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胜
(泉州园匠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福州 泉州 362000)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不断提升,国家及政府部门逐渐增加对园林景观设计工作的重视力度。建筑企业为保证自身的经济效益,加强对绿地率指标的关注,降低住宅景观设计环节的影响,运用充足的景观资源来对目前建筑工程进行评价,保证当下人们对风景的审美评判标准与企业的建筑标准相符。
在建筑企业运行期间,可遵循园林景观设计工作中的基本要求,掌握绿地率指标,在符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GB 50180-93》的基础上开展后续工作,保证绿地率指标的完整构建。绿地率主要是指城市建成区各部分绿化用地总面积占城市绿化区域的总用地面积的比例。绿地率指标可作为地块环境质量的衡量标准存在,其基本计算方式为:地块内绿化用地总面积/地块面积×100%,此公式的结果即为实际绿地率。它与建筑密度在同一平面内时,可有效地将此处地块的整体占地面积、空地率及用地范围等情况反映出来,凸显出当地建筑空间内的环境总体效果、建筑密集程度。在城市建设大环境下,它除绿地面积外,还可将停车场、建筑基础设施所占用地、道路、广场等规划在内。因此,绿地占比忽大忽小。在建筑密度相同的条件下,可设置公众绿地,避免住宅建设区间存在空地或营地,保证停车场等可建用地的合理设置,使人们能够控制在住宅景观设计环节的绿地率,避免出现园林景观设计单调、生硬等问题。
绿地率的设置可实现对城市空间及城市绿化的控制,保证人们在休闲及交流环节可在固定场所内。所以,绿地率可作为衡量住宅景观的重要指标存在,有效管理内部建筑环节人员所需执行工作,让其发挥出设计者、管理者、开发者及购买者的作用。这样可使居民住宅区域内的绿地,如宅旁绿地、公共绿地、公共服务设施及附属道路绿地等能够符合所执行区间的植树绿化覆土需求,有利于居民在建筑物附近设置人工绿地,以达到绿地率管控的目的。
规划出地块内部所占有的绿地比例,有效控制此区间的绿地率,在保证地块环境的基础上,改善原有园林景观设计环节的各项品质,让工程实施人员所执行的工作能够符合自然生态环境构造需求,保证在绿地率指标确立的过程中,人们的休闲娱乐活动场所不受影响。以2016年出台的《城市绿线划定技术规范 GB/T 51163-2016》绿化用地需求为例,绿地率指标在此期间占比不可小于35%,稳定公共设施、公共服务及商业服务等设施的基本状态,使其在占据整体用地的35%,以构建出完整的绿地率指标,保证园林景观设计及住宅景观设计能够满足人们对人工绿地的要求。
在园林景观设计环节,住宅景观设计人员逐渐增加对绿地率指标的重视,但是植物种植设计工作中仍在次要位置,工程运行期间所执行方案常会根据扩初图来开展,不仅对住宅景观设计带来一定的影响,还会对景观空间的形态造成威胁,无法发挥出绿地率指标的应用作用,出现园林景观设计环节绿化植物在体量、空间尺度及整体形态上不协调,导致绿地地块出现分散现象,无法起到规模效应,从而增加绿地率指标控制工作的难度。
地块常分布在边角地带可用绿地面积不大,难以实现对绿地率指标的控制,无法将绿地集中,出现绿地率转化和控制工作的不足。
绿地功能应用限制较多,不具备私密属性,住宅区围墙、设施等附属绿地可为人们提供服务较少,难以实现土地资源共享,制约此工程开展。
公益性工程较少,建设标准及内容与绿地率指标之间关联较少,无法实现基础设施的配置,缩小原有用地空间,使绿地率不够具体。
住宅景观设计环节常会用TOD(交通主导开放)手段开展工作,造成此区域轨道交通站点、土地集约利用、居民服务等建设环节出现问题,使土地资源浪费问题频发。
在城市建设环节,可划分绿地率指标,掌握住宅区域、轨道站点、商业中心所设置的位置,注重土地集约利用所带来的影响,保证园林景观设计中绿地率指标不会发生过多变化。增加对生态环境敏感区域,如临海地区、临山地区以及风景区的了解。根据国内的相关法律规定来对住宅景观进行设计,适当提高绿地率指标,合理分析住宅区域的朝向和风向,加强建筑群体、单体的考虑,将住宅地面转换为景观环境用地,拉近自然、地理、生态之间的距离,保证绿地率指标在生态功能的基础上进行控制,以实现住宅区域的优化。
加强对建成区的重视,避免出现土地资源匮乏问题。在住宅景观设计环节可对所实施工程的建设基地进行考虑,补全工程开展期间的公共设施,避免当地存在水土流失隐患,增加配套设备的运用,掌握此项操作的基本使用功能,若当地可利用自然资源较少可适当降低总体绿地率指标。注意在其降低期间所配备的公共设施不得低于公益性设施总量,规范工程开展的各项工作,结合实际状况进行思考,保证所需用地、环境空间、绿地率指标可以满足住宅景观设计。
根据实际绿地面积来依法缴纳易地代建设补偿资金,拉近与政府及附近统筹部门之间的距离,稳定生态环境的运行状态,划分出生态环境高度敏感地区,增加对荒地、乡村改造等住宅建设工作实际要求的考虑,实现在功能上的转变,使绿地率指标能够在合理的控制范围内,有效扩大工程运行期间,降低对自然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
为提高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水平,应适当扩大居住区绿化面积。在住宅小区建设过程中,对小区绿化面积有明确规定,但部分开发商未能有效增加小区绿化面积以获取更多效益,不重视小区绿化,不利于城市现代化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住宅小区园林设计的科学设计可以改善小区绿地不足的问题,为人们提供更健康的居住环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园林面积。例如,可以在花园中设计一些蜿蜒的小径,以提高花园的趣味性,开阔花园的视野,并向人们展示社区的景观。同时,设计师还可以利用植物种植技术扩大社区的绿化面积。例如,种植植物时,应注意层次匹配,选择合适的种植方法。可根据城市居住区的实际情况配置相应的绿地,如公共绿地、道路绿地等,合理规划这些绿地,使其成为社区花园的一部分,提高花园的功能性。设计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合理搭配植物,注重植物栽培,以保持植物的正常生长,提高景观设计水平。
将绿地率规划为必选控制指标,秉承“以人为本”的建设要求,运用新要求、新形势、新技术来管控绿地率,让它具体化并遵循密路网、窄马路、街区制的建设时限,按照国家规范的住宅建设要求来控制各个地块指标,避免出现“一刀切”的行为,保证附属绿地、公共绿地等总量不会出现差错,发挥出其实际价值,促使绿地率管控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园林景观设计环节应了解现有住宅景观设计要求,利用控制性的手段来详细规划编制阶段的各项内容,根据目前的绿地率指标来进行测算。掌握单个地块附属面积并遵循国内最新出台的规章制度要求,避免出现附属绿地面积运用不足的问题,实现对居民建设区域的控制并在此基础上,弥补公共绿地、控规片区、控规单元等相关地块,使各区域的建设标准达到统一并在统筹的基础上开展后续工作,有效掌控绿地率,让其能够适应目前工程建设的发展,将原有绿地率控制工作的效益发挥出来,实现对此工作掌控手段的创新,将其进行优化、细化、分化,保证绿地率指标在住宅景观设计环节的科学性、可操作性以及合理性,落实绿地率指标的实施原则并增加对此区域地坪变化的思考,运用人工塑造的方式来构建出坚固的、耐腐蚀的、防滑的地面,提高住宅景观设计环节的美观度,增加图案、材料及色彩的运用,让地坪的构建更加完整,使此工程能够适应于景观美学理论内。
制定完整的土地集约利用方案,保证各地区的岩石、植被、土壤等能够充分发挥出其作用,为后续住宅设计工作创建出有力的生态要素,保证物质资源的使用合理,让预算造价与实际限度相契合,为工程奠定出良好物质基础,并使植被能够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充分发挥出其作用,稳定住宅基地的生态状态,顺应自然发展的要求来开展后续工程,实现自然资源的优化利用。
综上所述,为保证建筑企业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可增加园林景观设计中绿地率指标的规划,降低对住宅景观设计所带来的影响,通过公众审美态度的测量手段来对住宅景观的每一道风景进行评判。若未落实到位,不仅会增加住宅景观设计的难度,还会混淆企业对住宅景观设计概念的理解。因此,可加强内部体系的构建,剖析景观设计评价及理论,构建出完整的园林景观设计方案。以保证建筑企业乃至建筑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