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慧敏 徐瑾
苏州园林起始于春秋时期,成熟于宋代,鼎盛于明代,集大成于清代中期。据《苏州府志》[1]统计,苏州私家园林的建设于明清两代尤为繁荣,最盛之时达到300余座。作为清代中期苏州私家园林造园理论和造园技法发展成熟的集中体现,潘氏凤池园是苏州文人园林和城市山林园的典型代表。
园主潘世恩状元及第,为奉养其父潘奕基,于嘉庆十四年(1809年)建凤池园。“以孝建园”的初衷得到当时文人雅士的推崇,仅建园后为张深和张崟所绘凤池园图题跋的人就将近四十家[2]。同时,凤池园还是文人聚集的唱和之地,沈传桂的《扫花游·潘功甫招游凤池园》、石韫玉的《潘氏凤池园放生作赠主人公甫舍人》、张鉴的《凤池园仿青丘次皮陆倡和韵十首,同潘功甫星斋绂庭昆季赋》等均成文于此[3]。潘氏凤池园在苏州文人园林中的重要地位可见一斑。
潘奕基移居凤池园后,在《临顿新居图》[4]题曰:“善闭无关楗,何如尘市喧。”徐珂编撰的《清稗类钞》[5]记载:“文恭当国,深自韬匿,就所居凤池园构一庐曰船庵,键关谢人事,终日焚香读书,浇花洗竹,一家如在深山中。”潘世恩对凤池园的描述:“邱壑深窈,林木翳如”[6]。可见凤池园虽位于城市街巷,其营造却使得潘氏家族远离喧嚣,尽享山林之乐。
可惜的是,随着历史变迁,居住空间不断扩张,园林空间逐渐模糊,如今潘氏凤池园已经覆灭。复原其平面对于学者研究苏州园林,尤其是清代中期文人园林的空间布局与造园特色具有较大价值。此外,凤池园厅堂建筑部分目前已修缮成为苏州状元文化博物馆,若能复建此园的园林部分,将有助于苏州状元文化精品旅游线路的打造,并带动周边第三产业的发展。本文基于相关文献史料,尝试通过推导园林园址、面积、景点和空间布局,复原潘氏凤池园平面,并对其造园特点进行简析,以期为清代苏州私家园林的园林复原和历史研究提供参考。
潘氏凤池园的前身是春秋时期古凤池园的一部分。据《宋平江城坊考》[7]引韩洽《重修张武安君庙碑》曰:“夷考凤池,始于周宣王时,有凤集于泰伯十六代孙吴武真家,故名”。清代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河南巡抚顾汧在吴武真宅原址上重修宅第,沿用凤池园之名。顾汧后人将凤池园出售给唐氏。清中叶,唐氏将凤池园一分为三,其中西部由潘世恩购得,修葺后仍称为凤池园[2]。潘世恩居家尽孝十三年,后人称为“养亲园”。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在苏州会见忠王李秀成,曾在此园居留三日,人称“英王行馆”。1949 年后,潘世恩故居逐渐散为民居,西落纱帽厅归纽家巷社区居委会公办,并于1963年和2006 年分别被列为市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 年,前厅建筑部分进行修缮,改建为苏州状元文化博物馆,但后院园林部分已尽数湮灭。
本次园林平面复原研究主要依据园记、园图、地方志等图文资料(表1)。其中,张深和张崟画卷都省略了正面的厅堂建筑,主要展现凤池后园(图1~2)。石韫玉《临顿新居图记》[8]是张崟《临顿新居图》的题跋,文中景点描述详尽,且与园图可以相互印证。潘世恩《思补斋笔记》[4]则以游园视角逐一描述凤池园内各景点。鉴于张崟的画是参照园林实景绘制[2],并有石韫玉园记作为补充,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度较高,因此选择张崟作画时的道光乙酉(1825年)作为本次复原的时间点。
图1 张深绘《临顿新居图》
表1 潘氏凤池园平面复原主要史料依据
首先,通过分析园记和地方志,对潘氏凤池园地理位置进行推导确认,并且基于前人研究,确定其后部园林面积。其次,对园记中所涉及的景点要素进行提炼和归纳。再次,对园图进行分析,推断出各景点初步的空间关系,并通过分析园记中景点特征,推导出各个景点对应园图上的具体位置,得到园林空间布局。然后,通过览图顺序信息加以验证,确认建筑、植物、山水、道路等要素的位置,再经过反复修正完善,得到潘氏凤池园的复原平面图。最后,基于复原平面图进行造园特征分析。
石韫玉的《临顿新居图记》中有“苏城东北隅有临顿里,里中有銮驾巷,今人呼为钮家巷,即古之凤池乡也,有凤池园在焉”,《红兰逸乘》[9]记载“凤池园在萧家巷中”,萧家巷即肖家巷。因此,结合各文献资料记载的对比分析,可推知潘氏凤池园的基址位于苏州城东北临顿路的钮家巷和肖家巷中,可借助元邑神庙的位置判断大致位点。
图2 张崟绘《临顿新居图》
本文首先将陈从周先生实测图的道路部分以及纱帽厅①20世纪50年代测绘时仅厅堂建筑部分保留,园林部分已尽数毁废。与现状地图重叠,再叠合梅静[10]推断的凤池园边界范围,根据总面积(推断为4.3 hm2[10])和张崟园图中边界轮廓,合理推导出当时潘氏凤池园的园林范围(图3):以厅堂建筑东部过道作为园林西部边界,剩余的边界与园址边界一致,即北临肖家巷,南接纽家巷,东有元和县城隍庙。经过计算,园林部分面积约为3.1 hm2,占总面积的72%。
图3 园林面积推导过程
笔者通过对石韫玉《临顿新居图记》和潘世恩《思补斋笔记》的解读,提取归纳得到14个景点(表2)。
表2 基于园记描述归纳的潘氏凤池园景点
石韫玉在园记中记载:“予披图而揽园之胜,则见夫清流绕屋,花竹交映。”由此可知,石韫玉园记对于景点的描述顺序是通过浏览张崟园图而获得,可以基于此推导景点之间的位置关系及览图顺序。如:“有亭翼然,背山面水,曰凤池亭。燕居之室,环拥图书,乔松如龙,亭亭霄雿之表,曰虬翠居。岑楼岿然,高出林表,芳华迎春,繁英如雪,曰梅花楼。楼下粉垣迤逦逞,修廊环之,曰凝香径。”这里表示石韫玉的览图顺序是从凤池亭到达虬翠居,再经过梅花楼,最后看到楼下的凝香径。以此类推全文,可得全园的览图顺序为:凤池亭—虬翠居—梅花楼—凝香径—芳堤—平桥—蓬壶小隐—玉泉—先得月处—烟波画船—绿荫榭。
园林空间布局的推导以张崟的《临顿新居图》为主,张深的《临顿新居图》作为参考和补充。张崟和张深是吴门写实山水画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园图虽然缺乏成角透视技巧,并不严格遵守园林的比例尺度,但仍然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到园林中的具体景色,可作为确认园林景点空间关系的依据。笔者将推导的园址边界与直接观察园图得出的边界进行比较,发现要从西北往东南看园址平面,才能使得两者边界相符。
观察张崟的《临顿新居图》可知,凤池园的布局以水池为中心,大体可分为西部、中部、东部3 个区域。园西部有歇山顶的楼,楼下有建筑与廊相连,沿楼往东可见山坡上的松树环绕着亭子,山脚北部有梅花丛植于建筑前,山脚西南部隔墙有重檐屋顶的楼。园中部为宽阔的水面,岸旁有柳树,岸西部有假山置石、庭院以及建筑,建筑的东南处见圆形园门连接着竹林。结合张深的《临顿新居图》得知,水池南部有歇山顶的楼和两座相邻的硬山顶建筑,通过廊与园东部相连。园东部有与廊相邻的楼和建筑,其东北部呈现菜田、竹林、一临水建筑以及小岛,岛上植物丰富且有一建筑挑出水面。笔者通过观察分析两幅图的绘画内容,完成凤池园园林空间布局图(图4)。
图4 凤池园园林空间布局
笔者通过分析《临顿新居图记》和《思补斋笔记》中景点的描述以及推断的览图顺序,将上文归纳的景点名称与园图景点对应。例如,张崟的《临顿新居图》中亭有两处,山上一处,岛上一处。而园记中对亭的描写仅有一处,“有亭翼然,背山面水,曰凤池亭”[8]。从园图中可见,仅园西部的亭子满足背山面水的环境条件。又如,园记记载了“燕居之室,环拥图书,乔松如龙,亭亭霄雿之表,曰虬翠居”,因此从中能获得虬翠居为屋舍且周围种植松树这一信息,而园图中仅有园西部假山置石旁的建筑符合。再如图中有楼四处,园记中对楼的描述有两处:“岑楼岿然,高出林表,芳华迎春,繁英如雪,曰梅花楼。楼下粉垣迤逦逞,修廊环之”[8],“北有庭三楹,曰蓬壶小隐,上有楼以庋赐书。背植牡丹数百本,张幄其上,天香袭人”[4]。由此可知梅花楼为两层或两层以上建筑,周边种植梅花,并且楼下有廊。然而,园图的两层建筑有三处,分别位于园西、园中和园东,其中园西和园中各有一处符合廊与梅花这一特征。蓬壶小隐也是两层及两层以上建筑,有庭院,且背面可种植牡丹,再由文中对其描述为“幽房邃室,众喧不到”[8]而得到其位置比较偏僻,或者庭院植物茂盛可以隔离外界嘈杂。园图中有东部和中部两处建筑可满足以上特征。通过各种情况的排列组合,发现当园中部的楼为梅花楼,园东部的楼为蓬壶小隐时,最符合览图顺序。其他景点在园记中都有描述,因此根据此方法参照文字描述的特征,从园图中找到对应的景点。
将凤池园园林空间布局图、景点与边界的关系与推导出的凤池园园址范围相结合,确定山水关系以及建筑位置;再根据园图确认其建筑平面形式,且结合园记中所获得的建筑、植物和山石的关系,确定植物、山石在平面图的位置;最后通过参考同时期的园林道路形式以及上文提及的览图顺序,对平面进行反复调整,最终得到潘氏凤池园的复原平面图(图5可能性Ⅰ)。若不考虑览图顺序,除通过上文获得复原平面图外,根据分析园记中景点的描述,获得园图景点名称的另一种可能性(图5可能性Ⅱ)。两者主要区别为梅花楼、蓬壶小隐、烟波画船、补梅轩等名称所对应的建筑不同,以及玉泉的位置不同。
图5 凤池园复原平面图
根据平面图可得,潘氏凤池园林的西部以土山和植物为主,起伏的山坡搭配着高低错落的植物,建筑被包围其中,呈现出一派生机蓬勃的山林之景。园中部以凤池和小岛为主,其中小岛伫立在宽阔的水面上,周边建筑与水的远近变化,展现了仿佛自然造就的池岛景观。园东部以菜园为主,周边的竹林、篱笆、田埂以及建筑,一同营造出怡然自得的田园风光。
造园者利用欲扬先抑的造景手法,在入口处设置土山,游人只有绕过才能看到开阔的凤池水面,达到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景观效果。园中蓬壶小隐与凝香径、绿荫榭通过植物围合,形成“幽房邃室,众喧不到”[8]的较静谧空间,而平桥四周开阔,游人从蓬壶小隐进入平桥,感受到“飞泉漱玉,声如鸣玉”[8]的鲜明变化。园中有曲廊凝香径,游人从烟波画船入廊,可见建筑依水而生的景象,行至中段,小岛大致样貌逐渐显现,并与开阔水面形成池岛景观,而行至末段绿荫榭又能体会“竹木交荫,万绿如海”[8]的竹海桑田之景,从而营造移步异景的空间效果。
凤池作为园子的主体部分与小岛配合,使得水面产生“收—放—收”的空间变化,沿水布置建筑花木,建筑隐隐绰绰显现在植物群中,结合高耸的土山与乔木,形成一派自然葱郁的山林之景。此外,园西北部玉泉搭配置石,形成“泉出石间”[8]之声,园东部的水与假山置石、堤相互配合,“假山玲珑,石蹬盘折,每急雨喷薄其间,作瀑布声”[4],营造出山林中泉水涌流以及水石相击的趣味声景。
园内植物的种植方式多样,营造了一幅林木葱郁、山水林泉的城市山林景象。如梅花楼处成片种植着梅树,呈现“芳华迎春,繁英如雪”[8]的景观特色。凤池边混植着柳树、桃树、芍药和蔷薇,“花时缘壁,蔷薇簇成锦绣”[4],蔷薇攀爬虬翠居前的置石,芍药点缀其中,柳、桃欲拂水面,形成生机盎然的野趣。小岛上“四面花木环绕”[4],“别干崛起,著花无数。余如苍松、银杏、紫薇、丹桂、桃柳之属,错列如画”[4];岛上“先得月处”,临于池边,其影子与月亮一同浮在水面,树影、暗香与月影营造了一种古朴静谧的山林氛围。
凤池园建筑类型多样,有亭、楼、榭、舫、廊、轩等多种建筑形式,通过不同的构景手法,形成以对景为主的景观互动关系。如在全园东西轴线上凤池亭与先得月处,梅花楼与蓬壶小隐互为对景,在南北轴线上烟波画船与梅花楼形成对景,同时补梅轩与先得月处亦为对景。障景在园林中也有多处应用,如园西部土山与松树的组合,园中部虬翠居前两处独特置石与地形的结合,园东部小岛与周边丰富植物的搭配等。此外先得月处位于中央的岛屿,作为视线焦点,与烟波画船、蓬壶小隐、绿荫榭、补梅轩等周边景点互为对景。
本文从文字和图像资料入手,梳理凤池园的历史沿革,并对其进行园址定位以及园林面积的推导,然后通过园林景点提取、空间布局推导、造园要素分析,逐步实现园林平面的复原,并在此基础上简要分析了凤池园的造园特点。总的来说,潘氏凤池园园林西部为山林之貌,中部为池岛之景,东部为田园风光,呈现出一派疏朗雅致天然野趣的格调。同期的拙政园是城市山林的典范,且颇具盛名。其为前宅后园的格局,全园以水为中心,西部以山石林木为主,中部形成山池之景,东部为归园田居[11]。可以看出,潘氏凤池园与苏州拙政园的选址、布局、山水营建都较为相似,苏州拙政园因景致丰富多变而游观层次与趣味更为突出[12],潘氏凤池园则更具有天然野趣。本文对潘氏凤池园的复原研究大致勾勒了其园林风貌,可以为清代苏州私家园林的艺术特征研究以及苏州园林复原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但是由于笔者知识储备不足,获取的相关文献资料也较少,本文尚存在诸如景点的解析带入笔者的主观理解,植物和建筑的复原推导尚不完善等缺陷,这些都需要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来补充和校正。
致谢:感谢陈乐妍、陈神鑫以及邹桑同学在题目筛选以及资料收集方面对于本研究的帮助!
注:图1~2来自参考文献[2];图3中的“乾隆十年《姑苏城图》中潘氏凤池园基址范围图”底图来自参考文献[10],“太平天国英王府平面图”来自《苏州旧住宅》(陈从周.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苏州状元博物馆现状地图”底图来自高德地图(2021年);其余图片由作者自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