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飞云(昆明理工大学)
自党的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被提高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并且指出乡村振兴不单是某一方面的振兴,而是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民生的多维度复合概念。因此乡村振兴不仅要关注经济方面的振兴,还应关注乡村文化方面的振兴,并且需要深刻认识到开展乡村文化振兴工作仍然需要发挥以“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为核心的劳模精神。在我国城市化进程日新月异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拥有更多诗意和温情的乡村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乡村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表现出了极强的共鸣性。无论是从地域面积或是粮食安全角度而言,乡村都是我国重要的组成部分。特别是从文化角度而言,乡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和传承地,肩负着维系中华儿女情感联系和强化城乡之间文化纽带的重要功能。正如作家所言,城里有乡村人的梦想,乡村有城里人的家园。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题中之意。首先,此举可以强化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文化纽带,让越来越多的人对乡村产生更加浓厚的乡土情怀,并且提高乡村文化对城市居民的吸引力,以吸引更多的才俊投入到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来;其次,实施乡村文化振兴能够有效地弘扬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对于部分即将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文化振兴的意义不仅在于向内优化乡村文化体系,也在于向外宣扬乡村文化,以吸引更多的才俊们加入对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弘扬事业中来;最后,能够有效地改善乡村人民的精神面貌,弘扬乡村文化中的优秀文化风尚,改善乡村的文化面貌,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乡村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和思想基础。综上所述,对于乡村振兴事业而言,乡村文化振兴能够营造出积极阳光的乡村文化氛围,并助力乡村振兴伟大目标的实现。
实施乡村文化振兴对于乡村生态系统保护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首先,此举可以为乡村居民们带来经济附加值更高的获利方式,从而转变长期以来依靠牺牲生态环境的原始获利方式。近年来,随着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的深入开展,许多乡村都因地制宜地开展了极具当地特色的服务产业。以较小的环境代价让村民们获得了更高的经济收益。其次,保护生态环境和建设美丽中国既需要健全的制度保障,还需要强有力的经济支持,更需要从文化与思想上进行升级与革新。实施乡村文化振兴能够从思想根源上出发,帮助村民们形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观念,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开展乡村振兴的伟大斗争,不应只偏向于其中某一方面,而应该坚持协调全面的发展,既要关注乡村的经济建设,也要满足乡村居民对于文化生活的需要。乡村文化振兴不仅有助于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也有助于通过向乡村引进优秀的文化作品,满足乡村居民不同层次和不同种类的文化需求。
了解乡村文化是了解乡村的重要切入口,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突破口。开展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的目的除了优化乡村文化结构,以达到摒弃糟粕和继承精华的目的,还包括引导乡村文化实现创造性发展,以展现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近年来,以乡村戏曲文化和乡村古城文化等为代表的一批典型乡村文化,在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的引领下,实现了创造性的发展,并且为当地乡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具体来说,劳模精神的核心是对于劳动的正确认识。从理论角度来看,伟大导师马克思曾在其著作中对劳动作出过如下论述:一是人是劳动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类生存所必需的全部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二是劳动是人类全部社会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三是劳动是促使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推动力量。此外,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哲学的关键既在于如何解释世界,更在于如何改变世界。因此,实践劳动作为能够将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相联系的桥梁,在这一哲学体系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与此同时,实践的观念也是马克思主义学说与其他哲学派别之间最显著的区别。从实践角度而言,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实现了由“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目前正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目标迈步前进。回顾过去,中华民族的历史无论是在任意阶段都充满着奋斗者的身影,而广大的劳动人民更是用辛勤的汗水和勤勉的劳动推动着中华民族的历史不断向前发展,并谱写出了辉煌壮丽的中华历史与中华文化。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社会各界普遍对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仍然需要持久奋斗这一深刻道理达成了普遍共识。因此,以“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为核心的劳模精神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并且围绕着劳模精神,各个行业开展了各具特色的劳动模范评比活动,一时间“劳动模范”成为人人向往的职业评价和争相学习的模范榜样。综上所述,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从某种程度而言就是一部中华儿女的劳动奋斗史,并且劳模精神所提倡的艰苦奋斗、勇于创新和甘于奉献等内容既是马克思劳动观所提倡的内容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因此,无论在任何场合或是任何时期都不应被视为过时,反而应该加强对其的传承与培育。
劳模精神这一名词虽是在近年来才进入大众视野,但是以“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为核心的劳模精神,对于拥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而言却从不陌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有王进喜、时传祥和张秉贵等这样的劳动模范,激励着全国人民努力奋进,爱岗敬业。在中国历史上,各行各业也都从来不缺少在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上都十分杰出的从业者,而优秀从业者身上所具有的共性特征,也成了早期劳模精神的雏形。在乡村文化振兴工作中进行劳模精神的培育,能够将中华优秀匠人中的优秀职业精神赋予新的时代意义并流传开来。
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培育劳模精神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一支拥有崇高人生理想和坚定职业信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农村建设队伍,并且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因为我国乡村存在文化基础设施不完善、思想观念较为落后和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等特点,所以乡村文化振兴工作并不可能一帆风顺,甚至开展工作的难度一度超过了城市。因此,在乡村文化振兴工作中加强劳模精神的培育,一方面有助于打造一支业务素质过硬和职业精神崇高的现代化乡村文化振兴工作队伍;另一方面有助于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等优秀的职业劳模精神融入日常乡村文化振兴工作之中。综上所述,在乡村文化振兴工作中加强劳模精神培育有助于克服在日常乡村振兴工作中遇到的种种困难,确保乡村振兴战略的切实有效执行。
文化事业是中国特有术语,是与文化产业相对应的特有概念。既包括国有性质的文化事业单位,也包括非国有性质的公益性文化服务组织,以及其他社会文化服务组织等。由于乡村地区较为偏僻的地理区位和乡村居民不太宽裕的经济条件,决定了文化事业将是乡村文化振兴的主要抓手之一。因此,在乡村文化振兴工作之中融入劳模精神,能够在以非营利性文化事业为主要抓手的乡村文化振兴工作之中,充分调动起人们开展工作的积极性。此举措不仅能够深化人们对于乡村文化的认识,更能够培养人们对于乡村文化的情怀,使得乡村与城市之间的文化纽带更加牢固。
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为乡村振兴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支撑,确保乡村振兴工作的顺利开展。在我国部分偏远落后的乡村,仍有许多村民受到了来自传统文化中例如“懒汉思维”等糟粕面的困扰,使得本就困难重重的乡村文化振兴工作变得愈发艰难。因此,在乡村文化振兴工作中融入劳模精神,一方面可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以克服传统文化消极面的侵蚀;另一方面加强以“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等为核心意识的劳模精神培育工作,能够有效防止传统文化中的糟粕面对于乡村居民们的侵蚀。综上所述,由于我国部分乡村地区存在着受教育程度较低、信息闭塞、观念落后等现实困境,使得其极易受到传统文化糟粕面的侵蚀。因此,在乡村文化振兴工作中加强对于劳模精神的培育就显得十分重要,此举不仅能够为乡村振兴工作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更能够为我国乡村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铸牢维护思想意识安全的思想长城。
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加强对于劳模精神的培育,一方面要加强具体劳动技能的传授,此举措能够帮助乡村居民切实投入到乡村振兴的具体劳动实践当中,以达到从具体的实践劳动中深刻体会劳模精神的培育目标;另一方面在加强劳动技能培训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加强正确价值观取向的培养。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同种种落后的观念开展思想领域的斗争,只有充分将乡村居民们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才能够形成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内生动力。因此若要在乡村培育劳模精神必须要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树立好乡村文化中的思想主线,确立起以“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职业精神和劳动精神。
培养出一批“爱乡村、爱农业、爱农民”的专业乡村振兴工作队伍,能够为乡村劳模精神的培育提供坚实的有机基础。毫无疑问,即使是在专业化的乡村人才队伍之中,每位才俊的工作表现仍然有优劣之分,因此乡村专业人才的人才体系应该是“金字塔”形态。处在“人才金字塔”塔尖的专业人才在某种程度上对乡村振兴工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身处塔身和塔基的工作人员同样不容忽视。因此若要在乡村文化振兴中融入劳模精神,首先,应当搭建起科学完善的人才培养与评价体系;其次,应当对乡村人才体系开展优化工作,确保能够激发每位乡村才俊的潜力;最后,应当建立完备的乡村人才交流和人才流通体系,以确保乡村才俊们都能够在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继续奋斗。
劳模精神的传承与沉淀,既是一个自然发生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需要进行人为干预的过程。在城市中由于经济较为发达且人才培育体系较为完善,因此劳模精神的培育大多可以在各个职场中自行完成,但是由于乡村地区经济落后,并且没有完善的人才培育体系,因此乡村中的劳模精神培育往往需要借助外力才能顺利进行。在乡村文化振兴工作中需要将“劳动光荣、勤劳致富”等主流价值观念深刻地融入到日常的工作与生活当中,并且通过乡村企业中的“师徒”制人才培育方式,将劳模精神传承与发扬。
众所周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劳动模范可以将抽象的劳模精神具体化为一个个可以模仿和学习的生动案例,以此来使原本枯燥乏味的理论说教变得生动可模仿。在乡村培育劳模精神,同样需要发挥榜样的力量。将在乡村振兴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个人与集体作为先进事例在乡村进行宣传。应此对于乡村劳模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既要考量劳模候选人的业务能力,也要考虑到了劳模候选人的道德与品行。因此乡村劳模必须兼具过硬的业务素质和高尚的道德品行,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乡村形成一股人人争做先进和人人争当劳模的社会风尚。
综上所述,乡村振兴作为多维度的复合振兴目标,其外延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和民生等多个方面,而乡村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关键环节,对乡村振兴战略起到了保驾护航的重要作用。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加强对于劳模精神的培育能够帮助乡村居民们树立起良好的劳动观和劳动奉献精神,进而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