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涛
由于事业单位的运转不以营利为目的,国家财政是支持事业单位顺利运转的强大后盾,而税收是财政资金的主要来源渠道。如何进一步提高财政税收和财政资金绩效评价的合理化及科学化,是当前事业单位必须加强重视的问题。因此,事业单位应对财政资金的使用进行深入研究,在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的基础上,确保财政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和透明化,确保每一项财政支出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造福于民”。
根据评价发生的时间,可以将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事前绩效评价;第二阶段为事中绩效评价;第三阶段为事后绩效评价。开展事前绩效评价的目的,将不合理的项目投入到财政资金分配的源头,以此提高财政资金效益。所谓事前绩效评价,即是指在财政资金正式投入使用之前,科学全面的分析与评估投资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对项目所需资金的具体金额和实际用途进行估算与审核,确保投资项目顺利推进,因而事前绩效评价是一项不可或缺的环节。而事中绩效评价指的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该项目进行实时跟踪和评价,跟踪审核内容包括实施进度、阶段性总结以及效益实现与预估效益之间的差距等,这一阶段可以对成本投入进行有效控制,确保在使用资金过程中不会出现超出预算的情况,是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绩效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后绩效评价则是指投资的项目完工之后,对资金的实际用途及资金投入成果进行全面审查和验收,从而对项目成果的经济效益进行客观评估,以此明确实际效益是否符合预期目标,同时对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投入绩效进行多方面的梳理与评定。科学客观的事后绩效评价,有助于进一步优化财政资金配置,提高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率。同时实行事后绩效评价,有助于事业单位能够及时发现项目推进过程中存在的弊端以及造成的影响,这样一来,在实施下一个项目时便可以巧妙避开这些问题,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应用价值。
根据当前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绩效评价效果,财政资金的绩效评价体系有待完善,是大部分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的问题。众所周知,财政资金在使用过程中是否落实到具体,是否能够发挥其最大价值,需要科学、公正及客观的绩效评价体系对其进行全程监管。时至今日,对投入产出比、成本与效益对比的考核与评定,仍未列入我国各地级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绩效评价体系中,专项资金的使用是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绩效评价的主要内容。如果不能彻底落实完善财政资金绩效评价体系,则会对财政资金效益的评定和审核结果造成很大影响,导致评定结果和审核缺乏全面性和准确性。归根结底在于事业单位的管理层、财政部门及相关人员并未正确认识到财务资金绩效评价体系的重要作用,因而无法明确绩效评价内容。这样一来,在执行相关政策过程中,便无法将绩效评价体系贯彻落实,导致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工作的效力和作用大打折扣,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为绩效评价工作后期的开展造成了巨大阻碍。
通常来说,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绩效监管流程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事前、事中和事后,这三者的内容各不相同,因而发挥出来的作用也不尽相同,正是这三个方面构成了一个完善的财政资金监管体系,三者缺一不可。然而,多数事业单位在构建财政资金绩效监管体系时普遍存在一个现象,那就是将事后监管视为财政资金监管过程中的侧重点,导致该体系严重缺失一些要紧内容。要知道,仅仅关注事后监管,不仅无法及时了解资金的使用动态,导致部分资金去向不明,而且无法对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做出准确判断。因此,如果将事后监管作为财政资金监管过程中的侧重点,恐怕难以符合实际要求,导致资金的使用率大大降低。另外,忽视构建科学严谨的监督管理环境,也是众多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的一大弊端,使得财政资金无法实现专人专管。一般来说,事业单位会将财政资金绩效评定这一工作交由财政部门全权管理,这样一来,由于缺乏专门的绩效评定部门和监管部门,很容易在事业单位内部形成松散的资金管理环境,不利于统一评价标准和方法的形成。与此同时,财政资金无法做到专人专管,势必会大大缩小了绩效评定范围和监督管理对象,不仅使绩效评定结果失去了其原有的权威性,而且严重阻碍了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工作后续的开展。
对于事业单位而言,科学完善的财政资金绩效评价体系,可以对事业单位各部门状况和各项活动进行全面掌握,通过提高各部门之间的协调能力,从而促进其财政管理效率的提升,对其实现长远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自新政府会计制度不断深入推进,给事业单位的财政工作带来了全新的挑战。根据相关调查显示,部分事业单位的财政工作普遍存在诸多问题,如流程混乱、内容不明确等,之所以会出现这一系列情况,与当前财政资金绩效评价体系存在很大关系,该体系的构建与国家颁发的新会计制度存在很大冲突,脱节情况十分严重,不利于事业单位投入的资金项目顺利推进,从而对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造成了严重阻碍。
事业单位财政税收预算管理体系不健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预算编制、编制策略及预算方案的执行。首先,预算编制工作涉及部门比较多,包括财务部门、项目部门、执行部门等,因而体现出来的问题较为凸出。在进行预算方案编制时,除了对项目情况进行充分了解之外,还应重视与各部门间的沟通与协作,以保障编制的预算方案的科学性与可行性。然而,一些事业单位将预算编制工作全权交予财务部门负责,未能做到全员参与,导致编制的预算方案缺乏合理性,不利于预算方案的后期执行;其次,财政税收预算编制工作具有较强的严谨性,为了保障预算方案编制的有效性,需要采取相应的编制策略,即将项目情况与部门情况进行有机结合,确保预算编制工作高效、顺利地开展。然而一些事业单位并未重视编制策略的落实,在开展预算方案编制工作时,财务部门仅凭自身经验,并未对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导致预算方案缺乏真实性、全面性及可行性,无疑增大了财务风险;最后,在预算方案执行方面,尽管财务部门完成了预算方案的有效制定,但并未建立相应的预算方案考核机制,在执行过程中,无法对预算方案的合理性及预算方案执行的严谨性进行全面监管,以至于无法及时发现方案中的不合理之处。在执行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即使出现了安全漏洞也无法及时采取弥补措施,比如出现情节严重的违法乱纪行为等,导致事业单位的财政税收风险大大增加,这对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事业单位财政税收监管体系的缺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为内部监管体系的缺失;另一方面为外部监管体系的缺失。对于事业单位财政税收工作而言,想要高效稳定的推进,离不开科学有效的内、外部监管机制,这也是保障事业单位财政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点。从当前状况来看,事业单位财政税收工作的第三方外部监管机构和内部监管部门存在很大隐患,主要表现为:一是第三方外部监管机构无法对事业单位的财政税收工作进行实时监管;二是事业单位现有的内部监管体系有待完善,无法将内部管控权充分发挥出来。如果这两个隐患无法得到有效解决,不利于财政税收工作的发展与进步。
构建科学健全的财政资金绩效评价体系,是提高事业单位财政管理效率及确保投资项目顺利开展的前提基础。为了避免出现形式化,在构建该体系过程中,应结合具体情况,全面剖析财政资金的支出情况,通过细化财政科目,将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定性和定量进行有效结合,以此提高事业单位对财政资金的管理水平。此外,也可以通过项目获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做出评价。为了保障财政资金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的完善性和科学性,还应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首先,从财务管理的角度进行经济效益指标的设定;其次,在进行财政资金投入后,需要考虑是否有社会效益产出及社会效益产出多少,从社会就业效益、环境效益及其他效益等方面,全面评估和考核财政资金的投入情况;最后,考核事业单位财政自拟投入后产生的社会服务质量的好坏、效益的多少以及效率的高低。
加强各部门间的合作与沟通,对事业单位的内外部情况进行全面了解,从而制定符合实际发展的财政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促使财政资金绩效评价体系得以进一步的完善与优化。为了保证部门资金评价指标制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应将历史数据与现阶段的同期数据加以比较,再进行相关评价指标的制定。此外,对相应的考核体系进行合理设计,全面保障财政资金绩效评价体系切实落实。进一步细化财政资金绩效评价体系相关内容的落实情况,并将其作为考核参考指标,以保障考核工作的合理性。
为了保证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绩效评价结果的实效性,可设立财政资金绩效评价机构,成立专门的委员会,确保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工作能够公正、客观地有序开展。建立财政资金绩效评价机构的目的是为了能够确保绩效评价结构得以及时公布公开,同时还能够及时发现其中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作出合理调整,这样一来,绩效评价的工作价值便可以充分体现出来,从而促进事业单位朝着健康方向长久发展。在前期准备阶段,通过成立绩效评价工作组,进一步明确所有成员的工作职责。不仅如此,事业单位还应具备主动自评意识,通过自评、财政局复评之后,严格审核财政材料,对财政补贴标准进行科学测算。通常采取抽查或专项检查的方式,综合相关信息进行打分,最终获得综合性评价报告。
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绩效评价结果出来之后,应利用网络工作平台,实现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这样做的目的有两点:一是能够有效预防资金风险;二是能够有效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不仅如此,对于预算编制工作而言,财政资金绩效评价结果还发挥着指导作用,因此,财政部门可根据财政资金绩效评价结果,对相关项目的实施结果进行客观评判,从而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改进策略,对来年的财政资金预算安排做好打算,进一步优化财政资金结构,确保财政预算方案编制得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此外,还应构建相关的反馈与落实整改机制,加强对绩效评价结果的约束力。绩效评价部门需要将具体的评价结果及存在的不足向被评价事业单位进行反馈,存在不足的事业单位应根据绩效评价部门指出问题,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通过强化绩效评价结果的约束力,有助于促进财政资金利用效率的提升。
事业单位的财政税收工作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分别是收入和支出两部分,其中支出部分对事业单位的财政税收体制结构有着很大影响。为了确保财政税收制度的完整性和科学性,有必要对现有的财政税收支出制度做出深度优化及适当调整。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以市场为导向,对支出范围进行严格管控,以此保证财政税收结构的合理性和完整性。加大对重大财政支出的保护力度,加强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尤其是社会保障、卫生健康等方面的财政支出,进一步提高基层群众的认可度,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完善财政税收监管体制,对财政税收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具有积极促进的作用。加强内、外部管控。在加强内部管理方面,事业单位应加强重视独立性审计机构的设立,对财政税收工作的开展进行实时化监督,密切关注税收工作中的每个环节,增强各部门间的制约效应,通过部门间的相互监督,促进管理效能的提升。在加强外部管理方面,应做到两点:一是完善反馈机制;二是确保税收内容及时公布、公开。具体来说,利用互联网开通网络评价渠道,诚邀广大基层群众对税收工作进行密切监督,及时提出其中的不合理问题,同时,事业单位应积极采纳群众提出的可行之策,全面促进财政税收工作质量与效率的提升。
财务人员作为财政税收工作的主要执行人员,其自身的专业素养对财政税收工作效果有着直接影响,事业单位应定期组织相关财务人员参加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财务方面的知识、会计方面的知识、法律方面的知识以及税务方面的知识,促使其掌握最先进的财务管理方法,以促进资产利用率的提升。事业单位还应重视资产管理者综合素养的培养,通过不断提升资产管理者的综合素养,可有效促进财政资金绩效评价与税收工作质量的提升,进而推动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人才的培养与发展离不开科学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根据人员的工作绩效考核,实施相应的奖惩措施,对于超额完成工作目标的人员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对于未完成工作目标的人员给予一定的惩处,帮助其改进。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的主要资金来源于国家财政支持,为了保障所有财务资金支出的时效性和效益性,有必要对事业单位财政资金进行绩效审查与评价,始终坚守利国利民准则。现阶段,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绩效评价与税收工作仍旧存在着诸多问题,这就需要事业单位结合实际发展需求,不断地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优化管理手段,全面推动财政资金绩效评价与财政税收工作的改革与发展,以促进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效率的提升,实现对财政资金的优化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