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鄞州区城市开发的若干思考

2022-02-05 14:48王沛倪敏东王辉
宁波经济(财经视点) 2022年7期
关键词:滨海新城科创

■王沛 倪敏东 王辉

“十四五”总体功能定位

鄞州区未来五年的功能定位要从国际、区域和市域三个维度来思考。

国际层面:作为国内外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和港口城市,宁波在“大循环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都具有独特的“双节点”价值,《宁波2049 城市发展战略》 中提出要打造全球门户城市的总体发展愿景,鄞州区是宁波打造全球门户城市的核心区,肩负宁波参与全球化的重要使命。

区域层面:湾区层面强调与余杭、萧山等强区之间的竞争,在产业发展、生态品质、基础设施等方面进一步融入长三角,为区域提供更多的要素和资源,做强品质、宜居和文化的文章; 都市圈层面要主动承担核心城区的职能,通过打造便捷的交通和优质的城区吸引整个都市圈的人才和创新要素的集聚,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发展。

市域层面:鄞州地处宁波几何中心,是全市唯一与其他五区接壤的区域,也是全市唯一一个拥有“山海江河湖”全要素的区域,凭借独一无二的地缘优势和资源组合优势凸显中心职能,是实现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的核心增长极。

基于以上分析,“十四五”时期鄞州区要立足长三角、大湾区一体化发展格局,承担区域使命和宁波未来发展转型重任,实现“长三角金南翼的首善之区和宁波建设全球门户城市的中场核心”的总体目标。和“长三角宜居宜业的精品城区、都市圈国际人文交流中心、宁波未来创新发展先行区”的功能定位。

“十四五”城市开发思路

随着国家、省、市级各级战略的进一步明晰,“十四五”时期鄞州区的城市拓展将在“十三五”的基础上更加强调空间重构和功能重组。具体有三方面表征:东钱湖地区进一步强化、大东部地区进一步提升、外围组团进一步融合。

东钱湖地区进一步强化,成为下一个“增长极”。《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 提出打造“一城双心”的中心格局。“一城”为宁波中心城区,“双心”为三江口核心和东部新城核心。时至今日“一核双心”格局已基本形成,随着“拥江揽湖滨海”、“创智钱湖”等战略的进一步明确,宁波从“三江”向“钱湖”跨越式的发展趋势也愈来愈明显,城市发展重心在往外围空间逐渐转移。东钱湖区域将成为宁波“拥江揽湖滨海”城市发展轴线上的关键性节点,作为城市副中心的都市核心功能进一步强化。

大东部地区进一步提升,南北向发展轴正初步显现。当前大东部地区(东部新城——钱湖新城)的发展存在断档和缺位,从东部新城——钱湖新城缺少有效的平台和要素进行衔接和串联。以甬江科创大走廊为基础,构建从新材料科技城—高新区—东部新城—东钱湖构建南北向融合生态要素与科创要素的发展轴,打通南北向空间发展脉络,推进大东部地区的功能重组,破除发展瓶颈,完善城区的空间格局。

外围片区组团进一步融合,功能重组得到质的提升。本轮国土空间规划城镇开发边界拓展之后,一些外围组团如下应、云龙、姜山等区域被纳入中心城区统筹考虑,空间上逐步融入中心城区,功能上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基于以上三方面特征,从全域和中心城区两个层面构建空间结构。

全域构建“一核、四城、六空间”的发展格局,强化“一核”宁波核心城区,深化“四核”东部新城、南部新城、钱湖新城、蓝湾新城等都市核心功能区域,细化“六大新空间”的潜力开发区块。

中心城区整体构建“一极两核、两轴三带、多组团”的空间结构,“一极”:环东钱湖区域作为宁波未来主要的增长极,将打造组合型城区,包括会展新城片、云龙枢纽片、下应配套片等,形成面向区域的国际交流中心、科创策源地和高端人才承载地。“两核”:东部新城CBD 发展核、南部新城总部经济区发展核,“两轴”:沿中山路商务拓展轴、沿首南路科教拓展轴,“三带”依托甬江科创大走廊和东部的生态廊道形成南北向串联各大平台要素的东部生态科创带,依托奉化江-甬江沿岸形成的城市架构型休闲廊道打造西部滨江文化休闲带,依托杭甬高速两侧形成以城市更新、两区融合为主的中部科产城融合带。“多组团”在城区周边形成的多个潜力开发区块和组团。

在总体空间结构和“六大新空间”的指引下,整合全域资源,以统筹资源,连片组团,多元复合,精明增长的理念将城市的资源要素优先配置在“沿江、环湖、滨海”区域,核心聚焦12 个重点区块,作为下一步城市开发的主要抓手。

沿江区域应积极对接市甬江科创大走廊,依托优质滨江资源和近千亩的存量改造空间,提升发展能级、挖掘自身特色、细分发展领域、深化跨区合作,与周边区域差异化发展,成为城市会客厅。重点打造东外滩、甬江东南岸、惊驾路周边、仇毕、潘火-中河、前殷、首南陈婆渡、姜山镇核心等8 大区块。

环湖区域应充分考虑国际会议中心、国家展览中心和谋划的云龙交通枢纽对城市向东南扩张的带动作用,加快形成新的发展引擎,将东钱湖区域与周边区域统筹考虑,加强东钱湖与东部新城和南部新城的对接联系,构建现代化宁波东南部都市区域框架。重点打造会展新城、下应、五乡中部3大区块。

滨海区域应把滨海新城、鄞州经济开发区作为远景宁波滨海城市核心区来谋划,统筹瞻岐、咸祥、塘溪空间资源和城海交通大通道,突出大嵩江生态景观和滨海都市景观风貌,提前谋划滨海轨道交通和特色景观大道。重点打造滨海山海产城融合区块。

在12 个重点区块内谋划一批重大项目,核心聚焦产城融合、轨道TOD、有机更新、公共开放空间、特色街区、重大交通枢纽、重要的交通线性工程等方面。

相关建议

1. 注重产业优先,合理谋划区块功能业态。

统筹区域内产业布局,进一步对接甬江科创大走廊等省、市战略部署,根据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明确各个区块的功能定位、主导产业,活用M0 政策,推动各区块错位发展和功能互补。谋划新的消费增长空间,做好城市宜居、文化和魅力文章,加快打造商业娱乐中心、生态休闲文化中心、高品质教育中心、医疗保健中心、都市工业和科研中心、旅游和国际交往中心,打好能级差、功能特色差异,增强竞争优势,全力打造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的首善之区。

2. 注重混合生态,高效利用城市开发空间。

注重城市运营,加强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在城市转型发展、存量资产盘活、建筑文脉承载方面进行有益探索,并根据当前创新产业、创新人才对空间紧凑复合、设施高效共享的要求,将城市空间策划成若干个项目包,强化地块混合、功能复合。做大做强生态优势,从“点线面”三个层次构建生态建设示范亮点,推进全域森林城区建设,分步建设滨江、滨湖、滨海休闲带、东部生态带等公园,积极谋划新的城市级生态产品和若干个口袋公园,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进程中突出生态功能,全力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态品质之城。

3. 注重持续协同,做到规划需求有机结合。

重视前期研究,坚持产业招商与规划研究同步推进,要加强与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衔接,将规划建设用地指标与产业导入、市场需求有效结合,提升政府规划的可实施性,解决高能级产业落地难题,推动重要区块的可持续发展。注重地块开发与周边配套的协同推进,科学合理安排房屋拆迁、土地出让及建设时序,成片拆迁、成片开发、成片建设,集中优势资源,实现区域协同发展。

4. 注重模式创新,探索实践城市转型升级。

对当前的开发模式进行总结提炼,与市级平台合作的开投合作模式、轨道收储模式,区级平台参与的旧城区改造模式,正在探索的未来社区开发模式等,形成可以操作的具体流程,为其他片区开发提供参考。要研究在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和国土空间紧约束的背景下,城市开发的模式创新,搭建新型城市化与PPP 模式之间具有商业意义的市场桥梁,更加注重产业导入的联动开发,通过肥瘦搭配、拆改并举,精准引入大型央企、产业龙头企业等开发主体参与整体开发,给予市场主体参与城市开发更加灵活的政策支持。■

猜你喜欢
滨海新城科创
科创引领,抢跑新赛道
科创走廊“乘风起”
科创“小灯泡”:从伞说起
保护人类健康的科创产品
滨海白首乌
珠江新城夜璀璨
滨海顶层公寓
一座新城的诗与远方
岳滨海 藏石欣赏
长江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