,不肯配合甚至抗拒外界帮扶。
3.短视和风险厌恶。心理贫困使贫困人口产生超过其心理调节能力的负面情绪和压力,这可能会改变他们的行为偏好。相对贫困人口习惯从当前的需要出发,进行能在当下获得明显收益的投资,而忽略了教育、卫生、健康等虽在短期内难以获得回报,但从长远看却大有裨益的投资。此外,心理贫困还降低了相对贫困人口承担风险的意愿,使他们表现出强烈的风险厌恶。例如,发展产业可以有效帮助相对贫困人口提高收入,但相对贫困人口惧怕承担风险,不愿意发展产业、参与市场竞争,而选择因循守旧,保持贫困现状。
(二)心理贫困的成因。按照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茨·海德的归因理论,影响个体行为的因素分为能力、意愿、心理等内在因素和社会环境、家庭氛围等外部因素,二者相互作用导致了行为的发生[8]。据此,笔者主要对相对贫困人口的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加以研究,从个人、家庭、社会三个层面探究其心理贫困的成因。
1.个人因素。
(1)受教育程度较低。相对贫困人口文化水平较低,思想观念落后,跟不上时代思潮,这是其心理贫困的重要原因。我国政策规定,学龄青少年必须接受为期九年的义务教育,然而在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虽然基本得到普及,但民众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普遍较低。大部分相对贫困人口止步于九年义务教育,没有意愿也没有能力继续向上提升。他们无法通过高等教育来学习更多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技能,也无法提升自身的思想水平,导致了自身心理贫困程度加深。
(2)抱负水平较低。抱负在心理学中解释为个体对最终目标的期待。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人穷志短”的说法,意为贫困人口的抱负水平低。由于相对贫困人口长期处于物质匮乏的环境中,这使得他们缺乏立志的能力,导致他们局限于眼前而无法对人生作出长远的规划,难以进行长远的投资以获得较大的收益。资源的稀缺可能导致任一阶层的人产生一些错误观点和偏见,但是在贫困中同样的行为会导致更糟糕的结果,最终使相对贫困人口的困境加剧。
(3)自我效能感较低。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个体在行事之前对自己能否完成这一事件的主观判断,这一判断会影响其内驱力[9]。相对贫困人口由于在脱贫过程中常常经历失败,自我效能感和把控感双重缺失,使他们难以在困境中通过良好的心态克服挫折、解决问题,逐渐产生了脱贫无望的思想,也不愿意采取脱贫行动。他们往往对现实感到无可奈何,自暴自弃地等、靠、要,从而造成了贫困的持续。
2.家庭因素。
(1)家庭功能不完善。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十分强调家庭功能的重要性,他认为家庭是对个人影响最大的微观系统[10]。在相对贫困人口家庭内,由于物质资源缺乏,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需要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聚焦于满足基本生存的物质资源上,给予下一代的实质陪伴和积极关注较少,导致家庭功能不够完善,无法使子女形成向上的斗志和较高的心理资本。子女在家庭中,主要是通过模仿父母的方式来形成个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而家庭功能的不完善导致子女无法通过模仿父母来学习应对外界压力,由此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性和不确定性,最终导致其心理健康水平偏低。
(2)家长亲职压力过高。亲职压力指个体因个人(如个人特质、成长背景等)、子女(子女特质、健康状况等)或支持系统(夫妻关系、社会关系等)等因素,在履行父母职责的过程中遭遇困难而产生的一种压力体验,是一种伴随焦虑、挫折与自责的负性心理感受[11]。有研究指出,当家长亲职压力较低时,家庭整体生活质量较高,当家长亲职压力过高时,家庭生活质量会有所降低。在相对贫困人口的家庭中,往往存在“贫贱夫妻百事哀”的情况,这就容易导致父母亲职压力过高,既影响了家庭整体生活质量,也难以为子女提供一个高质量的教养环境。
3.社会因素。
(1)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的思想顽疾。根据美国人类学家刘易斯的贫困文化理论,长期生活在物质匮乏的社会环境中的人会衍生出异于主流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处事习惯等,会表现出对自然环境的屈从、对物质环境的自卑、对脱离贫困的无助以及对主流社会文化的质疑等特点[12]。欠发达地区的一些陈旧思想观念深深植根于当地人脑中,如传统文化中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思想使他们消极对待人生,自给自足的小农意识使他们不愿意参与市场竞争,为富不仁的仇富观念使他们以富为耻。这些陈旧思想观念和消极态度早已内化为一种贫困亚文化,束缚了相对贫困人口的思想和行动,阻碍了他们摆脱贫困的脚步。
(2)长期输血式扶贫导致的依赖心理。长期以来,扶贫工作主要以物质上的帮扶为主,忽视了对贫困个体心理上的扶持。这种传统的扶贫方式属于输血式扶贫,虽然能在短期内增加贫困人口的收入,但从长远看,容易使贫困人口滋生心理上的依赖。这种依赖心理甚至会泛化到贫困人口行为的各个方面,导致他们遇到困难时的第一反应不是想办法自己解决,而是理所当然地向外界伸手。输血式扶贫并非长久之计,实施以扶志为目的的心理扶持已经迫在眉睫。
相对贫困人口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和上升空间,如何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引导他们自食其力、奋斗致富,需要通过党的政治引领、组织引领和思想引领来实现。
(一)加强党的政治引领,为心理扶持工作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
1.党委领导是根本。我国减贫事业之所以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关键在于党的领导。在相对贫困人口的心理扶持工作中,同样需要坚持以党委领导为根本。各级党委要重视对相对贫困人口的心理扶持,研究部署工作时要把这项工作纳入顶层设计和宏观决策中,进行整体规划、统筹安排。通过党的统揽全局、协调各方,为心理帮扶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
2.政府负责是前提。政府是扶贫工作的主管部门,在心理扶持工作上也承担着主要责任,应在制定政策、资源配置、管理服务等方面更好地发挥职能。一是要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以制度的形式对心理扶持加以规范,为其顺利实施提供充足的政策依据。二是要优化资源配置,整合各类帮扶资源并进行合理调配,形成心理帮扶合力。三是要实行心理扶持工作领导责任制,并把心理扶持纳入扶贫工作绩效考评体系中进行检查和考核,以推动这项工作全面贯彻落实。
3.社会力量协同是依托。“助人自助”是社会工作的基本理念,和心理帮扶的扶志理念具有一致性。应广泛发动社会各界,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心理志愿者等通过专业的心理扶持项目介入民间心理帮扶工作中去。工作过程中,各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心理志愿者应做到和相对贫困人口保持紧密联系,使其能够及时反馈最新情况,也应注意向他们普及自主脱贫的意识,以防他们对外界帮扶产生依赖。
4.民众参与是基础。相对贫困人口既是心理扶持的对象,也是心理脱贫的主体。通过实地入户走访、开通二十四小时心理帮扶热线和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开展对相对贫困人口的心理评估工作,根据测评结果制定相应扶持措施。此外,在政策制定到实施的全过程中,应坚持开门问策、集思广益、听取民意,提高相对贫困人口的参与度,充分考虑他们的实际情况和迫切需求,从而制定出贴合实际的、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
(二)强化党的组织引领,为心理扶持工作提供有力的组织支撑。
1.把村级党组织铸造成心理脱贫战的坚固堡垒。村级党组织是农村最基层的党组织,对全村各项工作负责,同时,与老百姓接触最多,对老百姓影响也最大。可以说,村级党组织坚强与否,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该村的发展。因此,相对贫困人口的心理扶持工作应同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有机结合。必须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选拔有热情、能干事的干部担任班子成员,让班子重视心理扶持工作,共商心理扶持计划。党组织要关注相对贫困人口的利益和需求,尤其要重点关注他们的内在心理需求,尽可能为他们提供引导、扶持和服务,使他们产生信任感和安全感,这有利于提高他们的主人翁意识,使其在脱贫致富中自主自觉。
2.充分发挥驻村“第一书记”和村支书的领头羊作用。农村贫富看支部,支部强弱看“头羊”,村民们在党组织的带领下摆脱心理贫困,也离不开“领头羊”的示范。书记是主心骨、带头人,要增强责任心和使命感,撸起袖子、沉下身子干事创业,亲身对村民作出示范引领。村支书大多是同村人,长期与群众打交道,熟知群众的想法和诉求,应立足村情民情,采取村民易于接受的方式,引领他们转变落后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改变陈旧生产生活模式。
3.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农业技能技术是脱贫致富和预防返贫的关键,然而相对贫困人口普遍存在规避风险心理和因循守旧心理,对于新事物、新技术大都保守观望,所以基层党员干部要率先垂范,带领他们学习新技术、应用新技术。采取双向培养模式,一方面,把村干部和党员培养成致富领军人,另一方面,把致富领军人发展成党员,让他们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领村民脱贫致富。也要对党员干部和扶贫工作人员进行一定的心理专业培训,避免出现工作人员因不当言行对相对贫困人口造成心理伤害的情况。
(三)增强党的思想引领,为心理扶持工作奠定思想基础。
1.大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大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动扶贫信息公开透明,让相对贫困人口知晓、了解相关政策、项目、计划,让他们感觉到生活不仅有吃饱穿暖的指望,更有往前发展的盼望,有利于重塑其安全感和获得感。通过组织常态化宣讲和面对面交流等,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相对贫困人口宣扬党的十九大精神、国家精准扶贫政策、乡村振兴战略等,宣扬“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等时代精神,让他们懂得致富经不会从天而降,也不能一直依赖外界帮扶,而是要通过自我奋斗创造美好新生活,从而树立自主脱贫意识。
2.持续加强乡风文明建设。一是通过村规民约的规范作用,启发和引领相对贫困人口摆脱陈旧的生活方式和落后的思想观念。推动移风易俗,促进村中形成自食其力、艰苦奋斗的向上氛围。二是邀请脱贫致富榜样和扶贫先进人物开展培训和讲座,为相对贫困人口介绍传达新理念、新思路和成功经验,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三是采取奖惩措施,对脱贫致富榜样进行表彰,对不愿摘帽的个体进行批评教育,通过激励和教育把相对贫困人口争当贫困户的畸形心理转化为竞争脱贫的积极动力。
3.多途径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大力发展教育以提升相对贫困人口后代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重点关注他们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上的异常和价值观上的偏离,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和向上的价值观。组织相对贫困人口开展农业技术技能培训,给予他们技术支持,鼓励他们结合自身的特长、兴趣和实际探索适合自己的脱贫致富道路。在欠发达地区开展民间文艺交流,为相对贫困人口送去文艺、送去精神,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使他们开拓视野、陶冶情操。
综上所述,为了巩固精准扶贫成果,预防脱贫人口返贫,推动实现乡村振兴,就必须重视相对贫困人口的心理贫困问题。必须在党建引领下实施全面的心理扶持工作,促使相对贫困人口树立主体意识、增强内生动力,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脱贫致富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