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凯霞,程金龙,闻 静,王 伟
(1.河南大学,河南 开封 475001;2.洛阳师范学院,河南 洛阳 471934)
旅游目的地品牌的内核是向消费者所作的品牌承诺[1-2],凝聚了旅游地最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是游客前往某地旅游的主吸引源[3]。梁明珠(2004)基于系统论的观点,指出区域系统的品牌由旅游地名称、术语、标记、符号、图案及其组合,以及质量、服务、管理、文化、广告、形象等六大基本要素组成[4]。庞力萍、高静(2011)进一步将其划分为外在物质载体和内在品牌承诺两部分[5]。旅游目的地面临的日趋激烈的竞争,促使其塑造具有自身鲜明个性特征的旅游品牌,强化地域竞争力。
品牌塑造指的是对品牌进行定位并实施的过程,对于每个品牌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6]。陈航、王跃伟(2018)以游客的情感反映为主体,提出从围绕旅游产品开发、形象定位、基础设施、信息反馈机制等方面提升旅游目的地品牌[7]。李树民、支喻等(2002)从市场学的角度,从加大营销投入、资源开发整合两个方面建设品牌[3]。基于此,文旅融合视角下旅游目的地品牌塑造则指立足于文化特色与内涵,不断提升旅游地的产品吸引力、服务水平,占领游客心智,增强区域旅游的综合竞争力的过程。
2019年,我国旅游总收入达到6.63万亿元,较2018年同比增长11.1%;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6 624亿元,按可比口径比2018年增长7.0%。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日趋增加,越来越多的游客寻求文化内涵丰富、互动体验愉悦的旅游地。开封素有“八朝古都”之称,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书法名城”,历史文化沉淀深厚,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开封市目的地品牌的打造,对当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节庆品牌、研学旅游品牌具备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清明文化节自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了十三届,形成了清明文化品牌;菊花文化节为大型综合性经济文化活动,集旅游观光、经济贸易、文化交流于一体[8],赢得了社会的赞誉与肯定。2018年,清明上河园、万岁山·大宋武侠城被评为开封府河南省研学旅游示范基地;清明上河园、中国翰园碑林、天波杨府公园被评为河南省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基地。
政策支持为开封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与支持。2017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创建郑汴洛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实施意见》中指出:“开封重点突出宋都古城文化,建设时尚汴西新城,推动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立”。《开封市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通知》等系列政策的颁布为开封品牌的进一步塑造提供了政策支撑。
笔者在百度搜索引擎上,以“开封旅游宣传口号”为关键词,信息寥寥。“七朝古都水映菊,寻梦北宋到开封”“一城宋韵,八朝开封”“菊香水城,宋都开封”更像是城市宣传口号,而非旅游主题宣传口号。将开封与“古都”挂钩更是模糊的、单一的、狭义的,无法反映出开封丰富的内涵,独特明朗的个性。由此可见,开封在目的地品牌定位、宣传与传播中尚存很大的提升空间。
河南旅游城市中,洛阳、郑州两市竞争力强于开封,在旅游资源、景点知名度、基础设施、服务水平等方面占据主要优势,更多的游客选择洛阳、郑州。2019年,洛阳、郑州、开封的游客接待总量分别为14 200万人、13 059.5万人、7 959.6万人,总收入分别为1 321.02亿元、1 598.6亿元、713.5亿元,开封的知名度则远处于下风。
目的地品牌是城市核心价值观的提炼、发展导向等内容的综合体,定位是塑造品牌的第一步[9]。
明确的、符合实际的旅游目的地品牌定位,能为未来品牌营销策略制定以及品牌管理指明方向。在深入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摸清城市内蕴含的地脉、文脉、资源分布,把握市场需求特征及结构特点,结合目的地发展规划与竞争对手的定位,进行国内和国际品牌定位。
在目的地定位清晰的前提下,以“宋文化”为核心,使浓厚的文化氛围充盈区域的各个角落。①整合文化资源。对目的地历史文化、建筑遗迹、景观环境、民俗风情等进行整理归纳,梳理成册。②提炼文化元素。将抽象的文化内涵总结提炼,转化为具体的物质符号,并融入基础设施、娱乐项目之中,打造具有高度沉浸感的游乐环境和消费场景。
产品是承载品牌的载体。丰富的旅游产品能够充实并支撑起目的地品牌。应围绕文旅融合,打造系统化、有层次、分重点的旅游产品体系。
3.1.1 公园游憩产品。公园作为连接游客与当地居民的纽带,具有亲近感与归属感。开封市区内有很多特色型公园,如汴京都公园、环城墙公园、滨河公园等。①完善园内景观环境,增加植物花卉、园林小品,打造雅致、清新的园林生态环境。②将“菊花”“铁塔”“宋词”“忠烈”等文化元素融入园内的亭椅、灯具、小品、健身设备、标识系统等基础设施中,强化公园的地域文化性。③营造更加浓厚的文化氛围,提升文化品位。可以在公园内组织“节庆游园”“才艺表演”“棋牌竞赛”“寻园摄影”“亲子素拓”等活动,提升当地居民幸福感,也为游客融入目的地提供渠道。
3.1.2 街区游玩产品。实行“白+黑”主题街区畅通游。一方面,搬迁与街区文化气质不符的医院、药房等,加大保护具有原真性的特色街区建筑、文物;兼顾不同游客群体的需求,添加新业态,增加艺术气息与文化氛围。如引入字画、茶室、文玩等艺术气息浓厚的业态;举办文艺演出、展览活动,营造古朴、典雅、温馨的艺术文化氛围,扩大文化街区影响力。另一方面,打造知名购物商业街区。以鼓楼夜市、七盛角为“领头羊”,以西司夜市、星光天地、汴梁小宋城、宋都御街、马道街为引领,传统与现代融为一体,突出街区“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功能,点亮夜间经济,拉动夜间娱乐消费的增长。
3.1.3 潮流文创产品。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提出“鼓励文创产品开发与经营,拓宽文创产品展示和销售渠道”。一方面,开封要立足主题文化,开发创意产品。如以宋代人物包拯、杨家将为原型,开发“Q版”“萌版”“动漫版”等不同款型的盲盒、手礼、图册或画册;另一方面,推动跨界协作,联合开封博物馆、中原民俗博物馆,与淘宝、天猫、唯品会等电商合作,加大文创产品的推广与销售。
3.1.4 名人故居访问游。开封人杰地灵,名人辈出。地方文化学者王宴春先生编写的《开封古今名人集要》一书中收录的古今开封(名人)籍人士共578名,跨越艺术、文化、教育、政治等各个领域。①统计整理历史名人,编纂成册。按照“文坛群英荟萃”“政坛风云人物”“艺术不朽大师”等主题,印刻成书,讲述名人故事。②组织访问名人故居、遗址,体验名人生活场景。据考证,开封故居大概有20多处,老城区内更是聚集着许多名人故居,涉及水利学家、数学家、教育家等多个领域。③联合各大名人故居,定期举办“名人的精神世界”“名人的生活场景”等纪念活动,追寻先辈足迹,探访精神之光。
3.1.5 特色乡村古镇游。打造不同等级和档次的精品乡村民宿,建设一批优质乡村旅游示范村、镇,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特色村。朱仙镇为四大名镇之一,更是河南梆子的发源地,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在现代社会中却逐渐“销声匿迹”,以至“无人问津”。打造特色古镇,一方面,要立足岳飞庙、木版画、启封故园、特色清真“十大碗”,聚焦民俗表演与“非遗”展示活动,打好物质与精神的双重组合拳,增加游客逗留时间。另一方面,围绕河南梆子、“祥符调”,组建戏剧演出中心,对传统文化精粹进行现代化改造,以“戏在开封”为主题进行巡回演出,提高传统文化传播力与影响力。
3.1.6 红色爱国主题游。①整合红色旅游资源,设计旅游线路。串联起市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与纪念馆,打造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讲述革命英雄人物故事,传承红色斗争精神,培养新时代爱国事业接班人。②定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活动。每逢“七一”“八一”“国庆”等重大纪念日和节日,开展“党史讲解”“诗歌领读”“主题征文”等活动,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③提供志愿服务岗位。文物保护单位对接学校,招收中小学生、大学生志愿者,提供一定的社会实践加分或奖励措施,让爱国主义在新时代青年群体中壮大、成长。
3.2.1 “旅游+演艺”产品。整合优化演艺资源,打响“宋都绝妙演艺”品牌。以清明上河园的《大宋·东京梦华》为领头羊,联合龙亭公园、天波杨府、万岁山等景区,融合市井民俗、宫廷文化、府衙文化、武侠文化、历史文化、城墙文化、宋词文化等文化,打包组合成实景演出、剧场演出等形式,形成“宋都演艺”线路。
3.2.2 “旅游+教育”产品。开发不同类型主题产品,打造“学在宋都”研学品牌。联合各景区和文物单位,以“知识科普”“体验考察”“参与互动”“文化康乐”为主题,联合线上、线下,打造黄河研学、红色研学、文字研学、古都研学四大精品路线,锤炼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教育、国防科工等精品课程,塑造研学品牌。
3.2.3 “旅游+音乐”产品。聚焦青年群体,迎合潮流文化,塑造“宋都音乐之声”。2021年5月,开封推出了首届“宋·汴梁音乐节”,邀请当下受欢迎的歌手和乐队参加演出;万岁山推出江湖电音节;西姜寨举行首届爱思嘉·炉火音乐节,碰撞潮流文化。
对接传统文化,打造“宋词”音乐会。宋代被称为“词”的时代,宋词古韵十足,字句精美,耐人寻味。开封则为词人的“根”,宋词的“老家”。以音乐会、演唱会的形式演绎宋词,让韵味十足的宋文化借助演出得以进一步传承、发扬。
3.2.4 “旅游+饮食”产品。传承传统美食特色,打造“食在宋都”小吃品牌。《东京梦华录》中称:“集天下之珍奇,皆归于市;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北宋时期,开封饮食多样丰富,饮食场所林立,曾一度将中原饮食文化推进到一个崭新的水平[10]。梳理开封饮食特色,开发“传统小吃”“特色小吃”“特产”系列产品;复原“宋代精品”美食,让游客吃下开心,带走怀念;突破传统经营模式,推出“主打产品+地方小吃”的模式,满足游客对多样场景消费的需求。
节事活动再现、浓缩了区域文化,具有较高的娱乐性与参与性,利于大众融入节日氛围中,主动建构自身与目的地的关系[11]。对于清明文化节、菊花文化节已有了一定的品牌效应和影响力的活动,须持续优化,打造精品节事产品。同时,立足地方特色,挖掘地域文化内涵,创新节事内容与形式,不断开创小吃文化节、汉服时装秀等新型节事产品。
3.4.1 立足旅游地居民。目的地品牌根植于本地区域,其影响力从目的地居民逐渐向外层辐射。目的地居民是品牌建设的推动者和主力军,也是直接受益者。同时,游客受居民态度影响产生的负面“口碑”也会影响潜在游客到访量,削弱目的地品牌影响力。因此,在品牌创建过程中可通过征询建议、志愿服务等方式,增强旅游地居民的参与感,提升他们的忠诚度和满意度。
3.4.2 借助新媒体传播。疫情期间,洛阳的“云上牡丹”、重庆的“双晒”活动等线上活动,证明了新媒体对旅游的推动力。开封目的地品牌在宣传中,要全方位、多角度丰富目的地品牌传播途径。借助微博、微信、抖音、小红书以及Twitter、Tik Tok、Facebook等平台,融合5G、AR、VR等数字技术,推动线上、 线下互动交流体验;采用书籍、漫画、纪录片、综艺、微电影、宣传片、剧本杀等不同类型手段,扩大目的地品牌的宣传覆盖领域;创新目的地品牌的传播形式。如河南卫视,创新采用“网剧+网综”的形式,推出“端午奇妙游”,凭借实力“出圈”,大获好评。
3.4.3 选用形象代言人。形象代言人可利用其影响力,增加旅游目的地的关注度。2020年,新疆昭苏县女副县长贺娇龙身披红斗篷,飒爽策马,宣传家乡精品旅游项目,火遍全网,让更多的人认识了昭苏县——“中国天马故乡”。开封市在品牌宣传中,也可以邀请行业领域内有一定影响力与关注度的人员,增加流量,提高人气。
目的地品牌塑造涉及政府、企业、社区。区域品牌具有一定的公共属性,拥有消费上的共享性、非排他性、公益性的现实性的特点。因此,除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外,还要充分调动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力量,携手营造良好的品牌环境。
智慧化助力高质量服务。①要加大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实现WiFi全覆盖,达到“一部手机,畅游开封”。②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构建网络信息平台,采用网络购票、二维码扫描的方式,实时监测客流量并进行及时疏导,实现对游客的安全有效管理。③强化智能服务,通过场景地图、语音讲解、路线规划、设施查找等功能帮助游客全面了解景点详细空间分布,并提供最佳路线,提高游客旅游体验。
品牌的打造与传播需要人才的支撑。一方面,重视创新文化创意人才、品牌传播人才等高素质人才的储备与培养,利用“旅游+产品设计”“旅游+文化创意”“旅游+研学”等不同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推动目的地产品品牌的研发与打造,加快品牌化进程。同时做好人才的培训与考核工作,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使得游客满意。另一方面,强化与本地高校的合作,加大旅游专业实验室、科研室的建立,鼓励高校人才到当地旅游部门实习、工作,发挥人才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