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俊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153)
近年来,中小企业在增加就业、促进经济持续增长、优化经济结构和推动技术创新方面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小企业已成为市场经济的重要主体,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力,也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依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小企业需要相应的资金支持才能获得长远的发展。目前许多中小企业在发展中遇到融资问题,导致运营资金短缺,抗风险能力下降,融资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所谓中小企业是指运营规模相对较小的企业,具体包括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企业运营规模的大小,通常可以用资产规模、营业收入额、员工数量等指标来衡量。在运用上述指标来划分中小企业时,我国并没有规定跨行业的统一标准,而是根据行业经营特点的差异,规定了分行业的标准。如工业企业,营业收入额低于40000万元或员工数量不满1000人的为中小企业;零售企业,营业收入额低于20000万元或员工数量不满300人的为中小企业;建筑企业,资产规模低于80000万元或营业收入额低于80000万元的为中小企业。根据这些衡量标准,一个行业中的中小企业都是相对于本行业的大型企业而言,无法进行跨行业的衡量比较。
所谓中小企业融资通常是指中小企业通过金融市场运用一定的筹资方式向股东或其他资金供给者筹集运营资金的活动。在金融市场融资是中小企业运营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项工作,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中小企业资金运动的起点。能否顺利融资对于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技术研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障。
根据融资的资金渠道可以将中小企业融资分成内源性融资和外源性融资两种形式,其中外源性融资又可分为外源性直接融资和外源性间接融资两种方式。
1.3.1 中小企业内源性融资
中小企业内源性融资是指中小企业将运营过程中积累的自有资金转变为运营资金的融资活动。中小企业通过内源性融资来弥补运营资金缺口,其资金来源主要是中小企业在运营过程中通过计提折旧以及未分配利润和企业留存收益等积累的资金。内源性融资具有融资成本较低和自主选择性大的优点,在实际融资过程中通常是中小企业优先选择的融资形式。但由于中小企业经济实力相对弱小,其运营过程中积累的自有资金数量较为有限,内源性融资往往无法满足中小企业运营所需的资金需要。
1.3.2 中小企业外源性融资
中小企业外源性融资是指中小企业在金融市场利用各种融资工具筹集运营资金来满足自身运营所需的融资活动。中小企业在进行外源性融资时,可以采用商业信用、银行信用、融资租赁、接受股权投资和证券市场发行股票债券等多种筹集营运资金的手段。相较于内源性融资而言,一方面,外源性融资的融资成本较高,会增加中小企业的财务负担;另一方面,外源性融资具有融资规模大的特点,能够满足中小企业运营所需的资金需要。
1.3.3 中小企业外源性直接融资
中小企业外源性直接融资是指中小企业在金融市场上不通过中介机构的情况下,直接从资金供给方获得营运所需资金的融资活动。在外源性直接融资过程中,中小企业通常直接向特定或不特定的资金供给方发行有价证券,或者直接与资金供给方签订融资协议。中小企业外源性直接融资能够将金融市场上资金供给方的资金直接吸收到企业运营中来,使中小企业获得稳定可靠的运营资金来源。
1.3.4 中小企业外源性间接融资
中小企业外源性间接融资是指中小企业在金融市场上通过中介机构获得营运所需资金的融资活动。中小企业外源性间接融资中的中介机构主要包括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主要由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和信托公司等有融资资质的机构构成。这些中介机构一般都拥有较强的经济实力,能够为中小企业提供多种融资服务,使得中小企业及时获得足够的资金来满足自身运营的需要。
当前中小企业在运营过程中普遍存在融资困难,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中小企业在向外融资时,融资机构和资金供给者往往要求中小企业提供相应的信用担保。由于现有的法律法规对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信用担保没有进行全面系统的规范,导致中小企业融资时或是缺乏合格的担保人;或是担保人违规操作;或是没有足够的合规财产做担保物。由此导致中小企业在向外融资时,无法及时融得相应的运营资金。
中小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往往重视产品、市场、技术和营销等业务性操作,对企业财务管理是否科学、合理和规范缺乏应有的重视。导致企业融资时或是偏重内源性融资而无法获得足够的资金;或是外源性融资后违规使用、挪用资金,造成未来的外源性融资渠道萎缩或消失。
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融资信息沟通机制,资金供给者对于中小企业的运营状况无法及时了解,对于融资过程中的风险无法精确把握。为抵消可能增大的融资风险,资金供给者或是中断向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或是减少向中小企业的融资规模;或是提高融资利率从而加重中小企业的融资负担。
为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机制,应整顿和规范各种民间融资机构,对参与中小企业融资的民间融资机构的主体资格设定统一的标准,设定中小企业融资市场的进入退出条件,对民间融资机构的融资流程、资产管理制度和融资管理手段进行规范。积极发展地方性金融机构,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机制的需要。目前对地方性金融机构的政策和制度设计较为严格,使得地方性金融机构的运作和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阻碍。为更好地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可以适当调整对地方性金融机构的管理制度,给予其合理的融资定位,健全地方性金融机构融资管理机制,合理引导地方性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融资行为。
目前中小企业在融资特别是外源性间接融资过程中,从融资机构获得资金要经历繁琐的审批流程,从提出融资申请到获得相应的资金要经历不短的等待时间,导致资金无法及时到位而影响中小企业的发展。为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机制,应改进融资机构对中小企业融资的管理机制。在确保融资安全的前提下,融资机构应充分考虑中小企业的资金短缺情况,缩短融资资金的发放周期。应构建统一的中小企业融资的信用担保机制,适度放宽个人担保,根据担保人的偿债能力、收入状况和信誉度设定融资的风险等级,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便利。
为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机制,应塑造良好的中小企业融资的外部环境,应健全相应的中小企业融资的法律法规体系,使得中小企业融资能够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支撑。应协调相关政府机构的资源,将中小企业融资的分离管理模式改为统一管理模式,设立统一的中小企业融资的管理部门,专门负责有关中小企业融资中各项政策的贯彻实施。要对中小企业实施相应的财税优惠政策,加强对其产业引导、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扶持。应结合国家产业发展规划,让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融资资金使用项目享受相应的金融和税收优惠政策。应充分利用社会力量,鼓励发展融资咨询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全面和高质量的服务,提升中小企业融资的效率,降低其融资风险。
良好的企业信誉度更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活动的开展,为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机制,中小企业应采取措施不断提升自身的信誉度。为此,中小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应不断加强企业诚信文化建设,将诚信为本作为一种企业精神,在企业开展各项业务活动时都要立足于诚信为本。中小企业应将提升自身的信誉度作为一项长期努力的目标,这样才能增强自身的综合竞争力。为提升中小企业的信誉度,企业应对自己的员工进行持续的业务素质培训,尤其直接从事融资业务的部门和相关人员更应经常进行融资业务知识培训和诚信教育。中小企业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信誉度,与资金供给者、融资中介机构之间才能真正建立良好健康的融资业务关系。
融资是中小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经常会发生的经济活动,在进行融资时中小企业普遍存在无法顺利获得所需资金的问题,融资难的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中小企业运营的重要因素。中小企业能否顺利开展融资业务取得自身发展所需的资金,一方面要求中小企业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不断改善企业财务状况,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另一方面也要求政府部门健全融资法规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各种问题的协调和监管,为中小企业创造良好、健康的融资外部环境;同时也需要规范和发展多层次的融资机构、信用担保机构,以满足中小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多样性的融资需求。只有政府部门、融资机构、信用担保机构和中小企业一起协同合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