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艳群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各行各业各领域发展的一代趋势,就是从海量的信息数据中提炼出有价值的数据内容,跳出繁琐、海量的信息数据处理工作之中,实现信息收集、分类以及整合处理规模化、快捷化发展。大数据技术能实现以上要求,也就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施,开辟出了一个新的渠道,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面向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也就能走向信息化、多元化,不再局限于说教、理论讲解。可以说,大数据技术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下,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解读与总结,虽然内容只有十二个词、二十四个字,但明确地表达出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治国理政理论的最新探索,也向国人展示出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倡导与期望。对于正处在互联网、信息环境下,受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交锋、多种思潮相互冲突、多元价值观影响下成长的新一代大学生而言,核心价值观教育最为关键的,就是引领其正确地认识我国基本国情、社会发展现状、共产主义,加强大学生对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的认识与认可度,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提供优良的思想指引,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以及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使得大学生能在复杂的舆论环境、多元价值观的冲突下,坚定自身的思想政治立场,承担起复兴民族、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面向大学生,有效地展开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及意义,有以下几方面。
(一)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大学生是大数据背景下的“原住民”和“先锋军”,他们长期霸占各个新媒体软件以及网站、论坛的舆论高地。因此,受媒体格局、多种思想文化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成长路上充斥着主流、非主流思想,其意识形态还没有“烙”上中华、社会主义等痕迹,思想意识、政治立场等并不坚定。现阶段,对大学生展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基于青年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合理运用大数据范式对大学生进行针对性、实效性的教育活动,重塑其思想观念、引领其价值倾向,是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入脑入心,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打通核心价值观教育“最后一公里”的关键途径。
(二)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大数据时代下,由于信息流通速度、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人与人之间交流也突破了地域、时间限制愈加密切。大数据作为快节奏社会发展下的产物,所储存的信息量远远高于人们的预期设想,且种类繁多、形态各异,不同类型的信息数据的利用途径与价值成本各不相同。大数据的真正含义,在于数据的利用价值,能将数据有效利用起来,才是大数据技术最大的价值。因此,借助大数据的大量、高速、真实、多样以及低价值等特点,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注入“新鲜血液”,开辟新的教育渠道以及引入新的教育手段,是一个可行性较高的构想。充分利用大数据活用各类信息技术,多样化、多元化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方能引领大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
大数据背景下,无论是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方式,还是人们所处的生活、网络环境,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此背景下,社会结构以及文化、价值观冲突、学生群体特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呈现出了新的特点与趋势。特别是网络培育环境的复杂度增加,大数据增加了网络的不可控性,加之大学生网络社会化问题愈加严峻,导致校内文化环境、教育资源、精神风貌发生了变化,对人才培育也就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大学生学习环境变化较大。信息化时代下,大学生们的学习方式、学习习惯以及学习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等快速发展,核心价值观教育环境从以往的课堂环境、校园环境拓展到了社会环境、网络环境以及新媒体平台上。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本意,旨在让学生在学习核心价值观内容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与品质,并热爱国家、与人和睦相处,多数内容都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相关。
(二)大学生文化、道德危机显著。由于大数据环境下,大学生思想观念受大数据庞大复杂的信息量的影响,给主流意识带来了冲击,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容易偏差。当前,大学生们面临着严重的文化、道德危机。一方面,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及各个大数据平台的涌现,个体的话语权得到强化,人们在生活中会行使自己的语言表达权利,处于大数据环境下的大学生面对庞大的数据量涌入,很容易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迷失自我,难以辨别信息的真实性,不少负面信息进入大学生视野,从而影响到了大学生是非判断和主流意识;另一方面,大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三观都处于可塑性较强的关键期,强大的接受能力与较弱的分辨能力,使得网络上的信息数据很容易冲破大学生的心理底线,危害大学生的心灵建设与心理健康,加之大学生非常抵触传统的说教、灌输等教育方式,这也就意味着教师必须要随着时代、学生群体等改变,更为慎重、新颖、全面设计与实施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丰富大学生学习体验,以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基于大数据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重在利用各种数字系统所收集的数据,把握大学生在校表现以及思想动态,采取个性化、针对性的方案,从各个层面、立体式展开价值观教育,从而优化教育效果。鉴于此,为了有效地发挥大数据技术以及大数据平台的作用,高效、针对性地展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还需要依托于计算机、信息技术以及现代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大数据平台的作用,为大学生营造优良的舆论环境,助力核心价值观教育。
(一)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发、建立网络视频课程及辅导网站。针对大学生学习环境多元化、生活重心偏向网络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学习环境入手,依托于网络、新媒体,打造新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例如,教师可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将各类风格、各种类型的教学视频上传到网站上,以便于学生在闲余时间浏览或是下载学习。网站上有评价专栏,学生可以在浏览视频后在下方留言,发表自己对视频内容的看法或是提出问题、评价优劣,教师根据学生所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方法,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愈加贴近学生。再者,视频的点击率、评价结果,也可以为教师提供一些信息,便于教师了解哪种风格或是哪一类风格更受学生欢迎,从而在教学风格上选择更适合学生需求的方式,进而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
(二)发挥大数据的价值优势,多元化宣传核心价值观。借助大数据技术的数据挖掘、分析及利用特点,增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针对性与创新性。一方面,教师可利用大数据平台,设置新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模块与主题教育活动,如校园网站、官方微信公众号等,从学生常用、浏览的社交软件与资讯内容入手,从多个途径展开核心价值观宣传力度,提高其影响力;另一方面,学校可利用大数据平台进行监督管理,对大学生的微博、微信以及官方网站以及博客等平台,进行动态监管与全面检测,聚焦于平台上的言论思想、处理不良信息以及言论等,从而肃清大学生所处的网络舆论环境,从而正确地宣传言论思想以及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三观,占据网络这个思想意识宣传高地,掌握校园主动权,消除各种错误政治言论对大学生的思想侵蚀。
(三)合理运用大数据平台,传播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由于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等还处于较强的可塑性阶段,针对不法言论以及不良思想,需在大数据环境背景下,加强媒介素养教育,使得大学生能合法、健康、有序上网,真正领会什么是公民言论自由权的含义,配合法治教育,意识到自身参与绿色、健康、有序网络环境的职责。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需加强大学生的责任担当艺术,依托于计算机开发适合大学生学习软件与学习模块,通过计算机中的编程软件添加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学习模块,并导入合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内容,使得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针对分析结果选择最为恰当的方式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其思想状态,真正实现价值观建设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总的来说,大数据背景下,面向大学生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对学校人才培养、大学生社会发展以及社会建设,都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一是为有效解决大学生文化缺失等问题,对大学生学习、成才、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给大学生提供精神动力,增强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心;二是创新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借助大数据技术与网络平台等,促进核心价值观教育多元化发展,面向大学生校园生活、网络生活、未来发展,多层次地开展教育宣传及引导工作,为大学生人文素养以及思想品德修养教育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