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永计
微生物处理技术就是利用微生物具有的新陈代谢反应,完成对周边环境检测、评价和治理的技术手段。微生物处理技术作为一种先进技术手段,在改善和治理环境污染问题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微生物处理技术的迅速推广和应用,促进了经济和环保效益的全面提升,推动了环境工程建设事业的全面开展。
(一)生物发酵技术。生物发酵技术作为当前环境管制中应用广泛的技术手段之一,其主要包括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生物除磷脱氮技术。借助生物除磷技术在聚磷菌种类细菌培育过程中,充分系数水体内部含有的大量磷元素,确保水体内部的各种不同类型的细菌以聚合物状态保留至水体内部,不但达到了有效讲解水体内部含氮量的目的,而且提高了水体污染治理的效果。
2.水解好氧生物处理技术。该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水解、酸化水体中的厌氧微生物的方式,提高水体的质量管控水平。该技术主要应用于印染废水、焦化以及活性炭废水等工业废水的综合助力中。使用该技术讲解水体中的厌氧微生物,不仅有助于水体中木质微生物分解效率的有效提升,而且实现了接种优质脱色菌的目的。
(二)吸附技术。微生物吸附技术作为当前城市环境处理中应用广泛的先进技术之一,该技术主要是利用微生物细胞体以及内部分泌物质等作为主要吸附媒介,完成对城市水体中漂浮物的黏结和吸附,将水体中的各种漂浮物转化为絮状体,以便于环保部门及时的予以清理。由于城市水体中的漂浮物在形成絮状体的过程中,其表面才存在大量的多糖,所以絮状体的吸附效果也随之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增强了水体内部悬浮物质处理的能力。两个部门在采用吸附技术时,主要是利用白腐真菌、酵母菌等微生物,增强水体内部的铅、汞、铬等重金属或有多金属元素的管制效果,避免因为此类物质含量过高,导致水体出现污染问题。此外,相关部门在运用吸附技术开展城市水体的净化处理工作时,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提升水体内部有害物质的吸附效果,才能在进一步提升水体环境整体处理效果的前提下,推动我国环境工程建设事业的全面发展,保证了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有序进行。
(三)微生物絮凝技术。由于微生物成长与代谢的过程中,经常会产生大量功能性多糖或蛋白质,再加上这些物质大多具有高效絮凝作用,因此环保部门应该充分发挥微生物自身具有的絮凝剂特点,提高污染治理的效果和质量。一般情况下,微生物絮凝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农业管理。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水中含有的BOD,如果采用传统处理方式处理,处理效果往往无法达到预期目标。随着微生物絮凝剂处理方式的推广和应用,不但提高了TN与TOC管控的质量,而且水体讲解能力也大幅度提升至45%~75%之间,满足了水体处理质量的要求,减轻了农业生产废水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
2.废水脱色处理。针对水体环境中可溶性色素的管理与处置是环境治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借助微生物絮凝剂针对色素进行絮凝和沉淀处理,即可达到强化脱色处理效果的目的。通过对水体进行的系统性管制,不仅水体质量得到显著提高,而且为后续水体综合治理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虽然微生物絮凝剂作为一种无毒物质在水体环境保护中的推广和应用,提高了水体环境保护的成效,但是由于该技术实际应用的成本较高,且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所以相关部门还应进一步完善和优化该技术应用的细节,才能实现在水体环境治理中大规模使用该技术的目的。
3.固定化微生物技术。所谓固定化微生物技术也就是充分利用固定的微生物技术方式加强对水体污染治理管制工作的力度,在水体中处于固化游离状态时,借助生物细胞吸附水体内含有的大量有机杂质。由于这种处理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具有针对性较强的特点,需要城市环保部门选择和界定微生物处理的界限。所以,环保部门在利用该技术时,必须借助相应的技术手段,提高水体污染物处理的质量,才能在有效降低水体处理面积的前提下,提高水体内部杂质分解的效果和质量。
4.无机物转换技术。一般情况下,城市受污染水体内部往往含有大量的铁硫、磷等无机物。环保部门在处理城市水体中的铁元素时,必须合理运用微生物养护处理技术提高水体的管控效果。比如,在处理水体中的硫元素时,应该根据硫元素的特点,借助硫磺细菌、硫化细菌等完成对水体中硫元素的转化工作。而在处理磷元素时,则应该借助蜡质芽孢杆菌对水体进行深度的处理,才能达到有效提升水体中微生物转化处理效果的目的。
(一)监测水质情况。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发现,水体受到污染后,产生的阿良有机物质是微生物生存的基础。如果从严格意义上分析的话,水体实际上是一种天然的微生物培养基。因为水体中的微生物不仅来源广泛,同时影响微生物数量和类型的内外部因素也较多。因此,我国环保部门在开展水体水质监测与控制工作的过程中,大多会以大肠杆菌为指示菌,按照提前设置的水质标准明确大肠杆菌的使用量,以确保水质处理工作的质量达到相应标准。另外,不同的水质等级对大肠杆菌数量的多少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比如,根据环保部门制定和实施的相关标准,一等级水质中的大肠杆菌数量不能超过500,二等级水质中的大肠杆菌数量不能超过1万,三等级水质中的大肠杆菌数量则不能超过5万。环保部门在开展水质质量检测工作时,必须充分重视由大肠杆菌与乳糖发生一系列反应后产生的酸与气体的特点,严格按照要求做好酸或其他气体的检测工作,提高水质中大肠杆菌数量判断的准确性,确保水质情况检测工作的顺利完成。
(二)处理废水。当前我国常用的废水治理方式主要包括了厌氧菌、好氧菌、兼性厌氧菌等几种。假如按照微生物类别分类可以详细地划分为菌类、原生动物、后生动物等几种。如果按照是否需氧划分的话则可以分为好氧、厌氧以及兼氧微生物等几种。微生物技术是废水处理中操作便捷、使用成本低且效果好的污水处理技术,目前,常用的微生物处理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
1.好氧处理法。这种方法实际上就是利用好氧微生物完成对废水的净化处理工作。由于好氧微生物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不仅可以大量繁殖,而且繁殖速度非常快,所以,借助好氧微生物分解水体中的细菌,即可达到净化处理废水的目的。好氧处理法作为一种应用灵活性强、操作简单的废水净化处理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废水净化处理工作中。
2.厌氧处理法。由于很多微生物在没有氧气的环境中亦可生存,因此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在废水中添加适量微生物的方式,迅速降解并从废水中分解出甲烷、CO2等成分。第一,水解。充分发挥微生物具有的降解废水中有机物的功能,在有机物转化为简单物质后,再向废水中添加具有酸性物质制造能力的微生物,将前期转化而来的简单物质深度降解并转化为丁酸等相关物质。第二,转化为乙酸。在这一过程中,工作人员应该充分利用之前转化过程中产生的细菌,并使其衍生出其他的物质,最终形成氢气或乙酸直至其释放出CO2为止。
(三)处理固体废料。居民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大量固体生活垃圾、工业生产中排放的固体垃圾等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处理的话,不但会污染和破坏自然生态环境,而且产生了大量危害人体健康的有害病菌。因为我国环保部门采用的传统固体垃圾处理技术已经无法满足新时期固体废物处理工作的需求,所以相关部门应该合理运用微生物技术处理城市经济建设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固体垃圾。比如,环保部门采取的向固体垃圾中投放嗜热型微生物或硝化细菌界纤维分解微生物处理固体废物。虽然大多数微生物在高温环境下其正常生长和繁殖能力都受到了影响,然而嗜热型微生物却可以在高温环境下迅速生长,并在提高自身生物活性的基础上,形成正反馈体系,提高固体废物处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将固体废物转化为化肥,应用于农业生产中。
(四)固定化微生物技术。虽然微生物具有繁殖能力高的特点,但是由于处理特殊污染源需要消耗的微生物数量非常高,所以即便是微生物具备了繁殖能力高的特点,也无法满足污染物处理的需求。固定化微生物技术的迅速推广和应用,工作人员在遵循自然微生物繁殖方式的前提下,向微生物中添加具备降解能力的固定化微生物,即可达到有效提升污染物处理效果的目的。第一,选择并使用符合水质监测和水体污染治理工作要求的微生物种群。第二,根据水体污染治理的要求,将微生物固定于专用载体之上,并在保证微生物保持高度密集状态的前提下,增强微生物自身的活性,提高微生物繁殖的速度和数量,减少微生物降解处理污染物所需的时间。另外,研究部门通过对固定化微生物技术的深度研究后发现,经过固定化处理的微生物与自然界中的微生物相比,不仅使用范围更加广泛,而且其应用的温度与pH范围也相对更大,促进了微生物降解有机物的能力,为后续污染治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总之,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工业污染对生物环境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破坏和污染。所以,加强微生物处理技术在水质综合检测与处理中应用研究的力度,不仅有助于废水与固体废料降解速率的提高,同时推动了我国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全面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