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字当头 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

2022-02-06 13:33
财政监督 2022年1期
关键词:宏观政策政策经济

主持人:为什么“稳”这么重要?您是如何理解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中的“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张德勇:一年来,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我们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经济发展交出一份沉甸甸的答卷。在充分肯定经济发展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认识到,全球疫情仍在持续,由此导致的内外部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仍较多,特别是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使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风险挑战不少,经济下行压力较大。

因此,立足国内外环境,科学研判准确把握经济发展形势,会议要求,2022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稳”与“进”体现了辩证关系。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下,“稳”就是要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归根结底是稳增长。只有经济稳住了,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大施策空间,更好地为“进”打基础。如果说“稳”是立足于当下,那么“进”则是着眼于长远。当然,“稳”绝不意味着单纯为了“稳”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而是依然坚持推进高质量发展,从“进”的角度谋划实施“稳”的政策措施,实现短中长期的有机结合。

林江: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说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判断2022年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还是相当大的,然而,中央还是要求稳,显示如果经济不稳,会直接影响社会稳定,毕竟2022年我国的就业压力也大,需要通过稳经济增长来缓冲就业压力;其次,稳经济增长涉及市场对未来预期的判断。不少国际投资者和跨国公司是基于我国经济的增长率来判断市场消费能力的增长及其可持续性,并借此调整在华投资的部署;再者,国内的市场投资者、企业部门也是基于我国经济增长是否达到稳定的目标来制定企业的投资策略和经营计划,广大消费者也建基于经济增长是否稳定来判断自身的收入和工作的稳定程度,从而决定个人和家庭是否会增加消费支出。上述从投资到消费,再到预期,都反过来对社会稳定和经济稳定带来相当大的影响。由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认为我国经济发展正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加上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因此需要通过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作为2022年我国经济工作的有效应对之策。

叶青: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2021年以来,我国经济实现较高增长的背后,出口替代效应拉动明显,国内消费和投资增长势头减弱,呈现需求收缩的迹象。在疫情反复、大宗商品高位运行、国际海运紧张、缺电、汽车缺芯等冲击下,企业面临生产要素短缺的问题,中小企业成本压力加大。在多重冲击下,加之经济金融领域风险隐患较多,市场主体预期不稳。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

2022年经济工作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是务实的。2021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同比增长9.8%,全年有望实现8%左右的增长,超过年初6%以上的预期目标,也将高于世界其他绝大部分主要经济体。但是三季度当季GDP同比增长4.9%,经济增速面临加速下行的趋势。从2022年开始,中国经济增速可能就在5%-5.5%,甚至在5%左右。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李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中多次提到“稳”字。之所以对“稳”高度重视,出于中国三重压力的客观判断、新发展阶段的基本认识和国内外不稳定因素的考虑:一是我们当前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以消费为例,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国外对中国的消费需求增速都在下降;而能源和大宗商品价格飙升,供应链中断,PPI高涨;同时经济增速放缓,2021年三季度GDP的增速是4.9%,导致社会对未来的经济预期变差。这些因素都会不利于经济稳定和经济发展。二是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阶段,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的要求提升,经济社会发展中也会面临不少的新风险和高挑战。三是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爆发和持续反复、世界经济陷入严重衰退、部分国家的遏制打压全面升级,更进一步增加了经济社会的不确定性。为了防止经济下行形成惯性、稳定经济社会运行,稳字当头就成为做好2022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以稳为主基调,提振需求、优化供给、扭转预期,在稳中求进。“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意味着稳定宏观经济大局是首要,是关键,同时稳进统筹、相互促进,实现高质量的发展。

主持人:在经济工作会议七大政策部署中,宏观政策可以说直接体现了“稳字当头”——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协调联动,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要有机结合。对于宏观政策这一部署您作何解读?除此以外涉及微观政策、结构政策、科技政策、改革开放政策、区域政策、社会政策等的部署,您最关心关注哪方面?为什么?

张德勇: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包含了两层涵义。一是宏观政策的作用方式要稳健。在“三重压力”下,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前三季度经济增速逐季放缓,但经济增速在主要经济体中仍保持较高水平,有能力有条件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任务。因此,宏观政策稳健符合当前经济发展现实,并能避免强刺激衍生的可能种种弊端。二是宏观政策的作用效果要有效。要达到这个目的,会议除了对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及两项政策的协调联动提出了施策要求,也提出了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要有机结合。不言而喻,跨周期调控是从更加关注经济发展的中长期目标来分析和解决短期波动性问题,而逆周期调控则是积极对冲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两者有机结合,不仅仅剑指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疑难杂症,更是为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铺路搭桥”,推动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除此,我最关注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改革开放是最重要的推动力之一。当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越是如此,越要强调推动改革开放。会议提出的“改革开放政策要激活发展动力”,聚焦当前经济运行中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比如首次提出“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对外开放往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走,无疑是应对当前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的积极之举,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必然途径。可以说,改革开放政策释放的制度红利,是保持经济行稳致远的源源不竭的动力源。

林江: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这里的宏观政策主要有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这也是我关心关注的方面。原因在于:一是受制于2022年外贸出口增幅可能会放缓以及我国要对到期的外债本息进行有效的偿付,央行需要确保人民币汇率保持相对的稳定甚至还要维持一定的强势,以对冲2022年3月美国联储局可能的加息行动对国际资本流动带来的影响,因此,央行不太可能在2022年采取大水漫灌式的宽松的货币政策,因此,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的拓展空间可能不太大,只有在公开市场操作上有一些操作空间;二是受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影响,2022年我国地方财政收支缺口将有所加大,从财政政策的视角看,为防控系统性财政金融风险,举债的空间也在收窄;三是基于上述两点的分析,2022年我国可能会更加注重财政政策的功效,需要对公共支出的绩效进行合理评估,例如对相关的支出领域和项目进行详细的分析。

叶青: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一是要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财政八项支出是指用于公共服务、公共安全、教育、科学技术、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节能环保、城乡社区共八项民生支出,简称财政“八项支出”。财政八项支出是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的核算基础数据,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是第三产业增加值和地区生产总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三是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应当围绕5G、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绿色投资等补短板领域展开。所谓“适度超前”,隐含着提高基建的技术标准,科技化、智能化水平更高,相应投资力度会更大,经济长期可持续推动力作用会更强。从传统基建看,例如城市更新改造,城市补短板、城市管网、社区配套设施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都将会是2022年基建投资的重点。而在新基建方面,(沙漠、戈壁等)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设施、氢能加气站、新能源充电设施、废物处理设施、数据中心、通信设施等的投资将会加快。四是党政机关要坚持过紧日子,严肃财经纪律,压减“三公”经费,如公车改革每年节约1000亿元。五是坚决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灵活”指的是2022年上半年货币政策稳增长会及时出手,并且要适当体现前瞻性;下半年经济企稳转强,政策方向有可能转向边际收紧。“适度”主要是指在跨周期调节下,2022年的货币政策力度不会过猛,避免引发经济大起大落,给将来留下风险隐患。2021年12月1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采取市场化方式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确定加大对制造业支持的政策举措,促进实体经济稳定发展。如将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支持工具转换为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构建全国一体化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网络,以服务中小微企业融资为导向,在依法依规、确保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加快推动市场主体注册登记、行政处罚、司法判决及执行以及纳税、社保缴费等信息共享,助力银行提升服务中小微企业能力。

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政策设计,提高货币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货币政策为实现推动结构转型和经济合理增长,需要与积极的财政政策协调联动,形成合力效应。在调节方式方法上,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的有机结合,预示着在保持中长期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同时,在应对短期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尤其是当经济运行面临滑出合理增长区间压力时,还需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扭转预期和稳定经济增长,意味着未来短期内货币政策逆周期力度将适当加大。

李华:“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位居七大政策之首。“稳健”重在强调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有效”则强调政策力度和效果。具体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部署中,虽然我国持续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但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财政政策效能提升,要求财政支出强度要保证、支出进度要加快;强调货币政策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会议提出了宏观政策、微观政策、结构政策、科技政策、改革开放政策、区域政策和社会政策的组合拳,确定了不同领域的政策定调,稳健有效是调控政策的基本要求,市场活力增强、经济循环畅通是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科技创新是发展引领,改革开放是发展动力,区域均衡协调和确保民生底线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七大政策是一个系统完备的体系。

个人高度关注“兜住兜牢民生底线的社会政策”。兜住兜牢民生底线,是保稳定、促发展的基础和重要抓手,也是促进共同富裕、让改革成果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要求。一方面,筑牢民生底线是稳人心、稳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民生保障也是有效扩大需求、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尤其是在经济形势严峻复杂、不确定性增加的现实背景下,坚定不移守牢民生底线更加具有必要性,并进一步统筹推进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在这其中,既要扩大教育、文化、体育、养老、医疗等公共服务供给、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又要强化就业优先导向、重点解决青年人的就业问题,还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关注人口生育和人口老龄化问题。就业问题是重中之重,对于保障民生、增加需求、提振信心具有直接作用。我们要扩大职业教育、技术培训和在岗教育等对冲结构性失业,通过促进经济复苏和发展增加就业岗位,通过减税降费、优化营商环境鼓励创新创业。

猜你喜欢
宏观政策政策经济
政策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政策
宏观政策将利好化肥市场运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助企政策
政策
现代货币理论与宏观政策和政府债务的现实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论宏观政策对工程咨询行业的市场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