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锐
诚信教育源远流长,是社会发展中非常重要的道德规范,“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发挥高校对社会文化引领和辐射作用的必然要求。”[1]但当前高校中仍一定程度存在着诚信缺失现象,长期任其发展必然会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各方面产生不良的影响。作为培养国家未来高级人才的高校,应进行全面的系统的诚信教育,这无论对于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还是促进公民素质的全面发展都是极其重要的。
(一)大学诚信教育欠缺,部分学生缺乏诚信意识。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以诚信建设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提升师生道德素养。明确了诚信教育在我国高校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也反映了诚信教育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要性。
就学生而言,相当一部分人由于刚刚离开家庭,高中之前都没有脱离父母而独立生活过,因此在新鲜的高校学习生活中,对陌生事物的辨别判断能力不高,很容易被各种利益所诱惑,也会受到社会某些不诚信现象的影响,使得他们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时候常常会忽略应该遵守的道德原则和社会责任。中小学和家庭相关教育的缺位使得部分大学生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会产生不良影响。虽然有种种客观因素,但归根结底自身诚信意识的缺失才是根本原因。
高校之中,“大学生课程考试作弊现象越发普遍”[2],这是大学生诚信问题当中最为突出的表现之一。部分学生抱着侥幸心理搞些小抄,甚至利用隐型耳机、手机、多功能手表等所谓科技工具来作弊,“作弊手段多元化”[2]。此外,“一些大学生上大学前缺乏应有的职业规划,对所学专业了解不足”[3],没有职业选择,对目前正在学习的课程毫无兴趣和热情,这就造成对相关专业学习影响很大。而且很多院校对毕业率重视,但对毕业论文不重视,“对于毕业生论文不加检测”[3],这就给部分不诚信的学生留下了可以操作的可能,教师方面也不能准确把握学生真正的学习水平和能力,这使得大学的培养目标就产生了偏差。另外枪手代考、论文代写代发、伪造证件与学历、网络欺诈、恶意拖欠助学贷款等等不诚信行为也是不在少数。
另一个失信行为集中点就是择业就业方面。随着高校毕业人数的逐年增加,累积效应增大,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疫情爆发,经济受到了极其严重影响,从各方面加剧了就业的残酷性。一些大学生对自己的就业推荐表以及相关毕业材料不遗余力地进行“优化美化”。在求职简历上编纂自己在大学干部任职期间的突出表现以及获奖经历,夸大甚至虚构在学习生活当中的才能和光环,使其简历在众多的就业简历中让人印象深刻。在就业择业的过程当中,部分大学生如果遇到待遇和前景貌似更好的企业,就会无视之前和其他单位签订的合同,利用一切方法毁约,这种行为对于高校毕业生的整体形象造成了不利影响,使得很多招聘企业在录用大学生时存在疑虑和不信任。
(二)高校相关诚信管理机制的缺陷。
1.监督评价机制的欠缺。目前国内高校针对学生的诚信打分主要是通过综合素质测评来体现,其中德育所占比例并不高(基本不超过30%)[4],由辅导员、班主任或者班干部来主导,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学生平时的思想和言行更应该被注重和记录,形成一个相对客观的诚信档案。从目前来看,就需要高校在平时的诚信教育管理中通过研究,总结出一套相对科学、客观、规范的诚信评价标准体系,这样才能较好反映出学生真实的诚信状况。
2.监督诚信的惩罚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当前大学里对于不诚信行为的惩罚机制比较单一,基本只有针对考试作弊产、论文抄袭等问题才有相应的处理方法[5],在人际交往、贫困生评选、求职、学生会活动、党员选举等其他方面比较欠缺。相应惩罚监督机制的不完善使得部分学生对考试之外的不诚信举动基本不在乎。即使是高校现有的处罚失信行为的具体规则,也有一些流于形式,实质上没有对学生起到该有的监督和约束作用,因此不断完善学生诚信监督机制是整个体系中非常关键的一环。
3.校院两级管理的弊端。目前大学学生管理模式分为院校两个部分,其中学生处主要负责制定全校统一的总体诚信教育方案,而二级学院则严格按照学生处的指示和安排来开展相应的具体活动,这就造成了整个诚信教育从形式到内容都比较刻板和模式化,缺乏创新和个性,与实际结合的自主能力比较差。同时高校的诚信教育工作大都缺乏科学目标管理和合理的考核评估,也没有任何的追责机制,更是缺乏激励机制。
(三)教师自身的问题。作为日常教学和诚信教育主导的教师,也要注意自己的一些实际问题。大学的教学内容和方式都相对宽容,但是有些高校教师没有很好地把握住张弛有度,把平时的课堂当成了聊天课,讲课有的家长里短,有的炫生活炫消费炫子女,还有的大段放视频,老师和学生互相敷衍了事。诚信教育本来就应融合在日常教学当中,教师如果不用心,会导致内容不清晰,方式方法呆板,更谈不上什么内涵的深入,最后依然以灌输为主,甚至于照本宣科,死读书。所以说教师需要以身作则,由内而外去影响学生的诚信观。
(一)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我国极其重要的价值观教育基础课程,小学、中学和大学的思政课必须统筹整体规划,这样才可以将其能量彻底激发出来。但是目前的问题依然很多,比如教学内容的重复和脱节;某些低年级的知识过于理论化,超出大部分学生的认知水平,导致思政课学习兴趣不高;各层次思政教学之间的交流和互动缺失,整体衔接等方面联系不够。诚信教育作为思政教育其中重要的一环,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这些问题的影响和干扰,从小学到大学,诚信教育无论从内容到方法,还是从实践到管理都缺乏相应的整体联系。大中小学的诚信教育虽然各有方法和规律,但绝对不能各管各的,大学思政教师也必须了解中小学的相关教育内容和体系,因此必须从整体上进行统筹协调与规划。
(二)重视通识教育。通识教育的一般含义为普遍应当接受的教育,培养目标是: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主要可以归纳为公民和人格教育,了解自己的社会角色和使命;开拓见识与思维,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和学习能力;培养人文气质与情怀,使人知道什么是大爱大智。大学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如何学习生活,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知道如何快乐地学习生活。理工类院校比较缺乏人文通识类课程,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信任和关怀,这些都是造成诚信教育效果不佳的原因。从某种程度上说,通识教育必须贯穿大学教育的始终,让其成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灵魂。
(三)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呼应。思政课教学相对理论性较强,教师在教学中要恰如其分的理论结合实际,提高学生的听课积极性和听课效率。各大高校也要克服重重困难,开展实践教学,提高诚信教育实际效果。
国外高校对诚信教育也非常重视,比如美国大学的“诚信荣誉制度”,学生从开学进入校园就要遵守相关规则和制度,这是他们进行诚信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6]。“荣誉守则”从什么是诚信,如何定义,到具体形式,处理规章以及申诉流程等都有严格细致的标准。刚进大学的学生就要签订“荣誉守则”,提高学生对相关诚信规定的认同感和仪式感,不仅自己要遵守规定还有义务去监督其他同学的诚信行为。同时,美国大学的诚信教育方式比较多样化,经费充足,实践项目丰富多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接触社会的机会较多,在诚信与专业课的融合度方面也是有很多经验,整个社会相对良好的诚信氛围也发挥了巨大作用。日本的很多大学则是从中国的传统儒家文化入手,诚信教育与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紧紧相扣,在专业教学中也融入进了诚信理念,此外,无论家庭还是社会,都有着非常诚信的环境和秩序,潜移默化的作用不容小视。我国高校要借鉴这些国家在诚信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加强诚信教育建设。
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仅学校要重视,家庭和社会也要跟上节奏,对于学生个人而言,自我教育和感悟更是必不可少。各方各界要统一协调,发挥各自优势和特长,为人才的培养和实现诚信社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