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 林
(山西省图书馆,山西 太原 030000)
家谱文献不仅记载了某一家族的主要成员及重要人物事迹,同时也是里居图示、姓氏来源、世系繁衍等各方面信息的重要载体,与其他常规文献相比,具有十分独特的功能与价值,而图书馆的馆藏家谱文献编撰工作,则是要将这些具有重要价值的特殊文献收集起来,并对文献中的信息进行全面整合与灵活应用,从而满足历史文化研究、人文精神传承等方面的社会发展需求。
对于图书馆来说,家谱文献虽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能够为多方面的历史文化研究工作提供重要信息支持,但由于民间家谱文献比较散乱,文献丢失、损坏等问题也时有出现,因此在相关研究工作中,其学术价值往往很难充分发挥出来,而通过对馆藏家谱文献的编撰,则可以有效解决这方面问题,使家谱文献的学术价值得到全面凸显与充分发挥[1]。例如在历史人口研究工作中,由于古代封建王朝的人口统计基本都是以“户”或“丁(通常指16岁~60岁的成年男子)”为基本单位,对于不缴纳赋税、承担徭役或兵役的老弱妇孺,通常并不纳入统计范围,因此其统计数据往往与真实人口数量存在很大出入,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也无法为各时期的历史人口研究提供太大帮助。而通过对家谱文献的编撰,则可以得到多部典型、完整的家谱,并将其中记录的家庭成员姓名、子女、生卒年等真实信息整合起来,最终整理计算出家族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出生率、死亡率、性别比、生育率等现代人口统计所必需的基本数据,为历史人口研究提供更加真实、具体、准确的信息依据。
图书馆的馆藏家谱文献编纂不仅为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巨大帮助,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其在社会服务工作中的需求,尤其是在传统人文观念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于馆藏家谱文献的编纂,更是为人们的家族信息查询以及某一家族的“寻根”“寻祖”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例如在当地家谱文献的编撰工作中,图书馆通常会对各家族的家谱古本进行复制、收集,同时将其姓氏渊源、迁徙经历、成员姓名等重要信息分类记录下来。这样在某一家族想要“寻根”时,只需通过堂号、查目录、阅内页的方式,就可以轻松找到与本族直接或间接关联的信息资料,即便家族分支早已前往异地,也同样能够根据这些信息来准确找到本族,这对于图书馆相关社会服务的效能提升非常明显。
除家谱文献所记录的诸多重要信息外,家谱文献本身也同样具有很高的价值,尤其是一些编修年代较为久远的家谱古籍,其文物价值与学术价值更是十分明显。但从目前来看,由于绝大多数家族(除皇室、豪族外)在家谱刊印方面并不会提出抬高的要求,无论是纸张选择还是文献保存,都显得比较简单,因此其品相往往会比较差,有些家谱文献甚至还会出现水浸、粘连、发霉、氧化侵蚀、残缺少页等情况。而通过图书馆的馆藏家谱文献编撰,则能够将现存的家谱古籍统一收集起来,根据其实际情况来进行专业化、针对性的保存与修复,对于一些损坏严重的家谱文献,还可以及时加以复制,以免因古籍损坏而导致家谱记录信息丢失,这对于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保护与利用都有着很大帮助[2]。
图书馆作为搜集、整理、收藏各类图书资料以供人阅览、参考的机构,其不仅能够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发信息资源,为公众提供多样化的社会服务,同时还具有很强的社会教育职能,能够使不同阶层、不同年龄段的公众受到有效教育,而对于馆藏家谱文献的编撰,则能够使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得到进一步强化。例如在很多家谱所记录的家训中,通常都会围绕“忠”“孝”“诚”“勤”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对家族成员提出要求,如果图书馆能够在编纂馆藏家谱文献的同时,将家谱中记录的家训明确凸显出来,向现代人提出相关的要求,那么,在家族亲切感的影响下,人们对这些优秀传统美德与家训要求就会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同时在接触、了解家谱文献的过程中受到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
在家谱文献的编撰工作中,通常都需要先做好对谱名前谱籍的著录,但从工作实际来看,由于图书馆馆藏家谱文献较多,不同家谱的编制时间也有所不同,因此在古今地名演变的影响下,家谱的谱籍著录往往很容易出现地名相同、古今地名未对应、古地名位置无法确定等各种情况,并给家谱文献的编撰带来诸多困难。针对这一问题,图书馆还需提高对家谱谱籍著录工作的重视,在编撰家谱前先将谱籍确定下来,如出现多地同名、无法判断今地名等情况,则需要根据家谱文献的具体内容展开深入分析、判断,以保证谱籍的准确性,对于今地名,还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图册》上的区域名规定,以省(直辖市)名+县(市)名的方式将其标注在家谱文献名前的方括号内[3]。另外,由于很多家族在传承发展过程中或衍生出多个分支,因此对于谱籍的著录,还要明确家族分支与本族间的关系,同时仔细辨别各家族分支的始祖及其迁徙后所在地,这样才能够将统一家族不同分支的家谱联系起来,同时依据谱籍对同名家谱进行准确区分。
受战乱、自然灾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古代的家族迁徙往往十分普遍,而在对家谱文献的编撰过程中,图书馆也同样需要关注到这一点,并通过共同始祖、居地、各房先后次序等信息的理顺与记录来将家族迁徙过程准确描述出来。例如在同一家族、不同居地族人所合修的通谱中,由于家族各分支通常居住于不同地域,因此在编撰家谱时,需要先找出某次修谱时该家族的共同始祖及其居住地,之后再以此为源头逐步理顺各家族分支的迁徙时间、始迁祖及繁衍世系,对各个分支的迁徙过程进行描述,即便家族分支较少,但也同样要在家谱文献内容中对每一次迁徙的居地、时间等信息进行查找、辨别。对于同一家族分支,如家谱文献中缺少总的目录纲领,那么,还需要将各房世系的繁衍情况记录清除[4]。另外,有些家族在迁徙过程中虽然并未形成多个分支,但却会在每一次迁徙后重新命名修谱,进而出现同一家族在不同时期家谱命名不同的情况,对此图书馆则需要在编撰家谱时将不同家谱的命名缘由及修谱时间明确下来,之后再依据迁徙、修谱时间来理顺不同家谱间的关系,这同样能够使家族迁徙过程在家谱中得到明确体现。
图书馆对于馆藏家谱文献的编撰通常是以家谱续修、整理为主,编撰过程中需要以相关家谱文献中的各类信息为依据,但由于很多存世家谱均属于古籍,其本身的文物价值就已经非常高,因此在进行家谱文献编撰时,图书馆也同样需要关注家谱文献的编制年代、连续收藏程度、续修次数等因素,同时据此对馆藏家谱文献的保护级别进行合理划分,为后续的家谱文献保护工作提供重要指导。例如从文物价值的角度来看,馆藏家谱文献通常应按照国家的古籍定级标准来确定其保护级别,充分考虑其编制时间及连续修订次数。而从学术价值的角度来看,由于完整、连续的家谱往往能够在历史文化研究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因此对于家谱文献保护等级的划分应以连续收藏程度为标准,优先对保护等级更高、内容更加完整、连续的家谱文献进行修复、保管、整理与复制[5]。
家谱文献不仅是对家族历史的记录,同时也具有很强的文献性质,属于文学作品中的一种,为凸显其文献属性及史料价值,图书馆在进行馆藏家谱文献编撰时,还需将家谱文献的格式及内容要求明确下来,遵循严谨、客观的态度来确定各项家谱内容,使其能够在不影响自身史料价值的前提下,通过续修、整理变得更加完整、系统。例如对家族中的重要人物,除了要根据馆藏家谱文献来对其生卒时间、婚姻、血缘、籍贯等基本信息进行记录,同时也要记录其主要经历(取得成就、身份、地位等)、事迹等信息,记录的详细程度通常应根据其在家族中的重要程度而定,如图书馆中收藏有该家族成员的著作、文章、图画、书法等,也同样需要纳入到家谱文献的内容中来。
在数字时代下,对于馆藏资源的数字化已经成为现代图书馆的必然发展趋势,而对于馆藏家谱文献的编撰,自然也同样需要遵循这一发展趋势,以现存的纸质馆藏家谱文献为基础,对各种虚拟家谱资源进行开发,以实现对馆藏家谱文献中古籍的有效保护。例如对出现纸张损坏、页面粘连严重等问题的家谱文献,由于其本身已经比较脆弱,在研究应用、展览时很容易出现进一步损坏,因此在编撰时就需要先对底本进行修复,之后再通过扫描来将家谱文献中记录的信息数字化,从而据此编撰出全新的数字化家谱文献资源。
总而言之,在家谱文献资源保护工作持续推进的今天,图书馆对于馆藏家谱文献的编撰虽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要想真正做好馆藏家谱文献的编撰工作,充分发挥出凸显学术价值、强化社会教育职能等作用,仍然需要在虚拟家谱资源开发、家谱谱籍著录等方面采取合适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