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建华,陈晓辉
(1.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会计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2.河南工程学院 会计学院,河南 郑州 451100)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宏观经济体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经济活动越来越多。此外,“大智移云”背景下,新技术、新经济、新商业模式、新经济业务不断涌现。这能够把会计人员从传统会计核算工作中解放出来,同时也要求会计人员具有更高的职业判断能力,能够把工作重点从传统会计信息生产活动转移到会计信息利用活动。而信息技术、交通技术的发展,加速了全球化进程。跨区域、跨国家的经济活动往来更加频繁,会计作为通用的商业语言,对全球范围内的资金等生产要素流动和资源配置具有重要影响,这要求更多的中国会计精英能够参与全球会计规则制订并能够为中国的跨国公司提供高质量的会计服务。这些新的背景和形势,对会计人员带来了新机遇和挑战。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是会计人员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更有效地把握这些新机遇的基础条件,而会计科研创新能力具有一般创新能力的基本特征,是研究生教育需要着力培养的能力。会计学硕士研究生作为未来高端会计实务人员和会计研究人员的主体,培养和提高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有助于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未来职业发展机遇,也有助于我国高端学术会计人才培养。基于此,本文探讨了创新能力及科研创新能力的含义、科研创新能力的具体能力要求,在此基础上结合会计学术研究的基本特征,提出了培养和提高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基本路径。
最早研究创造性心理或者创新能力的学者是英国的高尔顿,其《遗传的天才》专著成为世界上创造心理学的首篇科学文献。美国的吉尔福德[1]回归了23年来发表在《Psychological Abstract》的文献索引,发现该杂志发表的121000篇文献中仅有186篇涉及创造性主题。为此,他呼吁心理学家应该高度关注创造性研究。从此,创造性研究成为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对于创造性或者创新能力的基本定义,主要可以归纳为4类。
第一,能力观。创新能力被视为是发展新联系,产生不寻常观念和背离传统思维方式的一种能力。如吉尔福德把创造性看成是以追求多种答案和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为特征的发散性思维能力[1]。创造性是一种发明新事物、获得重大发现的能力。创造性是指创造新颖的、高质量的恰当事物的能力[2][3]。创造性是能够产生新颖和有价值的观念的能力[4]。创造能力是多维度的,主要包括探索问题的敏锐性、统摄思维的能力等14种才能[5]。因此,创造性能力并非单一的能力,而是由多种不同能力构成的综合能力。
第二,过程观。依据创造活动的发展过程和个体创造活动的认知过程,将创造性分为不同的几个阶段。沃拉斯把创造过程分为准备、酝酿、分析、验证四个阶段。创造性视为一个过程,即对问题、不足、知识上的缺陷、基本元素的丢失、不协调、不一致现象变的敏感,并找出困难,寻找解决途径,做出猜想或构成假设,对假设进行检验、修改和再检验,达到最终结果[6]。创造性就是对已有观念或关系的重新联结和组合过程,并认为新的情境中,联想与组合的各种要素越是遥远,其创造性越突出[7]。
第三,人格说。人格说强调个体人格对创造性的决定作用,认为创造性的本质在于个体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来不同于常规的人格特征。譬如,有人对建筑工程师的创造性进行研究,发现创造能力强的人具有独特的个性。
第四,产品观。近期西方心理学家主要从创造性产品角度界定创造性。关注创造性产品,许多研究者强调新颖性和恰当性两种重要特征。创造性的成果必须是独创的和恰当的[8]。个体的创造性活动必须产生新颖的、高质量的恰当事物[9]。“如果一个事物是原创的、出乎意料的,那么它是新颖的,当一个事物完全符合一个有用的问题解决方案时,它是恰当的。”秉持该观点的人认为,创造性深藏于主体内部,很难客观评价,但在特定条件下,创造能力一定表现为创造性产品。因此,创造性产品的新颖性、恰当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主体的创造能力。
会计科研创新能力既要体现创新能力的一般特征,还要体现会计学术研究的特殊要求。因此,要准确界定会计科研创新能力,不仅需要准确把握创新能力的基本含义,更需要了解会计学术研究的特殊要求。已有研究对创新能力从能力观、过程观、人格观等不同视角进行了界定。这些定义尽管存在差异,但也从不同视角揭示了创新能力的基本特征,有助于全面理解和认识创新能力。概括而言,创新能力是具备创新特征和创新品格的个体或者群体,依靠经验、知识或者直觉,遵循特定的创新过程,形成新颖性和实用性创新产品的过程。会计学术研究具备如下特征:(1)理论基础的系统性和多元性并存。经典的会计学术研究是基于有效资本市场展开,信息不对称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的引入,逐步成为会计学术研究的主流基础理论,这也大大拓宽了会计学术研究的视野和范围。行为财务学理论的发展,促使会计学术研究需要越来越多地考虑资本市场实际,会计学术研究“顶天立地”特征日益明显。(2)“大智移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数据挖掘技术及人工职能的发展,既丰富了会计学术研究对象,也为会计学术研究提供了更新、更先进的研究工具和方法,对会计学术研究者的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3)资本市场不断发展,市场监管日益严格,注册制实施以及会计财务与业务的融合度越来越强,业务、财务界限越来越模糊。这些新的变化使得纯粹的会计问题越来越少,隐蔽的、更复杂的会计问题越来越多,研究者有效、准确识别会计问题的难度越来越大,对研究者在识别会计问题上的要求越来越高。基于上述分析,本文认为,会计科研创新能力是指会计研究者在掌握扎实的基本会计理论及其他相关理论、并对会计和业务间的联系有较为深入了解的基础上,能够敏锐地识别出会计问题,并能够运用相关理论对该现实问题进行分析、评价和判断,并运用较为现实的研究方法对该问题进行解释或求证,形成一定的研究结论,做出一定边际学术贡献的科研实践过程。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认为会计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基本维度表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从新颖的视角发现、识别和提炼会计学术问题的能力。如何识别和发现有价值的会计学术问题,是会计学术研究的起点和关键点。会计学研究作为科学研究的一种,其学术问题既可以同其他多数科学研究一样,直接遵循从理论到理论的问题提出的路径。同时,会计学作为一门同实践紧密结合的社会科学,其实践性特征异常明显,不断发展的会计实践问题,也往往成为会计学术研究问题的重要来源。与上述多个来源相比,会计学的实践问题在很多情况下往往更能够体现会计学术研究的价值。因此,作为会计学研究生,培养和强化识别会计学研究问题的能力是会计科研创新能力的基本要求和重要方面。
第二,把企业财务会计实践等方面的现实问题抽象为会计学术问题的能力。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是会计学术研究问题的重要来源,但实践问题并不能够直接作为会计学术研究的问题。在特定会计思维逻辑框架下,会计研究能否在会计理论逻辑框架下把实践问题抽象提炼为学术问题,这也直接决定了该实践问题能否转化为学术问题来研究,以及该研究是否具有学术价值。
第三,对有关特定学术问题的文献进行系统性梳理的再创造能力。学术性决定了会计学术研究必须具有边际学术贡献,高质量的文献梳理并不是简单的文献罗列,更应该是构建恰当的逻辑框架,突出相关研究演进逻辑和路径,识别研究机会,突出开展研究的边际学术贡献的再创造过程。因此,较高的文献梳理能力,并不是简单的文献搜集、罗列或者整理,而是通过对特定主题研究文献的广泛阅读、自身对此类研究的理解以及建立会计学乃至广泛的经济学研究框架,厘清有关问题研究的脉络及演进逻辑。
第四,以合乎逻辑的方式和思路,运用财务会计基础理论或其他交叉学科理论,分析特定会计相关学术问题并形成对该学术问题的观点或认识的理论分析能力。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研究者的观点及对特定问题的认识,可以认为是整个学术研究作品的“灵魂”,也是学术创新点的重要体现。会计学术研究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要遵循特定逻辑,运用相关理论,分析所研究的问题,形成对该问题的观点和认识。因此,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的理论分析能力对于会计学术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第五,熟练掌握和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对自身学术观点进行科学检验的能力。当前,科学研究的一般范式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推理求证。会计学术研究也遵循该特定范式,需要运用科学恰当的研究方法,进行推理或求证。此外,会计学研究的一个优势在于,会计数据浩如烟海,这为很多会计问题的求证提供了天然的有利条件。因此,研究者掌握现今科学的研究方法,能够充分发挥会计研究的这种优势,使得整个求证过程独具特色,也使得证据更加稳健可靠。
已有研究从不同角度探究了提高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路径。如可从提高研究生的洞察问题能力、寻求新思路的能力以及产生新观点的能力着手[10]。郭继民和韩静强调研究生学术创新要做到“立其大”“抓细节”“找问题”“重方法”及“恒如一”[11]。罗建国等基于扎根理论,认为研究生同导师交往中的动力系统、运动系统和保障系统有利于研究生学术能力发展[12]。同已有研究不同,本研究立足会计专业特征,基于对会计科研创新能力内涵及五个基本维度的认识,认为提高会计科研创新能力的基本举措包括五个方面,此外,完善研究生培养制度、强化导师责任人意识、增强研究生主体责任是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系统路径[13]。
第一,强化对会计学科基本理论逻辑框架及心理学等交叉学科基本理论知识的教授和学习。系统、全面、准确把握会计学科的基本逻辑框架及会计学术研究发展的演进逻辑,有助于更敏锐地识别有价值的前沿会计学术问题,有助于更本质地提炼和认识会计实践问题,有助于更精准地把会计实践问题转化为会计学术问题,有助于分析和评价特定会计学术问题的边际学术贡献和理论价值,有助于研究者更好地对相关研究进行梳理,有助于更全面、更有说服力、逻辑更清楚地分析所研究的问题。此外,现代财务会计研究已经逐渐突破有效资本市场及公司治理的传统框架,越来越多地开始吸收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来研究和分析会计财务问题,此类交叉研究逐渐成为会计学术研究的创新源泉。譬如,近年来蓬勃发展的行为公司财务学、行为金融学、行为会计等会计学术研究分支,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日益成熟和系统化,诸多学术成果发表在顶尖的会计、金融类学术期刊。因此,强化对会计学硕士研究生有关会计学科基本逻辑框架及相关交叉学科基础理论知识的教授和学习,对整个会计学习过程都至关重要,是培养和提高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基础。
第二,强化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对企业、资本市场现实问题的关注、认识和思考。会计专业作为强实践性专业,同企业实践、资本市场发展密切相关,企业等组织的会计实践问题是会计学术研究问题的重要来源,也是会计学术研究做到“顶天立地”并凸显研究价值的重要评判标准和依据。因此,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尤其需要多关注企业经营、企业实践,多关注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变化,并养成对这些问题进行专业性思考的习惯和能力。这有助于会计学硕士研究生更敏锐地识别现实会计财务问题,并提出更有价值、更新颖的会计学术问题,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和创新质量。一方面,研究生导师及授课老师要引导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积极关注和思考资本市场、上市公司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变化;另一方面,在课程设置上,可以适当开设有关案例分析的课程,重点培养和教授学生如何分析特定的企业实践问题并从中提炼出会计学术问题的能力。
第三,强化对会计学硕士研究生文献阅读及梳理能力的教授和培养。学术文献的阅读和梳理能力影响和体现了学术作品质量。一方面,可以开设专门的课程,集中讲授学术文献阅读的目的和方法,不同老师授课,可以帮助学生对学术文献阅读的目的、梳理的方法形成系统、全面、科学的认识。另一方面,强化学术文献阅读及文献综述撰写,增强学生把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以此提高学生学术文献阅读及梳理能力。
第四,开设逻辑学及会计科研创新能力相关的课程。会计学术研究过程中的理论分析过程,看似杂乱无章、形式各异,但在其背后则存在着若干种基本的理论逻辑分析框架,这些分析框架同逻辑学尤其是形式逻辑的基本分析框架保持较高一致性。譬如,通过对很多会计学术研究作品的分析发现,这些作品的理论分析部分多遵循形式逻辑中的三段论框架。此外,开设逻辑学及会计科研创新能力相关课程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会计学术创新的理解,从而更精准把握会计学术创新的主力点,进而为学术创新能力提升提供理论支撑。譬如,按照当前学术研究中创新点的类别划分,学术研究的创新主要集中在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及学术研究方法的创新。学习了基本的逻辑学理论和科研创新能力相关理论,有助于会计学硕士研究生恰当定位自己的学术创新点,为学术创新实践提供理论工具指导。
第五,强化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实证研究是当前会计学术研究的主流范式,掌握科学的实证研究方法是开展实证会计研究的基本要求。此外,随着信息技术、计算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的发展,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也在不断更新。如在数据挖掘技术方面,最早的EXCEL,EVIEWS,SPSS,SAS,MATLAB到现在的PYTHON等数据挖掘工具;在实证研究方法方面,基础的线性回归到现在广泛运用的结构方程模型及机制检验的技术和方法等。
本文对有关创新能力定义的学术观点进行了系统梳理,立足于会计学硕士研究生专业特点和所处的现实背景,对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进行了理论界定。然后,提出了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具体能力表现,包括:从新颖的视角发现、识别和提炼会计学术问题能力;把企业财务会计实践等方面的现实问题抽象为会计学术问题的能力;对有关特定学术问题的文献进行系统性梳理的再创造能力;以合乎逻辑的方式和思路,运用相关会计理论,分析问题并形成自身观点的理论分析能力;熟练掌握和运用实证研究方法的能力。最后提出了提高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基本路径,包括:强化对会计学科基本理论逻辑框架及心理学等交叉学科基本理论知识的教授和学习;强化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对企业、资本市场中现实问题的关注、认识和思考;强化对学术文献的阅读及梳理能力的教授和培养;开设逻辑学及会计科研创新能力相关的课程;强化对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本研究厘清了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基本含义及基本能力要求,有助于加深对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和提高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