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威
(辽宁省自然资源事务服务中心,辽宁沈阳 110032)
随着我国科技进步水平提升,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获得质的提升。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来说,能够作为充分贯彻好“藏粮于地”这项战略,以及确保粮食安全性等方面的关键性措施,因此,务必要注重实施生态型高标准农田的大力建设,最终实现建设出资源节约型的现代化农业,这也十分有助于促进我国农业取得高质量发展。
具体表现在更为注重实施实体工程的大力建设,在配套投入方面较为缺失,尤其是在农田防护、土壤改良方面的投入更是明显缺失。
高标准农田建设强调改变原有的农田划块,然而,土地承包期延长后对农田实施有效调整是非常困难的,这会影响到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效果。
以满足招标需求的中标企业来说,往往均为外地的一些企业,对于项目具体的中标者来说,则会体现出借用其资质的行为,而这则易于致使相关问题的产生,如没能够全然根据方案展开施工,以及在不符合要求的情况之下实施农田水利建设等,此方面问题的存在,均无疑会制约到生态型高标准农田的有效建设,在此方面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是非常大的。
根据分区主要特征,确定治理的关键点及次序,还应利用农田建设的具体方案,指导项目分步展开。
一是需要实施全域规划,要结合不同地区所具备的资源特征,确定好分区治理的主要要求和关键点,还需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之中贯彻新的建设观念[1]。
二是应实施县域规划,在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时,能够将县级作为重要的组织者,将生态建设的观念有效的规划至实际的项目之中,并形成更为可靠的建设策略。
三是务必要保障项目规划的质量。在实施规划的过程中进行科学布局,明确到具体治理方式,最大程度控制工程对地区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充分贯彻“因地制宜”这项关键原则,切实保障生态型田园工程的总体建设成效。
要管理好高标准农田,必须明确管护主体,将责任落实到实处。主要应针对经营主体来确定好管护的重要主体,大力完善相应制度内容,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管护期间充分解决资金来源和资金管理方面的问题。
同时,应制定出具体的管理方式,使管理工作开展期间具备可行性。对桥、涵等相关设施均应实施充分的保养,对沟渠疏浚、除草等方面实施有效管理。要引入督查问责制度,实施大力监管,吸引广大群众参与,制止可能出现的错误行为。
在推进生态型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过程中,务必要完善节水灌溉。
(1)应强化节水灌溉的注重性
若要在源头优化好节水灌溉技术,首先应提高种植者在节水灌溉方面的注重度。种植者是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受益者”,因此,种植者是否具备较高的节水认识程度和能力,会对节水灌溉技术的具体应用成效产生影响。举例来说,在实施农田水利建设的整个阶段,若能运用喷微节能灌溉技术,将有助于防范水资源浪费状况的发生,也有助于控制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伤害,还能全程保证农田灌溉,体现出自动化的特点。同时,种植者开展日常工作也更轻松便利,更有助于提升种植者对节水灌溉的注重度,会更主动投入农田水利建设[2]。
(2)应结合配水、节水两项内容
现阶段的农田水利建设工作中,节水灌溉技术的成熟程度还不够,所以要强调在灌溉总体阶段均实施充分控制,以保障节水灌溉技术实际效果。
在当前的实际工作中,进行节水灌溉时普遍注重开展节水工作,往往会忽略配水工作。针对这种情况,若要在最大程度上保障节水灌溉技术的运用效果,就要充分结合配水和节水。如在实施农作物灌溉的过程中,则需注重管控好输水管,运用有效的节水灌溉技术,对配水环节加以优化,切实保障配水的效果,更利于达成节省水资源这项关键的目标。
一是优化土地流转体系,展开好土地平整等方面的工作,保障机械化作业的有效性展开,科学把控农田面积,同时还需较好地保留地区特色。
二是要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对于新品种,应强调保障高标准农田的良种率,从技术方面分析,应针对高标准农田在环境、区位等方面情况,对测土配方等技术实施有效推广,使农田生态环境获得充分优化。
三是城市化飞速发展对区域生态环境产生较大影响,如将旱田转变为水田,会对生态环境产生较好的调节效用,还有助于建设人工湿地,所以要注重展开此项工作,充分改善生态环境。
当前,一些地区在田间道路、排水等方面所制定出的方案内容,尚未能切实结合生态环保观念,容易使农田生态系统受到损坏,如在开展排水灌溉工程时大量使用混凝土,会影响生物生存,影响沟渠吸收及化肥净化污染物。对此,应充分完善当前的建设理念,善于利用好生态工程技术,对生态输水管道实施有效构建,尽量运用本来渠道,控制新开挖的数量,利用好绿色环保材料,替代以往的材料。如对沟渠用石块进行堆砌,形成功能较多的给排水系统。
除此之外,还应关注排水沟,对其实施科学性的设计,应在材料、形态等诸多层面大力创新和完善。
推进生态型高标准农田建设,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因此必须高度重视。
当前,高标准农田建设已取得较多较好的成绩,但不可否认的是仍存在一些问题,应针对问题认真分析原因,并制定行之有效的建设策略,同时完善建设方案内容,以促进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