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高等教育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痛点与应对

2022-02-05 15:46
山西警察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公安院校公安育人

田 野

(山西警察学院,山西 太原 030401)

高等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将价值塑造寓于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之中,使三者有机相融,在润物无声中实现育人效果,是人才培养的必备内容。[1]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课程思政就如同将思政之盐溶解到各门课程中,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吸收养分,在润物无声中育人。

一、课程思政协同创新是公安高等教育的应有之义

(一)课程思政具有潜移默化的育人价值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显然不同。“思政课程”是为开展思想政治专门教育而设定的诸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理论课程,思政课程主要围绕塑造理想信念、增强政治认同、培育良好品德而开展。“课程思政”不是增设课程,而是在高校各学科、专业下设置的每一门具体课程中增添育人元素,以践行全课程育人的理念。“思政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显性理论灌输与“课程思政”的隐性渗透目标一致、同向同行。

课程思政要求对专业课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梳理,结合不同课程的独特价值理念、思维方法,充分挖掘每门课程中潜藏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将其有机融入课程教学。[1]育人是教育的本质追求,思想政治教育应当贯穿于高等教育全过程与全方位,在“大思政”理念下,“育德”与“育智”不应相分离,因此,高校的所有课程都应当承担并发挥思政教育的功能。课程思政协同创新尝试构建全课程育人的有机体系,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基础,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中均渗透育人元素,形成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补充,使高等院校各门课程发挥育人的协同效应,践行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二)公安高等教育具有特殊性,亟需课程思政协同创新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我国公安高等教育是国民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同时也是培养人民警察预备队伍的主要阵地,是具有纪律部队特点和武装性质的特殊行业教育,[2]将课程思政融入公安高等教育中对于培养和输送政治立场坚定、组织纪律严明、专业能力过硬、综合素养良好的公安专门人才队伍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公安高等教育始终将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课程思政协同创新有利于在公安教育的全过程强化学警的思想政治素养。加强政治建警、保障公安队伍的绝对可靠是公安工作的根基,也是公安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遵循。公安院校是公安机关警力补充的主要渠道,公安高等教育各门课程的授课对象是学警,通过课程思政协同创新,能够调动各门类、各学科、各专业的课程同向浸润,不论是法学门类下的治安学、侦查学、警察法学等,还是工学门类下的刑事科学技术、公安视听技术、安全防范工程等,都可以将总体国家安全观、依法治国、科学精神等丰富的思政元素引入公安高等教育的课堂,对学警进行春风化雨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警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落实公安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其次,公安高等教育是我国国民高等教育的重要构成,肩负着提升高层次公安学子综合素质的使命。公安高等教育不仅要培养出掌握专业技能的人才,还要致力于培养具备研究能力的人才、能够服务社会的人才、能够传承文化的人才。公安高等教育注重学警的全面发展,通过课程思政协同创新,让教学回归育人本原,[3]挖掘通识课程及专业课程中诸如中国传统、历史故事、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古典美学、英雄事迹等多彩多样的思政元素,在培养学警坚实政治基础、精湛专业技能的同时,能够传递给学警更丰盈的思想、更多元的知识、更开阔的视野、更开放的思维方式,帮助学警成为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公安事业接班人。

因此,课程思政协同创新是公安高等教育的现实迫切需要,是公安高等教育服务党和国家、培养忠诚纪律部队的需要,也是公安高等教育面对莘莘学警、培育全面发展的人的需要。

二、公安高等教育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实践痛点

课程思政协同创新是公安高等教育积极回应现实问题的选择,但目前尚未形成各门课程纵向贯通、横向协同的联合育人局面,在课程思政建设实践中呈现出对思政内涵的诠释不足、对思政元素的挖掘杂糅、课程之间难以协同一体、专业课教师欠缺思政教学的能力与动力等问题。

(一)对课程思政的内涵诠释不到位

公安院校及公安教育工作者树立“大思政”理念,准确理解与完整把握课程思政内涵,是推进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坚实基础。课程思政协同创新不是简单片面地在既有通识及专业课程中进行“+思政”的加法式嵌入,而是要将契合学科内容的思政元素悄无声息地融入课程。目前,公安课程思政教育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其一,课程思政浮于表面,课程中倡导“爱国”“安全”“忠诚”“法治”“正义”等口号性思政元素居多,但不经由表及里的充分阐释与由浅入深的多层次浸润,难以让学生入脑入心。其二,公安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较为狭窄,停留于传统思政课程的内容范围,因而部分教师会对在专业课堂进行思政教育产生抵触情绪。而其实“大思政”的内涵与外延十分广泛,“大思政”不是干巴巴传达理论、宣读文件,大思政是具有生命活力的,是与世界趋势、国家发展、社会热点、学科传承、专业特色、学生成长等息息相关的多元化体系。其三,教师对专业课程所应当具备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认识不到位。部分公安专业课教师认为,相比思政宣传,在课堂上让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才是真正的过硬本领;教师在课堂上应该保持价值中立,没必要在每门课程中加入思政元素;术业有专攻,公安专业教师与其浪费时间进行思政教育,不如在专业领域有所建树。然而,公安高等教育培养卓越警务人才,公安教育工作者承担着塑造未来刑事司法与行政执法人员灵魂品格的使命,课堂不仅应当是“授业、解惑”的主渠道,更应当是“传道”的主渠道,[4]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应当产生思想与心灵的同频共振。

(二)未建立课程思政协同体系,每门课程各自为战

首先,公安各专业并未运用系统性思维对课程思政进行全局统筹,各课程之间未能整体性构建思政协同体系。各学科专业未基于本专业知识逻辑与内生特点而针对性地探究课程思政核心思想、难以形成对本专业教学方案中全部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教学的总揽性方案,目前的课程思政仍处于每门课程各自为战、各门课程之间不协同的阶段。教师往往只关注一门课程、甚至一节课的思政教学,难以形成课程思政教学大纲,各门课程所选择的思政元素屡次重复,思政内容缺乏关联性与衔接性,开展实践活动杂乱而反复,难以形成育人合力,达不到协同创新的效果。

其次,课程思政资源未充分整合,协同创新有所掣肘。一方面,公安院校内部思想政治理论课资源、辅导员日常思政资源、课程思政资源之间互通、互换不畅,课程思政教师囿于自身思想政治知识体系的局限和获取信息能力的局限,无法挖掘丰沛且切合实际的思政元素,更无法达到专业教学与思政元素的深度相融。另一方面,公安院校与外部公安机关、社会其他机构之间对思政信息资源的协同共享不足,教师不能紧密结合公安机构业务部门的实际工作捕捉思政热点,制约了课程思政协同创新效应的发挥。

(三)思政育人元素杂糅,难以有机协同融入课程

公安高等教育课程思政需要在遵循公安专业课程自体逻辑的基础上,对思政元素进行科学开发。公安专业课程蕴含着丰富的育人元素,如热爱祖国、对党忠诚、服务人民、依法治国、公平正义、实事求是等等,具有思政元素多样化的优势,却也造成了课程思政实践中思政元素杂糅、浮于口号性宣誓等痛点。课程教师在选择思政元素时缺乏系统化分析提炼,往往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看似育人元素随处可见,却并未围绕一个主题挖掘,零散而口号性的思政元素无法让学生入心入脑。其实,任何一个公安相关思政主题都有深入挖掘的巨大空间,科学挖掘育人元素需要专业课程教师系统梳理课程内在体系、知识要点,并将课程自身的价值追求与思政要点相匹配,进而实现有逻辑地、融入式地呈现。有机融入式的课程思政,不是简单把育人元素生硬嵌入课堂教学,而是追求专业课堂与思政元素在体例上、进度上有同向的渐进性,在知识要点上有相交相融的补充性,这种融入式思政对专业课程而言是升华,对教师而言是挑战。而目前公安高等教育课程中思政元素挖掘不透彻,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结合不充分,多次课堂之间的育人要点缺乏继续性与协同性。

(四)教师欠缺思政教学的动力与能力

教师是否愿意积极参与课程思政是动力问题,教师能否做好做精课程思政是能力问题。囿于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内涵理解不足、存在让专业课教师讲思政理论的误解,教师缺乏开展课程思政的主动性。同时,专业课教师思政理论水平有限,对思政元素的深挖与拓展能力欠缺,难以将育人的“大道理”与专业课程有机相融。另外,配套激励与评价体系不到位,虽然硬性要求每门课程都加入思政元素,但却未将思政育人效果有效纳入教学评价,也似乎难以进行定量评判。教师的科研项目、科研成果、教学工作量等都能进行量化考评,但对教师立德树人的情况进行考评却很难量化,教师的教学、科研等各项硬性考评已然任务繁重,难以再对思政育人集中注意力。[5]公安教育工作者有人民警察和高校教师的双重身份,除了承担作为一名高校教师的教学与科研任务外,还要更多进行产学研践、体能训练等,将更多注意力集中于提升实务实战能力,很难再对课程思政的细致设计投入更多精力。

三、公安高等教育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应对策略

(一)树立三全育人理念,全面构建课程思政协同意识

首先,公安高等教育中牢固树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理念,以全课程为载体立德树人。教育乃百年大计之本,公安高等教育是面向未来培养卓越警务人才之本,公安院校是预备警官成长之沃土。观念是行动的先导,三全育人理念推动课程思政开拓创新。一要树立全员协同育人的理念,每一位公安教育工作者都要承担育人职责,不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还是专业课教师,都要种好各自教书育人的责任田。“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基础知识与专业能力,更要以正确的价值观念影响学生,以自身渊博的学识和良好的师德师风赢得学生的尊重进而引领学生。二要确立全过程协同育人的理念,思政育人元素贯穿于学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螺旋式成长的全过程。公安院校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实训、实习、执行安保任务等社会实践较多,更有必要通过科学的课程设置、日常育人工作与课程育人工作的协同互补来保障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高效完成知识能力学习与思想品格塑造的基本任务。三要坚持全方位协同育人的理念,公安院校要发挥公安系统的组织优势,在公安系统协同搭建“大思政”平台,与各级公安机关合作,以公安机关各业务部门作为课程思政的第二课堂,构建课堂理论教育与课外警务实践相结合的联动育人长效机制。

其次,培育人民警察教师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意识与立德树人的情怀。公安院校的人民警察教师具有人民警察与高校教师的双重身份。[6]公安教育工作者从不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广大人民警察教师课程思政意识不强不是立场问题,而是没有认识到其重要性的问题。新时代的“大思政”是集传统思政教育与时代新脉搏为一体的海纳而多元的系统,“大思政”格局开阔、视野宽广、思维开放,兼容并包政治领悟、经济发展、社会变革、文化美学、生态文明等多样化育人元素,不是老学究也不枯燥不乏味。教师领会到课程思政之开明才能自愿开发践行,学生感受到课程思政之美妙才能自觉学习吸收。人民警察教师的情怀有学识、有师德、有对法治的信仰、有对家国的热爱,有情怀的教师能得到学生由心而生的尊敬与跟随,有情怀的课堂能激发学生学习发展的内在动力。

另外,着力进行公安院校特色文化建设,将思政育人元素融入警务管理,打造良好的警营文化氛围。公安院校文化具有警察文化与高校文化相融合的特点,既严肃纪律、坚韧奋进,又有蓬勃的生机与活力,既有文化底蕴与内在精神,又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校园是学警们日常学习与生活的主要场所,在公安院校教学区域、实训区域、生活区域随处可见的陈设与宣传中融入思政育人元素,让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创新思维带给学警们浸润式的熏陶,实现警魂塑造。

(二)以学科专业为系统、以课程为分支,对课程思政总体思路进行顶层设计

教育是有机生态系统,各学科、各专业、各课程之间互联互通,保持教育生态的平衡有序发展。应当以我国高等教育的学科门类、专业设置体系为基本框架,对课程思政协同创新体系进行顶层设计,形成各学科专业之下所开设的各门课程之间协同有序的思政育人结构。

我国高等教育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分为学科门类、一级学科、二级学科。目前我国公安高等教育涉及法学门类下设的一级学科公安学与工学门类下设的一级学科公安技术。[7]在这两个一级学科下又细分不同专业,在专业下设置相关课程。如一级学科公安学,下设治安学专业、侦查学专业、公安情报学专业、国内安全保卫专业、边防管理专业、涉外警务专业等。如侦查学专业中,按照培养方案具体开设公安学基础理论课、侦查学总论课、侦查措施课、物证技术课等课程。课程思政建设应当以各专业为一个系统整体,围绕本专业培养目标深入梳理教学内容,结合本专业的知识逻辑、思维特点与价值观念,对课程思政的思路与框架进行总体把控与顶层设计;以该专业所学的每门课程作为一个分支模块,对每门课程所应当重点把握的思政主题进行统筹规划,在此基础上给予授课教师围绕该思政主题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充分自主权。

以专业为系统整体开展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有两方面优势。

其一,从学生培养的维度看。每个专业都设计了完整的学生培养方案,专业培养方案中有学生本科四年所要学习的全部课程,将结合专业特点挖掘出的课程思政元素归纳为若干主题、再结合每门课程的特色将课程思政主题有侧重地分配,能够统筹安排使课程思政元素的覆盖面更全,也能按照学生学习成长阶段阶梯式递进、课程思政的难易进度更合理,还能有效规避有的课程思政元素杂糅、多门课程思政元素同质化等问题,更利于达到全面提升学生思政素养的育人实效。

其二,从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维度看。各专业下设置的课程又可分为通识课、专业课、选修课三类。大学语文、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通识基础课程应当统筹进行课程思政协同设计,每门课程应当具备对各专业学生基本通用的课程思政主题与思路,并针对所授课专业的不同调整思政元素的侧重点,如此,基础课教师的课程思政压力不至于过大,有利于深挖思政元素。各专业的专业课教师大多属于一个系部,按照自己的研究专长承担几门相近专业课程的授课任务,专业课教师们充分讨论、深入挖掘本专业课程思政育人元素,将诸多元素归纳为若干思政主题,再根据每门课程的内容特点、授课学期、教师专长等统筹分配思政主题,教师个人再围绕这一主题不断优化、充分拓展,形成每门课程的思政设计方案。以专业为系统,各门课程协同进行思政创新,谱写课程思政的“交响乐”。

(三)每门课程围绕一个思政主题,深挖拓展育人元素

要在学科专业系统建设的基础上,基于课程特点建立一个思政主题,并遵循课程内在逻辑,科学合理挖掘思政元素。育人元素的挖掘不是东拼西凑、也不是生搬硬套,要围绕课程特色与所确立的思政主题展开,并尽可能实现课程内部育人元素的前后呼应。

首先,要尽可能多地挖掘与该课程思政主题相关的育人元素。教师要对该课程的思政主题进行多角度分析,例如《侦查学概论》课程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思政主题,该主题蕴含着政治理论、人文精神、历史传统、世界形势、科学判断、生态保护、信息安全、发展创新等许多维度的价值,仅仅围绕该主题、拓展视野与思维方法,能够更广泛、深刻、创新地发现育人元素。在不同维度发掘焦点问题,以社会热点、重大事件、青年困惑等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切入,涵育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深刻思考问题的方法与能力。

之后,要对所发掘的思政元素进行筛选,去粗取精、精中选精,大胆摒弃与思政主题无关的元素,适当联系相关元素进行拓展,并对思政元素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梳理。对于经典思政元素,要反复打磨,实现多角度运用。以共和国刑事技术专家张欣事迹为例,张欣具备高超的模拟画像技术,凭借丰富经验、准确判断与一支画笔,可以通过目击者口述还原犯罪嫌疑人样貌,可仅凭颅骨复原被害人容貌,经手案件11000多起,通过画像破案超过1000起,被称为“警坛神笔”。[8]该事迹激励学警树立匠人精神,精益求精修炼职业能力与专业技术,在平凡岗位孜孜以求;也鼓励学警将兴趣爱好与专业相结合,在交叉领域有所建树;张欣因连续加班疲劳过度,年仅58岁不幸逝世,学警应当敬仰其无私奉献精神,学习英模的坚强意志;同时也必须关注自身健康、加强体育锻炼与心理疏导,清楚平安健康才能在工作岗位上作出更多贡献,为家庭为祖国创造更多价值,等等。融会贯通充分运用经典案例,让课程思政更生动、更自然,与专业课程实现有机相融。

公安院校应当以“金课”水准建设课程思政,创建出公安院校旗帜鲜明的“大国公安”课程思政品牌。公安高等教育一肩挑着学生的未来,一肩挑着公安事业的希望,公安高等教育以课程思政协同创新为抓手,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公安事业接班人,成为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9]

(四)健全支持与评价体系,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充沛的支持体系与科学的评价机制是提高人民警察教师课程思政教学的能力与动力、促进协同育人机制长效运行的保障。

首先,要给予公安院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丰富的信息资源支持。一方面,思政育人需要党委与政府的支持,特别是省市公安机关相关业务部门,要配合公安高等教育思政教学的需求,统筹收集与汇总源自实践部门的生动的思政资源,开发对公安院校教师、公安机关干警等协同开放的思政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各单位可依据自身工作优势不定期上传与维护,形成有丰厚理论支撑、有生动案例支持、有鲜活事迹宣传、深入浅出、形式多样的思政资源系统,既形成公安教育工作者探索课程思政创新的信息素材库,又打造公安业务部门展示形象的新媒体阵地。另一方面,公安院校要与行业外普通高等院校加强交流,实现课程思政教学信息的共享。如复旦大学已有系统化的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上海大学“创新中国”系列课程思政已制作成为共享慕课资源。课程思政对人民警察教师的理论素养、授课技巧、表达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通过课程思政专题培训、线上资源共享等方式,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教学的素质。公安院校应当以更开阔的视野登上广阔的“大思政”平台、将“大思政”富饶的育人元素融入公安高等教育。

其次,要从精神与物质两个维度鼓励教师参与课程思政,以丰富的项目建设和宽裕的经费支持激励公安高等教育课程思政协同创新。从精神鼓舞维度看,要通过目标激励、榜样示范、先进表彰、团队建设等加强课程思政教师的认同感与荣誉感;从物质支撑维度看,要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津贴,设立课程思政专项科研课题、教改项目,保障课程思政教师良好的办公条件等。[10]此外,在职称评定、工作量计算、绩效工资核算、评优奖励等涉及一线教师切身利益的事项中也应当给予课程思政教师倾斜性支持。

再次,要形成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协同创新评价机制。高等教育评价是高等教育的指挥棒,教育评价的导向决定了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11]课程思政评价是对课程育人效果的检验,也是教师目标导向开展课程思政的遵循。公安高等教育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评价体系应当围绕思政育人效果的“增值”进行,即围绕发展学警思想政治素养为核心展开。[12]公安院校对课程思政的评价具体应分为三个模块实行:第一,以学生思政素养的提升为标准进行检验。学生理想信念的素质、思想境界的提升、脚踏实地的进步是对公安高等教育课程思政成效的最好测评。因此,公安高等教育有必要探索对学警的增值性评价,创建多层级多元素的学生增值评价模型。第二,在既有的专业课程评价中加入对课程思政进行评价的内容。对各院校已有的教学评价系统进行改良,将课程思政协同创新效果介入,成为各评价环节的一项内容。在督导评教、领导评教、同行评教、学生评教、随机评教中都添加思政育人评测的项目,并要求教师在课程大纲、教案设计中体现课程思政的过程性资料。第三,对学科专业课程思政系列主题的育人效果进行整体性评价。从学科专业的课程思政主线选择、顶层思路设计、各课程围绕分支主题的建设情况、资源配合情况等多方面,对课程思政协同创新进行综合评价。

猜你喜欢
公安院校公安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博物馆:上海公安史图片展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我国公安院校水上教学课程的困境与出路
Frequent attacks on health workers in China: social changes or historical origins?
精细化管理视角下公安院校研究生培养改革
“10岁当公安”为何能畅通无阻
公安院校大学生身体意象研究
基于科学计量学的公安院校科研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