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天柱
2020年5月,蔡英文连任台湾地区领导人。从那时起,她对祖国大陆发动的“柔性攻势”中,言必将“民主”挂在嘴上,似乎民进党治理下的当今台湾,已成了值得全球羡慕的“民主圣地”。诡异的是,蔡英文不断升级、强化的台湾“民主”竟有了“回报”。据美国媒体披露,2021年12月,由拜登提议的首届全球“民主峰会”,邀请台湾与会。美国的理由是,“台湾是东亚民主的典范”。台湾真的如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所言,拥有“一个强健的民主”吗?
台湾绿媒一再宣称,台湾已实现了“民主制度”,大小事情都可以通过“民主”解决。颇有讽刺意味的是,岛内民众却对此无感。他们最有感受的是,在推行“民主”制度30多年后的今天,台湾反民主现象日益严重,正在扭曲民主的真谛与精神,使得真正的民主越来越变调。
众所周知,真正的民主原则应该是“少数服从多数,多数尊重少数”。可如今的台湾社会,却是“多数沉默、少数正义”“多数服从少数”。执政的“鸭霸”民进党,代表的是官官相护、官商勾结的少数利益集团。因为手里有权,就可以随心所欲地硬拗、硬扛,而惹不了、躲着走的沉默的大多数人的利益反而被疏忽,被侵占,被牺牲。由于多数人的利益、权利得不到保障、保护,更助长了社会的少数横行霸道的气焰。这就形成了岛内“社会民主”的主流是,少数利益集团不可一世,以“正确”与“正义”的化身压服软弱可欺的大多数人。
经过30多年反复滥用,无论民进党执政还是在野,“公投”成了推进“台独”的秘密武器。早在1986年民进党宣告成立时,就把党外运动“自决”理论纳入党纲,提出“台湾前途由全体住民决定”。民进党从此成为在岛内推动“公投”的主导力量。
1988年民进党通过“四一七决议文”,声称“任何台湾国际地位之变更,必经台湾全体住民自决同意”,公开将“台独”与“住民自决”捆绑在一起。1990年民进党颁布的“台湾前途决议文”,第一次明确宣称,“任何有关独立现状的更动”“必须经由台湾全体住民以公民投票的方式决定”。所谓“独立现状的更动”,无非就是“统一”,而给“统一”套上的紧箍咒是,唯一路径必须经由“公民投票”。
从表象看,“公投”似乎是最民主的一种形式,实际又如何呢?凡涉“台独”主张的“公投”,全由民进党一手策划、设计,策划者、设计者将所有的敏感子题弄得异常复杂,反反复复,似是而非,让投票者稀里胡涂,无所适从,再步步为营公开引诱,将人导入歧途,最后得出设计者所要的结论。“公投”的解读权、解释权实际上全由民进党说了算,这还有什么“民主”可言。
在蔡英文的“政治藏宝箱”里,“新闻自由”是其“民主牌”中最得意的一张“王牌”。所谓“新闻自由”,依蔡英文的说法,就是在现今的台湾,无论是何种颜色的媒体,执政当局一律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媒体都可以随心所欲地找到自己的定位、价值与范畴。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2012年以来,岛内新闻界发生家喻户晓的三件事。其一是在2012年9月,将反旺中并购案与旺中参与收购壹传媒平面媒体列入“反媒体垄断”,这是岛内反民主典型案例。民进党策动部分学生、学者,联手强烈予以阻止、反对。时任民进党主席苏贞昌更是不择手段,要求台湾有关部门撤回,并不受理这一并购案。这是十足的反民主行为。
企业兼并收购案本身是市场行为,是法律许可、鼓励的正常经济行为,而媒体收购则是企业并购的一种形式。某些政治团体及个人根本无权反对与干涉。此案经探查,其背后真正的原因是更多的政治考虑,担忧旺旺集团收购媒体后,新组合的媒体会对“反中”的“台独”媒体造成冲击,从而可能对台湾媒体生态产生影响。
其二是在2019年6月29日,知名媒体人黄智贤主持的《夜问打权》,因为蔡英文当局施压停播。2016年7月开播的政论谈话性节目《夜问打权》,由台湾中天电视台制作,经常用辛辣言辞抨击蔡英文,旗帜鲜明反对“台独”,受到两岸民众认可,同时成了台湾当局非扼杀不可的心头大患。
其三可能是在台湾新闻界影响最大的一桩案例。2020年12月11日午夜过后,成立有26年之久的中天新闻台被迫从有线电视网下线。旺旺中时媒体集团董事长蔡衍明表示,“真道理性、真爱台湾”是旺旺中时的经营理念。他认为,自己提供了一个平台让两岸民间交流,“真的爱台湾就是要让人民过好日子。两岸好,台湾日子会过得更好,这样有错吗?”
岛内民意调查显示,超75%受访民众认为,此次中天关台一定有政治力量介入。因为不满对中天电视台的打压,岛内众多民众纷纷走上街头,高举“反关台、挺中天”“关掉中天、媒体噤声”等标语,强烈表达不满与抗议。这就是台湾的“新闻自由”。
当今的台湾社会形成了极为怪异的两个极端:一端为中间选民、经济选民,迫于当局高压,只能忍气吞声,默默不语;另一端嚣张肆虐,为所欲为,搅乱了整个台湾社会,引起思想混乱、认同混乱、伦理混乱、道德混乱,造成族群对立、统“独”对立、社会对立、政治对立。台湾陷入一个高度对立与对抗的社会,反民主主义乱潮应运而起。而细细分析研究,反民主主义之所以如此猖狂,主要有以下四大因素。
今天的台湾,政治的高度化甚嚣尘上。岛内名嘴开口闭口都是政治。政论节目是媒体最受欢迎最受关注的节目。由于高度政治化,任何事情只要与政治牵涉在一起,原本简单的变得复杂,各说各话,缺乏共识,问题变得无解。当前台湾最大的政治冲突、政治斗争就是蓝绿两大政治阵营的政治对立。一个社会只要存在两个或多个政治立场截然不同的政治阵营,就会不断产生政治冲突、政治较量。大量的社会资源白白消耗在政治争斗中。这种在“民主平台”“民主光环”名义下进行的政治争斗,深深陷于“民主内耗”之中。
绿媒时常自我粉饰,由于率先在华人社会实现了所谓“民主选举”,从而就实现了“民主政治”,但选民并不认可这点。因台湾社会民主制度没有走上正轨,蓝绿对峙选民的民主素养不够,民主文化的积淀不够,所谓“民主选举”“民主政治”竟成为“半吊子”的台式“民主”、台式政治。岛内“民主选举”实际上是不同政党、团体或个人利用“民主机制”争权夺利的政治游戏。政党候选人在选举中,首先考虑的是自己能否当选,根本不考虑社会的总体利益。为了能够当选,选举时千方百计讨好选民,不切实际许下政治诺言;可一旦当选,或把选民晾在一边,不闻不问;或为兑现选举时的诺言,违背经济规律,拆东墙补西墙。台湾的选举政治对社会发展进步的负面影响显而易见。
这些年来的事实一再证明,所谓的民粹主义无法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只能是逆时代潮流而动的负能量。这是导致台湾社会走向衰落的重要根源之一。譬如说,蔡英文操弄绿营民粹主义的要求,打着“公平与正义”旗号,推行从上至下的“转型正义”。尽管民进党当局反复宣称“转型正义不是为了清算斗争,而是要揭露历史真相,让社会找到和解的可能”,而实际上,台湾版“转型正义”的实质是,民进党一味操弄“转型正义”这个名词,用简单粗暴的“非黑即白”二分法,把“转型正义”当成政治斗争工具,从而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针对民粹主义,朝野政党不是加以遏制,反而是向民粹主义妥协,竞相讨好民粹主义,政策主张与改革方向处处顺应民粹主义要求,这对社会的民主极为不利,加速台湾衰落。
逆社会民主而动,蔡英文主政实施“绿色恐怖”,主要有两手:一手是为对抗统一,民进党当局不断利用立法机构的大多数,强行通过“反渗透法”等“反中”“抗中”“恐怖法案”,钳制岛内民众。民进党在2020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之前11天,强行通过“反渗透法”,公然对不跟民进党走的台湾选民实行“绿色恐怖”。在选后第4天,“反渗透法”就公布实施。为何如此急迫,因为蔡英文坚信,这些“反中”“抗中”法案陆续颁布,就能形成一个“防中”体系,寒蝉效应自然就会显现。绿营“绿色恐怖”的另一手是,得心应手的“网红+网军”社交媒体是“胜选方程式”。2018年地方选举未获得多数县市政权后,民进党扭转岛内政治颓势的“奥秘”,莫过于采取更强悍、更蛮横,但渗透性、精准性更强的“网络认知战”,取代传统模式。一边是网红“置入性营销”,另一边是铺天盖地的网军“洗版”,通过夸张的“图卡”,加强了所谓“有感施政”。如经常往返两岸的台胞,被绿色政客和网军视为所谓“通敌叛国”高危人群,对他们的“忠诚”进行审查、批判与污蔑。笔者的台湾朋友私下感叹道,近年来台湾舆论环境让很多理性中立的人不愿甚或不敢发言。只要稍微显现出所谓“和陆”立场,就会被绿营网军“公开审判”,甚至被“人肉搜索”。少数心理素质不那么坚强的人被攻击到有自残的念头。“一个正常社会的百姓,原不该承受这么多压力。”如此这般,台湾社会的民主究竟在哪里?!
近期盖洛普一项民调中,18至34岁美国受访者中,58%认同可以接受某种形式的社会主义,包括某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的民主。美国超过一半的年轻人可以接受,难道台湾年轻人就不可接受吗?美国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将中国的民主决策过程与美国的相比较,指出美国不再是“民主政治”,而是“否决政治”。这套体制设计出来就是防止任何人做任何事。“诸多参与者主要目标不是为了完善政策,而是为了推翻政策。”若将台湾与之比较,不也同样如此吗?