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芬
区域经济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各个国家经济研究的重要课题,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较快,有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也非常值得研究和分析。2021 年3 月,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决议,区域经济成为了“十四五规划”发展的重要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这不仅落实了我国特色区域经济发展的道路,同时也为今后区域经济发展的着眼点和发力点指明了方向。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上,纲要要求“加快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稳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升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水平”、“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支持特殊类型地区发展”、“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等,这为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带入了新的活力,并且以区域经济发展为主线、经济政策为主导、区域政府为主角,因地制宜的制定发展规划,极大的拓宽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道路,为今后区域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高增长奠定了基础,因此我们也要从实践出发,深入的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和特征展开探索与研究,夯实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依据,提升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水平。本文从区域经济发展的概念及影响因素出发,着重探讨了新常态经济环境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并详细的分析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特征、对策。
区域经济是在社会劳动和区域分配的基础上形成一种地域性的经济综合体,广义上来说区域经济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变革,从欠发达地区经济向经济发达状态转变,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政府需要从区域的经济指数、地理环境、人口基数、重工业或轻工业发展程度、基础设施等着手,制定相应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突出区域经济发展的方针、策略、路径。而狭义上的区域经济发展是指所在区域内经济关系协调、相关产业逐步完善、经济指数平稳发展,社会财富逐年递增的过程,本文所指的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其主要区域包括: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黄河经济带、东北老工业地区等,其发展特点也是因地制宜的发展产业群,发挥地源运输优势,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和战略,经过发育、成长、成熟、转型四个阶段,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是指区域经济发展中产业布局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自然资源对产业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如果不能够依托自然资源,产业发展前期就会增加成本支出,如:运输成本、原材料成本等,自然资源还包括:土地资源、水利资源、矿产资源、林业资源、海洋资源等,自然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与其它经济区域相比,特有的自然资源是经济布局与经济发展结构的核心要素。
(2)地缘因素。
地缘因素主要是指区域经济所处的地理位置、地域分工关系、地缘经济特点、以及交通关系和信息流通等关系,地缘因素的优劣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如:交通对物流的影响、信息渠道对经商的影响、地理位置对经济战略的影响等,充分的利用地缘优势可以积极的推动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
(3)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指标,其不仅能够提高经济发展水平,还能够协调经济发展策略,有助于为区域经济发展增添活力,并且从经济因素的角度来看,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科学的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配备会对今后的经济转型提供强大的助力,这也需要区域经济在长远发展中不断的积累。
(4)人口因素。
人口因素往往会影响区域经济的长远发展,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受此影响颇深,在90 年代我国沿海地区依靠人口红利而大规模的发展轻工业和制造业,而现今所处区域正由集密集型劳动产业向科技产业转型。人口因素固然重要,包括人口数量、人员结构、人力成本、人员分布、人口迁移等,适度的增长和减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如果过于密集或稀缺也会制约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
(5)科技因素。
科学技术水平会影响到区域产业的长远发展,从技术革新和社会发展脉络来看,科学技术水平决定着区域产业的二次升级。随着科学技术的更新,机械化和自动化技术已经替代了基础的人力劳动,这就对区域科学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适应今后经济发展的速度,因此说科学技术水平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指数存在不均衡的问题,主要差异是内陆区域经济发展与沿海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在这种差异下,高端人才逐步向沿海城市靠拢,并且沿海区域的经济优势越来越明显,而内陆区域经济发展过于迟缓,虽然我国颁布了一些内陆区域经济发展政策,但还是无法增进内陆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人才流失严重、人口比例下降、产业转型困难、基础设施陈旧等问题层出不穷,极大的抑制内陆区域经济的发展。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注重环境的保护,企业为了追求最大效益,往往没有对排污排放工作加以重视,严重的影响到了区域环境和经济发展。现阶段,工业的大量废水废气排放,工业垃圾会对环境产生不良的影响,如:雾霾、酸雨、泥石流等,这也严重的影响到了区域的整体环境,相应带来了人口迁移、水土流失、地层结构变化等问题,并且随着全球变暖和温室效应的影响,区域环境越发恶劣,虽然区域政府在环境保护上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和资金,但效果甚微,过度的投入也影响到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新常态经济环境下,我国区域经济急需进行产业生级,由低端制造业向高科技制造业转变,但受农业经济和工业产业升极放缓的影响,产业结构升级过慢,向服务业和科技业转型也存在较大的难度。同时,我国工业体系存在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企业资金欠缺、没有核心技术、人力成本支出较高等问题也使得工业产业结构难以升级。
(1)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趋势。
新常态经济环境下,京津冀经济带已经成为“十四五”纲要中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纲要明确提出了:“高质量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促进与河北省三河、香河、大厂三县市一体化发展。推动天津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支持张家口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提高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发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作用,推动京津冀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这成为了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从现阶段京津冀经济发展趋势来看,京津冀三地在交通、产业、生态保护等方面采取了积极的协作,除了原有的城际交通外,北京七环的建设也实现了经济区域的互通,产业方面逐渐把工业产业、区域性经济产业、物流产业等服务业转移出去,改善区域经济发展的格局,促进生态环境与京津冀经济协同发展。
(2)长江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十三五规划”中对长江经济带的发展给予了明确的指示,主要着眼于“建设沿江绿色生态廊道、构建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走廊、优化沿江城镇和产业布局”,现阶段长江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国务院的领导下,长江区域九省二市开展了生态环保、通关、水利建设、旅游合作等协作项目,极大的推动了长江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湖北省、浙江省、上海市等城市也签署了多边合作框架协议,依托长江经济带开发旅游项目,促进经济融合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中对也对上海市给予了足够的关注和重视,提出:“强化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开放型经济集聚功能,深化沪苏浙皖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这为长江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3)跨区域经济合作逐步推进。
除了京津冀区域和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外,我国跨区域经济合作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如:《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等,跨区域经济合作的方式具备多样性,如重点流域经济带上下游间合作、省际交界地区合作、城市群经济合作等,强化区域分工协作、产业转移、生态共建享,推动产业与环境的良性化发展,构建多种协调发展机制,推动区域生态环境改善。另外,跨区域经济合作也要着眼于国际区域,开展国际区域多边经济合作,以“一带一路”为基础,开展国际区域合作,推进重点试验区建设,支持边境经济合作区发展,稳步建设跨境经济合作区,发挥境外合作园区与经贸合作区的带动作用。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以分工合作、产业转移、生态共建为基础,这能够推动区域合作的效果,同时带动相关产业升级和生态环境的转变。因此,区域合作中应建立相应的互助制度,从区域内产业特点和合作项目着手,加快项目开发与制度建设,如:港口对接、跨区旅游、产业互助、生态保护、交通联动等,互助制度签署要以合作升级和产业联动为根本,意在通过制度约束来促进项目的合规性和持续性。
在“一带一路”政策的指引下,国际间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与合作逐年递增,区域经济的开放性增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下,区域经济发展也要秉承“走出去”的原则,开展国际间的多边经贸合作,突出区域经济自身的特点,提升我国区域经济在国际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价值。2018 年我国商务部统计,1--8 月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的53 个国家有新增投资,合计89.7 亿美元,占同期对外投资总额的12.4%,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为777.7 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60.1%,完成营业额499.1 亿美元,由引可以看出“一带一路”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深远,因此要贯彻和推动“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发挥区域经济的地缘优势,定位发展目标和前进方向,改善区域经济结构,提升区域经济的开放水平。
我国现有自贸区21 个,从区域经济指数、地理位置、产业结构、交通环境等内容来看,各自贸区的发展速度和状态存在较大的差异。2015 年我国审议通过了广东、天津、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和进一步深化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其目地是为了深化粤港澳的贸易合作,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国际化脚步,而天津自贸区的设立则是为了促进京津冀地区经济协同发展,发展方向也是以融资租赁业、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为基础。2020 年9 月,国家印发了关于北京、湖南、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及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展区域方案的通知,其中北京自贸试验区是以科技创新、服务业开放、数字经济为主要特征的自由贸易试验区;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自贸区的设立是针对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和发展速度来设立的,因此要推动区域自贸区的发展速度,带周边地区经济增长,促进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随着我国高铁网络的建设,以“四纵四横”为基础的铁路运输业得到了高速发展,这极大的带动了我国区域间的经济合作,改变了以航空为主导的高速运输结构,提升了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但这也给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各区域需要重新制定发展战略、规划措施、区域经济政策等,以此来适应新的发展格局。笔者认为高铁网络和“一带一路”政策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化带动了整体经济的发展,从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角度来看,高铁网络的设立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其不仅能够带动产业发展,相应的经济产出也非常可观,以济南市为例,京沪高铁开通之初的2011 年,济南经济总量为4406 亿元,到2020 年,已经增长到10140 亿元,增幅高达130%,由此可见调整区域经济格局势在必行,加快转型制度构建,优化区域发展格局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目标。
区域经济发展依托政府的优惠政策扶持,但也要注意相关制度的建设与管理。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这类政策支持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但也会带来一些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因此需要我国政府出台相应的区域经济发展法规,明确区域经济发展的任务、目标、方向,严格控制区域政府的宏观调控权力,使区域经济发展具备科学化、合法化、系统化的特质,满足区域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
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原有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新常态经济环境下区域经济的发展必须要细化,从区域的地理位置、产业种类、交通环境、发展规模、经济结构、人口密度、生态环境上着手,系统的展开分析和论证,统筹区域经济的范围,国土规划、发展定位、核心技术、产业布局、以及城镇化发展速度,优化构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在遵循我国市场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制定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方针,以此来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区域经济合作是我国特色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这种合作不指是国内各区域之间的经济合作,随着“一带一路”政策的颁布,区域间的经济合作已经延伸至国际,因此开展多边的区域合作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区域经济合作思路的扩展,我国各区域应加大对外经济合作的力度,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和质量,统筹对外开放的方针和政策,加速区域间的互惠互利,建立经济合作平台,探寻合作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为我国特色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指引和帮助。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是以政府为主导,因此政府要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措施、发展目标、发展状态进行控制和协调,要构建完善可靠的区域经济体系,促进区域得到长足健康的发展。完善区域经济体系要从政策颁布、投资规划、人口政策、土地优惠、生态管理、交通疏导等方面着手,发展阶段要及时的对区域经济发展进行调控,落实财税制度和相关法规,使区域经济保持平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