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
(郑州财税金融职业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0)
在我国经济稳速增长过程中,投资、出口与消费这“三驾马车”功不可没,但随着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新冠疫情的冲击,投资与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不断弱化,在此背景下要高度重视消费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1]。与此同时,通过大力发展以消费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能够有效改善社会民生,不仅能够避免太多资本涌入投资领域从而影响经济健康发展,而且通过消费驱动生产制造业的发展,居民消费领域的变化会直接改变供给端,间接推动民生领域的改革。中国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有着全世界最大的内部消费市场,这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在疫情下得以快速复苏的主要原因。因此,本文将着重分析我国居民消费现状及问题,并立足现状探讨如何构建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当前,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有了明显提升,虽然在2020年我国因受新冠疫情的影响,社会销售品零售规模为391981亿元,增速降至4.1%,但立足宏观角度来看消费发展趋势良好,对GDP的贡献率也保持在稳定水平。只不过相较于其他发达经济体而言,消费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2014—2020年我国消费需求结构中,教育、文化、医疗的消费比重正不断提升,这也代表消费需求朝着服务型方向转变,而物质型消费比重不断下降,均显示出我国消费需求正在出现结构性变化[2]。
其一,消费率偏低。消费率是衡量国民经济消费占比的关键指标,从改革开放到2010年,我国最终消费率从62.1%一路跌至49.1%,随后有所增长,但增幅不大。2020年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但最终消费率仍达到了54.3%,这一数字为近年来的最高水平,可见消费依旧是经济稳定运行的保障。但是这一数字相较于发达国家而言依旧低于其平均水平,可见我国居民消费率仍有待提高。
其二,消费结构有问题。我国居民消费依旧聚焦于衣食住行等生活必需品,服务性消费占比始终偏低。从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来看,食品烟酒、住房这两大项占据了人均消费总额的54.8%,再加上通信、衣着、生活用品及服务等基本生活开销,占比高达79.5%。反观教育文娱、医疗保健及其他服务消费,只占到了20.5%。
其三,消费水平差距大。由于受到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我国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始终存在差距,所以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异较大。结合国家统计局数据,对2010—2019年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进行对比,虽然已从3.46降至2.43,但是差距依旧存在。此外,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均衡,不同地区的居民消费水平差距明显,其中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居民消费水平高于中西部地区[3]。
我国居民消费现状之所以会存在上述问题,主要原因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供需不匹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让以买方为主的市场逐步占据主流,加之我国居民消费需求持续升级,供需失衡矛盾不断显现。其中,高收入群体逐步扩大,虽有较高的消费能力,但苦于国内无对应供给,因此掀起了海外购物潮流;而低收入群体虽有消费意愿,但支付能力有限。
第二,消费习惯因素。由于受崇尚节俭、居安思危的思想影响,中国家庭对储蓄的主观意愿极强,会主动储存财富以备不时之需。同时,居民消费行为会受到过去消费习惯的影响,这种“少消费,多储蓄”的消费理念或习惯虽然能够为国家经济发展储备资本,但是也会影响到消费健康发展。
第三,收入差异因素。消费水平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收入的影响,更精确地说是受到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影响。其中,低收入者因为收入较低,所以即便消费意愿强烈,也受限于能力而无法消费;中等收入者尽管收入水平相对更高,但背负着教育、养老、医疗等各种压力,所以会倾向于多储蓄,消费行为比较理性;高收入者虽然收入高,但边际消费倾向非常低,所以用于消费的占比并不大。
城乡与地区发展失衡是目前制约我国消费需求进一步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要致力于缩小城乡与地区的发展差距,通过统筹城乡与地区发展来实现扩大消费需求的目的,为构建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一方面,要推动城乡统筹。加速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逐渐平衡城乡资源配置,打造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关系,从而改变目前城市化进程中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状况;另一方面,也要推动地区统筹。重点改善地区之间的市场割裂状态,打破行政壁垒与一切限制区域一体化的体制机制障碍,加速地区间基础设施的互通互联,促进地区之间生产要素的快速流通,将东部地区的资金、技术、人才与中西部地区的资源、劳动力形成优势互补,构建互利共赢局面,实现消费需求的扩大。
要想缩小城乡与地区之间的差距,还需要认识到居民收入差距问题,通过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实现稳定居民消费预期,扩大消费需求的效果。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基础分配制度,持续提升劳动要素在初次分配中的占比,当然也要清楚认识到当前各类生产要素的广泛应用,所以需探索更完善的分配制度;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探索农村土地改革,致力于增加乡村民众财产性收入,不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此外,还应借助政策性手段,对居民收入进行合理分配与调节,保证低收入者全面增收、中等收入群体逐步扩大、高收入者得到适当调控,进一步释放所有群体的消费能力。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质量的日渐提升及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居民消费需求升级已成既定趋势,其消费行为也朝着个性化、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出现了大量新的消费需求与消费形态。然而国内供给侧在满足国内消费需求方面存在明显不匹配的情况,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大量消费外流。新冠疫情爆发前,我国出境旅游人数逐年上升,中国游客在海外疯狂购买奢侈品的新闻屡有报道;另一方面,高投资积累造成产能过剩和低端无效重复供给,与当前居民消费需求不符,体现出了我国供需结构的失衡问题。可见,供给侧种种问题的存在,都导致其难以适应目前的居民消费需求,再加上低端无效产能占用大量资源且难以清退,均意味着我国必须改变过去从“需求侧”着手出台政策解决结构性短缺问题的做法,必须加快供给侧改革,才能促进当前供需关系匹配,通过有效供给创造全新消费需求[4]。
因此,在当前全球新冠疫情的冲击下,我国必须把握机遇,找准国内居民消费需求痛点,促使国外消费逐步回收,其中提升产品质量和促进产业升级是关键,而这些都能通过加快供给侧改革来实现。针对高端消费品产业,可通过建设自贸区,对进口商品与国外供应链平台予以整合,有助于培育本土高端消费品,成为国内高端消费品制造业的推动器。针对目前国内供不应求的产品与服务,需将重点放在创新方面,构建以消费需求为导向的产业促进机制,关注消费创新,加速产品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升级,引领今后消费产品的生产与供给。针对高投资模式下形成的低端无效且供过于求的产品,一定要下定决心“去产能”“去库存”,借助“互联网+”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实现供给侧改革,为新产业发展腾出资源,淘汰落后产业,朝着新供给需求形成的产业转移,保证供给与消费需求无缝对接。当然,除了政府的宏观调控外,供给侧改革还要以市场调节为主,通过市场的优胜劣汰淘汰过剩产能,优化产品与产业结构,刺激企业的创新活力,透过市场表现去创新产品、技术与服务[5]。
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能促使居民敢于消费、愿意消费且有能力消费,所以国家必须持续加大对民生领域的建设投入力度,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才能完全释放消费市场潜力。从目前来看,我国老年人口数量正逐年上升,而新增人口却逐年降低,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2021年全国人口比上年末增长48万人,呈断崖式下跌趋势,形势已然十分严峻,这将会对我国未来经济、社会政策的制定产生深远影响。随着人口老龄化时代的到来,老年人口数量增多意味着在养老服务、养老设施方面的消费需求也在增加,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变化,同样是扩大消费需求的机遇。因此,我国需要积极应对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趋势,着眼于老龄产业,探索如何将“银发经济”转化为全新的消费增长点[6]。
随着人口增长态势减缓,甚至在未来可能出现的人口负增长,意味着我国独生子女政策开始出现负面效应,人口红利也在快速消退,但目前我国人均收入水平依旧偏低,所以大概率会遭遇“未富先老”的窘境。因此,国家审时度势,在各地区推进三孩政策,希望通过生育政策的调整扩大家庭在抚养、教育等方面的支出,刺激婴幼儿用品、家政乃至住房等行业的发展,为扩大消费需求带来全新契机。而为了保证“三孩政策”落地且效果显现,必须探索新型养老模式,缓解现代年轻人的养老压力,消除居民消费方面的心理负担,做好基本民生工作,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居民后顾之忧,才能有更多“闲钱”用于消费,进而释放我国庞大的消费市场潜力。
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的构建,必须明确政府的角色定位,同时做好市场化改革推进。我国消费率之所以偏低,主要是深层次的体制和市场化改革不彻底原因造成的,甚至在收入分配与投资体制中出现“与民争利”的情况,并未切实落实“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所以,构建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一定要大力推进市场化改革,将一切抑制消费需求扩大的体制障碍全面清除,由市场主导资源配置,引导消费需求变化。
政府不仅是机制体制的执行者与组织者,更是扩大消费需求政策的制定者,所以要积极发挥职能作用。第一,发挥促进分配公平的作用。不同行业、地区以及居民内部的收入不平等,需要政府通过税收、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进行合理分配,实现对收入分配的调整,让低收入群体与经济欠发达地区居民能够实现收入稳步增长,从而“有钱消费”;第二,发挥社会保障的作用。政府在社会保障制度完善中发挥着主要作用,因为社会保障难以完全靠市场实现,所以要加速构建符合国情与时代特点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改革成果惠及民众,让居民“敢于消费”[7];第三,发挥维护良好消费环境的作用。政府有责任构建良好的消费环境,构建安全消费监督机制及完善维护消费者权益机制,为居民营造“乐于消费”的市场氛围,这也是构建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的关键;第四,发挥传播先进消费文化的作用。政府应大力组织开展宣教活动,引导居民形成合理、绿色、低碳、环保的消费观,先进消费文化的传播,能在扩大消费需求的同时,推动需求侧的健全;第五,发挥政策协同的作用。人口、产业、就业、信贷、财政、税收等各方面政策的配套与协调,属于复杂且系统的工程,而这也是政府的职责所在,所以需要在政策出台过程中发挥协同作用[8]。
综上所述,在当前国内国际经济环境不断变化,以及新冠疫情持续的时代背景下,扩大消费需求是当前乃至未来我国经济发展转型的重要方向。因此,构建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也必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制度体系。经济增长与转型发展,旨在提升居民消费水平、共享居民增长成果,通过构建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推动中国从GDP大国朝着消费大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投资与出口驱动朝着消费驱动,这对于维持我国经济稳定、快速发展而言意义重大。因此,在未来我国必须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将扩大消费需求作为发展的战略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