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梅
自新政府会计制度实施以来,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可提升空间进一步拓展,并且行政事业单位日常管理工作中管理会计应用已成为必然趋势,因而,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必将会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运行产生直接影响。虽然行政事业单位由传统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变的意识逐步强化,然而一些行政单位在管理会计运用方面仍面临困境。因而,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对新政府会计制度下管理会计的实施优势进行把握,并结合自身管理会计实施中出现的问题,针对性进行管理会计实施策略的优化与完善,进而实现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实效性提升的目标。
无论是传统会计还是管理会计,工作开展中均面临着财政安全隐患,均需担负一定的责任治理职能,需要通过责任治理问题的及时性与妥善性化解,保障问题治理效率。然而传统会计与问题治理之间并非直接关联,因而传统会计工作中难以及时了解财政信息中的潜在问题,主要负责将统计信息提交给高层领导,由高层领导负责信息的管理及分析,由于传统会计并不能够直接完成问题治理,因而问题治理需要时间较长,治理效率相对低下。而管理会计工作中则可直接接触到财政信息的问题,可及时性进行问题的发现与解决,因此,管理会计实施后,行政事业单位的问题治理效率将会有所提升。
会计岗位的设置目的是对财政运行过程进行合理控制,无论是传统会计还是管理会计都以此为目的,然而传统会计控制财政运行时并不享有实权,因而需要借助他人完成财政控制过程,然而因其他人员财政管理能力不足、专业意识不强等因素的存在会限制财政管控手段的全面性与有效性实施,因而财政控制难以取得实效。新政府会计制度推行后,赋予了管理会计一定的管理权限,其可针对财政运行实施直接性控制,可由专业化的管理会计人员、采用直接性控制方式消除财政运行中的风险问题,因而管理会计在财政运作方面的可控性更强。
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在管理会计实施中,存在会计、管理两个职能未有效融合的问题,因而管理会计工作未深入、全面开展,从而限制了管理会计实施成效的提升。由于管理会计享有一定的管理权,因而实践中可能存在管理权限滥用问题,为化解这一问题,行政事业单位会通过专门的部门建立,将岗位区分为普通管理会计以及部门管理岗位。其中,普通管理会计算担负着与传统会计相同的会计职能,而部门管理岗位则享有管理职能,如此便出现了职能分化问题,此种类似于传统会计职能运作方式的职能架构模式,会限制管理会计工作的深入性开展。
为保障管理会计工作正确性,需要从内部着手,强化管理会计的管理职能,并构建与之相配套的财务内控制度。通过分析发现,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内控制度存在不够健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内控制度不契合当前工作需求,难以保障日常工作的规范化与制度化开展,从而限制了管理会计职能的全面展现。同时,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监督机制,未建立专门的审计部门,因而内控过程监督控制不全面,或是由单位管理者承担审计职责,但因不具备专业性审计能力,难以取得理想的审计成效。
行政事业单位担负着社会公众服务职责,属于公益性属性的组织机构,因而其运营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部门支持,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存在管理会计理念缺失的问题,不仅资源配置利用方面存在不合理问题,资产管理、物资采购等方面也常会出现预算超限、项目资金调用不规范等问题,从而会为公众留下行政事业单位资金调用缺乏规范性与合理性的印象,不利于行政事业单位社会形象的塑造。
(1)决策制定、预算编制不合理。
规划决策制定时缺乏现代管理技术应用,因而数据分析与预测不精准,未能构建完善的决策机制。编制预算时,对全面预算管理价值意义了解不清,缺乏专业性全面预算管理人员,未应用科学编制方式且编制时间不够充足,缺乏可靠的预算编制数据依据,因预算内容不全面、付款计划测算不够周密,导致预算数据与实际偏离,因而预算执行缺乏刚性。
(2)预算执行、绩效评价不科学。
一些行政事业单位还存在预算执行控制严格性不足的问题,未能动态化监测与分析预算执行进度及成效,未全面贯彻与执行预算控制管理模式,削弱了财政资金利用价值。此外,预算评价时,预算管理、绩效管理未能有效结合,且未构建完善性绩效评价体系,出现了预算指标不契合绩效指标,绩效评估结果偏离实际等问题,由于评价反馈有效性不强从而限制了成本控制效果,无法为下年度预算编制提供可靠依据。
行政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速度缓慢,未能高效进行业务处理以及数据信息全面收集与整合,因基础核算任务过重而无法实现数据的深入分析。同时,一些行政事业单位未能基于管理会计应用需求进行信息化系统的功能开发,财务人员在管理会计认识方面不够深入,沟通交流不够顺畅,主要是围绕日常管理设计信息系统功能,无法满足现代化管理会计系统的应用需求。并且未能实现信息一体化建设,预算编制、执行、核算、决算等系统独立运行,存在数据收入、统计重复问题,未能实现信息数据有效共享,限制了财政数据整合利用水平,影响了管理会计应用效率提升。
行政事业单位因与企业性质不同,因而在财务管理方面要求不够严格,存在一人兼任多个岗位职能的现象,未建立起完善的用人机制,会计团队的年龄结构及知识结构均不佳,不具备较高的信息化技术应用水平,一些会计人员在新知识接纳方面意识不强,学习效率低下。同时,行政事业单位未能及时引进与培养专业性管理会计人才,因管理会计人才紧缺难以为管理会计应用产生有益驱动,此外,针对管理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综合素质考查不全面,存在财务信息真实性难以保证的问题,从而限制了管理会计职能效用的最大化展现。
行政事业单位应深入了解管理会计岗位,重视职能完善,设置专门的管理会计岗位。同时,管理会计岗位实施时,需要构建完善的管理会计管理制度,从而为岗位职能的完整发挥提供制度保障。通过管理会计管理制度应用,增强行政事业单位高层人员对管理会计岗位人员的信任度,使之能够适度放权,如此有利于管理会计岗位职能的完整性保持,可防止出现会计职能与管理职能分化的问题。除此之外,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在管理会计管理制度中纳入处罚、激励等其他机制,通过处罚机制建立增强管理会计岗位人员对自身岗位的重视程度,激励机制的建立则可强化岗位人员对管理的接受度,进而主动强化自控意识。
(1)严格执行内部控制管理。
为增强内控制度及管理会计工作需求的契合性,需要着重强化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力度,从内部控制强化入手,保障管理会计的顺畅实施。一方面,需要通过会议召开确定管理会计职能范围,基于规划成果展开工作需求研究,进而明确具体的管理会计工作要求。同时,要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者培训,强化管理人员对管理会计内控价值意义的了解,营造利于管理会计业务开展的良性环境。需要立足实际,基于业务环境适度拓展内控制度范围,强化内控制度覆盖的全面性,从而奠定管理会计实施基础。此外,应基于数字化方式进行管理会计业务环境打造,依托数字化技术的高效信息传送功能增强沟通顺畅性,确保管理会计工作所需信息的及时性、全面性获取。
(2)全面监督内控执行过程。
为增强管理会计工作规范性,约束管理会计工作人员的行为,防止财务信息造假等不利于行政事业单位发展、有损单位社会形象的事件出现,行政事业单位应将内控监督控制作为重点,通过监督管理力度加强,确保内控监督效能有效展现。一方面,应建立享有独立审计权力的审计部门,并合理协调审计人员及管理人员会计人员,严格监督审查管理会计工作人员的行为及其工作成效,针对审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汇报与有效的处理,为行政事业单位财政安全性提升提供保障。同时,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加强审计部门工作人员专业性、经验丰富性的考查,选择专业人士负责审计工作,消除单位高层管理者兼任审计职能的现象,聘用职业资质齐全、工作经验丰富的专业性审计人员。
由于新政府会计制度实施后,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核算工作模式面临迫切的改革需求,因而,需要调整与优化财务信息系统,除了要采取自动化双分录处理之外,还需要能够自动化生成预算会计凭证,如此可降低工作人员工作量,使之工作效率得到提升。同时,新政府会计制度实施后,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工作中面临着一定的财务风险,因而需要同步革新财务风险管理模式,基于时代形势进行财务风险管理模式的调整与优化,进而确保风险有效管控效能的充分发挥。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强化资金管理力度,增强财务会计、预算会计工作核算的同步性,于货币资金核算的同时开展资金结存核算,通过增强账面资金核算精准性确保其他工作的顺畅开展。同时要定期核验项目资金应用范围、应用期限,严格管理单位往来款项,确保账龄分析、坏账准备计提工作的定期化开展,通过信息全面、精准收集保障单位资产的真实反映。此外,应以资金预算管理为导向,严格化管控资金,从而有效降低资金风险发生率。
(1)优化完善决策机制、强化预算编制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应将决策机制的科学优化作为重点,允许财务人员参与决策制定,依据管理会计提供的财务分析报告作为决策制定的依据,从而保障决策的科学制定。同时还需要设置专门的预算编制部门,重视预算编制工作开展,注重于规划时间的合理确定、预算方案的科学制定。通过多个部门的协同配合,全面收集与分析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机构设置情况、人员配置情况,并了解项目进展、分析合同协议,明确发展规划,进而引入零基预算编制方法,基于信息化预算管理系统细致填报数据,并展开科学的数据测算,通过“二上二下”审批流程的实施得出精准、可靠的预算数据。
(2)加强预算执行控制。
行政事业单位可围绕成本控制构建科学可行的预算管理模式,通过层次化、立体化的分级审批机制建立,对国库集中支付系统进行升级与优化,强化针对预算指标、用款规划以及支付流程的全程控制,实现预算执行数据的动态化监测,构建综合化的预算分析模型,立足多个维度进行预算执行情况的精准分析并定期发布预算执行结果。此外,还要对政府采购手续进行完善,提高资金信息化管理、费用成本管控力度,在成本有效控制的基础上收获更高的社会效益。
(3)强化预算绩效管理。
要对预算项目绩效指标进行量化,并增强其与预算指标之间的契合性。预算执行时,为增强预算管理与项目管理、财政管理之间的协调性与同步性,需要重点监控资金利用状况、动态分析项目进展情况,并及时进行绩效评价与分析。同时,需要基于多个维度构建财务考核、非财务考核指标体系,进而及时进行预算执行情况的科学评价,有效反馈成本控制状况,进而为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能力提高、成本管理水平提升提供保障。
为加快行政事业单位的信息化建设进程,上级主管部门应加强调研分析,明确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具体要求以及面临的阻碍问题,并给予充足的资金及技术支持,通过行政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速度提升奠定管理会计实施基础。同时还要完善性开发管理会计应用系统,管理会计人员应立足专业角度与系统开发人员展开沟通交流,通过先进信息技术手段应用对工作流程进行优化调整,开发合理的信息数据收集、整合功能,注重于会计数据统计分析能力强化,确保系统功能符合管理会计应用要求。此外,应注重于信息建设的一体化实现,为各系统间信息共享与互换提供支持。在系统中完整体现预算编制、预算执行、财政核算、决算管理以及绩效评价等各流程的关系,增强各个系统模块的整合性,做好数据系统传送及衔接,通过数据信息共享的实现为管理会计的深化开展提供支持。
行政事业单位应注重于复合型管理会计人才打造,为管理会计实施提供人才基础,构建专业化的管理会计团队,并建立完善的人才引进及培养制度。一方面,应对传统会计人才聘用标准做出调整,结合管理会计应用需求,从外部吸纳具备专业化管理会计能力、兼具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年轻化人才。要求管理会计人才具备信息系统功能深入挖掘能力,能够展现信息技术优势,通过有价值信息数据获取保障管理会计应用成效提升。另一方面,需要注重于现有会计人员培训强化,围绕实务工作、以问题作为导向科学制定人才培训规划,引入案例分析方式,帮助会计人员了解管理会计职能价值,为会计人员参与管理会计专业考试提供机会与条件,并建立可行性考核激励机制,关联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从而引导管理会计主动履行管理会计职责。此外,还要强化管理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严抓管理会计的职业道德问题,从而组建专业化、高素质的复合型管理会计团队。
结语:面对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财政改革的持续推进,新政府会计制度逐步实施,传统会计转变为管理会计已成必然趋势。行政事业单位在管理会计应用中存在会计职能及管理职能相分离、缺乏完善的财务内控体系、资金资产低效利用、管理会计实践应用未全面落实、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滞后、专业性管理会计紧缺几方面问题,需要通过增设管理会计岗位、增强岗位职能完整性、强化内控力度、充分展现内控监督效能、严格开展资金管控工作、提高资金利用率、优化决策机制及预算管理模式、提高管理会计实践运用深入性、加快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实现财务数据共享、加强内培及外聘、打造复合型管理会计队伍几项举措的应用,为管理会计的顺畅化与长效化实施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