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丽丹
企业内控制度建设对企业经济具有合理调控作用,旨在规避部分不利因素对财务经济运行带来不良影响,进而确保企业财政运行健康、稳定,保障收益合理性。从经济学层面来说,企业价值与当期利润关系不大,更多取决于企业是否能够实现预期利润。通过有效应用内部控制不仅能够保障现有资源的安全性,而且能够提升企业运行效率,尽力实现既定发展目标,这也强调了我国医药企业强化内控的主要意义。
医药企业当前内控除了涉及到财务控制工作,还涉及到运行的多个环节,例如采购、销售、生产等多个环节中。通过强化医药企业内控建设,对提升企业运营管理效率、创造最大化价值均具有明显意义。
内部控制指现代企业为了实现既定规划、保障资产完善性、确保会计信息可靠性、有效执行运营计划、提升职工专业能力,在企业内部应用配套手段、措施来达到自我调整、制约、规划及控制的作用。内控实行实质上是为了提升经济效益,保障日常运营的合规性、合法性,实现战略目标,而运行的一项管控活动。同时,根据我国制定的相关内控规范文件,明确指出内部控制包含的五个因素,分别是:一是内部控制环境,即企业内部条件,对决策产生直接影响因素的称呼;二是风险评估;三是控制活动;四是信息交流与沟通;五是内部监管。
内部控制作为医药企业内部管理的一项重要举措,有助于规范制定业务运行流程、统一化相关表单、利用内部控制手册系统化规定业务流程。内部控制对优化会计信息水平质量具有很大作用,如果在内部控制实施环节汇总,要求利用相互制衡手段防范各项事项潜在风险,无形中提升企业业务活动的真实性、可靠性。面对统一内部控制标准下,保障企业业务的真实性,即所获会计原始凭证也更为规范,有效提升了企业财务报告内容的全面性、有效性。
医药企业发展所涉领域相对广泛,可能涉及到医药研发、生产、销售等一系列历程的业务范畴,在医药企业所涉业务活动进行与管理过程中,无疑会面对不同程度的风险,如研发环节是否能保障投入产比,达到预期效果;研发支出于各项目投入比例是否均衡,这些因素都会对医院企业研发成效产生直接影响,从而对内部控制体系完善性也产生影响。其中,针对相关流程实行控制活动,如可采取PDCA 循环,进而有效保障医药企业实际经营效率。
发展战略作为现代企业推动后续发展的指导方针,对企业未来发展提供了明确道路。对于我国医药企业而言,发展战略的指引同样重要。一般来说,医药企业战略主要涵盖后续五年期限内发展目标、以及具体实现目标的举措。对于医药企业来说,发展战略实现需要依赖于高效的管理水平与能力,针对目标实现过程展开定期评估,及时识别存在的问题,便于保障相应措施的有效性。通过开展内部控制监管与评价工作,纠偏、汇总战略目标实现情况,从而有助于医药企业创建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氛围。
1.企业内部治理。
根据医药企业内部高管人员具体情况,治理结构设置依旧缺乏合理性,例如:某企业在年度报告中反映由创始人同时担任董事长、总经理与财务总监三项职位,这一情况虽没有经过相关规定禁止,但依旧涉及到治理的关键风险点之一,即企业自身与股东在财务方面是否实现独立运行;同时,这种由一人担任高层多个管理职位的情况,极易削弱董事会对经理层的日常制约效用,或者部分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之间还存在特殊关系的情况,会造成董事长“一言堂”,促使企业现行治理结构流于表面,仅能依赖于外部治理的作用[1]。
2.社会责任。
根据相关规定,医药企业日常运营中需同时注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充分明确自身职责,且充分履行到位。例如:某医药企业以生产疫苗作为主营业务,根据该行业发展的特殊性质,自身风险水平普遍较高,产品质量是否达到标准与人们生命安全息息相关,自身社会责任显得尤其重要。但实际上,该企业并未真正反应应有的职责担当能力,反之相继出现疫苗产品不合规的情况,究其根本是运营中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具有严重的内控缺陷。
3.诚信与价值观。
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与实施重点在于人员,特别是管理层,能否具备正确道德价值观,发挥引导作用,是确保内控制度充分发挥作用的一项重要因素。部分医药企业过度将占领市场地位作为发展目标,进而忽视了对产品质量的严格掌控,甚至出现技术参数随意修改的行为。另外,医药企业行贿行为也时有发生,这也反映出该企业未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缺乏诚信,从而造成企业内控环境较差的原因。
1.资金活动控制。
企业想要维持日常稳定运行,与资金数量具有很大关联,而资金活动作为一项复杂化活动,自身所涉风险点也较多。对于医药企业而言,闲置募资资金使用极为关键,但部分医药企业为了稳定自身行业地位,将大量资金投入理财产品中,而不是新产品的研发与现有产品的升级工作中。由此可见,企业无法有效的授权审批机制,促使内控存在明显缺陷。
2.销售业务控制。
以A 企业为例,该企业在年度报告中显示的销售费用极高,但人员数量有限,面对这一情况,该企业解释为国家对相关文件的调整,为了满足国家要求,改变销售模式,进而导致推广费用及服务费等增加。而根据调查发现是该企业存在回扣行贿行为,可以发现该企业销售环节严重违反相关法律法规,仅注重经济效益,促使销售层面控制活动无法充分发挥作用。
基于医药行业的特殊性质,医药企业自身风险水平普遍较高,这种情况下想要实现稳定发展,务必需构建一套完善严谨的风险管理体系,严格掌控风险识别、评估及应对多个环节。但从现状来看,医药企业并未真正认识到自身具有的高风险点,以及问题的关键点,反之认为一味丰富产品,会降低企业经济效益,从企业各层级来看,由于受到利益驱使并未针对风险识别、评估等工作提出应对管控措施,造成内控制度、实行的缺陷。
医药企业需具备独立运行的审计部门,并且实行专人专职模式,积极落实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但是,由于企业人员基数、综合素养等因素的限制影响,加之医药企业具备业务复杂化、多样化的运行特征,极易影响不定期审计工作的开展效果。对于医药企业来说,收益高的同时也预示着高风险,各部门虽能够协作审计工作的展开,但是为了自身运行发展也时而存在隐藏实力的情况。一旦审计工作落实不到位,极易会隐蔽问题。
医药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为确保医药安全、推动企业有序运行,高效的信息交流沟通是不可或缺的。然而,部分医药企业搭建的信息交流平台存在不足,信息传递效率偏低、各项战略未全面落实到位、基层职工意见不能及时被上级领导听取,造成管理留白,无疑加剧内部控制风险。根据企业外部信息传递与交流现状,可见医药企业信息化建设不到位,无法确保信息披露的可靠性与真实性。例如:某医药企业当前使用的信息系统为全新OA 办公信息系统,该系统具有促进业务信息传递交流的功能。但同时也存在很多不足:一是极易忽略页面端、注重系统内部结构,不开发有效页面,增加系统后端复杂程度,导致该系统实用性降低;二是系统需要专业人员负责日常维护工作,加剧相应成本。尚未甚至实现办公平台与该系统的结合;三是该系统流程涵盖企业全部部门,但该企业仅研发了部分项目,造成其他部门的OA 系统闲置。
1.完善企业治理结构。
多数医药企业存在股权结构集中化,不利于董事会监管作用发挥的情况,因此在企业稳定发展的前提下适当调整股权结构,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引进相关专业理论内容与经验丰富的投资者,重新梳理股东会工作运行机制,搭建畅通交流途径,最大化发挥作用;其次,医药企业的高质量发展,组建高素养管理队伍是基础要求。显而易见,医药行业风险水平较高,且生产运营专业性强,无疑对企业董事会成员自身专业程度提出更高要求。所以医药企业需组建涵盖生物制药、财务管理、营销等多个相关领域内容的董事会队伍,注重内控人才引进培养工作;最后,重视监事会职能的独立性特征,可以以招聘专业监事的方式,尽力维持企业监事会职能履行的独立性。
2.有机融合社会责任与企业文化。
对于医药企业发展而言,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样重要,其自身社会责任感决定了企业发展的稳定性、产品研发的合规性。加之文化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效果,想要医药企业职工加强社会责任意识,务必需要提升社会责任高度,充分实现社会责任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
1.资金货币循环。
想要企业正常有效开展日常运营活动,务必需要资金作为基础保障,特别是对于医药企业来说,研发活动在生产经营中占据一定地位,相应的资金需求较大。另外,基于医药企业集团化发展需求,民营医药企业可以借鉴国有医药企业的有效手段来转变管理模式,实现集约式管理模式,以此来提升企业资金使用效率,有效规避出现资金运转偏差情况出现。
2.采购与付款循环。
医药企业采购在日常运营中同样占据重要地位,采购环节内控实施的有效性直接决定了产品生产质量。基于此,医药企业需吸取教训,注重原采购供应商资质审核、检查环节的掌控严谨程度及严格,优化完善付款流程管控工作,尤其需要注重采购、质量检查、记录环节工作人员的工作分离模式,形成相互监管、相互制衡的工作模式。
3.生产与存货循环。
完成原材料采购后,医药企业便正式步入生产环节。不同于国有医药企业,民营医药企业逐利行为更为显著。由于产品质量对医药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所以需要惊醒各企业,重视产品质量风险管控工作。明确作出规定,严格遵循的基础上,促使企业生产流程实现规范化。
想要落实到位风险评估工作,首先需要全部梳理企业运营过程的各风险点。其中需注意的是,业务不同特征不同,相应的风险点自然不同,在梳理环节中应当尽量规避同质化行为的发生。同时在梳理时,将上述循环分别视为风险主体,以流程图方式反映具体逻辑关系,便于分析风险薄弱处。
经过梳理后,可采取不同手段对整体分析风险水平及各业务流程风险水平展开科学评估,进而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关于评估人员的标准,如果内部人员专业能力不达标,可招聘专业企业进行内控风险评估。另外,还需借助模型对特地流程风险点展开分析,来判断该风险的影响程度。所得风险评估结果不仅会影响企业风险管理政策的制定,而且对企业持续发展具有很大影响,为此医药企业需要达到“内外兼修”,保障产品的优质性,实现各项效益的统一化。
充分明确审计人员职权的前提下,定期实行轮岗机制,确保审计工作独立开展。有机结合定期与不定期审计工作,明确认识审计工作的侧重点。加强审计人员自主意识,积极学习相关考核违纪处理方式,一旦识别问题及时按照规定处理。同时,组织考核培训活动,精准掌控关键点及审核侧重点。加强审计人员敏锐度与思维能力。
1.搭建内部信息跨域沟通平台。
首先,医药企业可借助网络通信技术手段搭建沟通平台,允许全体职工使用该软件来促进沟通效率。想要实现这一点,务必需依赖于良好的网络基础环境,以及先进的企业管理系统,以此来保障职工信息传递的时效性。医药企业需针对这类平台编制原则,确定界定内容、沟通方法等规章制度。根据医药企业的特殊性质,其相关政策修订变化速度较快,医药企业应当将正式出台推行的政策规定深入至每一职工中,有效降低医药企业日常经营成本与经营风险发生。
2.有效结合科学技术与风险管理,设立风险管理信息数据库。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计算机技术发展进步日渐加快,同时企业也将“网络化”运营管理方式作为发展方向持续前进。如果某一企业始终采取传统运营模式,势必会与互联网时代发展要求脱节,可见大数据分析、处理手段发展成为企业风险管理开展的有效途径。为此,医药企业可设立风险信息数据库,主要负责收集数据分析、报告中的相关信息,深入探索各项数据的深层次价值,便于更为精准推测风险控制的最佳时间点。
3.坚持信息披露透明化。
医药企业主管部门应当及时披露内部控制实施情况、运营中重大事项等方面产生的信息,而且使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公开,从而才能保障医药企业利益相关人员,第一时间了解医药企业日常经营情况,降低经营管理风险发生几率,为医药企业发展创造最大化价值。例如:处于发展危机阶段的某医药企业,务必需如实披露生产财务运行情况,不断完善发展战略,而不能隐藏事实,造成多个错误。同时需积极鼓励职工,加深职工对企业日常运作与发展的了解程度。另外,促进医药企业与政府、相关监管机构、利益相关者的联系,便于共同商讨处理方案。
4.监控活动。
内部控制监督成效与内部控制执行有效性具有之间关联。医药企业需进一步规范监管部门,加强监管力度。关于医药企业雇佣的第三方外部监督,必须是具有专业性、持续性的监督。基于此,医药企业需制定业务发展战略、梳理业务流程、修订重点职位,而内部监督根据变化及时做出适当调整。在外部监督实施环节中一旦识别缺陷或者不足之处,负责人员需及时反馈至监事会。同时,当医药企业应用外部控制时,需上报严谨的投标文件,选择出满足条件的会计师事务所,有助于精准识别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不断深化改革,医药企业的运营发展也及时打破了以往的发展模式,尝试通过优化质量、提升管理来促进自身实现可持续发展。由于我国医药内部控制发展不论从起源还是速度而言都较为迟缓,同时所处市场环境变化频率更快。基于这种情况,医药企业务必需要构建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内控制度,便于高效识别、控制各项风险,对企业自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