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勇奇
春节看了一部叫《开端》的电视剧。剧中主角在公交车上睡着了,当听到一段手机铃声醒来后,公交车发生了爆炸。然而她并没死,而是和公交车一起陷入了“循环”。她通过多轮“循环”的努力后,终于阻止了爆炸的发生,拯救了所有乘客。
这让我想起,去年6月,湖北省十堰市某集贸市场发生的燃气爆炸事故。这一天的5 时28 分,十堰市110 指挥中心接到接警,“菜市场河道下天然气管道泄漏!”6时42 分,爆炸。从发现,到爆炸,其间一个多小时,有关部门和企业在忙些什么呢?如果存在“循环”,灾难是否可以阻止?
我有时想,能不能也评个什么“几大处置失败的事故”呢?估计有点难。如果有,这十堰市燃气爆炸事故,可能算得一个。“循环”,或许只存在于艺术想象中,但是,如果能把处置不成功的事故,逐个“复盘”、剖析,是可以从中得到很多教益的。甚至可以说,这事后的“复盘”,比事前的演练,还要管用些。
事故是不会预演的,但悲剧会重演。这种重演,未尝不是“循环”。赶在下一场悲剧猝然降临前,我们把已经发生的事故,来一次“温故而知新”,或许在处置下一次事故时,能多一点“心里有数”。在其位,尽其责。尽这个“责”,先要有点“数”,心里一本糊涂账,怎么能尽责呢?就是上天给了“循环”的机会,也不会赢。
十堰市爆炸事故,发生前,死神留给“生”的机会,并非稍纵即逝——1 小时14 分,70 多个一分钟!“生”的机会在死神的冷眼俯瞰中,在现场人员的无效忙碌中,一点点过去;6 时42 分,爆炸发生,25 人殒命,37 人重伤。
事故单位有无编过预案呢?有无演练、检查、培训过呢?估计都有。只是预案积了灰尘,演练成了过场,检查变为应付,培训只是形式,这,成为每一场事故爆发前的“综合征”。无效作为和不作为,本质上没有两样。对事故来个全面“复盘”,那装样子、混日子的无效作为才能暴露,才能总结出振聋发聩的教训。
其实,“循环”也未必不在我们现实周遭。客观“复盘”,科学剖析,才能认识“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