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建设全球领先的跨国技术合作聚集区研究

2022-02-06 08:07
科技和产业 2022年6期
关键词:跨国片区科技

范 涛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上海 201209)

1 全球跨国技术合作的新态势

国际范围上,国家(地区)间的高质量、高水平技术合作已在并未来将在很大程度上围绕“工业4.0”和进一步延伸的“工业5.0”展开。“工业4.0”开拓了工业企业通过采用机器人、物联网、人工智能与云端运算等新兴技术激发创新活力,催生了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在此基础上,“工业5.0”聚焦人与机器之间的协作关系,在制造流程中基于器官机能的机器机能,注入人的认知及批判性思维技能,为高科技智慧系统打造一个人性化的制造环境。总体来看,全球跨国技术合作新领域包括硬制造与软服务,囊括3个相互渗透的范畴:制造业领域技术的渐进性进步,信息技术重塑工业格局并激活传统产业,跨业态的全新的商业模式和合作模式,以及由此形成的新产业集训和“智慧区”。

1.1 世界顶级跨国公司之间的点突破技术合作

世界顶级跨国公司之间的技术合作集中于点技术突破和更重要的流程化革命,也是工业4.0和5.0的起始站。大众集团、戴姆勒、西门子、ABB都与微软、亚马逊、谷歌或阿里巴巴达成伙伴合作协议。通过“大数据+云服务+智能化”,不仅催生了物联网操作系统,为制造业的公司提供储存空间、计算能力以及其他需要的软件;还将机器学习、智能化程序运用于制造业各流程阶段。如此,即突破了以往新技术的行业隔膜和交叉融合壁垒,又打通了零部件供应与生产以及单个生产线与物流之间的环节,实现了点技术和流程化的双赢。

1.2 上海跨国技术合作大项目催生新产业集群

以大飞机项目、特斯拉项目、张江人工智能岛为代表,形成跨国科技合作集群。一是大飞机项目科技集群。该项目聚合了以中航工业、GE为代表的全球15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家一级供应商,促成了国外系统供应商与中航工业、中电科等国内企业组建了十几家合资企业。围绕大飞机总装布局的“7+2”航空制造产业集群,涉及航空复合材料研制、商用飞机制造工程技术等高尖端技术,未来将是全球唯一航空制造+航空服务“双链融合”的世界级航空产业集群。二是张江人工智能岛。其占地面积约6.6万m2,集聚了将近90多家内外资企业,包括微软、IBM、平头哥等国际一流企业,以期形成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区,包含基础研发、商业应用、交流展示,和“科学之门”智慧城市区。三是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集超级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其国内的主要上市公司供应商约20家,辐射全国上游产业链面广。特斯拉落户自贸区新片区以来,产能加速扩充,促使中国市场成为其最大的利润源。这种一个跨国公司带动相关科技集群和公司逆行上扬的双赢模式,为今后吸引更多超级科技型企业落地自贸区新片区起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1.3 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跨国技术合作在上海之外规模化发展

在上海之外,其他地区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跨国合作也已初成规模。一是浙江杭州的ABB工业自动化全球技术。中心电力和自动化技术领域的著名企业ABB(基于中国过程自动化研发中心)成立工业自动化事业部中国技术中心,这是ABB工业自动化全球三大技术中心之一,为提供自动化、电气化和数字化的解决方案提供技术支持。二是江苏省常州的日本安川电机产业机器人工厂。2020年总投资超1亿美元的安川(常州)机电一体化系统有限公司在武进国家高新区奠基,标志着常州与安川电机株式会社深化战略合作又迈进了一步。三是广东省佛山市的医疗机器人研发生产中心。安川电机与美的集团联合开发医疗健康服务型机器人及工业机器人,且库卡机器人工程中心已入驻。四是安徽省合肥市的惠而浦全球研发中心和示范工厂。该中心同时成立了中国总部,是惠而浦全球七大研发中心之一。惠而浦公司已开始在合肥建设公司项下第三个全球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2 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推进跨国技术合作的现有基础条件

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作为新时期改革发展与创新的排头兵,在重点前沿科技领域的研发能力基础上,不断创新推进提高营商环境的相关政策措施,以及设立各类国际化的跨国技术合作平台等创新型举措,为新片区在跨国技术合作领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1 跨国技术合作的研发能力基础

1)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承载着全国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牛鼻子”项目,目前已初步形成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基础框架、自由开放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制度环境,以及科学合理的组织管理架构和运行机制。张江科学城正从“园区”到“城区”转型升级,首轮73个重点项目已全部开工,其中27个项目已完工。目前已有1.8万余家企业入驻张江科学城,全球芯片设计十强企业中,有6家在张江设立区域总部或研发中心。该中心建设重点有4个:一是建立世界一流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为前沿科学技术提供长期、关键的科学技术支撑。二是聚焦生命、材料、环境、能源、物质等交叉前沿领域,推动设施建设与交叉前沿研究深度融合。三是汇聚培育全球顶尖研发机构和一流研究团队,构建跨学科、跨领域的协同创新网络。四是在科研管理体制机制、高端创新人才引进等改革重点难点领域进行先行先试。

2)临港新片区生命科技产业园。临港新片区生命科技产业园依托上海市在生命科技领域的领先优势地位。据统计,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年经济总量接近4 000亿元,年增长率已超10%,生物医药制造业年度增速位列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在科技研发领域,“人类表型组”“脑与类脑智能”“脑图谱与克隆猴模型”等一批市级科技重大专项不断推进。临港新片区生命科技产业园的面积约4.5 km2,具备200万m2物业空间,专注于基础研究、新药发现、临床试验自主创新,旨在对标最高标准。生命科技产业园规划面积17 km2,经三期的建设形成,未来扩区至45 km2,立足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国际医疗服务三大板块,聚焦精准诊断、精准药物、精准手术及相关健康外延服务4个行业,瞄准33个子行业,以期吸引在相关领域“独角兽”级别的科创企业,旨在打造精准医疗产业研发转化枢纽高地和全产业链生态环。目前,园区拥有透景生命、君实生物、NAMSA医疗、白帆生物、臻格生物等多家行业领先企业。

2.2 跨国技术合作的政策措施支持基础

针对战略性新兴重点产业的政策支持措施和一流人才引进等的民生保障措施为新片区跨国合作指明了方向,金融科技创新领域和关于金融创新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若干举措则强化了新片区跨国技术合作的金融支撑力度。

1)产业导向政策措施和提高营商环境的保障性措施。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发布的“1+4”产业政策、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条16条和生物医药产业10条支持措施。这三大政策和措施明确了发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和航空航天四大重点产业的大方向,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并力求围绕高端“研发+制造+服务”布局构建完善的生物医药科技产业链。《关于促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高质量发展实施特殊支持政策的若干意见》50条,涉及范围从财税金融政策到住房保障政策,聚焦管理权限、专业人才、财税金融、规划土地、产业发展、住房保障、基础设施等方面,以建设开放创新、智慧生态、产城融合、宜业宜居的现代化新城为目标。

2)金融创新政策支撑基础。一是支持总部经济发展。2021年2月上海自贸区新片区出台支持总部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具体包括:引导和支持在临港新片区设立的各类基金对总部机构进行股权投资,建立和完善企业上市服务联动工作机制,鼓励总部机构在境内外资本市场进行融资;支持金融机构综合运用融资担保、贷款贴息、风险补偿等政策工具,对总部机构提供信贷资金支持。二是促进金融科技创新。2019年10月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印发《关于促进金融科技发展 支持上海建设金融科技中心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中表明:鼓励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资源集聚;支持科技研发机构发展;鼓励金融机构设立创新实验室;鼓励金融机构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开展金融科技创新应用试点;加强前沿基础研究、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抢占关键领域技术制高点。三是支持重点产业发展。2019年7月金融委发布11项开放措施中明确: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新片区内重点产业的支持力度,并按照市场化原则提供包括长期信贷支持在内的各类资金支持;支持金融机构和大型科技型企业在新片区内设立金融科技公司,探索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在金融领域应用的正确方法和路径。2020年2月发布的 “30条意见”中明确采取联合制定新片区贷款贴息办法、鼓励信贷支持、允许新片区符合条件的中小微高新技术企业在500万美元额度内自主借用外债等一系列有力举措,精准支持新片区重点产业发展。2021年5月公布的“50条措施”指出建立和完善金融支持重点产业发展的生态体系,着力推动服务实体“干得好”。

2.3 跨国技术合作平台与金融平台

加速自贸区的国际化技术合作进程,不仅需要各项政策的鼓励和保障,还需要具有国际凝聚力的技术合作大平台。

1)跨国技术合作平台。一是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该中心致力于提供技术交易、科技金融、产业孵化全链条服务,打通高校、科研机构、企业间科技成果转化通道,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生态体系,助力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二是上海临港科技创业中心。中心旨在探索智能制造技术转移创新之路,是临港国际智能制造展示交易中心的运营方,也是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智能制造中心和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区块链产业中心的依托单位,并受理科技创新券和技术合同认定申请。三是全球跨境技术贸易中心。其目标是打造世界级的跨境技术贸易枢纽,未来集技术转移交易、跨国科创合作研发、一流科技企业、金融科创及支撑、一流人才引进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这既是自贸区新片区加速推动跨国技术合作的突破路径,也是制度创新的先验区。

2)金融支撑。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参与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与其配套的有设立产业创新中心与科创母基金等其他科技金融服务,构建横贯产业链金融支撑。临港新片区已引进落地基金11个,已签约待落地基金24个,总资金规模达到2 396亿元。这其中,既有投向重点产业领域的专项投资基金,也有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基建投资基金。目前这些基金构成属于“财政+企业”混合式基金。规模较大的基金有临港智能制造产业基金、临港新片区科创产业股权投资基金、上海建银长三角战略新兴科创基金、上海航空科技产业投资基金、上海超越摩尔股权投资基金等。

3 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推进跨国技术合作面临的问题

后疫情时代,国际经贸关系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高尖端技术的国际保护主义倾向日益凸现,某些国家从自身利益出发企图阻碍全球技术合作与进步。自贸区新片区作为跨国技术合作的突破点之一,应深入发掘在营商环境、高尖端技术集群领域,以及现有国际技术合作平台的问题,以便加速突破现有瓶颈。

3.1 国际技术合作环境问题

1)后疫情时代国家间的互信机制重建问题。疫情的全球爆发和一些发达国家的多轮爆发,其不得不采取的 “封城”或紧急状态等措施使得部分全球性的峰会、会议取消或延迟,高层次专家交流和国际间人才往来受阻。疫情被一些国家政治化,成为一些其国内选举和政治合法性斗争的工具化议题,催生了新时期的大国之间的战略竞争,强化了科技垄断性与国界性,对后疫情时代的国际科技人才交流合作产生影响。

2)“南北”“南南”跨国技术合作不充分。据《全球创新指数》,全球技术创新合作主要体现在国家内部的技术集群合作。美国26个科技集群的主要科学合作对象为华盛顿、纽约州、波士顿、旧金山4个地区;中国的18个科技集群的主要科学合作对象均为北京;德国的科技集群主要科学合作对象均为科隆[1]。在发展中国家中,中国、印度、土耳其的全球科技集群城市最多,占据发展中国家总数的79%,但这些国家间的跨国技术合作仍较少。

3)跨国技术转让的国际保护主义问题。一是美国推出的 “强制性技术转让”条款和“专利盒”制度阻止跨国技术和创新合作。美国为了限制高科技公司的技术外流,规定对美国公司获得的“外国来源的无形收入”适用13.1%的税率,由此限制其企业将其专利等无形资产转移到税收优惠的其他国家,阻碍了全球科技价值链的延伸和升级。美国商务部正在部署修改长臂管辖原则,将管控范围从美国技术占比25%降到10%[2]。二是“五眼联盟”呼吁科技企业向政府与情报机构提供加密“后门”,而美英两国已正式就执法部门电子数据的跨境获取达成协议;《澄清境外数据合法使用法案》《反海外腐败法》《出口管制条例》《萨班斯法案》等长臂管辖法律为跨国技术合作企业造成数据跨境安全性的障碍,变相设置技术合作障碍。

3.2 营商环境问题

2019年10月24日,世界银行发布了《营商环境报告2020》,中国营商环境全球排名再度刷新,从上一年第46位跃升至 第31位。但是,中国在纳税(排名第105)、获得信贷(排名第80)和跨境贸易(排名第56)等领域仍显得落后[3]。高技术类的跨国公司对生产地的营商环境特别是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完善与否十分敏感。许多高技术企业为了避免关键核心技术的泄露和复制,选择将新产品的研发制造转移至有相对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国家或地区。上海在“知识产权保护”排名中与北京、深圳并列第13位,与新加坡、东京和伦敦等顶级全球城市相比,上海的知识产权法律与国际标准不同步、知识产权市场准入水平较低。相对比,新加坡具有比较完备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在《营商环境报告》中名列前茅。目前,全球15家顶尖半导体公司中有9家位于新加坡,全球排名前5的电子制造服务供应商中有4家在新加坡。东京聚集了超过2 300家外资企业总部,占日本的76%,世界500强总部数量居全球第2位。在伦敦,有超过100家的欧洲500强企业设立总部,超过3/4的世界500强企业设立分公司和办事处[4]。相较之,截至2021年底,上海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尚未超过900家。

3.3 跨国技术交易与转化平台的机制不成熟

《全球创新指数2019》显示,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排名前10的科技集群PCT专利申请份额和科学论文份额的比值为3.47,其中深圳-香港的成果转化最为突出,两者比值为 10.26,相对而言,上海的两者比值仅为 0.64[1]。上海技术交易所的定位便是旨在促进先进成果的转化落地。但目前无论从机制构建的完善度、还是人才培养与吸引的力度方面都有待加强。

上海(全球) 技术交易所的上游平台是全球一流科技集群和国内顶级的科技集群,其作用是聚集全球科技先进成果,优先促成在自贸区新片区的转化落地。这一过程涉及大学及科研院所、国内外的企业研发中心、技术应用各关联方、市场需求现状的挖掘、技术交易和转化中介机构等技术生态产业化体系循环验证的过程。这其中,需要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价值,技术的确权确价、技术隐蔽性如何保护,如何树立国际级的公信力确保可持续发展等核心问题,那么提供创新的技术合作和转移新制度环境就起到关键作用,也关系到能否加速达到聚集一流跨国技术合作的效果。

上技所为技术交易需要包括技术的挂牌服务、成果公示、成果推介、组织交易(竞价、拍卖、招投标技术择优)、结算以及出具交易凭证等各项技术交易环节服务型的专业化人才。这些人才需要具备既懂技术又懂市场的复合型高端人才。一方面,国内相关人才储备匮乏而目前国内仅有一个有教育培训资质的孵化器和一个合作技术转移方向的MBA,并没有相关大学具备技术经理人的本科学位。长三角地区云集大量国家级研究机构,上海、杭州、南京、合肥4个城市拥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8所(一流学科99个),约占全国的25%(34%),这些优良资源还有待精细化的加以利用和发挥更大的效用[5]。另一方面,在吸引境外高端人才方面,上海与国际顶级城市也存在一定差距。上海境外人员占常住人口比率较低,仅0.73%。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代表性的城市,往往拥有大量的国际化人才,非本国出生的人口比例较高,如洛杉矶为41%,纽约为36%,新加坡为33%,而硅谷科学家和工程师中2/3以上在美国以外出生[6]。

4 新片区建设全球领先的跨国技术合作聚集区的对策建议

要加快建设全球领先的国际技术合作聚集区,需要在现有政策措施基础上大力创新以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吸引国际一流的人才,加速构建具有全球吸引力的技术交易中心,将新片区建成国际领先水平的跨国技术合作智慧城区。并对接“一带一路”、RECP、CPTPP这些国际化经贸合作平台,不断提升新片区国际化高度。

4.1 加快建设全球领先的国际技术合作营商环境

加速构建跨国技术合作高质量生态体系,需要提速推进新片区各项开放型政策及落实机制。

1)负面清单和“正面清单”双轨制。 一方面,继续并加大力度“瘦身”负面清单,对除了涉及民生、国家安全的领域之外的细分行业和领域可大胆试点开放。另一方面,建立支持跨国技术合作的“正面清单”。在建立相应的行业评定委员会基础上,对不同细分产品领域,不同技术水平、不同深度的跨国技术合作,对外方企业将会实施不同级别、不同范围的优惠措施。如对关键领域、关键环节和卡脖子技术给予最高级别的优惠。形成细分化的促进跨国技术合作的正面清单,形成良币驱除劣币机制。

2)健全相应的投资便利化服务监管体系。建立促进科技创新合作各项要素流动的规则和标准,更加贴近投资者和企业需求。全力推进以“一网通办”为重要标志的“放管服”改革探索,不断完善“涉外服务专窗”功能。保持现有关税和增值税优惠待遇不变的情况下,临港海关扩大增值税纳税人试点,并积极推进海关与入围网企业的沟通和交流,实行特殊批准和特殊监管方式。

3)实施“隔离型”离岸市场和人民币清算安全机制。一是在新片区通过隔离离岸账户与境内金融市场,建立基于金融风险防控前提下的资金跨境流动便利化制度,采用“业务分类于企业分级相结合”的新片区资金进出监管制度。二是加速推进新片区优质企业跨境人民币结算便利化方案和新片区境内贸易融资资产跨境转让试点各项措施,建立在政府信用担保下的供相关国家使用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以进行跨境人民币自由兑换货币的清算机制创新试点,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美元清算困难做好实操的准备。

4)全面推进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鉴于新加坡是东南亚国家中知识产权制度最为完善的国家,也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华申请专利最多的国家,并与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新片区可参照新加坡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研究其《专利法》《商标法》《注册外观设计法》《版权法》《植物品种保护法》《地理标志法》《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法》等法规和仲裁机制的可借鉴性。

4.2 国际一流人才和智力到位双管齐下

1)人才到位战略。新冠疫情背景下,中国良好的疫情防控以及团结合作的大国姿态,为顶尖科技人才的引进提供了机遇。自贸区新片区应利用自身先试先行的制度优势,制定与重点发展领域相匹配的人才引进战略长期、中期和短期规划,在相关制度配套、优惠政策等配套措施中要速战速决、特事特办,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多点突破,形成自贸区新片区人才引进案例“宝典”和法典。在此过程中,要实行人才引进事先考察、事中跟踪、事后回访的服务机制,保障国际高尖端人才的利益,以便形成“一带多”“多带片”的口碑效应和辐射机制。引导国内外一流成果、高校、研发机构及相关企业向自贸区新片区集聚,每个领域确定细分重点发展学科,为每个学科引进2~3位诺贝尔奖级别的科学家,重点是当前活跃在各学科前沿的国际一流专家。引进过程中,要坚持规模化、集团式引进,引进以诺贝尔奖级科学家为核心的一个完整科研团队,以此来集聚国际一流人才,如此集聚和建立一流的机构及成果。

2)智力到位战略。在新时代背景下,技术领域的国际保护主义盛行,国际突发事件日益频繁,各国人才态势随时波动,对科技人才的影响也会瞬息万变,各时期、各国、各领域的人才对号入座难度加大,一味地人才到位很可能会错失一部分人才的延揽时机。鉴于此,可以打破空间的局限,谋求国际科技人才的智力到位,探索柔性、远程、灵活的合作模式,通过对人员、项目的分解与组合国际科技人才远程介入跨国科技合作中。

4.3 构建具有全球吸引力的技术交易中心

打造全球一流跨国技术合作聚集区,应以健全、落实和延伸上海(全球)技术交易所的制度、运营机制和功能为突破口。

1)设计具有国际先进理念的技术交易中心运行模式。上海(全球)技术交易所可运用区块链技术运营。区块链作为一种电子信息记录,可以结合计算机算法实现交易的自动化(即智能合约),并实现交易参与人永久、不可逆向修改的交易记录,去除算和托管的中间环节,开启金融系统交易新模式,实现交易各方可信、可靠、可追溯的智能数字化平台。二是技术交易所可采用“会员制+公司制”运行。运作主体为公司制,由专业管理公司运营,技术成果转化后的发展由相应的项目公司运作,且科技成果的交易在会员间进行。其中会员结构包括:交易中心的卖方,即挂牌出售科创成果;交易中心的卖方指的是购买科技成果转化落地至科技园区、孵化器;技术经理人公司及证券公司为交易中心的拟“上市”项目进行评估,并为非会员的项目提供交易开户等一系列服务。三是采用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并行的交易方式。其中一级市场是出售方与承销方直接撮合交易;二级市场包括承销方承销项目金额(股份),投资人“挂单”交易其持有“股份”,交易中心线上系统实时披露项目现值。交易中心综合商品交易、资本投资为一体,对科技创新成果的交易、转化进行市场化定价、资本化交易和公司化运作,促使国际化的成果集聚、专业化的运营管理、网络化的交易格局、资本化的市场运作和价值转化。

2)深化技术交易中心相关的开创性研究。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成熟的技术交易中心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深化4个领域的研究、调研和统筹。一是线下板块研究。主要涉及交易大厅设计及运营、科创中心各职能部门设定及职能分配、路演及交易撮合场所设计及运营、科技(创新)项目展览展示大厅设计及运营。二是线上板块研究。主要涉及线上系统平台设计及搭建、相关金融等服务平台端口的打通、线上“股份”交易模式。三是线上线下联动。线上科创项目和“股权”交易形成的价格系统设计,主要是线上项目股权交易模式;线上与线下价格同步及线上撮合成交报送。四是会员招募。海外会员招募主要包括硅谷、波士顿、北卡三角园区三大区块的顶级大学、科研院所和公司。国内会员主要包括主要科技集群的研发主体。

4.4 整合新片区现有资源,构建国际一流的跨国技术合作智慧城区

1)构建跨国技术合作会展中心和研发基地。一是为了配合科创交易中心的运作,需要有一个高标准的会展中心承接国际科创成果博览会等大型活动。国际会展中心要与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中国技术进出口交易会、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等国内外知名展会建立密切合作关系,成为全年持续展示的基地,吸引各个展会的知名产品进行常年性的展示。二是为了提供更多的科技成果供给,也为更好地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实现产业化发展,在新片区现有科技集群基础上还要引进一批国内外著名大学、研究院所、公共实验平台和企业技术中心,重点进行科研成果的小试、中试。

2)政府主导的公共资源与市场配置的活力资源相结合。应集中建设跨国技术合作重点领域产业链,形成集国内外科技成果的展示、体验、交易、转移、转化等为一体,研发、商务、商业、金融、会展等相关行业协同发展的科创商务区。以国际一流的新技术、设备和基础设施,将自贸区新片区打造为绿色低碳的跨国技术合作聚集区和智慧区。

4.5 对接国际化经贸合作平台,提升新时期国际化高度

1)加大力度链接 “一带一路”平台。未来,不仅要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尖端技术科研院所、跨国公司等走进自贸区新片区,并推动与国内企业在新片区科技集群开展跨国技术合作;还要推进新片区内的新技术、新产品走向“一带一路”沿线市场,参与国际化市场的竞争,促进技术成熟化、产业化和不断升级,以便吸引该区域范围内的技术合作,如此再内循环至新片区。在此过程中,亚投行的金融支撑作用也可得到提升,有助于亚投行在国家化风险投资领域的效用拓展和试验。

2)多角度主动对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十四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RCEP对于中国所参与的区域化经贸协定而言,不论从涵盖范围、经贸投资总的体量、拥有国际先进技术的国家数量,还是知识产权、竞争政策、等议题开放度和深度方面都是开创性的,建成后意味着全球约1/3的经济体量将形成一体化大市场。不仅如此,RECP区域累积的原产地规则、新技术推动海关便利化措施、负面清单推进投资自由化目标与自贸区新片区的未来方向一致。新片区应在整个RCPE区域内,大力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技术先进国家开展一系列的一流技术合作项目总部或分部落地新片区。新片区要成为重要一极,辐射整个RCEP区域内部,形成RCEP区域内跨国技术合作的大循环。

3)在服务业和市场经济开放标准方面对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CPTPP更侧重服务贸易、高科技、知识产权、数据流动等新业态领域,投资总体开放水平显著高于原有“10+1”自贸协定,强调成员国的市场经济地位、知识产权保护等权益保障标准,这也就意味着成员国需要有非常高水准的市场开放程度。自贸区新片区的一个定位就是制度创新示范区和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鉴于此,自贸区新片区应抓住高定位、高质量开放这一契机,主动分步骤、分区域对接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国家的技术集群,形成“1区+4国”跨国技术合作示范区。在新片区内大胆创新营商环境,并主动争取国家其他扩大开放政策措施在上海先行先试。

猜你喜欢
跨国片区科技
绛县输送80名农民跨国务工
陈秋梅 跨国共谱抗疫曲
片区综合开发的投资模式探讨
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再迎扩容
展望临港新片区金融改革与创新
青岛新片区打造人才聚集高地
秋瓷炫和于晓光 一场跨国的情遇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