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须弥福寿之庙

2022-02-05 08:53陆琦
广东园林 2022年6期
关键词:班禅琉璃建筑

陆琦

承德避暑山庄的东面和北面有外八庙,坐落在狮子沟北山的南坡下的须弥福寿之庙是其中之一,须弥福寿之庙的东面有普宁寺等,西面是普陀宗乘之庙。清代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是乾隆的70 寿辰,当时西藏的后藏政教领袖班禅额尔德尼六世请求赴热河向乾隆祝寿,来参加庆典。乾隆在兴准后,仿六世班禅在西藏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规制,为其建造行宫,于1779年开工建造,次年竣工,历时一年完成。此庙亦称班禅行宫或扎什伦布,须弥福寿是其藏语的汉译,须弥是指须弥山,佛的居处,藏语“扎什”;福寿为福高寿长,藏语“伦布”,合音即扎什伦布。

班禅额尔德尼是西藏喇嘛教格鲁派(黄教)两大活佛之一,还有就是达赖喇嘛,是藏传佛教格鲁派中最重要的活佛转世系统之一。班禅原是对佛学知识渊博的高僧的尊称,班是梵语“班智达”,意为学者;禅是藏语“钦波”,意为大;“额尔德尼”是蒙古语,意为“珍宝”。班禅额尔德尼是清政府所授予的封号,这个封号是梵、藏、蒙语的结合,历世班禅额尔德尼成为该活佛转世系统的正式名称,须经中央政府册封才能得以确认,成为了一项定制。班禅的影响主要在后藏,以日喀则为中心,其驻锡地为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

须弥福寿之庙依坡而建,自山脚顺山势向上延伸,形成气势雄伟的态势,体现着藏族因山筑庙的特点,总平面布局具有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特征,同时融进汉式建筑特点。整个庙宇东西宽120 m,南北深360 m,占地约4.32 hm2,沿着一条较为明显的中轴线,采取左右基本对称的排列布局,自南而北有山门、碑亭、琉璃牌坊、大红台、金贺堂、万法宗源殿、琉璃万寿塔等建筑。这些主要建筑沿着中轴线布置,按规划格局可分为前部、中部、后部3个组成部分。主体建筑大红台及妙高庄严殿居中位于中部,南为前导,北为后续。其建筑布局和造型体态轮廓不同于外八庙的任何一座,既突出寺庙自身个性,又丰富建筑组群的整体色彩。

金贺堂

妙高庄严殿

琉璃牌坊

琉璃万寿塔

前部由山门、碑亭和庭院组成。庙的四周围以高墙,东西两端转角处,各建防守了望的隅阁一座。山门前在狮子沟上南北向架有一座五孔石桥,桥北面就是山门和集散广场。山门呈城楼状,城门为3个拱券门,门前左右分置下砌墩台的石狮一对,还有立幢杆一对。城门上建有门楼,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周边有檐廊,上悬挂着乾隆御书的“须弥福寿”匾额,屋顶为黄色琉璃瓦绿剪边单檐歇山,内供财宝天王像。

山门

过山门后为前院,地势平坦,面积约占全寺的1/3。庭院中央立有碑亭,为三开间的方形建筑,四周开有拱门,亭内立《御制须弥福寿之庙碑记》碑,碑文用满、汉、蒙、藏4种文字镌刻,记述建庙意义及经过。须弥福寿之庙碑记由乾隆皇帝于庚子(1780年)夏六月上浣御笔:“黄教之兴,以宗喀巴为鼻祖。有二大弟子:一曰根敦珠巴,八转世而为今达赖喇嘛。一曰凯珠布格埒克巴勒藏,六转世而为今班禅额尔德尼喇嘛。是二喇嘛,盖相递为师,以阐宗风,而兴梵教。则今之班禅额尔德尼喇嘛,实以达赖喇嘛之师也。达赖喇嘛居布达拉,译华言为普陀宗乘之庙。班禅额尔德尼居扎什伦布,译华言为须弥福寿之庙。是前卫、后藏所由分也。辛卯年,曾建普陀宗乘之庙于避暑山庄之北山,以祝厘也,亦以土尔扈特归顺也。今之建须弥福寿之庙于普陀宗乘之左冈者,以班禅额尔德尼欲来觐,而肖其所居,以资安禅。且遵我世祖章皇帝建北黄寺于京师,以居第五达赖喇嘛之例也。然昔达赖喇嘛之来,实以敦请。兹班祥额尔德尼之来见,则不因招致而出于喇嘛之自愿来京,以观华夏之振兴黄教,抚育群生,海宇清宴,民物敉宁之景象。适值朕七旬初度之年,并为庆祝之举也。夫朕七旬不欲为庆贺繁文,已预颁谕旨。而兹喇嘛之来则有不宜阻者。盖国家百余年升平累洽,中外一家。自昔达赖喇嘛之来,至今亦百余年矣。且昔为开创之初,如喀尔喀,厄鲁特,尚有梗化者。今则重熙休和,喀尔喀久为世臣,厄鲁特亦无不归顺。而一闻班禅额尔德尼之来,其欢欣舞蹈,欲执役供奉,出于至诚,有不待教而然者。则此须弥福寿之庙之建,上以扬历代致治保邦之谟烈,下以答列藩倾心向化之悃忱,庸可已乎?既为记,复作赞言。”其碑头碑身为一块整石所造,周围和两侧都刻有云龙纹样,碑下置赑屃,为神活中龙生九子之一,貌似龟,力大最能负重,寺庙常以其驮碑,意碑重如山,万世长存。碑亭外观造型为重檐黄琉璃歇山顶,南面前檐题额“智光普照”。东门题额“梵香遍满”,西门题额“法界圆成”,东、西两面有道路通向两侧偏门,偏门造型也是城楼状,但入口为单个拱门。

碑亭与庭院

大红台西侧

碑亭以北,地势高起,人们循曲折之石级即可到达琉璃牌坊。牌坊为三间四柱七楼形制,是前、中部的分界,题额“总持佛境”。牌坊前置石象一对,象征佛法力大如象。

牌坊北的大红台,是寺庙的中心。红台、白台均指藏族的台式建筑,墙体外表红色称为红台,白色称为白台,而规模庞大则称为大红台。须弥福寿之庙大红台由三层平顶群楼围绕着三层重檐楼阁组成,平面呈“回”字形布置。群楼的南北面各十一间,东西面各十三间。南群楼内面向阁楼的正面呈五间凸出,北群楼内面向阁楼的正面呈七间凸出。群楼首层为檐廊,将四周环绕贯通,开门处均在柱间装以槅扇。二楼、三楼在柱间大面积开窗,以利于室内采光与通风。外墙立面下部用花岗岩条石砌筑,上部砌砖,抹朱红灰面。墙壁上开有规则的矩形窗户,窗头嵌有琉璃垂花罩,真窗只有西侧的首层和东侧的3层,其余均为盲窗,仅起装饰作用。南面群楼入口居中,做成琉璃门,由东西踏道上达。大红台顶部地面铺砌方砖,屋顶内外檐口设有女儿墙,4个方角均置单檐庑殿一座,象征四方王天,保卫须弥山,即中央的妙高庄严殿。庑殿屋顶脊上的吻兽,南面两殿用孔雀,北面两殿用麋鹿。

大红台

妙高庄严殿俗称金瓦殿,是庙中最大的殿,平面正方形,位于群楼围闭的中央,四周为环状的院落,楹额题“妙高庄严”。殿高28.8 m,重檐攒尖顶,上覆鱼鳞镏金铜瓦,4条垂脊呈水波状,上各置镏金铜龙两条,升降相反,弓身翘尾,乘风腾云,跃向广袤苍穹,形态栩栩如生。殿阔七开间,中央五间柱距相等,尽间缩小。一层、二层设有前廊,三层除北向正中三间外,均设围廊。室内中央三间做成三层上下贯通,二层、三层绕有回廊,每层置有佛像。六世班禅曾在此为乾隆讲经,并把从西藏至热河途中的每一站对乾隆的祈祷、祝福记录献给乾隆,乾隆在此回敬礼物40 余件,并题“宝地祥轮”匾额。

金贺堂与万法宗源殿

大红台东为御座楼,也称为东红台,供皇帝礼庙使用。其立面高两层,外观与大红台同,整幢建筑向南前跨2 m。入口在南面,也是琉璃门,由东西踏道上达。南面群楼中央设小佛殿一座。大红台的西北角,利用岗地所建的吉祥法喜殿,由主殿和群房围成天井的院落形式,具有藏族喇嘛庙“札仓”的布局特征,原为班禅起居之所。主殿方形五开间,南北向,两层高,重檐歇山顶,上覆鱼鳞镏金铜瓦,前后檐下装槛窗或槅扇采光,东西山墙直贯到顶,墙上设两层藏式小窗。一楼为班禅住所,明间供奉释迦牟尼,地面与大红台外顶部持平。二楼为佛堂,设有佛龛等。殿内陈设琳琅满目,富丽堂皇,俗称金殿。正门南开,门前陡坡按山地造园手法,顺坡势曲折置以山石蹬道,旁广植古松,突出其行宫特征。在东红台的后方,与吉祥法喜殿相对称之处,过去有生欢喜心殿。

吉祥法喜殿

东红台

因大红台北面的地势突然升高,所以采用山石蹬道与大红台北群楼二层连通,形成寺庙的后部区域。后部中轴线上,建有金贺堂和万法宗源殿,是一组独立的院落,原为班禅眷属及弟子住所,后改为经堂。金贺堂建于石砌高台之上,进深面阔三间,前面为单层,后面为两层。门从两侧进出,南向开窗,北向设廊,檐廊内做有槅扇,东西设平顶抄手廊形成通道与北面万法宗源殿相连。万法宗源殿面阔九间,进深三间,高二层,前正中三间一层突出一进,绿剪边黄琉璃瓦歇山顶,设有檐廊。建筑四壁封实墙,墙壁置盲窗。

万法宗源殿后的山冈上,即中轴线的最北山巅建有万寿塔一座,塔基为石砌八角形的须弥座,建在方形基坛上,座上装有石栏杆,南砌踏步石级。正中起八角形石料心柱,四面辟门。心柱正南浮雕无量寿佛,往西顺时针方向依次为不空成就、无量光、宝源佛、不动金刚、大日如来、不动金刚、无量寿。塔身为八角形,共7层。一层围有木廊,形成副阶周匝,顶覆黄琉璃瓦,各层塔面贴绿琉璃面砖,遍置精致的佛龛和佛像,琉璃塔结构美观,轮廓清秀,色调雅致,俊美亮丽。

须弥福寿之庙是外八庙中最后修建的一座,前面所建的普宁寺、普陀宗乘之庙等为藏汉建筑艺术融合提供了丰富的建造经验,所以在须弥福寿之庙上,可以看到藏式建筑手法与汉族建筑手法融合又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它在藏式建筑的基础上更多地融进了汉式手法,除了在门殿、碑亭、牌坊、宝塔等直接运用汉族建筑传统形式外,在藏式大红台平直的墙壁上,入口采用琉璃门装饰,窗洞改梯形为矩形,同时又加进汉式窗扇,饰以琉璃垂花罩,既保持藏式特点又与前部的汉式碑亭、牌坊和后山的万寿塔相协调。还有藏式金顶的瓦纹,脊上的金龙,正吻的麋鹿、孔雀等也都进行了精致的艺术加工,藏汉融合的色彩更为凸显。1961年3月,须弥福寿之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12月,包括须弥福寿之庙在内的“承德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登录为世界遗产。

猜你喜欢
班禅琉璃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清人绘六世班禅唐卡
法门寺里的琉璃
我给十世班禅大师当翻译
《六世班禅洛桑班丹益西传》的史料价值
大山深处是琉璃
九世班禅与拉卜楞寺间的史实考究
八角琉璃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